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江文化:串起山水间的历史记忆
——《南方日报》2005年4月11日
“广东历史文化行”专版
罗定江,从信宜鸡笼山发源,在百万大山的余脉深处辗转流过,在德庆附近汇入西江。在这条江两岸,散落着许多历史文化资源。大约一年前,珠江文化研究会的学者首先提出,罗定江其实就是历史上多次提到的南江,并认为应该把所有散落的历史文化点归纳到“南江文化”这一综合概念之下。
为此云浮市相关部门准备将“南江文化”这一学术提法转化成一个串起文化散点的线索和思路,并着力打造“南江文化”品牌,以盘活云浮市的旅游资源。把“学术概念”转化成“文化品牌”,这样的操作模式是否可行?这种“文化串联”是否科学,能否落到实处?记者为此深入南江两岸的文化丛林去看个究竟。
一、时空透视 为南江文化正名
南江虽然是珠江水系主要河流中流程最短的一条,但在它所流经的地域,有无数弥足珍贵的原生态文化深藏于十万大山之后、深岭溪壑之间。深埋在山区里的不同类别与指向的文化遗产如此之多,分布得又如此之散,光是探访和作初步的表述已经如此困难,推出统一的旅游品牌,究竟该如何操作?
谁知云浮市的赖斌副书记用一句话就回答了我的疑问,他说:“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采用学术界刚刚推出的‘南江文化’概念,并沿着这条线索打造云浮的‘南江文化’品牌。”
在没有“南江文化”概念之前,文化景点、旅游资源散点分布一直是困扰云浮市文化和旅游开发部门的一大难题,连一个响亮、简明扼要的统一品牌都没有,还谈什么宣传推广、招商引资、深度开发?
具体来说,云浮市内分散的文化亮点有:龙龛摩崖石刻、神滩庙遗址、学宫、文庙、光仪大屋、以大湾民居为主要代表的泷水民居、泷水民歌(特别是连滩山歌)、刘三姐遗迹、文塔、各种各样闻所未闻的奇特民俗、民间艺术、小吃、传说、风物、考古发现……多民族文化交织,物质遗产和口头文化遗产纠结,每一个都具有独特意义而难以割舍,但都还没有形成可以单独树立品牌的号召力。这是云浮曾经面临的两难之境。
文化资源整合需要梳理,梳理就需要线索,一年之前,学术界“为南江文化正名”的呼吁,就为云浮梳理文化旅游资源提供了一条似乎可行的线索和思路。
以水系为线索,串起散在山区角落里的各种文化要素,用规模效应打品牌,这是云浮现在正在尝试走的路。
虽然在学术界依旧存在争议,“南江文化”论证已经步步深入。“南江文化”已非空中楼阁,珠江文化研究会诸位专家和当地的研究人员,从文献资料、从民风民俗和地下考古发现等角度证明现在的罗定江即南江,而南江流域文化确实存在地域共同特征:南江水系的人,沟通语言和广州话基本相同,但与周围地区迥异;生活在南江水系的人同唱一种民歌,即连滩山歌;生活在南江水系的人,民居风格、生活习性相近,经济交往密切;南江流域的人同时崇拜盘古和天后,这种双重信仰,体现出南江文化独特的山地与海洋文化汇合的特征。
山区往往因为山岭阻隔等地理原因,历史文化遗产点比较多、比较独特,同时也比较分散。如何整合开发是摆放在山区市县面前的现实问题。云浮巧用“南江文化”之名,化学术概念为文化品牌,将散布于各县乡之间的文化亮点串起来,形成一个叫得响的统一品牌和形象,方便了对外宣传,方便了具体旅游线路的设置,也许不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开发思路。
二、记者目击 云浮碧水万壑转 江洗铁马百越尘
