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开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一个地方的特点,从总体精神上说,实则是文化特点。其特点的形成,是由不同的地理条件(尤其是水的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得人们有不同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而长期造成的不同的精神意识、思维方式、人情风俗和道德观念等等。这些属于文化范畴的特征,既决定着又体现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地域、每个地方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实体、措施与形态,以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文学艺术的创作与研究中。”〔1〕
在广东,过去人们习惯于用岭南文化来概括本土的文化。近几年,以黄伟宗为代表的专家们提出以珠江文化来表述广东的文化更准确。其理由是当今世界各国通行的是水文化理论,作为中国两大河流的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已得到举世公认,作为中国第三大河流的珠江文化,学术观、学术体系正日渐成熟,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和肯定。但在粤西地区,因为缺乏一条代表性的河流,而不能像粤东因为有东江而形成客家文化,因为有韩江而形成潮汕文化,粤中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因为有西江而形成广府文化,粤北因为有北江而形成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交融的文化现象。
近几年来,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的一班专家们考察发现,发端于信宜,流经罗定、云安、郁南等县市的南江,其影响辐射及至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云浮四市,提出南江文化可以作为粤西文化的主要代表的观点。此观点一经宣传,粤西四市反响热烈,普遍认同,纷纷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打造南江文化品牌。
一、南江文化研究概况与评析
黄伟宗认为,南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进入地带,而又是海上与陆地丝绸之路的对接要道,起到了中原文化与粤西南文化、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中转和交汇的作用,既在岭南文化的框架上,具有填补从未受到注目的但却具有鼎足意义的岭西或广南文化空白,又在珠江文化的结构和特质上,具有重现其在中转和交汇作用中显示的江、海、山共体的文化特色,并以此增添和丰富珠江文化江海一体文化特质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黄伟宗指出,在对区域文化的研究上存在多种区域划分方法,在这些方法中按照水系来划分区域文化更符合实际。例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文化、德国的莱茵河文化、埃及的尼罗河文化、印度的恒河文化等。按照这种思路,中国的文化应包含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珠江文化等多流派。其中,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亲河文化,其始祖是黄帝。如果说,黄河像条龙,长江像只凤,那么珠江就像光芒四射的珍珠。黄河文化代表了农耕文明,长江文化代表了工业文明,珠江文化代表了改革开放文化。
黄伟宗表示,过去人们用岭南文化来表述广东的文化,这种表述并不准确。岭南是春秋战国时期地域划分的结果,到唐太宗时代,全国共分十个道,岭南道是其中的一个道,它包括了现在的广西和广东的大部分地区。因此,珠江文化与岭南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属不同的学术系统,珠江文化包括了岭南文化,应该以珠江文化扩大岭南文化的内涵和优势。〔2〕
珠江水系是由来自四面八方的多条江河共同构成,具有开放、兼容、多元的形象和特点。南江流域与广南地区是古百越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地区,而且也是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地区。南江的存在和被再次发现,让珠江文化的形象和气质更加完整和明显,以南江为代表的广南地区的文化渊源与特质,更显示出珠江文化成分结构的多元性和深远性。南江的发现,也明确了从肇庆封开的古广信到南海的通道,即是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史志记载及考古发现证明,南江是楚人和中原汉人进入雷州半岛海港徐闻的要道。这进一步说明,海陆丝绸之路不是孤立的,而是相通的、对接的。
因此,黄伟宗建议,要为南江正名,并确立、研究、整合、开发南江水系的经济文化,并进行以南江水系为代表的南江文化带跨境合作,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战略进一步具体化、实体化、地域化。
