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伦敦游补遗




  伦敦是个古老传统而又美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会。笔者在参访过程中,除对誉满全球的宫殿、教堂、博物馆、政府官邸,以及城市标志作记述外,还感意犹未尽。本文再将在伦敦期间看到的或瞭解到的一些独特的和有趣的人文现象介绍给读者。

  红色双层巴士盛行

  伦敦是世界最早出现和使用双层巴士(Bas)的城市,有世界双层巴士之都之称。现今伦敦的公共汽车,大部分还是双层巴士,而且保留红色的传统,在伦敦街上行走的有银灰色、黑色、红色、蓝色、白色等各色的的士和客车,但作为公共汽车则都是红色双层巴。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伦敦共有红色双层公共汽车6400辆,行走在近300条线路上。在20世纪,印度的加尔各答、孟买;以及香港等英联邦城市,双层巴士也很流行。双层巴士具有运量大、上层便于乘客观景等优点,20世纪80、90年代也一度出现在广州的一些公交线路。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它的车体高、重心不稳、转弯有困难,不受广州司机欢迎,20世纪末广州的双层巴士已驶进历史博物馆。据说香港等地的双层巴也大为减少,唯独伦敦还在盛行,可曰风景这边独好!

  世界最“红”的城市

  伦敦不但双层巴士是红色的,街上的邮筒也都是红色,笔者初到伦敦时,怎么也不敢往红色邮筒投信,待看清楚邮筒上边有ENGLISH POST字样并询问清楚后,方敢投入。

  英国人好像喜欢红色似的,在伦敦和去伦敦的路上都可以看到许多男女穿着红色外套,秀甲天下的白金汉宫大院和周围马路也都是红色地面,每天上午十一时半在大院举行的皇家卫队换岗仪式时,列队的御林卫士也都穿红色军服。到伦敦的观光客,只要稍加留意,穿梭在街上的双层巴士、街道的邮筒是红色的,商店招牌和广告通栏的底色也多是红色的,行人的衣着挂包不少是红色的。因此,伦敦又被称为是世界上最“红”的城市。在我国,红色是喜庆的象征,节日要挂红灯笼贴红对联,人逢喜事要戴大红花。英国人爱红为哪般?尚存悬念,值得探讨。

  英国人的绅士情结

  英国的的绅士作派向来给我印象很深,稍有身份的人如教授、博士、企业经理等中产阶层人士,便不与工人(如司机、炊事员等)同席吃饭、开会。对此,笔者虽不赞成,但在国内接待英国来宾时不得不照“章”办事。是故这次访英,我特别留意这方面的观察。在几天参访过程中,我发现英国王室留存的等级制度在社会各个层面上表露无遗,他们的贵族情结引领着中产阶层向上流社会奋斗,就连生活细节和言谈举止也竞相模仿贵族作派。甫扺伦敦当晚在一家中餐馆吃饭,我便见到一位贵妇人模样的英伦女士在用餐时吃香蕉,她不像敝国人那样把香蕉拿在手上剥开皮入嘴啃啖,而是横放在一个盘子上,用西餐刀先将香蕉的两个头尖切去,然后扯去蕉皮,最后才将香蕉切成小块,慢悠悠地送入那涂满口红的樱桃嘴里。动作看来繁琐,但很优雅。英国的男士们很讲风度,也许是伦敦的天气变化无常,他们出门时总要带把银柄雨伞,遇上刮风下雨,总会为和他站在一起的女士挡风遮雨,开会或吃饭时先拉开台边的椅子让身边的女士先坐下;与别人谈话时总是坐得笔直,语调不高,即使稍做动作,手势的幅度也不大,处处彬彬有礼。

  我国对外开放强调学习外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看,英国某些高人一等作风不可取,而那些注重仪容、尊重妇女、谈吐风雅的绅士作风则是应当取之学之。时下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出国旅游人士日益增多,本次笔者在西欧各国旅行,时而见到有些国人进入教堂不脱帽,过马路不走斑马线,十字路口冲红灯,在大庭广众大声呼叫、喧闹;更甚者有些国人还随地吐痰、乱丢杂物,把在国内的一些陋习带到国际社会去,被外国朋友批评看低。这与我国正在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国民素质有待提高。看来,英国人的绅士作派,好多值得我们学习。

  粤味十足的伦敦唐人街

  伦敦唐人街座落在敦伦市中心威斯敏斯特区的苏活区(Soho),东西两端距特拉法尔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和皮凯荻利圆形广场(Piccadilly Circus)只有几步之遥,距首相府和白金汉王宫也只有一至二公里,是块旺地。笔者等扺埠的第二天中午便前往参观。留给我的观感首先是地方不大,只有一条大街和周围几个小街区,它的3个入口处都建有中国传统的牌楼,主入口爵禄街牌坊上书“伦敦华埠”,两边写着华埠气概的对联,是伦敦华埠的三景之一。但印象最深的是“粤味”浓厚。那里通行粤语,餐馆多是粤菜馆,街道与香港、广州的小街道也没有什么区别。“粤派”风味折射出伦敦华埠的历史渊源。

  团友的叔父老华侨梁老先生向笔者介绍说:早在19世纪初,一些来自广东的劳工和水手就流落伦敦,先是在伦敦东部的船坞区(Dockland)落户,到19世纪末,在船坞区聚居的广东和香港人越来越多,他们主要从事洗衣、餐馆和旅馆业,华人社区初具规模,英国媒体开始把华人社区称为“华埠”(China Town),而当地华人则称为“唐人街”。后来船坞区逐步衰落,到了20世纪60年代,伦敦市政府发展市中心的苏活区,华人社区便从船坞区迁移到苏活区边沿的爵禄街一带居住。经过多年发展,爵禄街一带成为现代化的消闲饮食中心,世界闻名的伦敦唐人街。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允许香港居民到英国居留,唐人街规模进一步扩大。到了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又先后允许东南亚各国和日本、韩国人移民英国,伦敦唐人街亦由纯粹的广东地方色彩向多民族方向发展,成为一个以华人为主的亚洲裔多元化社区。

  如今唐人街等一片繁荣,不仅有传统的餐饮业,食品超市、百货店、药房、发廊、银行、旅业、律师楼、图书馆应有尽有。唐人街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华侨华裔,到伦敦旅行如果说英语有困难,你到唐人街来居住购物,会有宾至如归的温暖。

  伦敦唐人街最旺的行业首推中餐馆,一踏进伦敦唐人街,满眼都是大大小小的餐馆招牌,从早到晚各国顾客络绎不絶。唐人街的中餐馆以粤菜为主,近年大量中国留学生赴英,也出现诸如川菜馆、北京烤鸭店等地方风味餐馆,一些中餐馆还卖了日式烧烤和寿司。除了中餐馆,中药店和中医诊所也是特有的,顾客主要是华人,但伦敦多雨多雾,天气阴冷潮湿,许多人都有关节炎,对此中医有独到之处,许多英国人也来光顾,尤其是针灸和按摩最受欢迎。听说,入夜时分,马路中央一字排开竹躺椅,向过往的人们推销按摩服务,时而有伦敦人和西方游客现场感受他们的手艺。随着中医药名声渐响,中医的神奇疗效逐渐被英国社会所认同,有更多的华人走出唐人街,到英国各地开办中药店和诊所。我们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优秀的。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