从广州出发西行至德庆,可遥见一水懒散前来,缓慢汇入西江。江面仅十数米宽,水色土黄,这是南江(现称罗定江)的尾巴。我们前来寻访的文化带就是以此为据演绎开来的。这一段河床,据说在蔡廷锴将军时代已经终年淤浅,只有夏季水涨时方可行舟。而在南江发源地信宜鸡笼山,一道碧水喷薄而出。如果容许我们高空鸟瞰,可以见到南江水的猛浪湍流在盆地里冲出无数的深峡与溪谷。正是这一湾江水无数年间的百折千回,养育并保留了广东乃至岭南最原生态的百粤文明(遗迹),几千年前瓯、僚等古越族就是在此流域驱轻舟挥金戈保护自己的生活。而我们熟悉的高凉族女英雄冼夫人也正是在罗定打开了往北接受中原文明的通道,完成了她个人生命和岭南历史的重大转折。南江罗定段作为战略要冲的地位一直延续到现代,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特别设想了以罗定为枢纽的交通主干线,作为联结两广的重要通路。
和所有的热带、亚热带文化区域一样,生命的代谢在这里是如此的匆匆,许多真实发生过的历史都已经淡化成了山歌与渔唱。我们踏上这片土地之时,已经很难找到明清以前的地面文物遗存,然而,罗定博物馆的陈大远告诉我们,照样有许多东西值得一看,这里是明代边城,是当时政治、军事、文化交流最活跃的前沿地带之一,他戏称罗定是明代的“特区”,有许多别具一格的风物和遗迹。这句话又勾起了我们强烈的好奇。
第一站:光仪大屋 乱世中的诺亚方舟
郁南连滩西坝石桥头村的村民都把这座方圆几公里内最大的建筑叫“清朝古堡”。这座“古堡”事实上既非贵族城堡又非军事要塞,而是供红尘小民繁衍生息的普通大宅。屋主叫邱光仪,建屋于清嘉庆年间。此间的村民眼看着他起高楼,眼看着他宴宾客,却始终没有看到他的楼垮了。让人诧异的是,两百年间光仪大屋始终稳稳矗立,威风凛凛,据说在日军侵华的时候,这座大屋光凭气势就吓跑了一队害怕机关的日本人。
光仪大屋占地十亩,整体建筑呈四方形,用厚一米的围墙圈起来,围墙最高处有13米,暮色中看来,是一个如假包换的青灰色堡垒。内部结构五进五入,共有房36间(据说每一间就是一个家庭),人口最繁密的时候,这里曾经居住过700多人。除了家丁,全部都是邱氏子孙。这里有晒场、厅堂、仓库和起居房屋,关起门来几个月,大约里面的人也可以自给自足,俨然一个小小的王国。
关于此屋是如何建成的,民间有许多种说法,记者觉得最可信的是以下说法:南江河畔普通村民邱光仪有一天厌倦了被洪水赶来赶去的日子,发动自己的5个儿子建一座万世不拔之基,因为他们家以卖油豆腐为业,盖屋子和做油豆腐就只能兼顾,我们现在看到的主体建筑就是邱光仪和他5个儿子摸黑建起来的。后来人口繁衍日盛,房屋不断添建,终于成为现在的规模。
光仪大屋立在南江畔的滩涂之上,每年南江水涨总免不了要被淹一回,大屋里的人要生存,避免背井离乡的命运,必须要防洪;除此之外,乱世常有山匪来吃大户,大屋要考虑防盗;整个建筑是砖木结构,万一敌人火攻怎么办,因此还需要考虑防火。基于这三点,邱氏家族在建这个“堡垒”的时候,在墙、门、内部排水系统上做足了文章。
高墙是半为夯土墙半砌青砖,厚为一米,密度高,透气性好,洪水来时不渗水,洪水去时墙体内水分迅速蒸发。按照专家的说法,这是一堵会呼吸的墙,而它的强度足可以和现在的钢筋水泥墙媲美。光仪大屋的门可插三层木板,木板之间可灌泥夯实,木板、水、泥土共同作用扺挡洪水压力绰绰有余。
对付盗贼不仅有九竖五横的木制防盗门,还有城墙上的24个枪眼,屋顶上可走人,有瞭望台。如果盗贼想用火攻破门,门上还设有水槽,从屋内灌水,木门之上就可形成一层水帘。
据介绍,光仪大屋体现出来的强悍求生意志、警惕性、防御性和独特的生存智慧,每年吸引5万游客前来参观探访。
第二站:大湾古村 桃花源里悠然人生
陈大远说,南江流域除了像光仪大屋这样的特例民居,还有大量具有相对稳定统一的南江文化特征的古民居村落。这些村落的建筑布局基本上都有一个中心,如宗祠、社坛、古树、小学、池塘等,其他建筑散点分布,但又凝聚于一个中心,处处体现社会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自由度。南江流域的民居的“镬耳”不但建于山墙,同时也建于宅地的正面和背面,成为外部的主要装饰,从实用性趋于艺术性,这是南江流域民居的主要地方特色。