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认为,南江文化作为珠江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或者地域文化概念是成立的。这里有早期的荆楚文化、骆楚文化,后来有中原文化、外来西亚文化,以及宋代以来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等。文化积淀深厚,地层文化保存丰富。作为珠江文化的一个部分,南江文化有自己的地域个性和风格,故在地域文化的命名上,应以南江文化为宜。
二、南江文化形成的空间背景
南江之名,早已有之,自古被列为构成珠江水系的四条江川之一,只是到了现当代才被忽略甚至误识了。著名地理学家、华南师范大学的曾昭璇教授研究考证发现,“南江即罗定江,汉时在交州治所(今封开)西江德庆附近南岸流入得名。……古代以其水多滩急,称为泷水……最早不名南江,称端溪。因汉灭南越设端溪县于南江口北,南者端也,故当时即称端溪”。〔3〕南江上游泷喉马埒石峻水急,故又被称为泷水或泷江,泷州也因此得名。明万历五年(1577年),明军平定罗定地区的“瑶族叛乱”后,将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南江流域几乎全部在罗定州辖地内,故后人也称之为罗定江。
清代学者将南江列为广东“四江”之一,范端昂在《粤中见闻録》中称“西江水源最长,北江次之,东江又次之,南江独短”。屈大均的《新语·水语》中也有“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双江总作西”的说法,并不因其汇入西江而排除其在“四江”中并列的位置。
主持编审《广东历史地图》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指出:从古代至1949年以前,官版地图一直以南江为标准称谓,1949年以后的地图则以罗定江为标注。因而,罗定江只是今名,南江是原名。而且,至今在郁南等地,民间仍惯称之为南江。
罗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广东与广西的连接地,古南海郡与苍梧郡的连接地,古代岭南南北两个民族、西瓯与骆越、僚族与俚族的交接点。从罗定开始往东北连平县,沿着罗平山脉,经过云雾大山,肇庆北岭山,是广东山地与珠三角水网地的分界,是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罗定西侧是十万大山余脉,属单斜重叠山脉,山北陡斜,山南较平缓,山南雨水往往通过岩层流向北面,因此,云浮的“V”地型中的河流都是从南往北流的,是广东所独有的。
清代广东有十府,从罗定往东称“上五府”——广、肇、韶、惠、潮;从罗定往西称“下五府”——高、雷、廉、琼、钦。从东西说,过了罗定称粤西;从南北说,过了罗定称南路。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山脉环境,不同的行政区域,不同的民族,东南西北各种经济和文化都在此交合在一起,又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南江文化江、山、海之间的一个重要接合部。
以上论述说明,以云浮地区为中心,包括周边湛江、茂名、阳江一带的部分地区,形成一个以南江为主流包括诸多支流的南江水系,在地理上形成独特的空间,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有着共同特征:南江水系的人,沟通语言和广州话基本相同,但与周围地区迥异;生活在南江水系的人同唱一种民歌,即连滩山歌;生活在南江水系的人,民居风格、生活习性相近,经济交往密切;南江流域的人同时崇拜盘古和天后,这种双重信仰,体现出南江文化独特的山地与海洋文化汇合的特征。
南江流域四周高山环绕,中间为盆地,多种民族在这里杂居,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其地理和经济文化基础的文化区域,形成了与广西地区的八桂文化和广东地区的广府文化既相互联系又有明确区隔的文化系统,从而成为珠江文化的一个子系统。
三、南江文化的历史考察
1.早期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在秦汉以前,古越族已经开始了南江流域的开发,并建立了自己的奴隶制土邦。在南江上游太平河与罗镜河地区发现多处先秦墓葬,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如1971年在罗定太平南门垌出土的战国初墓,共出土青铜器136件,其中多为礼器与兵器,如鼎、祭祀用的整套铜甬钟,有“王”字图象的青铜矛,以及人首柱形器等。
在这些精美的青铜器当中,铜鉴和铜镰来自吴越国,铜戈和铜钺来自中原地区,青铜车马器来自楚国,铜叉来自夜郎,青铜人首柱和带“王”字图案的青铜矛以及越式鼎是当地铸造。有些青铜器的纹饰、工艺更为岭南所独有,说明它们是当地自制而非中原传入。
专家认为,这些青铜器说明,在当时,南江地区已经出现了越人自己建立起来的奴隶制国家,与其四周国家和地区都有密切的文化交往。在罗镜鹤咀山一个南朝墓中,出土的金手镯是来自西亚地区,说明南江流域已经与海上丝绸之路有所联系。
2.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
