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民俗风情放异彩南江文化铸品牌——《南方日报》2008年2月26日专版



  “南江文化论坛”专家发言摘登

  谭仕龙 王雨吟 周小林(本专版报导采写人员谭仕龙、王雨吟、周小林、刘力勤、刘烁,均是南方日报记者和通讯员。)在粤西,存在一条历史悠久、底藴丰厚但却湮没无闻的南江文化带。郁南县是南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众多的文化古迹。为打响南江文化品牌,重新认识并努力保护好相关历史文化遗产,2月24日-25日,由省政府参事室和郁南县委、县政府主办,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承办,南方日报参与协办的“2008南江文化论坛”分别在广州和郁南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纷纷为打响南江文化品牌把脉、献策。

  一、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黄伟宗(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

  应当将打造南江文化提高到“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的高度上来,同时作为“西翼文化工程”的品牌而立项和开展。

  当今世界是文化时代,挖掘、整合本国、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传统和物质,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世界眼光看来,水文化理论正在主导着现代西方国家对自身文化的挖掘与整合,以自身的母亲河为标志而弘扬本国文化。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文化、英国的泰晤士河文化,等等。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从在沿海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到发展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广东从建设珠江三角洲到粤港澳大珠三角、再发展为泛珠三角(9+2),证实了这种现代文化观念是可取的。

  广东的主要民系及其文化,大都根系于一定的主干河。如:广府民系及广府文化主要在西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北江流域主要有广府和客家民系及其文化,东江流域则主要是客家民系及客家文化,韩江流域包括客家和潮汕民系及其文化。由于粤西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代表性河流称谓,又欠缺对这一地域的民系及文化结构与相通性的深入研究,所以是学术上的一个空白。我们经过多次考察,不仅发现南江及其可以作为西江以南粤西地区主干流的代表性作用,而且发现岭南文化之祖的百越文化在这地区有较多的历史与遗存,并可作为这地区的民系及其文化的主要代表。

  南江流域既有古道文化意义,又有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的文化意义;既有山、河、海多元文化交融的课题,又有海洋文化交融的课题,又有海洋文化如何进入内陆的课题,这些都是学术上的空白领域,亟需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打造南江文化的若干具体建议:(一)在最近召开的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黄华华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所作2008年工作安排中提出要“全面完成东西两翼文化建设工程”。应当将打造南江文化提高到“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的高度上来,同时将南江文化(或泛南江文化)工程作为“西翼文化工程”的品牌而立项和开拓。(二)建议省民政部门与云浮市和茂名市政府商议,将信宜市、罗定市、云城区、郁南县境内的泷江、罗定江等名称,统一为南江之名,举行隆重的正名庆典。(三)云浮市及其所属各县,可以轮流举办南江文化论坛;粤西各市,可以称“泛南江文化”而共同或轮流举办论坛,或者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而作自身的文化定位。如:茂名市可以鉴江流域面广而称为鉴江文化,湛江市可以广洲湾和湛江港的优势而打造海湾或海岛文化,阳江市可以海陵岛和“南海1号”的辉煌为中心而打造海洋文化。(四)建议粤西四市仿效粤东四市的做法,加强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以切实措施,共同打造广东“西翼文化建设工程”。

  二、使“活化石”活起来

  叶春生(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

  郁南的禾楼舞,确是民间舞蹈的“活化石”。我们用现代的理念、现代的技术、现代人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重组包装,完全可以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现代傩舞。

  南江文化的“活化石”——郁南的禾楼舞,确是民间舞蹈的“活化石”,它是原始巫文化流变与傩文化结合的产物,如果从其源头算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我没有看过原生态的禾楼舞,只是在《首届泛珠9+2(汕尾)民间艺术表演大赛》上看过表演,参舞者都是农村青年,有男有女,手持火棍、号角,腰系禾束,头戴蓑帽,身穿黑衣黑裤,间有花白边带,足踏麻鞋,笑容可掬,并不狰狞,动作以踏足、摇手、摆身为主,舞步轻快,号声呼呼,一派庆丰收的景象。歌词亦曰:“登上楼台跳禾楼,风调雨顺庆丰收,瑶户欣歌太平世,众执穗铃咏金秋。”以前同属肇庆府治的罗定县,其跳禾楼则是另一种格调。它是以祭神开始的,由一名女巫主持,男巫在一旁敲上击小锣,以协节律。

