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低地之国荷兰风光考



  10月下旬的一天,我们结束了汉堡之行,晨早8时出发,沿北德平原向西南行,在荷兰东部边境城市恩斯赫德入境,直达首都阿姆斯特丹吃午餐,行程520公里仅花四个多小时,平均时速约120公里,而且汽车行进相当平稳,在舒适中透出荷兰地势平坦的感受来。翻开资料,原来荷兰1/4土地由筑堤填海而成,38%的土地低于海平面(最低点-6.7米),60%的国土海拔不超过1米,全国最高点瓦尔斯堡海拔只有321米,是世界地势最低的国家。在这个低地之国旅行,看到许多与地势低平有关的奇景,特此纪行。

  荷兰“四宝”是怎么来的?

  到荷兰之前听朋友讲过,荷兰有“四宝”——郁金香、奶酪、风车和木屐,别忘参观品尝。闻言有些不解,荷兰虽是个比我国台湾大一点的欧洲小国,人口1,560万人,但工业和运输业十分发达,炼油、电子、化工、造船、机械制造是其支柱产业。阿姆斯特丹是欧洲最大的炼油中心,鹿特丹是世界吞吐量最大的三甲港口,拥有世界最大的船队,荷兰也是世界主要造船国家之一,游艇在全球享有盛誉。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650亿美元,人均GDP达23,400美元,居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上游。怎么把那些经济不起眼的产品当宝呢?两天参观下来,疑团尽释,原来荷兰“四宝”是就衬映着独特自然环境的人文景观特质而言的。

  一进入荷兰,只见公路两旁全是牧场,到处长满緑油油的牧草,一群群黑白相间颜色的奶牛或低着头啃草,或休闲漫步,或站着由牧民挤奶。在牧场深处,时而可见三五成群的农舍,周围种满红彤彤的郁金香。导游说,荷兰是畜牧业和园艺业发达的国家,奶牛养殖和花卉是主要农业部门,鲜牛奶、奶粉、奶酪远销欧洲和世界各国,郁金香和奶酪都是荷兰的国宝。这使我联想起在大学读书时,外国经济地理教授讲到荷兰时的一段现身说法:他年青时在伦敦留学,晨早听到飞机的轰隆声便起床,一番洗刷、如厕、再看半小时的报纸后,一瓶从荷兰空运来的鲜牛奶便放到他的门口,正好赶上早餐饮用。今天亲临其境,才领会到老师所言并无虚夸。

  参观荷兰牧场,有一点使我深为诧异:荷国的草原牧场,布满方格状的防护林,大约隔三、四百米便有一条林带,纵横交织如网。这在我国内蒙古的温带草原甚为罕见。原来荷兰滨临北海,常年风力很大,营造防护林的目的是降低风速,确保人居安全并为畜牧花卉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种集约经营值得世人借鉴学习。

  荷兰“四宝”中,风车居其首,荷国的宣传书画,风车是首选。风车是荷人利用自然风力的创举,历史上荷兰城乡到处有风车,故又有“风车之国”之称。我们到埠当天中午饭后,便驱车前往阿市北部15公里的风车村——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録”的金德代克和埃尔斯豪特。风车村紧靠北荷兰运河,一进村便看到一派水乡风光,村里的风车多安放在河边,常见的风车有十字架的车翼,安装在石块砌成的圆锥形基座上。基座粗壮高大,约有四层楼高,翼片长达20米左右,每个翼片上装有细木条支架,上面披上帆布,用来集中风力,使之转动作功。据主人介绍,荷兰一年四季都有大风从海上吹来,荷兰人早在700年前就开始瞭风车利用。早期的风车只是从事一些机械劳动,如磨面粉、锯木、炸油等。直到17世纪,荷兰人开始将风车用于发电、排水、灌溉,风车发电还为各种工业提供能源。后来,随着欧洲工业革命和蒸汽机的发明,风车的作用逐渐被内燃机、电动机所替代,许多风车相继消失,数量鋭减。二战以后,风车不再被用作动力。而今,风车村里仍有300多台风车在使用,作为荷兰的象征保留下来供游客观赏。作者观后无限感慨:就我国而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能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风力发电还需大力利用呢!

  在风车村,有个机械化木屐加工厂,热情的主人为我们介绍情况并作木屐加工表演。他说,“荷兰地势低平,土质粘重,气候又多雨,一年之中只有几十个艳阳天。一下起雨来,土地泥泞不堪,木屐是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木屐加工厂遍布荷兰各地”。啊!(闻言不禁大叹一声)世界果真多姿多彩,咱中国是第三世界,沿用千年的木屐早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被各类塑料拖鞋所取代,而作为发达国家的荷兰还把它当宝!可细心一看,荷兰的木屐不像我国往日那种头部钉条绑带的木屐,而是木鞋,像广东人所习称的“懒佬鞋”,何止是在家居休闲沐浴时穿用,下地劳动,走路更要穿着。这是自然环境使然,千万不能小看人家。

  阿姆斯特丹是怎么来的?