在郁南大湾2平方公里范围内,建于咸丰元年到民国初年的民居建筑居然有46座之多,而其中16座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从蜿蜒的小径步入这个古村落,遥遥望见镬耳墙鳞次栉比。这个村子里壮年人大约都已经出门打工,迎面而来的多是裤管高卷、神情悠闲的白叟黄童。水牛悠然高卧、鸡犬各不相扰,让人忍不住自问是否误入桃花源。
这个村落里的每幢大屋占地1000至2000平方米不等,分布错落有致。单体建筑门面宽阔、净空高、通风采光好、天井宽敞,门前屋后常有花径小院,建筑节奏舒缓平和开放,屋脊、山墙之上多有极具匠心的灰雕、木雕、壁画、脊饰,题材多样、风格华丽,与光仪大屋步步为营的紧张气氛迥然不同。竹篱茅舍间常有杨柳、芒果、荔枝、枇杷、龙眼、木瓜、黄桃与石榴,在湿润空气里自在开落。
认为山坳之中只有无知村民的人如果到过祺波大屋,一定会为自己的偏见汗颜。祺波大屋的布局构思清雅得令人肃然起敬,这一点让它成为大湾最具艺术性的古建筑。门庭由一堵一米高的矮墙圈起,斗门门联是“吾庐可爱,斯道当由”,主人的自信从容一目了然,正厅联曰“衣沾杨柳,镜兆芙蓉”,讲的是庭前的垂柳和不远处的池塘,塘水如镜、又栽了许多莲花,同时又自况胸襟高洁。
屋内无论是建筑用料还是装饰用料都十分讲究,厅内4根高约6米、直径27厘米的木柱。门隔上木雕均用荧光材料涂抹过,晚上也可以观赏,这在岭南其他地方的民居中比较罕见。最让主人觉得骄傲的是侧墙上露天的4幅灰雕,一百多年的风雨丝毫没有让它们掉色,其中有一幅双狮献瑞里的松树几可乱真,连村里的小鸟都不辨真假,在上面筑起巢来,成为祺波大屋的又一个清雅传奇。
第三站:刘仙姑祠 山歌渔唱穿越时空
(男)山歌唔唱心唔开,石磨唔推唔转来,酒唔劝人人唔醉,花唔逢春唔乱开。
(女)哥你话来至妙哉,花唔逢春唔乱开。人到青春思情意,人老风流何处来?
(男)山歌越听越入神,总要唱来道理真。唱出有情又有义,山歌可以做媒人。
(女)哥你话来假定真?山歌可以做媒人?妹有心思兄无意,拈坏心肠枉费神。
(男)妹你话来真蠢笨,拈坏心肠枉费神。妹有情来哥有意,情投意合订终身。
世代生活在南江流域的许多人张口就能来上几段句句压韵的山歌,而“大湾渔唱”更是罗定的传统八景之一。记者在匆匆来去中,就不止一次听到有人在哼着一些相当古老渺远,陌生却又似曾相识的曲调。刘仙姑祠的守护人在问明白记者的来意后,当即落落大方地唱了一首,一人分饰两角,就是前文所引述的那一段山歌。
长期在当地搜集民歌的人告诉记者,南江流域的民歌有的流传年代已经不可考,比如泷水丧歌,有的则是在隋唐时代已经相当流行,当地的有识之士称其为泷风,认为它直承了《诗经·国风》中“风”脉,还有的则经过了明清两代的变异,唱的时候在方言中加入了文言的成分。这些活化石一般反映南江流域文化变迁的民歌至今仍盛行于三罗乡间。听说正月里,连滩有盛大的复古山歌节,吸引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和远近乡邻自发踊跃参与。
南江民歌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有采茶歌、龙舟歌、顺口溜、卖花歌、竹枝词等,有男女对唱、互道情愫的,有哭嫁的、有哭丧的、唱闺怨盼团圆的,所唱内容大多平直切近。在凡俗字句中浓缩了现世生命的无奈与狂欢。
这令人想到禅宗六祖慧能在出家以前一直在南江之畔的云浮新兴山中做樵夫,这样的山歌他恐怕也是听惯唱惯,他后来“顿悟众生”“见性成佛”,是否也有可能部分得之于这南江民歌的真切、直率与豁达?
