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音乐之邦奥地利



  在饱览了瑞士风光、列支敦士登风情和意大利几个世界文化名城之后,我们来到了森林密布、緑地如茵、充满音符和节拍的音乐之邦奥地利。我们是从威尼斯向北穿越阿尔卑斯山到奥国首都维也纳的,观光后又从维也纳沿多瑙河平原进入德国。虽是走马看花,但奥国秀美的山水林湖,中立的外交国策带来的繁荣,以及音乐之都维也纳,都在我的心中留下鲜明的印象,故纪述以飨读者。

  山如画,水如歌

  说奥地利是高山之国毫不虚夸,主峰3797米的东阿尔卑斯山横贯奥国西部、中南部,然后向东,高度逐渐降低,延伸到距东部国境几十公里的维也纳——格莱斯多夫一线,山地面积约占国土的70%。奥国的阿尔卑斯山,层峦叠嶂、风光旖旎,高山之巅终年积雪,是登山和滑雪运动的好去处。我们从边境的阿诺尔德施泰关口进入奥地利,由于奥国已加入欧盟,凭代表欧盟的申根签证便可自由进出,无需验关。从关口到南部小城克拉根福,汽车要穿过二、三十个隧道,山体多由地质年代较新的三叠纪石灰岩组成,故未见像我国桂林那样的峰林山水,但高大险峻的悬崖絶壁,奇峰嶙峋,另有一种雄奇的美学特色。

  从克拉根福经格拉茨、泰尔尼茨到首都维也纳,汽车行驶在逶迤细浪的阿尔卑斯山东麓丘陵地区。这里主要是土山,沿途森林密布。远处主要是桦树林,丘陵地带则是松树、桦树、杨树林;野生动物也很多,有鹿、野兔、山猪和野鸡。但未见有山民伐木和持枪狩猎者,它们都被森林法和狩猎法严格保护着。据奥国统计,全国森林覆盖率占国土面积的45%,草地牧场占29%,加上城镇人工緑化,全国八成以上尽是緑地。奥地利素有“森林王国”美誉,名不虚传。温带森林富诗情画意,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描述的就是这里森林的优美景色。

  虽说奥国山林多,但没有给人荒凉、原始的感觉。首先,奥地利是发达的工业国,除钢铁、石化、汽车等重工业集中在大中城市外,像电子、精密机械、纺织、食品、木材加工业等遍布各个村镇。农业机械化的水平也很高,农林牧并重。我们从克拉根福经格拉茨到维也纳,沿途看到的是村庄、林地和市镇相间,农村里一群群两三层的欧陆式别墅建于盆地和山谷周围的山坡上,而且建到那里公路就修到那里,人文环境优雅清静。其次,山国奥地利湖泊众多,旅游业发达。全国共有80多个较大湖泊和许多著名温泉矿泉,得益于森林保护好,湖水蔚蓝清澈,大都已开发为旅游避暑胜地。笔者在阿尔卑斯山东南麓的福尔特湖(德文叫WORTHER-SEE)停留过,这里的天是蓝色的,山是緑的,湖水也是蓝的,如果没有山,水天便一色了,是个著名的度假避暑胜地。

  但是,奥国最大的湖泊和最著名的水上旅游区要数与瑞士、德国交界的博登湖,该湖面积541平方公里,沿岸3国有航运交通。笔者在瑞士考察时曾在博登湖观光,当时约上午八时许,蓝天阳光普照,湖上粼波渺渺,美极了!当地居民热情为我们介绍说,东邻的奥地利布雷根茨市,在博登湖上建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露天舞台,观众的座位多在岸上。闻言甚感有趣,但未能前往观光。

  奥国北部的多瑙河源于德国南部山区,自帕绍流入奥地利,流经林茨、维也纳进入斯洛伐克,在奥国流程350公里,全部可以通航,流域是奥地利主要工农业地带。笔者等乘车沿多瑙河两岸平原上行,车窗外一路平川,绚丽的城市,肥沃的原野,尤其是那柔情碧水缓慢流淌着的多瑙河,世世代代滋润着地灵人杰的奥地利,令团友们情不自禁地哼起那世界名曲《蓝色多瑙河》来。

  奥地利的山如画,水如歌。它那奇山异水吸引着无数的国际游客到这里共享大自然的美丽。

  从历史经验中找到中立之路

  奥地利是个欧洲内陆小国,面积不到84000平方公里,人口810万人。但地处从西欧到东南欧和从北欧到南欧的主要交通要道,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一个曾几度被从地图上抹去的国家。公元前2至11世纪,先后被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和德国占领,成为它们的东部疆土,“奥地利”一词,在德语中就是“东疆”的意思。13世纪哈布斯堡家族建立了独立的奥地利公国,并在16世纪和17世纪两次击败土耳其后成为欧洲的强国。18世纪哈布斯堡王朝实行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义务教育。从这一时期起,首都维也纳也成为欧洲的文化中心,汇聚了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贵族阶层,建立了一批优秀的国立学校,大学也重新建立起来,音乐、艺术、建筑等文化事业随之迅速发展,成为欧洲的文化中心。今天的奥地利人为自己国家这段辉煌历史而骄傲!位于维也纳西南部的美泉宫建设成为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季行宫,就是这一时期辉煌的象征。我们到达维也纳的当天下午便参观了美泉宫,这是一座效仿法国凡尔赛宫的巴洛克式宫殿建筑。