  荷兰以围海造陆盛名,世界最著名的须得海大坝工程,堤长37公里,建成后须得海变成淡水湖,沿湖围垦了23万公顷的土地,成为荷兰新兴的工农业区和居住区,创造了蜚声全球的荷兰奇迹,尽人皆知。可是,北距大坝60公里的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也是荷兰人从海中造出来的,却是鲜为人知。

  阿姆斯特丹在中世纪时地处沿海,史载当时有两位渔夫在捕鱼时遭暴风潮袭击,船只失事了,他们在阿姆斯特丹的河口沼泽地上建造起避难小屋谋生。河口地区鱼虾资源丰富,于是引来众多渔民迁居于此,为了家园免遭洪潮侵害,他们筑起堤防(荷文叫dam,中文译音丹),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意思就是阿姆斯特河的堤防。可见堤防对阿姆斯特丹是何等重要。

  这个城市就是荷兰人沿着阿姆斯特河口地段筑堤围垦起来的。经过几个世纪的勤奋努力,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波罗的海和地中海商船聚集的大贸易港。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是欧洲最大的港口,拥有不可取代的“海上女皇”地位和发达的造船业,市区3条主要运河:皇帝运河、太子运河和绅士运河就是这一时期开挖的。今天欧洲最大的港口转移到鹿特丹幷发展为世界大港,续写着荷兰人“靠海吃海”的辉煌。但阿姆斯特丹依然是欧洲的工业中心之一,保留着许多“低地之国”风情。

  阿姆斯特丹的都市风情

  参观完风车村回到阿姆斯特丹市区浏览,才发现阿市是个精致的网河城市。除了3条主运河外,支汊河涌与主干运河交织如网。市区面积不大,很少有宽阔街道,但两旁的五六层楼荷兰式建筑整齐划一,建筑风格独特。楼房的“山墙”朝外临街,颜色赭红,横向三窗为一组,窗户很大,通常被涂成亮白色,挂着半透明的窗幔,与深色的山墙形成鲜明对比,看上去和谐柔和。

  阿市的街道很难分出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更不分大、小车道,一条普通的街道要分出四分之一面积来停放车辆。沿河涌而建的街道更加狭窄,往往不到10米宽的街道要拿出三分之一以上面积停放车辆,汽车只能单向行驶。好在这里的汽车大多是小型和中小型的轿车,据说阿市政府为了鼓励市民购买小型车辆,采取按体积大小征收车税的办法,可谓用心良苦。

  阿市街道还有个世界絶无仅有的奇观,就是每幢楼房的顶层,有一根突出1米多的梁,崁着一个带滑轮的铁钩子。据说以往的税务部门征收商店营业税或房产税,是按门口大小计费的,故沿街的店铺和住户都把底层的大门尽可能修的窄小些,而二楼以上的窗门往往比楼下的大门还要宽阔,方便吊装货物或家具上楼。

  阿市名胜古迹不多,堤坝广场是游客必到之地,甫扺一览,不见有什么堤坝,周围楼宇与一般街区雷同,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黑旧。为何名闻遐迩呢?笔者品味起来有三点吸引魅力:一是堤坝是阿市兴起的象征,城市广场以堤坝命名,显示堤坝对城市的重要意义和独特风格,如果广场往昔有堤坝经过,就更实至名归了;二是广场是荷兰王宫所在地,尽管这座王宫是一座很普通的五层楼宇,谈不上什么金碧辉煌,但它毕竟是一国之君的宫殿,历任女王每年元旦都在这里向聚集在广场的臣民发表新年演说,到访游客总是慕名而来,摄影留念;三是王宫对面的洛今街(音译)矗立着最受荷兰人爱戴的古耶敏那女王(1890~1948)年轻时的骑马雕像,是阿市著名古迹。

  阿姆斯特丹闻名海内外的倒是那公开经营娼妓的“红灯区”,尽管荷兰的任何一本旅游手册都不会把“红灯区”作为景点标上,但全世界的观光客都知道阿市有那么一片特殊的地方。出于好奇和增长见闻,在我们的计划中到埠当天夜晚有参观“红灯区”的安排。随团的导游都先生,深谙我们的目的仅是“看看而已”,于是在参观堤坝广场后,就顺路把我们带进了那个由几条街巷组成的所谓“红灯区”。到达之后,才觉得事实并非想像的那么神秘。

  所谓“红灯区”,就是每间房屋的门上或“红灯女”坐台的厨柜顶上安装一盏红灯,发出粉红色的光,而门内或窗内站立或坐着摩登艳丽的“红灯女”。我们参观的时候,因还不到营业时间,门窗都敞开着,里面的设施一目了然:一张床,两把椅子,一个盆洗池和一面镜子,有的墙上还挂着渲染气氛的色情画,充满商业气息。“红灯女”来自世界各地,有白妹、黑妹、泰妹、俄罗斯女郎,以年青少妇为主,也有中年妇女。也许她们看出我们的行装不像是顾客,表情冷淡,毫无招揽生意的表现,但若用英语与之谘询,多会热情应对。对于阿市的这般景观,世人乐于此道者赞曰:开放,自由。但不少荷兰人认为是国耻,经常有教会在这里散发传单,劝导人们远离“红灯区”。大千世界,总有正面和反面,也许这就是阿市的另一侧面吧!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