这里的人还尊奉刘三姐为歌仙,并固执地认为南江才是这位著名歌手的故乡。广东凡是爱唱山歌的地方都自称是刘三姐的故乡,而这样的说法数南江流域的罗定、新兴等地最盛,鹰石山上有刘仙姑祠,陈塘下村有仙姑庙,供奉的就是这位歌仙,祠前庙前均有小足球场大的对歌场。
第四站:青铜墓葬 南江文化地下铁证
在罗定博物馆,我们看到了1977年和1983年出土于罗定3座大墓里的考古成果,就是这些考古发现改写了岭南无青铜文化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广东还没有发现超过这3个墓葬的春秋战国墓葬群。老馆长陈大远不无自豪地告诉我们,最能够代表王权的人首柱形器南江出土最多,最能代表贵族地位的青铜鉴全部出土于罗定。这3座大墓很可能就是当时指挥抗击南下秦军的西瓯部族首领的墓葬群。他还指着数10个造型各异的箭簇说,古代一个部族用一个类型的箭头,而墓葬中挖出来的箭头却形状各异,据他推测,这很可能是当时百越各族联合起来共同抗击秦军的一个证明。这些如今静静躺在罗定博物馆展厅里的青铜箭头,曾经见证过一个民族融合的时代,斑斑锈迹里隐隐透出南江流域曾经有过的金戈铁马、边城悲风。
陈大远说,罗定这个地方自古以来不仅是军事重镇,同样也是经济、文化的对接口。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极有可能证实南北朝时期,南江水系是我国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通道。
为了让记者信服,他还特意从库房搬出罗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是1983年从南朝墓中出土一个金手镯,手镯重33克,纯金打造,4组走兽和花纹图案,上面的忍冬纹是中亚粟特地区产品中常见的,而走兽花纹也是中亚地区常见的狐、飞狮等。这个金手镯无疑是舶来品。另外,墓葬中出土的刻划莲瓣纹高足碗,其艺术风格明显受到拜占庭高足艺术风格的影响,却是由我国越窑烧制,专家认为这很有可能是为外国订制的出口外销瓷器。
这货物的一出一入,南江在古代交通史上的辉煌我们约略猜想得到。
三、书记观点
云浮市委书记郑利平:巧用南江文化整合历史资源
“南江文化”概念的推出仅仅是一年前的事;而构成南江文化的元素却有千年历史的积淀。尽管当前学术界对南江文化未有统一的定论,但我们认为用南江文化来统领南江水系的文化形态、文化特质还是比较恰当的。
挖掘和弘扬南江文化,我们将会正确处理好地域文化与主流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使之成为建设山区经济强市和构建和谐云浮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云浮上下正围遶建设山区经济强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而努力,把南江文化这个代表着广南地域文化形态特质的文化形态品牌擦亮,无疑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希望通过整合利用南江文化资源,让古文化瑰宝重放光芒,让经济发展与文化提升实现良性互动。
对于南江文化所涵盖的历史资源和旅游资源,我们正着手进行保护和开发。我们把南江文化与云石文化、六祖文化一起列入我市的三大文化研究开发的行列。首先,我们要保护、规划和推介好南江文化。目前郁南大湾古民居已申请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最近又有更多的文化遗产被列入保护的行列。罗定、郁南两县(市)已聘请专家围遶南江的旅游资源进行规划,设计旅游线路,包装旅游景点。我市还计划与有关艺术院校、艺术团体共同举办艺术节,组织南江歌舞表演团到挪威交流,把它推介到国外。其次,我们要开发利用好南江文化。罗定市正加紧改造南江一河两岸,规划整治文塔公园。郁南县也与香港有关投资方达成了合作开发大湾古民居、光仪大屋旅游项目,与香港7家旅行社签订合约,把南江文化旅游作为他们的旅游内容。
未来南江文化一定会成为我市甚至广东省经济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四、专家说法
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伟宗: 填补学术空白着眼区域合作
许多历史材料证明,罗定江即南江,自古被列为构成珠江水系的4条主干江川之一。大约一年之前我们把这个尘封的江名重新挖掘出来,为南江正名,希望恢复它在珠江水系中与西、北、东江并列的地位。但我们大张旗鼓为“南江”复名而呐喊,不是从现有的水流量大小、水流长度、水域宽窄等自然地理意义上而言的,而是从文化学尤其是水域文化学的理论,从珠江文化体系的完整性的角度而言的。
我认为发掘、整合南江文化,并打造“南江文化”品牌,至少具有这三方面的现实意义:一、从珠江水系的文化成分和结构上看,南江文化填补了岭南文化或广南文化的一个结构性空白。二、从南江在古代交通、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上看,古代南江流域是中原直入岭南而又连接南海的一个经济文化走廊,是具有江、山、海共体特色的交叉性、中转性文化带,具有强烈的过渡特征。三、从“泛珠三角”合作战略和地域发展的角度上看,为南江正名对于云浮、罗定、新兴、郁南及粤西地区而言,不啻架起了一条经济与文化齐头并进的黄金通道。
南江文化:串起山水间的历史记忆
——《南方日报》2005年4月11日
“广东历史文化行”专版
罗定江,从信宜鸡笼山发源,在百万大山的余脉深处辗转流过,在德庆附近汇入西江。在这条江两岸,散落着许多历史文化资源。大约一年前,珠江文化研究会的学者首先提出,罗定江其实就是历史上多次提到的南江,并认为应该把所有散落的历史文化点归纳到“南江文化”这一综合概念之下。
为此云浮市相关部门准备将“南江文化”这一学术提法转化成一个串起文化散点的线索和思路,并着力打造“南江文化”品牌,以盘活云浮市的旅游资源。把“学术概念”转化成“文化品牌”,这样的操作模式是否可行?这种“文化串联”是否科学,能否落到实处?记者为此深入南江两岸的文化丛林去看个究竟。
一、时空透视 为南江文化正名
南江虽然是珠江水系主要河流中流程最短的一条,但在它所流经的地域,有无数弥足珍贵的原生态文化深藏于十万大山之后、深岭溪壑之间。深埋在山区里的不同类别与指向的文化遗产如此之多,分布得又如此之散,光是探访和作初步的表述已经如此困难,推出统一的旅游品牌,究竟该如何操作?