南江流域及其相连的交通线,自古是中原直入岭南而又连接南海的经济文化走廊,是具有交叉性和中转性的文化带。曾昭璇教授在关于南江的文章中指出:南江在汉代是“向为汉人南下徐闻要道”。曾教授为何特别指出“徐闻”呢?这是因为这是汉武帝平定岭南后,派其黄门驿长从广信(今封开、梧州)到徐闻,而开始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始发港。这是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在2000年发现和论证并受到举世公认的学术成果。论证还发现: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开始了陆上丝绸之路,是以长安出发;海上丝绸之路则从徐闻出发,而从广信到徐闻的南江通道,则显然是连接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条要道。这就意味着:南江既是中原进入岭南的要道之一,又是岭南通往海外的通道之一。所以,南江流域既有古道文化意义,又有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的文化意义;既有山、河、海多元文化交融的课题,又有海洋文化如何进入内陆的课题,这些都是学术上的空白领域,亟须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3.文化交流的要冲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4—5万年前,南江流域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罗定苹塘下山儿洞遗址、饭甑山遗址、封开的垌中岩遗址、罗沙岩遗址、黄岩洞遗址、阳春独石仔遗址、云浮蟠龙洞遗址,这些都是在南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而且都是处在南江古道周边地区的文化遗址,这说明,南江流域的文化发展史完全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
文化考古发现证实,在罗镜河支流林垌河口一带有汉墓存在,从墓葬出土物如铜镜、金器及南朝青铀瓷器等看来,大都是由西江输入的制品,是由此南下高凉的货物,这一发现说明,该地区从汉代开始就是西江地区与南海文化交流的重要通路。
从汉代开始的南江上游地区的开发,到晋代已经进入进一步的繁荣时期,晋朝曾在此建龙乡县,以此作管理进出口的我国南北交通枢纽。
随着南江的开发和内陆经济的发展,南朝以后在南江流域设置了更多的郡县。这里云集了不仅是古越族以及后来的瑶族、壮族,而且吸纳了大量的汉人,成了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地区,由此可以证明,南江这一水道确曾成为沟通中原与粤西南出海口合浦、徐闻的重要连接通道,是连接西江与中原地区,沟通粤西南地区出口的重要连接通道。
4.南江文化的基本特质
经过长期的交流、碰撞和整合,南江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质和风格:南江文化由多种地域文化整合而成,具有多元性文化风格;更重要的是相互交融、相互采借,成为一个整体;南江流域有多条支流,集水面积广大,起到沟通五岭上下乃至海外的作用。在以水为背景孕育的南江文化,一个重要特质是其开放性;南江地区,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各种民间信仰共存,人们既拜妈祖、龙母,也拜盘古以及其他地方神只,展示当地文化兼容性品格。
根据南江在珠江水系中的地位,南江文化应该作为珠江文化一个子系统,是广府文化一部分,在珠江文化或岭南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
5.南江文化在粤西四市的共性表现
除了从水文化的理论分析可为粤西四市定位为南江文化带以外,从文化区分的三要素语言、风俗、宗教的角度来考察,粤西四市的语言相通、风俗相似、宗教信仰相近,也明显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带。
语言方面,大家都讲与广州话相似的白话。风俗习惯也十分接近,过年过节,粤西各地的风俗习惯大同小异,电白盛行的做年例,郁南、罗定、高州、吴川、信宜等地也是很普遍,甚至包括民族舞蹈的活化石禾楼舞,也不独是郁南县才有,在雷州、阳江等地也有,吴川的飘色与郁南等地的飘色如出一辙。说到民间俯仰,粤西各地都有龙母崇拜、妈祖崇拜、北帝崇拜的现象。
四、南江文化的现代开发
从以上分析可知,南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藴,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如何让更多的人确认南江文化、承认南江文化,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开发、利用南江文化,弘扬南江文化,是摆在广大专家学者和南江流域有关市县党委和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2008年1月召开的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又提出“全面完成东西两翼文化建设工程”。为此,黄伟宗建议应当将南江文化提高到“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的高度上来,将南江文化(或泛南江文化)工程作为“广东西翼文化工程”的品牌而立项和开展。
黄伟宗认为这个建议有充足的理由和依据。由于粤西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代表性河流称谓,又欠缺对这一地域的民系及文化结构与相通性的深入研究,所以是学术上的一个空白。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的专家们经过多次考察,不仅发现南江及其可以作为西江以南粤西地区主干流的代表性作用,而且发现岭南文化之祖的百越文化在这地区有较丰富的历史与遗存,并可作为这地区的民系及其文化的主要代表。
