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郁南:神秘南江文化之都——《南方日报》2008年2月26日专版报导
“广东不仅有东江、西江、北江,而且还有一条南江,可惜知者不多。这条江发源于信宜市鸡笼山,流经信宜、罗定、云浮、郁南,在南江口镇注入西江,不知何时被称为罗定江,而历史上是称为南江。南江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不仅南江本身是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对接通道,其相关流域也是广府文化与八桂文化的交接地带,也是古百越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之一,构成了一条历史悠久、底藴丰厚的南江文化带。”
“在南江流经的几个县中,主河道在郁南县最长,南江口镇地扼南江咽喉,是古代南江文化根深叶茂之地。可以说,郁南县是南江文化的心脏和腹地,是南江文化的喉舌与龙头。”
一、粤西探秘 “南江文化”浮出水面
众所周知,珠江水系由西江、北江、东江组成,独缺南江。事实上,建国前的广东地图,都清楚标出南江之水路和名称,不知何故,建国后的地图却全都易名为罗定江了。从此,南江的名称渐渐被人们遗忘。
2003年7月上旬,省政府参事室的黄伟宗等10多位专家、教授,专程到阳江、茂名、云浮市及其所属县域进行实地考察,确认了南江发源于海拔1280米的信宜市鸡笼山,流经信宜、罗定、郁南等县市,在郁南县南江口镇流入西江,全长202公里。其中,南江流经信宜、罗定共89公里,流经郁南112公里。现在的郁南县南江口镇,自古至今从未易名,即是南江自古存在的实证。
专家学者们发现,南江流域存在一条独特的南江文化带。即:人们的沟通语言与广州话基本相同,人们同唱一种民歌即连滩山歌,人们的民居风格及生活习惯相近,经济交往密切,都崇拜盘古和天后,具有双重信仰,呈现出独特的山地与海洋文化汇合的特征。为此,黄伟宗教授得出了初步结论:“南江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不仅南江本身是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对接通道,其相关流域也是广府文化与八桂文化的交接地带,也是古百越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之一,构成了一条历史悠久、底藴丰厚的南江文化带。”
为了深化对南江文化的研究,2005年4月,以黄伟宗为团长的南江文化考察团,又一次到云浮、阳江等地调研。2007年10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岭南考古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张镇洪教授一行6人,分两组沿南江流域地区作进一步考察,对其古百越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及古村落文化等进行深入探讨,写出了多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考察报告和论文。专家认为,郁南是南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在南江流经的几个县中,主河道在郁南县最长,南江口镇地扼南江咽喉,是古代南江文化根深叶茂之地。可以说,郁南县是南江文化的心脏和腹地,是南江文化的喉舌与龙头。”
南江的发现和南江文化的提出,促成了云浮市一大文化品牌的诞生,成为当地继六祖禅文化、云石文化之后的又一大文化品牌。被黄伟宗教授喻为南江文化的心脏和腹地的郁南县,近年来自觉担当起了发掘、整合南江文化资源和弘扬南江文化的重任。
二、巧借东风打响“南江文化之都”品牌 擦亮南江文化品牌 提升郁南文化实力
在市县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县人民的合力打造下,南江文化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初露真容显魅力,呈现了文化与经济互动的双赢局面,令人备感欣慰。
南江历史文化光辉灿烂,是郁南县建设文化名县的优质资产。组织举办“南江文化论坛”,既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近日提出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指示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和谐广东的举措和体现,也是郁南县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的实际行动。南江文化所体现的忠孝之道、善良之德、勤俭之风、兼容之怀,已经成为郁南人民推动郁南科学发展,建设山区经济强县、文化名县、和谐郁南的内在动力。通过举办“南江文化论坛”必将凝结共识,重新认识南江文化的历史价值,以利于保护和开发利用。今后,郁南将进一步整合南江文化资源,擦亮“南江文化之都”品牌,弘扬南江文化的传统,开创郁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辉煌,为全省的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南江文化被正式提出来后,如何抓住专家学者高度关注南江文化、省和云浮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契机,努力打造“神秘南江文化之都”品牌,是摆在郁南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面前的一大重任。