谁知云浮市的赖斌副书记用一句话就回答了我的疑问,他说:“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采用学术界刚刚推出的‘南江文化’概念,并沿着这条线索打造云浮的‘南江文化’品牌。”
在没有“南江文化”概念之前,文化景点、旅游资源散点分布一直是困扰云浮市文化和旅游开发部门的一大难题,连一个响亮、简明扼要的统一品牌都没有,还谈什么宣传推广、招商引资、深度开发?
具体来说,云浮市内分散的文化亮点有:龙龛摩崖石刻、神滩庙遗址、学宫、文庙、光仪大屋、以大湾民居为主要代表的泷水民居、泷水民歌(特别是连滩山歌)、刘三姐遗迹、文塔、各种各样闻所未闻的奇特民俗、民间艺术、小吃、传说、风物、考古发现……多民族文化交织,物质遗产和口头文化遗产纠结,每一个都具有独特意义而难以割舍,但都还没有形成可以单独树立品牌的号召力。这是云浮曾经面临的两难之境。
文化资源整合需要梳理,梳理就需要线索,一年之前,学术界“为南江文化正名”的呼吁,就为云浮梳理文化旅游资源提供了一条似乎可行的线索和思路。
以水系为线索,串起散在山区角落里的各种文化要素,用规模效应打品牌,这是云浮现在正在尝试走的路。
虽然在学术界依旧存在争议,“南江文化”论证已经步步深入。“南江文化”已非空中楼阁,珠江文化研究会诸位专家和当地的研究人员,从文献资料、从民风民俗和地下考古发现等角度证明现在的罗定江即南江,而南江流域文化确实存在地域共同特征:南江水系的人,沟通语言和广州话基本相同,但与周围地区迥异;生活在南江水系的人同唱一种民歌,即连滩山歌;生活在南江水系的人,民居风格、生活习性相近,经济交往密切;南江流域的人同时崇拜盘古和天后,这种双重信仰,体现出南江文化独特的山地与海洋文化汇合的特征。
山区往往因为山岭阻隔等地理原因,历史文化遗产点比较多、比较独特,同时也比较分散。如何整合开发是摆放在山区市县面前的现实问题。云浮巧用“南江文化”之名,化学术概念为文化品牌,将散布于各县乡之间的文化亮点串起来,形成一个叫得响的统一品牌和形象,方便了对外宣传,方便了具体旅游线路的设置,也许不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开发思路。
二、记者目击 云浮碧水万壑转 江洗铁马百越尘
从广州出发西行至德庆,可遥见一水懒散前来,缓慢汇入西江。江面仅十数米宽,水色土黄,这是南江(现称罗定江)的尾巴。我们前来寻访的文化带就是以此为据演绎开来的。这一段河床,据说在蔡廷锴将军时代已经终年淤浅,只有夏季水涨时方可行舟。而在南江发源地信宜鸡笼山,一道碧水喷薄而出。如果容许我们高空鸟瞰,可以见到南江水的猛浪湍流在盆地里冲出无数的深峡与溪谷。正是这一湾江水无数年间的百折千回,养育并保留了广东乃至岭南最原生态的百粤文明(遗迹),几千年前瓯、僚等古越族就是在此流域驱轻舟挥金戈保护自己的生活。而我们熟悉的高凉族女英雄冼夫人也正是在罗定打开了往北接受中原文明的通道,完成了她个人生命和岭南历史的重大转折。南江罗定段作为战略要冲的地位一直延续到现代,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特别设想了以罗定为枢纽的交通主干线,作为联结两广的重要通路。