  从郁南禾楼舞和岭南区流传的跳禾楼、跳花棚、禾楼歌、傩舞等情况,明显可见百越巫文化圈傩文化的特点。今天在传承这些古文化时,不能单把它看作“活化石”,而要设法让宏观世界“活”起来,否则这些“化石”一旦出土,就被风化了,那就有悖于我们抢救的旨意了。

  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古巫、古傩的信仰与我们的现实距离已较远,其原有的祭礼信仰功能已淡化,更多地成了原始歌舞戏剧的表演展示,对普通观众而言,只是瞭解和观赏,不必大惊小怪。

  以专业的眼光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傩祭傩舞一类应原汁原味保持原有的风貌;但是作为文化旅游展演,它已没有了原来特定的文化空间和文化氛围。

  我们可以根据现实社会要求来转换,把它“活化”,使其“转胎”而不“换骨”,即传统的根基不变,不是用“旧瓶”来装“新酒”,而是用“新瓶”来装“陈酿”,用句时髦的话“重新包装”。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选择一些最关键的元素(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用现代的理念、现代的技术、现代人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重组包装,完全可以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现代傩舞。现在风行世界的动漫,我们有许多好题材,我们的孙悟空、哪咤、二郎神絶不比超人、变形金刚、阿童木逊色;我们的钟魁、姜太公、碧霞元君、南山圣母的故事絶对可比哈利波特、丁丁历险记、布鲁斯伯瑞更精彩。其实就傩技而言,上刀梯、过火海、挥油锅、咬火犁、穿令、扶乩等等,比西方的大型魔术精彩多了,其中玄机更有待我们开发。

  “活化石”禾楼舞之研究,大有可为矣!

  三、在岭南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

  司徒尚纪(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

  南江文化既渊源于本土,更接纳岭北、中原乃至海外,由多种地域文化整合而成,具有多元性文化风格,在珠江流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一席。

  经过长期的文化交流、碰撞和整合,南江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物质和风格:

  ——多元性。南江文化既渊源于本土,更接纳岭北、中原乃至海外,由多种地域文化整合而成,具有多元性文化风格。这种多元性各有相对独立一面,但更重要的是相互交融、相互采借,成为一个整体,在珠江流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一席。

  ——开放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南江流域有多条支流,集水面积广大,径流丰沛,于水运有利,故南江历史上作为航道,长盛不衰,起到沟通五岭上下乃至海外的作用。在这种以水为背景孕育、发展起来的南江文化,一个重要物质是其开放性。即自古以来物质、人员、信息等在这一地区的交流、互通有无从未中断, 先秦楚文化南下,汉以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域外文化的传入,近世大量人口移居海外等,无不说明这种开放性。南江文化不断吸收新元素来丰富、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从而焕发了南江文化存在和发展所需要的生机和活力。

  ——兼容性。郦道元《水经注》曰:“水德融和,变通在我。”河流的交通作用使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在流域内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够相互容忍,自由地发展,并相互交流、整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状态。如南江地区,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各种民间信仰共存,人们既拜妈祖、龙母,也拜盘古以及其他地方神只;村落建筑形形色色,既有锅耳山墙,也有徽式马头山墙,相互辉映,和谐一体,展示当地文化兼容性品格。

  ——亲水性。南江文化是江河文化,水是孕育南江文化的环境,也是文化主要载体,故南江文化离不开水,亲水性是它的一个最大特质。古越人种水稻,古越语称水田为“那”,南江地区有不少这类地名,但在这里,“那”与“罗”同义,形成广东最大“罗”字地名群。历史上罗定有大量余粮外运,即由发达稻作农业作为支持。经南江可直下徐闻通海外,带来海洋文明。由此影响民风,鸦片战争以后,南江有很多人出洋,使南江人培养起开拓、冒险精神。孔子说,“近山则诚,近水则灵”,这用于南江可找到典范。

  ——山水性。夹峙在云开大山和云雾山脉之间的南江地区,除了罗定盆地地势较为平坦以外,其余地区分布着大面积山地、丘陵和喀斯特高原,山区占了流域大部分。这一地形特点决定了当地文化是一种山地文化,山地成为南江一种文化符号。很多地方开门见山,土地利用上过去刀耕火种,至今仍大量种植旱作。南江地区以云石、硫铁矿等开采、加工为经济支柱,形成闻名天下“石艺文化”。山区环境和艰苦生活造就了强悍民风,尚武成为当地一种社会风气。罗定被称为“将军的故乡”,这从文化意义上说,离不开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培育。