资源总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但文化需要传播,只有传播开去,才能广为人知,才能惠及世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通过文化产业提升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这既需要过人的眼光、深厚的文化功底等软实力作基础,还需要经济、政治等硬实力作保证。为此,笔者从国内外众多的保护、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中,借鉴了若干思路,并结合南江文化的实际情况,提出南江文化现代开发的若干意见,总体思路是:站在提高广东文化软实力的高度上,用现代科技和文化手段,弘扬南江文化,做强做大南江文化品牌。
1.政府携手合力开发
笔者建议,在我省实施东西两翼振兴工程中,应进一步提高对弘扬龢利用南江文化的认识,把建设西翼文化工程,提升文化软实力摆到更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具体可由省文化、旅游、商贸等相关部门牵头协调,组织粤西四市共同成立“南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南江文化带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其中,在区域文化的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文化资源整合的基本原则:规划先行、稳步推进、注重传播。
任何区域文化的发展都是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在某个区域文化的空间载体上,往往不会与行政区划完全吻合,同一文化系统会覆盖几个地域单元。对这一文化系统的保护和开发不是某个行政区域能够完成的。为避免开发的随意性,必须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对南江文化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方案,然后按照方案稳步推进。
在推进过程中,必须注意几大结合:
特色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南江流域长期文化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过程,古越族以及后来的瑶族、壮族在早期的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文化发展的主力,在随后的文化交流中也吸纳了大量的汉人,成了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地区,几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南江文化,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从民族融合的视野来观察和思考,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
特色文化产业与地域緑色生态文化的结合。南江流域是古百越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之一,又是当今广府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由珠江三角洲到广西南宁这一条带状区域内,新兴和郁南这个南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成了广府文化的中心地带,一直延伸到广西,与八桂文化连接起来。南江两岸,山清水秀、层林叠翠,美不胜收。具代表性的景点随处可见,如神仙滩生态景区,位于郁南县建城镇冷水、车坑村交接处的大历山,到处古木参天,急流飞瀑,一派原生态的自然景观。郁南县都城镇大瑶国家森林公园是人们工作之余休闲的好去处。南江源头鸡笼山顶又是另一种风光。这些緑色生态发展良好的地区可以作为南江文化开发的重要载体,必须对此加以重视。
特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在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中,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和旅游产业管理部门分属不同的系统,如何打破部门分割,协调共进,需要地方党委政府综合考虑。
特色文化产业与招商引资的结合。特色文化产业本身,就是很好的招商题材。
2.搞好纵向的产业联动
一是做强做大特色旅游产业,将南江文化与粤西旅游结合起来,打造“丝绸之路——南江走廊”之旅、“古代粤西移民”之旅等。
广东省内尚没有一条完整的丝绸之路旅游线路,粤西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旅游格局。用南江文化的理念,打造广东西翼文化工程,是弘扬南江文化、振兴粤西经济文化事业的德政工程。笔者建设,这个西翼文化工程可由省旅游、文化、商贸等部门协调指导,动员和组织粤西四市携起手来,共同打造一条“南江文化体验之旅——丝绸之路南江走廊”,相信一定可以改写广东文化产业和广东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