  皇宫前的英雄广场上竖有皇帝跃马姿态的铜像,后面建有一座十多万平方米的大花园,由花坛、喷水池、拱廊组成。喷水池后面的山坡上,建造一座希腊式的观景亭,气势恢宏,象征哈布斯堡王朝的兴盛。团友们为这座皇家园林所吸引,不顾天色将黑,登上观景亭欣赏这一皇宫美景。

  19世纪60年代,奥地利兼并匈牙利成为奥匈帝国,但不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军作战失利,奥匈帝国便瓦解。战后的1918年成立了奥地利共和国,领土从君主国时期的76万多平方公里减少到8.3万多平方公里,经济衰退,社会动乱,并于1938年为德国法西斯吞并。第二次世界大战奥地利成为战场,1945年德国战败以后,奥地利和首都维也纳分别为苏美英法四个战胜国占领。

  笔者在参观考察中得知,奥地利人从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二战之后,几个主要政党认真谋求恢复国家的独立,从1947年组成联合政府之日起,就致力于早日缔结和约,结束外国占领的谈判。但苏联为了保持对奥地利的长期占领,同时也作为逼迫美国在德国问题上让步的手段,在同美英法的谈判中设置种种障碍,使谈判长期陷入僵局。最后奥地利政府声明“实行永久性中立”,换取苏联让步,四大国终于接受奥地利保证,于1955年5月15日在美泉宫签订了《关于恢复独立龢民主的奥地利的国家条约》。从此,奥地利成为永久中立国,获得国家的独立和经济的恢复发展。

  50年来奥地利恪守独立和中立的《国家条约》,取得了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1974年联合国大会决定,把维也纳作为联合国纽约、日内瓦以外的第三个会议城市。奥地利政府投资九十亿先令在维也纳建造了一座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的联合国城,长期象征性租给联合国(每年租金一先令)。现在联合国的国际原子能委员会、工业发展组织、国际贸易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国际毒品监督组织……等常设机构设在那里,使维也纳成为联合国第三总部,联合国城成为维也纳的观光热点。

  音乐之都维也纳

  奥地利是举世闻名的音乐之邦,在这块万木葱笼、繁花似锦的土地上,曾经孕育出许多音乐大师。如“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的天才”莫扎特,“歌曲之王”舒伯特,“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以及许多歌剧、戏剧作家,当代世界杰出的著名指挥卡拉扬也是奥地利人。

  早在18世纪初,奥京维也纳早已成为古典音乐大师云集的“音乐之都”了。海顿在这里探索了欧洲古典音乐发展之路,神童莫札特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有12年在维也纳度过,他在这里写成了《后宫的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不朽歌剧和大量的舞曲、歌曲、钢琴协奏曲、芭蕾舞曲和交响乐。小约翰·施特劳斯继承父业,在这里创作了闻名遐迩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多首热情欢畅的华尔兹,被称为“维也纳的圆舞曲”,为圆舞曲和轻歌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德国非凡的作曲家贝多芬,也在维也纳度过了他辉煌的35年,他的《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等名作,都在维也纳完成的。维也纳这座音乐之都,18世纪以来一直是欧洲古典音乐的中心,是华尔兹舞曲的故乡。

  维也纳是个名不虚传的音乐之都,全市有5座国际一流的歌剧院,最显赫的就是国家歌剧院。它始建于1861年,是一座高大的方形建筑,正面门楼有5个拱形大门,楼上对应有5个落地窗户,窗里立着5尊歌剧女神的青铜雕像,在门楼顶上的两边矗立着骑在天马上的戏剧之神青铜塑像,是维也纳戏剧发展的象征。

  维也纳音乐的普及更是令人称羡。据说,平均每二位市民拥有一部钢琴,市民的钢琴拥有量多过小汽车,一到维也纳,立即会使人感到音符在跳动,受到节奏的感染。无论是漫步街头或在餐馆进餐,耳边都会听到悠扬的乐曲。在维也纳,凡是公共集会甚至政府会议,会前会后都要奏一曲古典音乐,喜庆筵宴和结婚典礼,更少不了高奏那欢快的华尔兹。维也纳有大小公园百多处,其中不少立有大、小约翰·施特劳斯、舒伯特、贝多芬……的塑像或纪念碑,笔者在斯塔德公园观光时,有拍下上述各位音乐大师的英姿留作纪念,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刊出了。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