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见证分裂德国的柏林围墙



  笔者在奥京维也纳考察后,沿多脑河平原而上,由帕绍进入德国。按计划,在德国的参观考察点有纽伦堡、柏林和汉堡。因行程紧迫,到达纽伦堡时天已快黑,只能入住酒店用餐休息。第二天一早登上建于中世纪的凯撒皇帝城堡,鸟瞰那哥特式教堂林立的旧城区,参观了审判二战德国法西斯战犯的世纪大审判庭后,便不得不惜别这座揉合古典和现代气息的纽伦堡市,匆匆赶往柏林。

  大柏林的看点

  柏林扼东西欧交通要冲,面积近900平方公里,人口350万,是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柏林历史悠久。13世纪时便是著名的贸易市镇,15世纪起包括市郊波茨坦等市镇在内的大柏林为历代都城。二战时期是纳粹德国的大本营,在战争中遭遇严重破坏。战后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1948年苏占区成立大柏林临时民主政府,美英法将三国占领区合并,组成西柏林市政府,由此分为东、西柏林。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成立,定都东柏林,1961年东德建起了举世闻名的包围西柏林的柏林墙,将东、西柏林隔离,也使西柏林成为裹在东德之中的一个“孤岛”。1990年两德统一,柏林围墙拆除,柏林复成为统一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都。

  今日之柏林,城区及其基础设施百分之八、九十是战后重建的,交通十分发达,市内的汽车、电车、地铁、高架铁路是欧洲最完善的城市运输系统之一。城市周围有环形铁路和高速公路与通往全国各地的十几条铁路和高速公路相接,极少有塞车现象。柏林有4个机场,是欧洲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街道从市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分布,建筑新颖,新建的胜景和标志性建筑气派非凡,但名胜古迹基本按原样修复。市中心亚历山大广场上矗立着365米高、顶部为球形旋转餐厅的电视塔,是全市最高的标志性建筑,广场四周环以现代化的宾馆、商店、会议中心、教师会馆等大型建筑,气魄雄伟,造型美观,是现代城市景观的观光热点。库尔费斯腾达姆商业街,长约3公里,两侧超市、各种大型商场、时装服饰店、画廊鳞次栉比,是游客购物的好去处。著名的菩提树下大街修建于18世纪,是欧洲著名的林荫大道,长1350米,宽60米,两旁现代化建筑与富丽堂皇的宫殿交相辉映,以历史博物馆、国家歌剧院、洪堡大学、国家图书馆、圣母大教堂和勃兰登堡门最负盛名。考察团是科教界人士,重点参观了菩提树下大街和洪堡大学。到柏林旅游,无论是在宽阔的大街上,在各个剧院和跳蚤市场、在宾馆餐厅和夜生活热点,皆叫人乐在其中。但对于经历或瞭解二战历史的老、中年游客,对现代世界政治格局变化有兴趣的观光者来说,首先要看的决定德国和柏林为盟国分区占领的波茨坦会议会址,和见证分裂德国的柏林围墙,以及冷战时期东西柏林最重要关口——勃兰登堡门。

  在波茨坦的遗憾

  波茨坦位于柏林市西南郊约30公里,17世纪时曾是普鲁士王国的首都,18世纪后期,国王腓特列二世下令在此建造夏季离宫。史载建此夏宫时,普鲁士王国拓强基业已成,国王认为可以无忧无虑享受生活了,遂取名无忧宫。波茨坦又是二战结束后举世闻名的波茨坦会议所在地,别具历史意义。故无忧宫和波茨坦会议旧址是考察团计划参观的两个名胜古迹。

  从德国南部纽伦堡到柏林,行程400多公里,下午四时我们进入波茨坦时,即见古城被湖泊和河流环抱着,河边湖岸垂柳飘拂,民居宫殿緑树辉映,树上小鸟吱吱,空中白鹭翱翔,充满古雅之情。笔者联想起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句,更感景色美丽,不愧为昔日皇族居住的地方。我们首先参观无忧宫,这是18、19世纪风格的建筑及庭园,原名桑素希宫及庭园(Schloss Sanssouci),德语Sanssouci的意思是无忧无虑,故中译名无忧宫。宫殿集中了德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外观为淡黄色,正面长213米,中部为半圆球形屋顶,两翼为长条锥脊。宫殿两侧由翠緑丛林烘托,种植葡萄树等植物,宫前的大喷泉由圆形花瓣石雕组成,四周用“水”、“火”、“土”、“气”四组花坛陪衬,显现皇家园林特色。宫中正中为圆厅,有一千多座以希腊神话为题材的石刻雕像。两侧共有厅房200间以上,瑰丽的首相厅,四壁镶金,光彩夺目;大理石厅、贝殻厅、谒见厅、书廊……等多用壁画和明镜装饰,辉煌璀灿。每逢佳节无忧宫常举行知名乐团的音乐会,可惜我们无缘这个耳福!

  波茨坦会议的会址在彩琪莲霍夫宫,它原是普鲁士国王为其妹妹和妹夫建造的,之所以闻名天下,是1945年苏、美、英三国领袖在此签署了《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和《波茨坦公告》,波茨坦的名字亦因此家喻户晓。据有关文献记载,宫内大厅当年开会的大圆桌,桌上插着的苏、美、英三国国旗、桌旁的大、小坐椅,厅上楼廊的记者席,均保持原样摆设。宫内斯大林、杜鲁门、邱吉尔的工作室也都开放展出,供游客观光。可惜我团进入波茨坦街区时,因古城道路狭窄和司机路况不甚熟悉等原因,多折腾了近一个小时,等参观完无忧宫后,已近黄昏。我急忙找领队要求马上集合队伍赶往彩宫,但领队和导游都说来不及了。在下心有不甘,想坚持原计划连夜一游,但见到团友们疲倦的脸色和天色,话到喉头又咽回去,无奈地跟着队伍到柏林休息,留下了到了波茨坦还不能参观波茨坦会址的遗憾!