  根据南江在珠江水系中的地位,南江文化形成发展地理、社会、经济背景、历史进程、文化结构、特质和风格等众多要素,从珠江文化、岭南文化大视野、大空间角度判断,南江文化应为珠江文化一个子系统,是两广广府文化一部分,但又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南江文化是广府文化的一个亚文化,在珠江文化或岭南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

  四、从南江流域整体来考虑文化开发

  张镇洪(中山大学教授)

  要用科学发展观去分析研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实事是地制定规划,千万别一哄而起,也不要“一刀切”,特别要注意保护原生态的资源。

  过去在我们的工作中,总避免不了一些一哄而起、“一刀切”的做法。要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市,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要达到目的,其做法就可以完全不同,不能千篇一律。比如要开发旅游,要建景点,在沿西江两岸,不少市县都有龙母庙,大家都想搞龙母文化,但结果不是都能搞起来,为什么?这要讲各种条件,德庆是搞得最成功的,这除了原来就有一定基础外,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有一个合理的体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其领导班子就统一意见,把管理、建设、开发等功能交给新成立的文物局去办,把文化局、旅游局、旅行社、国土局等有关部门直接统起来,许多事情就很好办,然后全县“一盘棋”,有一个统一的科学发展规划。所以接着与之配套的其他景点,盘龙峡、金林水乡、三元塔等等都陆续登场,互相拉动,互相支持,搞得有声有色,全县的旅游经济慢慢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阶段,成为一个龙头支柱。不仅如此,与此相关的第三产业、农业、林业都被带动起来。

  考虑文化开发,在领导层指导思想上、在体制上,应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不能一朝天子一朝臣,每届领导班子一换,又带来一次大的震动。要制定出一个长远的为大家所能接受的科学发展规划,首先就要用科学发展观去分析研究本市本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实事求是地制定规划,千万别一哄而起,也不要搞“一刀切”。不能认为别人有的我们也非有不可,别人没有而我们有条件的也不敢去做。南江地区还保留有不少原生态的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保护,这些资源一旦被破坏了,其再生的可能性就很小。比如搞国家公园,原生态的景观保留得越多越好,人为建设搞多了,必然要损害一些原生态资源,会加重对原生态环境的污染。所以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以科学发展观通盘衡量利弊,以保证可持续发展。

  南江文化要开发好,一定要从南江流域整体来考虑。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然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统一认识,作出全面的规划,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做好保护、开发龢利用。

  五、为粤西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深入开展南江文化的研究,可以找出粤西文化的共性,为本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寻求一个共同的支撑点。

  南江文化概念的提出和南江文化研究的开展,无疑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将对珠江文化的研究和广东经济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拓展珠江文化的内涵。近年来,人们以珠江文化为基本框架来研究广东文化,发现了各个区域具有特色的不同文化成分,如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的广府文化,东江流域的客家文化,北江流域的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杂存,韩江流域的福佬文化。但在提出南江文化概念之前,却缺乏粤西的文化,显得很不完整。南江文化概念的提出和南江文化研究的开展,将填补这一空白,从而大大拓展珠江文化的内涵,使之更加完善和系统。

  ——探明珠江文化的源头。秦汉中原汉民移居岭南之前,珠江流域原是百越民族的聚居之地。百越文化乃是珠江流域的初始文化,是珠江文化的源头。南江流域,四面环山,中为盆地,汉民不迁入,百越民族和由他们衍化而来的少数民族继续在此地繁衍生息,百越文化的遗存相对要多一些。例如罗定尚存的芋氏古姓、郁南连滩的禾楼古舞,特别是对冼夫人和对龙母的崇拜,都可以说是百越文化的遗存或变异。深入开展南江文化研究,有助于我们弄清百越文化的真实面貌,探明珠江文化的源头。

  ——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相比,珠江文化具有更加明显的开放特征。这同广东濒临大海,不仅是沟通陆海丝绸之路通道的必经之地,而且也是早期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口和一批古港的所在地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最早沟通陆海丝绸之路的通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就出现在南江流域。深入开展南江文化研究,必将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