和所有的热带、亚热带文化区域一样,生命的代谢在这里是如此的匆匆,许多真实发生过的历史都已经淡化成了山歌与渔唱。我们踏上这片土地之时,已经很难找到明清以前的地面文物遗存,然而,罗定博物馆的陈大远告诉我们,照样有许多东西值得一看,这里是明代边城,是当时政治、军事、文化交流最活跃的前沿地带之一,他戏称罗定是明代的“特区”,有许多别具一格的风物和遗迹。这句话又勾起了我们强烈的好奇。
第一站:光仪大屋 乱世中的诺亚方舟
郁南连滩西坝石桥头村的村民都把这座方圆几公里内最大的建筑叫“清朝古堡”。这座“古堡”事实上既非贵族城堡又非军事要塞,而是供红尘小民繁衍生息的普通大宅。屋主叫邱光仪,建屋于清嘉庆年间。此间的村民眼看着他起高楼,眼看着他宴宾客,却始终没有看到他的楼垮了。让人诧异的是,两百年间光仪大屋始终稳稳矗立,威风凛凛,据说在日军侵华的时候,这座大屋光凭气势就吓跑了一队害怕机关的日本人。
光仪大屋占地十亩,整体建筑呈四方形,用厚一米的围墙圈起来,围墙最高处有13米,暮色中看来,是一个如假包换的青灰色堡垒。内部结构五进五入,共有房36间(据说每一间就是一个家庭),人口最繁密的时候,这里曾经居住过700多人。除了家丁,全部都是邱氏子孙。这里有晒场、厅堂、仓库和起居房屋,关起门来几个月,大约里面的人也可以自给自足,俨然一个小小的王国。
关于此屋是如何建成的,民间有许多种说法,记者觉得最可信的是以下说法:南江河畔普通村民邱光仪有一天厌倦了被洪水赶来赶去的日子,发动自己的5个儿子建一座万世不拔之基,因为他们家以卖油豆腐为业,盖屋子和做油豆腐就只能兼顾,我们现在看到的主体建筑就是邱光仪和他5个儿子摸黑建起来的。后来人口繁衍日盛,房屋不断添建,终于成为现在的规模。
光仪大屋立在南江畔的滩涂之上,每年南江水涨总免不了要被淹一回,大屋里的人要生存,避免背井离乡的命运,必须要防洪;除此之外,乱世常有山匪来吃大户,大屋要考虑防盗;整个建筑是砖木结构,万一敌人火攻怎么办,因此还需要考虑防火。基于这三点,邱氏家族在建这个“堡垒”的时候,在墙、门、内部排水系统上做足了文章。
高墙是半为夯土墙半砌青砖,厚为一米,密度高,透气性好,洪水来时不渗水,洪水去时墙体内水分迅速蒸发。按照专家的说法,这是一堵会呼吸的墙,而它的强度足可以和现在的钢筋水泥墙媲美。光仪大屋的门可插三层木板,木板之间可灌泥夯实,木板、水、泥土共同作用扺挡洪水压力绰绰有余。
对付盗贼不仅有九竖五横的木制防盗门,还有城墙上的24个枪眼,屋顶上可走人,有瞭望台。如果盗贼想用火攻破门,门上还设有水槽,从屋内灌水,木门之上就可形成一层水帘。
据介绍,光仪大屋体现出来的强悍求生意志、警惕性、防御性和独特的生存智慧,每年吸引5万游客前来参观探访。
第二站:大湾古村 桃花源里悠然人生
陈大远说,南江流域除了像光仪大屋这样的特例民居,还有大量具有相对稳定统一的南江文化特征的古民居村落。这些村落的建筑布局基本上都有一个中心,如宗祠、社坛、古树、小学、池塘等,其他建筑散点分布,但又凝聚于一个中心,处处体现社会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自由度。南江流域的民居的“镬耳”不但建于山墙,同时也建于宅地的正面和背面,成为外部的主要装饰,从实用性趋于艺术性,这是南江流域民居的主要地方特色。