  见证分裂德国的柏林围墙

  柏林是一座承载着德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城市。二战全城几乎被夷为平地,战后又被一分为二,成为东西方冷战的前沿。一道柏林墙,隔絶的不仅是东西柏林人的交往,同时又是德国国家龢民族分裂的见证。在经过近三十年的分隔后,1989年末柏林墙随着德国将统一而倒塌,翌年两德统一后柏林墙完全拆除。昔日东西柏林的主要关口勃兰登堡门,现是国家统一的标志,旅游的热点。曾被柏林墙穿越而变得阴森森的城市中心区,现在又繁荣、欢乐起来,重现柏林黄金二十年代(GoldenTwenties)的风彩。这道承载着柏林人悲欢离合的柏林墙是啥个样子?柏林作为统一后的德国首都又是啥姿态?便是我们考察的焦点。

  到达柏林的第二天,我们在参观访问菩提树下大街上述名胜后,便来到Mulen大街参观作为分裂德国的历史见证而保留的一段柏林墙。据有关资料介绍:柏林墙由水泥和石块砌成,高3.5~4.0米,全长105公里(其中叠加铁丝网55公里),外环防汽车壕沟108公里,再外环还有触发信号的栏栅和巡逻道124公里。此外,还间置瞭望台253个,碉堡136座,警犬班270个。可谓层层设防,戒备森严。为便于东西柏林和西柏林与西德之间的来往,开设多条过境通道和3个空中走廊。主要功能是防止东德(包括东柏林)居民进入西柏林,并限制西柏林的活动。导游说:围墙时期,想越过此墙是有生命危险的冒险行动,要从关口进入西柏林审批条件很是严格,即使有特殊情由获准,老人、小孩也不能随同。有些成年夫妇想借机一去不返,把小孩子藏匿于隔板皮箱底,但一经查出,不但去不成,还要受严惩。西柏林人的生活也不像其他西德城市那样自由、宽裕,许多鲜活食品要靠从西德空运,价格昂贵。无怪乎两德统一风声一起,东西柏林人群情激奋涌向这道人民憎恨的界墙,柏林墙从此倒塌了。保存下来的几小段城垣仅供参观,告诫人民不要忘记城市和国家被分裂的历史。

  勃兰登堡门和波茨坦广场

  勃兰登堡门是柏林墙最为壮观的一段,它藴含着许多世界关注的事件。我到柏林之前,有朋友告诉我说,勃兰登城门是德国最出名的胜迹,当年的柏林墙首先是在这里被冲垮的。所以我一到柏林,就急着前往探个究竟。

  勃兰登堡门外是柏林墙经过的地方,柏林墙被推倒后,这里最先得到修缮,在原墙址的位置嵌入了铜条,刻上“柏林墙1961~1989”字样。这标示的不仅是柏林墙的位置,同时也把那段历史刻在柏林人民的心中。站在这里仰望勃兰登堡门,不禁为其造型古檏,气势雄伟而赞叹!它是18世纪末普鲁士王国征战欧洲取得节节胜利时建造的,门高25米,宽65米,进深11米,由柱墙分为五条通道。门顶雕塑着四匹飞跃的战马拉着两轮战车向前疾驰,车上站着胜利女神,右手举起十字架,象征和平和胜利之门,是德国最著名的纪念性建筑。可是200年来,勃兰堡门经历了一次次毁灭性战争,承担着德国人的苦难、分离和欢乐。以最近60年来说吧,1945年百万苏军攻入柏林,把红旗升上破烂不堪、弹痕累累的勃兰登堡门,随之而来的就是冷战,1957年完全修复后不久,分裂城市和国家近30年的柏林围墙又在门前通过。1989年11月9日傍晚,德新社一则“从即时起东德公民可以在东西德之间的任何边境站出境”报导后,一批批的东柏林居民在勃兰登堡门越境进入西柏林,兴高彩烈的柏林人互递香槟酒、鲜花和啤酒,彻夜狂欢,高呼国家要统一。勃兰登堡门在60年间俯视着柏林,俯视着柏林围墙,见证了更多的人间悲和喜。这就是我参观勃门的大致感受。

  波茨坦广场位于勃兰登堡门南部,亦是原柏林围墙最为壮观另一地段。二战以前,这里是欧洲最大型商业广场,自从柏林墙穿越广场中部后,拓大的广场为墙体最高、壕沟最深、瞭望台、碉堡和巡逻哨最多的柏林墙系统工程所占据,恐怖的冷战代替了往昔的繁华。德国统一后,柏林墙和碉堡拆除了,壕沟填平了,广场四周高层商厦拔地而起,德国世界著名的奔驰汽车公司总部、德国全国铁路中心,日本索尼公司驻德总部,由多幢新型建筑物组成的(包括立体影院、购物区、地库)的购物中心(Mall)都集中于此,成为首都新发展的商业中心区(BCD)。

  柏林墙拆除了,德国统一了,柏林变得繁华、新颖、生气勃勃。但作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的首都柏林,能否像纽约、东京或者伦敦、巴黎那样成为国际大都市呢?能否发挥地缘优势成为东西欧发展的桥梁呢?在我们短暂的访问中,我们觉得柏林人、德国人信心、劲头不足。原因是柏林墙的阴影还在,东西德之间的差距还在,东西柏林的公民权益还有些不公,思想、文化观念还有待进一步整合,德国政府的政策还需进一步协调,方能同心同德建设好新柏林。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