  ——推进粤西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南江文化的研究,可以找出粤西文化的共性,为本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寻求一个共同的支撑点,从而在阳江、湛江、茂名、云浮四市之间开展合作,整合资源,进而与东江、北江、西江、韩江流域乃至相邻省区进行协作,优势互补,将本区域的经济文化建设推向新的高潮。

  六、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

  范兰德(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授)

  “南江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深化,对于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发展及保护,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深远的文化价值。

  为南江正名具有一种全新的旅游吸引力。珠江水系,一般认为是由西江、北江、东江组成。现在专家指出珠江水网由四江组成,多出一个南江,这本身就具有新的吸引力,可以形成新的旅游注意力,吸引人们前去瞭解南江流域的自然风景与古老文化。况且,恢复南江之名及其在珠江水系和珠江文化整体中的地位,可以显示珠江水系和珠江文化的多元性和完整性,可以开发保护好当地旅游资源。

  南江文化的提出决定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范围与价值。由于原有南江名称的改变与消失,造成了一条重要文化带的被忽视甚至被淹没。经专家们考察发现,南江流域的粤西各县市是一条自古形成的文化带,有其独特的历史与特质,在珠江水系及其水域的文化中有其不可或缺的独特地位与贡献。因此,对这个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就有“南江古已有之,百越文化保存完整,海陆丝路对接通道,文化遗产丰富多样”这样的表述。

  南江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上述核心地位,但其表现形式却是丰富的,散布的地域是宽广的。要将文化资源变成畅销、有价值的文化旅游产品,在开发上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把握好南江文化旅游产品的定位。旅游产品主题越鲜明、越典型,越有利于展示挖掘文化的广度与深度。南江文化旅游产品的主题定位可集中为寻根的百越民系文化上,让人们去探寻岭南文化百越文化及其历史、遗存与风情,以此让游客瞭解真正的岭南百越文化。

  做好文化旅游产品集约化经营与产业整合。采用集约化手段进行资源与产业整合,合理布局设计旅游景点与线路,实现南江文化较好的经营效果。

  做好文化资源的工作。应保护古老的百越文化遗产,不要搞“假大空”的政府形象工程或纯粹商业活动,不搞“伪民俗”、“伪遗产”。

  七、香港客家建筑中的广府元素

  吴伟鸿(香港考古学会执行委员)

  我们今天很容易分辨广府建筑和客家建筑,珠江三角洲乡村就是典型的广府建筑,广东东北有典型的客家建筑,例如土楼、围屋、围龙屋等。在建筑物料、屋瓦的铺法、布局和装饰上广府和客家都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在香港现存的乡村建筑中,就不容易区分哪些是广府,哪些是客家建筑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反映了广府和客家互相影响,其中以广府人的影响力比较大,客家建筑有被广府建筑同化的情形。

  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香港乡村建筑里没有典型的客家建筑。因为弱势族群一般是向强势社群学习和模仿的,包括方言、服饰乃至建筑。香港现存的客家乡村在建筑物料和装饰上和广府建筑差不多,主要分别只是建筑布局。香港广府村因为客家人的迁入,广府村的布局出现客家化的现象。

  “土楼”是客家建筑的特色之一。土客械斗在清代是广东普遍的问题。因为械斗的关系,香港的广府村在1688年复界之后,开始出现与客家土楼很类似的建筑,在香港称为围村。这些广府围村的出现可能受客家土楼的影响,同样由永恒组成的四面围墙和四角的角楼。围内的永恒布局就明显地与客家的堂屋和横屋很不同了。广府围村内是一排又一排的房屋,没有横屋,就像珠江三角洲的广府村,只不过在外面包上一个长方型,这长方型是由屋子组成的围墙和四角角楼。例如新界锦田的吉庆围、永隆围、粉岭的龙跃头等。吉庆围的排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共有六排屋、五条巷,排屋外面的围墙(由房屋组成)和四角更楼则建于康熙年间(1662年-1721年)。吉庆围围墙的建筑年代则是大量客家人迁来香港的时期,这说明当时的确有很紧张的土客对立的情形。

  总的来说,香港客家建筑中的广府元素包括,建筑物料:外墙使用青砖,墙脚使用花岗石。山墙:尖型山墙和镬耳墙。屋脊:镬耳屋脊。房屋布局:客家的堂屋和横屋的布局被广府的排屋(二进一天井)取代。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