在郁南大湾2平方公里范围内,建于咸丰元年到民国初年的民居建筑居然有46座之多,而其中16座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从蜿蜒的小径步入这个古村落,遥遥望见镬耳墙鳞次栉比。这个村子里壮年人大约都已经出门打工,迎面而来的多是裤管高卷、神情悠闲的白叟黄童。水牛悠然高卧、鸡犬各不相扰,让人忍不住自问是否误入桃花源。
这个村落里的每幢大屋占地1000至2000平方米不等,分布错落有致。单体建筑门面宽阔、净空高、通风采光好、天井宽敞,门前屋后常有花径小院,建筑节奏舒缓平和开放,屋脊、山墙之上多有极具匠心的灰雕、木雕、壁画、脊饰,题材多样、风格华丽,与光仪大屋步步为营的紧张气氛迥然不同。竹篱茅舍间常有杨柳、芒果、荔枝、枇杷、龙眼、木瓜、黄桃与石榴,在湿润空气里自在开落。
认为山坳之中只有无知村民的人如果到过祺波大屋,一定会为自己的偏见汗颜。祺波大屋的布局构思清雅得令人肃然起敬,这一点让它成为大湾最具艺术性的古建筑。门庭由一堵一米高的矮墙圈起,斗门门联是“吾庐可爱,斯道当由”,主人的自信从容一目了然,正厅联曰“衣沾杨柳,镜兆芙蓉”,讲的是庭前的垂柳和不远处的池塘,塘水如镜、又栽了许多莲花,同时又自况胸襟高洁。
屋内无论是建筑用料还是装饰用料都十分讲究,厅内4根高约6米、直径27厘米的木柱。门隔上木雕均用荧光材料涂抹过,晚上也可以观赏,这在岭南其他地方的民居中比较罕见。最让主人觉得骄傲的是侧墙上露天的4幅灰雕,一百多年的风雨丝毫没有让它们掉色,其中有一幅双狮献瑞里的松树几可乱真,连村里的小鸟都不辨真假,在上面筑起巢来,成为祺波大屋的又一个清雅传奇。
第三站:刘仙姑祠 山歌渔唱穿越时空
(男)山歌唔唱心唔开,石磨唔推唔转来,酒唔劝人人唔醉,花唔逢春唔乱开。
(女)哥你话来至妙哉,花唔逢春唔乱开。人到青春思情意,人老风流何处来?
(男)山歌越听越入神,总要唱来道理真。唱出有情又有义,山歌可以做媒人。
(女)哥你话来假定真?山歌可以做媒人?妹有心思兄无意,拈坏心肠枉费神。
(男)妹你话来真蠢笨,拈坏心肠枉费神。妹有情来哥有意,情投意合订终身。
世代生活在南江流域的许多人张口就能来上几段句句压韵的山歌,而“大湾渔唱”更是罗定的传统八景之一。记者在匆匆来去中,就不止一次听到有人在哼着一些相当古老渺远,陌生却又似曾相识的曲调。刘仙姑祠的守护人在问明白记者的来意后,当即落落大方地唱了一首,一人分饰两角,就是前文所引述的那一段山歌。
长期在当地搜集民歌的人告诉记者,南江流域的民歌有的流传年代已经不可考,比如泷水丧歌,有的则是在隋唐时代已经相当流行,当地的有识之士称其为泷风,认为它直承了《诗经·国风》中“风”脉,还有的则经过了明清两代的变异,唱的时候在方言中加入了文言的成分。这些活化石一般反映南江流域文化变迁的民歌至今仍盛行于三罗乡间。听说正月里,连滩有盛大的复古山歌节,吸引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和远近乡邻自发踊跃参与。
南江民歌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有采茶歌、龙舟歌、顺口溜、卖花歌、竹枝词等,有男女对唱、互道情愫的,有哭嫁的、有哭丧的、唱闺怨盼团圆的,所唱内容大多平直切近。在凡俗字句中浓缩了现世生命的无奈与狂欢。
这令人想到禅宗六祖慧能在出家以前一直在南江之畔的云浮新兴山中做樵夫,这样的山歌他恐怕也是听惯唱惯,他后来“顿悟众生”“见性成佛”,是否也有可能部分得之于这南江民歌的真切、直率与豁达?