2004年8月,刚刚赴任的郁南县委书记金繁丰任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深入调研。金繁丰发现,南江流域文化遗产丰富多彩,而郁南县保留最完好、最丰富,而且亮点纷呈。金繁丰认为,重新认识南江文化的历史价值,努力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用规模效应打响“南江文化之都”品牌,必将开创郁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辉煌,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举措一:在发掘整合中形成“南江文化”品牌
随后,郁南县迅速深入开展南江文化资源大普查,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对南江文化进行考察和论证,为郁南打造“南江文化之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继而对丰富灿烂的南江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挽救和整理,逐渐形成“南江文化”品牌。对连滩山歌,郁南县有关部门随即进行整理,如今已有上万首之多。对丰收时节祭祀图腾的古舞禾楼舞,郁南县进行了挽救和整理。对南江流域大量风格独特的古村落、古民居,郁南县都进行了保护性开发。
举措二:在做大做强中擦亮“南江文化”品牌
[KG(0.1mm]郁南县结合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举行的张公庙会,努力创新,将民间艺术、时代特色与发展文化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使沉淀厚重的“南江文化”及民间艺术风韵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从2003年至2008年,郁南先后成功举办了五届“南江文化艺术节”,因其艺术含量高,每年都有省内外近20万人前来观看,其规模、影响、水平以及所取得的经济、社会效果在郁南的文化历史上实属空前。2007年,最能体现南江文化的“禾楼古舞”、“张公庙会”、“连滩山歌”,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1月24日,国家文化部公示完毕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録推荐项目”中,郁南“禾楼古舞”榜上有名,成为我省五个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録的推荐项目之一,从而大大提高了郁南县作为南江文化发祥地的历史地位,打响了“神秘南江文化之都”的品牌。
举措三:在发挥作用中激活“南江文化”品牌
近年来,郁南县以弘扬南江文化来解放思想,以解放思想来铸造新郁南人精神,以铸造新郁南人精神来推动郁南科学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
以弘扬南江文化,解放思想凝聚合力。不断发掘南江文化优良传统,把南江文化转化为建设山区经济强县、文化名县、和谐郁南的一种内在动力。
秉承人文之风,铸造“新郁南人精神”。在全社会宣扬南江文化所体现的忠孝之道、善良之德、勤俭之风、兼容之怀,铸造“团队、拼搏、务实、奉献、开拓”的“新郁南人精神”。
传承民间艺术,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社会风尚。通过办好每年一届的“南江文化艺术节”,引导群众挖掘、整理和创新的“禾楼古舞”、“连滩山歌舞”、“麒麟白马舞”等南江艺术节目,激发群众传承南江文化的热情,打造南江文化精品。
整合历史古迹,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提升的良性互动。
三、探秘郁南的南江文化遗存
禾楼舞:民族舞蹈中的“活化石”
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2000多年前曾经在郁南县连滩镇盛行的禾楼舞就“复活”了。在河滩竹林边,村民们一边围着温暖的火堆,一边观赏。舞者戴面罩,头顶蓑帽,足蹬麻鞋,身穿黑衣,晚间手持火把围遶火堆亦歌亦舞。在古檏而悠扬的音乐中,身披红袍的“族长”左执牛头锡杖,右执铜铃,在铃声号召下,众族人依次出场,过火门,拜“族长”,双手将稻穗举过头顶,庆祝五谷丰登,祈求上天再次赐福。舞者舞步轻快,号声呼呼,一派庆丰收的景象,歌词亦曰:“登上楼台跳禾楼,风调雨顺庆丰收,瑶户欣歌太平世,众执穗铃咏金秋。”
据当地学者考证,禾楼舞起源于汉代居住在南江流域的越族乌浒人,经过汉、晋、隋、唐时代的交通大动脉南江,越过并不高的山界传到高州、化州、台山、阳江、郁南等地,是原始巫文化流变与傩文化结合的产物,如果从其源头算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郁南的禾楼舞是唐代由瑶胞从湖南传入的,也有几百年了。郁南禾楼古舞2002年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节表演大赛获银奬,它被专家称为民族舞蹈中遗留的“活化石”。今年1月24日,国家文化部公示完毕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録推荐项目”中,郁南县的“禾楼古舞”榜上有名,成为我省五个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録的推荐项目之一。