西翼文化工程又可以分两种方案实施,一条是“郁南南江口—罗定—阳春—阳江海陵岛”,把探秘南江文化与观摩南海一号结合起来。另一条是“郁南南江口—罗定—信宜南江源头—高州冼太夫人庙—徐闻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全程体验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
在省的层面做好统一规划后,要求南江文化带各县区严格按规划的要求开展相关工程的建设和配套,同时也要注意调动和发挥各县市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笔者曾专程前往被黄伟宗教授称为“南江文化的心脏和腹地”的郁南县考察,该县在挖掘和整合南江文化资源,打造南江文化品牌方面已率先起步,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譬如该县已连续五年举办南江文化艺术节,挖掘、整理、加工、提升了民族舞蹈活化石禾楼舞、连滩山歌等独具南江文化特色的代表项目,用规模效应打响了南江文化品牌,创造了郁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辉煌。2007年,最能体现南江文化的“禾楼古舞”、“张公庙会”、“连滩山歌”被广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特产”。2008年1月24日,国家文化部公示完毕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録推荐项目”中,郁南“禾楼古舞”榜上有名,成为广东省五个入选的推荐项目之一,从而大提高了郁南县作为南江文化发祥地的历史地位,打响了“神秘南江文化之都”的品牌。
现在,在打造南江文化品牌上倾注了大量心血、打下坚实基础、取得了显着成就的郁南县,还可以继续捷足先登,进一步研究和规划打造南江文化品牌的系统工程,以起步早、起点高、底藴深、优势显的特色,谋划“以南江文化为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规划”,特别是在做强做大旅游产业方面有所作为,争当广东省西翼文化工程的龙头大哥。在这方面,郁南除了继续做好“南江风情游”、“西江生态游”这些“神秘郁南之旅”的项目外,还可以学习广西阳朔“印象刘三姐”和河南开封“禅宗少林”这两个项目的做法和经验。这两个项目都是名导张艺谋的得意之作,其特点就是把文化旅游产品的集约化经营与产业整合搞活了,因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着。郁南可以邀请著名的导演或表演艺术家等牵头,在南江流域物色适当的地方,以现场实景作为背景,以独特的南江文化神韵的主题,策划、创作涵盖了禾楼古舞、连滩山歌等品牌内容的大型实景表演项目,一定能够成为一颗名动全球的“文化月亮”。
二是大力发展有南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挖掘南江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内容,大胆运用现代的科技和文化传播手段对其进行包装。例如,可以“禾楼古舞”、连滩山歌等作为基本元素,向全社会征集好创意、好点子,改编为歌剧、舞蹈等作品形式,然后用动漫、影视等现代化的手段加以传播,必能形成一个新的产业。
3.搞好横向的区域联动
在文化建设方面,粤西四市应加强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广东“西翼文化建设工程"。文化的推广可从举办论坛等活动开始,各市可在整体的地区推介中联合推广南江文化。譬如,云浮市及所属各县、市、区,可以轮流举办南江文化论坛;湛江、茂名、阳江各市,可以称“泛南江文化"而共同或轮流举办论坛,或者依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而作自身的文化定位。如:茂名市可以鉴江流域面广而称为鉴江文化,湛江市可以广洲湾和湛江港的优势而打造海湾文化或海岛文化。阳江市可以海陵岛和“南海一号”的辉煌为中心而打造海洋文化。
在经济建设方面,四市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整合资源,在区域经济规划中,共同打造“南江经济带”,使之成为珠江三角洲向粤西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平台。
还是以郁南县为例。明确了“南江文化之都”的定位后,郁南应该进一步加强与邻近市县的合作联动。例如,与郁南隔江相望的德庆县,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光是一座龙母庙,其门票收入已过亿元,成为该县财政收入的支柱。如果郁南成功营造了南江文化工程的亮点——类似于“狂欢节”之类的大型实景表演后,相信每个到龙母庙拜龙母的人都会有兴趣再多走二三十公里,来领略一番南江文化的独特风采,这样的话,郁南县的旅游产业便能跃上一个全新的高度,拓展出全新的境界。
注 释:
〔1〕黄伟宗:《珠江文化丛书》总序,见《珠江文化系论》,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第1页。
〔2〕黄伟宗:《以珠江文化扩大岭南文化的内涵和优势》,见《珠江文化系论》,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第11页。
〔3〕曾昭璇:《西江流域南江水系的人文地理概述》,见《罗定史志》2002年第3期。
(吴仕高,广东科技报社社长、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