这里的人还尊奉刘三姐为歌仙,并固执地认为南江才是这位著名歌手的故乡。广东凡是爱唱山歌的地方都自称是刘三姐的故乡,而这样的说法数南江流域的罗定、新兴等地最盛,鹰石山上有刘仙姑祠,陈塘下村有仙姑庙,供奉的就是这位歌仙,祠前庙前均有小足球场大的对歌场。
第四站:青铜墓葬 南江文化地下铁证
在罗定博物馆,我们看到了1977年和1983年出土于罗定3座大墓里的考古成果,就是这些考古发现改写了岭南无青铜文化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广东还没有发现超过这3个墓葬的春秋战国墓葬群。老馆长陈大远不无自豪地告诉我们,最能够代表王权的人首柱形器南江出土最多,最能代表贵族地位的青铜鉴全部出土于罗定。这3座大墓很可能就是当时指挥抗击南下秦军的西瓯部族首领的墓葬群。他还指着数10个造型各异的箭簇说,古代一个部族用一个类型的箭头,而墓葬中挖出来的箭头却形状各异,据他推测,这很可能是当时百越各族联合起来共同抗击秦军的一个证明。这些如今静静躺在罗定博物馆展厅里的青铜箭头,曾经见证过一个民族融合的时代,斑斑锈迹里隐隐透出南江流域曾经有过的金戈铁马、边城悲风。
陈大远说,罗定这个地方自古以来不仅是军事重镇,同样也是经济、文化的对接口。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极有可能证实南北朝时期,南江水系是我国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通道。
为了让记者信服,他还特意从库房搬出罗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是1983年从南朝墓中出土一个金手镯,手镯重33克,纯金打造,4组走兽和花纹图案,上面的忍冬纹是中亚粟特地区产品中常见的,而走兽花纹也是中亚地区常见的狐、飞狮等。这个金手镯无疑是舶来品。另外,墓葬中出土的刻划莲瓣纹高足碗,其艺术风格明显受到拜占庭高足艺术风格的影响,却是由我国越窑烧制,专家认为这很有可能是为外国订制的出口外销瓷器。
这货物的一出一入,南江在古代交通史上的辉煌我们约略猜想得到。
三、书记观点
云浮市委书记郑利平:巧用南江文化整合历史资源
“南江文化”概念的推出仅仅是一年前的事;而构成南江文化的元素却有千年历史的积淀。尽管当前学术界对南江文化未有统一的定论,但我们认为用南江文化来统领南江水系的文化形态、文化特质还是比较恰当的。
挖掘和弘扬南江文化,我们将会正确处理好地域文化与主流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使之成为建设山区经济强市和构建和谐云浮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云浮上下正围遶建设山区经济强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而努力,把南江文化这个代表着广南地域文化形态特质的文化形态品牌擦亮,无疑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希望通过整合利用南江文化资源,让古文化瑰宝重放光芒,让经济发展与文化提升实现良性互动。
对于南江文化所涵盖的历史资源和旅游资源,我们正着手进行保护和开发。我们把南江文化与云石文化、六祖文化一起列入我市的三大文化研究开发的行列。首先,我们要保护、规划和推介好南江文化。目前郁南大湾古民居已申请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最近又有更多的文化遗产被列入保护的行列。罗定、郁南两县(市)已聘请专家围遶南江的旅游资源进行规划,设计旅游线路,包装旅游景点。我市还计划与有关艺术院校、艺术团体共同举办艺术节,组织南江歌舞表演团到挪威交流,把它推介到国外。其次,我们要开发利用好南江文化。罗定市正加紧改造南江一河两岸,规划整治文塔公园。郁南县也与香港有关投资方达成了合作开发大湾古民居、光仪大屋旅游项目,与香港7家旅行社签订合约,把南江文化旅游作为他们的旅游内容。
未来南江文化一定会成为我市甚至广东省经济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四、专家说法
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伟宗: 填补学术空白着眼区域合作
许多历史材料证明,罗定江即南江,自古被列为构成珠江水系的4条主干江川之一。大约一年之前我们把这个尘封的江名重新挖掘出来,为南江正名,希望恢复它在珠江水系中与西、北、东江并列的地位。但我们大张旗鼓为“南江”复名而呐喊,不是从现有的水流量大小、水流长度、水域宽窄等自然地理意义上而言的,而是从文化学尤其是水域文化学的理论,从珠江文化体系的完整性的角度而言的。
我认为发掘、整合南江文化,并打造“南江文化”品牌,至少具有这三方面的现实意义:一、从珠江水系的文化成分和结构上看,南江文化填补了岭南文化或广南文化的一个结构性空白。二、从南江在古代交通、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上看,古代南江流域是中原直入岭南而又连接南海的一个经济文化走廊,是具有江、山、海共体特色的交叉性、中转性文化带,具有强烈的过渡特征。三、从“泛珠三角”合作战略和地域发展的角度上看,为南江正名对于云浮、罗定、新兴、郁南及粤西地区而言,不啻架起了一条经济与文化齐头并进的黄金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