张公庙会:历经400年演绎新传奇
张公庙会流传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连滩镇,至今已有400多年。相传最早出现于明朝万历年间。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张公(元勋)诞辰是为节期,也是张公庙会的高潮阶段——艺术扮饰大型游行表演。“张公出巡”,以丰收时节祭祀图腾的“禾楼古舞”庆丰收,“八仙”沿途向围观的群众祝寿,彩车款式多样,缓缓驶过,骑着高头大马的新郎和尾随的轿夫抬着迎亲花轿走过来,穿着古装服饰的“苏秦”坐在马车上缓缓而过,“六国大封相”沿途进行,镇内的声韵、音韵乐社的艺员合奏着一曲曲美妙动听的音乐,来自各乡村的10多支醒狮队的队员们舞动着威武的瑞狮,长龙与瑞狮嬉戏,龙狮相会更觉喜庆样和。游行队伍约有2公里长,吸引着10多万群众站在街道两旁观看。当晚,还有盛大的文艺晚会和山歌擂台、烟花表演。
光二大屋:乱世中的“诺亚方舟”
郁南县连滩镇西坝石桥头村的村民都把这座方圆几公里内最大的建筑叫“清朝古堡”。这座“古堡”事实上既非贵族城堡又非军事要塞,而是供红尘小民繁衍生息的普通大宅。
屋主叫邱光二,建屋于清嘉庆年间。村民们眼看着他起高楼,眼看着他宴宾客,却始终没有看到他的楼垮了。让人诧异的是,两百年间光二大屋始终稳稳矗立,威风凛凛,据说在日军侵华的时候,这座大屋光凭气势就吓跑了一队害怕机关的日本人。
光二大屋占地10亩,整体建筑呈四方形,用厚一米的围墙圈起来,围墙最高处有13米。暮色中看,是一个如假包换的青灰色堡垒。内部结构五进五入,共有房36间(据说每一间就是一个家庭),人丁最旺的时候,这里曾经居住过700多人。除了家丁,全部都是邱氏子孙。这里有晒场、厅堂、仓库和起居房屋,关起门来几个月,大约里面的人也可以自给自足,俨然一个小小的王国。
光二大屋立在南江畔的滩涂之上,每年南江水涨总免不了要被淹一回,大屋里的人要生存,避免背井离乡的命运,必须要防洪;除此之外,乱世常有山匪来吃大户,大屋要考虑防盗;整个建筑是砖木结构,万一敌人火攻怎么办,因此还需要考虑防火。基于这三点,邱氏家族在建这个“堡垒”的时候,在墙、门、内部排水系统上做足了文章。
据介绍,光二大屋体现出来的强悍求生意志、警惕性、防御性和独特的生存智慧,每年吸引5万游客前来参观探访。
连滩山歌:南江文化变迁“活化石”
“一路行路弯转弯,歌声飘出山过山;自古老少都唱惯,山歌圣地数连滩。”世代生活在南江流域的许多人,张口就能来上几段句句压韵的山歌。笔者在匆匆来去中,就不止一次听到有人在哼着一些相当古老渺远、陌生却又似曾相识的曲调。早在明代已存在的连滩山歌一直流传至今,相传因起源于连滩镇而得名。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尽管社会封闭,交通不便,关山阻隔,但连滩山歌一直展开双翼,带着人民的心声,飞越广阔的空间,飞越历史的长河。据考察,连滩山歌产生于明朝嘉靖年间,覆盖如今云浮的郁南县、云安县、罗定市,以及阳江的阳春市,广西的苍梧、岑溪等地,流传至今业已400多年。其传播地域广泛,生活在南江水系的人,同唱的就是这种民歌。
连滩山歌深为群众喜爱,民间歌手不仅劳动之余唱以自乐,还受聘到主家演唱,为婚娶、祝寿、添丁、进宅等喜庆活动增添欢乐气氛。也有聚众演唱的,当地称为山歌擂台,男女歌手各一人当台柱,男称歌伯,女称歌妹,坐在群众中间,接受四面八方的歌手挑战,以歌答歌。歌手不但触景生情地表达个人对社会、对人间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抒发民间的心声,而且常常聚于一处赛歌,民间称作山歌打擂台。这些山歌犹如“活化石”,反映出南江流域的文化变迁,至今仍有留存。据说每年正月,连滩都有盛大的复古山歌节,吸引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和远近乡邻自发踊跃参与。
大湾古村落:“桃花源”频见“镬耳墙”
南江流域除了像光二大屋这样的特例民居,还有大量具有相对稳定统一的南江文化特征的古民居村落。这些村落的建筑布局基本上都有一个中心,如宗祠、社坛、古树、小学、池塘等,其他建筑散点分布,但又凝聚于一个中心,处处体现社会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自由度。南江流域民居的“镬耳”不但建于山墙,同时也建于宅地的正面和背面,成为建筑外部的主要装饰,从实用性趋于艺术性,这是南江流域民居的主要地方特色。
在大湾镇一个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于咸丰元年到民国初年的民居建筑,能保存至今的居然有46座之多,而其中16座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蜿蜒的小径步入这个古村落,遥遥望见“镬耳”墙鳞次栉比。这个村子里的壮年人大约都已经出门打工,迎面而来的多是裤管高卷、神情悠闲的白发叟。水牛悠然高卧,鸡犬各不相扰,让人忍不住自问是否误入桃花源。
这个村落里的每幢大屋占地1000至2000平方米不等,分布错落有致。单体建筑门面宽阔、净空高、通风采光好、天井宽敞,门前屋后常有花径小院,建筑节奏舒缓平和开放,屋脊、山墙之上多有极具匠心的灰雕、木雕、壁画、脊饰,题材多样,风格华丽,与光二大屋步步为营的紧张气氛迥然不同。竹篱茅舍间常有杨柳、芒果、荔枝、枇杷、龙眼、木瓜与石榴,在湿润空气里自在开落。
(注:以上内容参考黄伟宗的《南江文化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及张富文的《南江文化纵横》,特此说明。)
(本专版报导采写人员谭仕龙,王雨吟,周小林,刘力勤,刘烁,均是南方日报记者和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