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郁南南江文化产生的区域地质及植被背景
郁南位于广东省西部,云开大山东北部延伸至境内,地貌类型主要为中山地貌、低山地貌和丘陵地貌,西江穿越北部边缘,而南江则纵贯本区,考古研究表明,本区拥有灿烂的南江文化,这与区内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本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本区良好的森林植被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动植物及各类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先后建立了同乐大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大王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本区不仅山清水秀,林木葱郁,悠久的地质发展史还造就了本区丰富多彩、造型各异的奇妙景观,如位于同乐大山自然保护区的大石鸡,是由于花岗岩球状风化而成,因形态极似一只屈头鸡而得名,令人叹为观止。另外本区还保存了很多古树名木,主要树种包括无核黄皮、荔枝、榕树和樟树等。
一、区域地质特征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古老的震旦系和寒武系,在连滩出露有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等地层。具体岩性分述如下:
(1)震旦系:出露地层为云开群,为一套巨厚的浅海相类复理石碎屑岩建造,岩性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夹泥质岩、石英云母片岩、云母片岩和火山岩等。
(2)寒武系:出露地层八村群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石英砂岩、粉砂岩、含铁砂岩夹板状泥质页岩和黑色炭质页岩等。
(3)奥陶系:以巨厚的浅海相类复理石碎屑岩沉积为特征。下部缩尾岭群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砂质页岩和砾岩等:上部三尖群以泥质岩为主,夹粉砂岩和细砂岩等。
(4)志留系:下部连滩组以黑色厚层页岩为主,夹少量薄层砂岩;中部文头山组岩性主要为灰色板状页岩;而上部岭下群则为一套浅海碎屑岩建造。
(5)泥盆系:下泥盆统以细碎屑岩和泥质岩为主。中泥盆统下部信都组以砂岩为主,夹页岩和砾岩等;上部东岗岭组主要岩性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夹少量泥质灰岩和砂岩。
(6)石炭系:仅出露下石炭统上部,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以石英砂岩为主夹页岩、砂砾岩及炭质页岩等。
(7)上三叠统:出露的是小云雾山群,为一套陆相含煤碎屑岩建造,主要岩性为石英砂岩、砂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和炭质页岩。
(8)侏罗系:出露地层高基坪群为一套复杂的陆相火山岩系,主要岩性为含砾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等。
(9)白垩系:下白垩统罗定群为内陆湖泊相及山间盆地相碎屑岩建造:上白垩统闸江群以含火山碎屑及火山熔岩夹层为特征。
此外,在西部还分布有较大面积的燕山期第三期花岗岩,在南部则分布有较大面积的华力西期混合花岗岩。
二、地质发展史
本区地质发展史一直可以追溯到8亿年前的元古代,根据地层发育特征,本区的地质发展史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1)震旦纪——志留纪发展阶段
震旦纪——志留纪本区为地槽发展阶段。在郁南西部,震旦纪和寒武纪主要为浅海和半深海环境,沉积了一套厚达l万多米的类复理石碎屑岩建造和含炭质页岩建造。奥陶纪初期受郁南运动的影响,本区一度上升遭受剥蚀,缺少沉积。志留纪末期,席卷华南的加里东运动造成空前规模的褶皱、断裂、岩浆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导致本区震旦纪和寒武纪沉积的地层褶皱回返上升成山系,即云开隆起,构成了本区中高海拔山地的主体。
(2)泥盆纪——晚三叠世发展阶段
泥盆纪——晚三叠世本区为准地台发展阶段。中、晚泥盆世,本区遭受来自广西的海侵,除了云开隆起外,本区大部分被海水淹没,晚泥盆世早期是海侵的高潮时期,晚泥盆世末发生海退。石炭纪时本区地殻缓慢下降,成为滨海沼泽环境,接受了一套含煤碎屑岩沉积,即测水煤系,其中含有植物化石,说明当时气候温暖,植物繁茂。
(3)中、新生代发展阶段
中、新生代本区为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三叠纪发生的印支运动导致广东大陆陆内裂谷和深大断裂带发育,同时伴随岩浆活动的发生。印支运动还导致本区晚古生代的地层发生褶皱隆起。侏罗纪至白垩纪,本区受燕山运动影响导致岩浆活动非常强烈,尤其是燕山运动第三期导致本区大量黑云母花岗岩侵入形成岩体。郁南西部与广西交界的很多山脉都是由这个时期的花岗岩形成的,形成时代为145亿年前。新生代开始的喜马拉雅运动对本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上升运动,导致本区燕山期侵入的花岗岩体大面积抬升成为山系。喜马拉雅运动又可分为三幕,第一幕发生于始新世末期,大约3700万年前,第二幕发生于上新世末,大约900万年前,第三幕发生于更新世,大约150万年前。经历这三幕喜马拉雅运动的整体抬升,郁南地区山地整体轮廓初步形成,然后本区山地进入大面积遭受侵蚀、切割和剥蚀的阶段,最终形成各种山地的地貌景观。
三、植被特征
从上述可以看出,郁南地区悠久的地质发育史造就了本区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区内山地连绵不断,山地和丘陵纵横交错,地貌的多样性又导致生境复杂多样,因此,本区植被类型十分丰富,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常緑阔叶林,以同乐大山自然保护区发育的最为典型。徐永福等(2007)对同乐大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进行了详细划分,共划分为5个类型,分述如下:
(1)南亚热带常緑阔叶林
主要由殻斗科、樟科、桃金娘科、杜英科、桑科、金缕梅科等常緑种类组成,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区内常緑阔叶林又可分为三个植被亚型:南亚热带低山常緑阔叶林、南亚热带山地常緑阔叶林和南亚热带山地常緑阔叶矮林。
(2)暖性针叶林
由原有植被遭人为破坏后次生的针叶树种马尾松或阔叶树种形成,包括两个植被亚型:南亚热带常緑针叶林和南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主要植物种类有马尾松、鸭脚木、芒萁、木荷、乌毛蕨、铁线蕨、桃金娘、野牡丹、三丫苦等。
(3)暖性竹林
在林缘、沟谷地段呈零星分布,主要植物有粉单竹、撑篱竹、大头典竹、青皮竹等,下层草本植物有芒萁、乌毛蕨等蕨类植物。
(4)南亚热带常緑阔叶灌丛
组成成分以泛热带性的常緑阔叶种类为主,有桃金娘、岗松、芒萁、野牡丹、牛耳枫、了哥王、丝茅、山菅兰等。
(5)草丛
主要由热带亚热带禾草组成,以五节芒占优势,草丛下层很少有其它草本植物生长,仅见蕨、芒萁等少量蕨类植物。
综上所述,郁南地区地质发展史久远,地貌和植被类型丰富多样。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适宜的生态环境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反之则制约着人类的进步。在生产力还不是十分发达的年代,人类的活动只是机械地适应自然,更多地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因此,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劣对早期人类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郁南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植物资源,造就了本区灿烂的文化,两者是相得益彰的。因此,在弘扬南江文化的同时,保护好千百万年来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对促进本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造福子孙后代等均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广东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1-94l
2.何汉德.郁南县古树名木的历史作用及其经济地位.国土緑化,2005,3:28
3.唐灿林.钟雪梅郁南奇石録.环境,1997,8:21
4.徐永福,喻勋林,朱志平.广东郁南同乐大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调查.亚热带植物科学,2007,36(4):48.50
(金建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