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怎样使“活化石”活起来——从郁南禾楼舞说开去




  南江文化的“活化石”——郁南的“禾楼舞”,确是民间舞蹈的“活化石”,它是原始巫文化流变与傩文化结合的产物,如果从其源头算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郁南的禾楼舞是唐代由瑶胞从湖南传入的,也有几百年了。广东有“禾楼舞”或和“跳禾楼”“唱禾楼”“考兵舞”之类的,还有广宁、肇庆、清远、阳江、化州、雷州等许多地方。著名傩文化专家曲六乙先生把我们这些地区划为“百越巫文化圈”(《中国各民族傩戏的分类、特征及“活化石”价值》见《戏剧艺术》,1987年第4期)。

  据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六月村落各建小棚,延巫者歌舞其上,名曰跳禾楼,用以祈年(《广宁县志》)。谨案:肇庆府属,皆有跳禾楼之俗”(见该书上篇第273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云浮建市前,郁南属肇庆府治,说明史书对郁南禾楼舞早有记载。

  我没有看过原生态的禾楼舞,只是在《首届泛珠9+2(汕尾)民间艺术表演大赛》上看过他们的表演,后来省文联组织我们去考察古村落,在连滩光二大屋的地塘上又看过一次,都是演示性质的,参舞者都是农村青年,有男有女(过去是男扮女装),手持火棍、号角,腰系禾束,头戴蓑帽,身穿黑衣黑裤,间有花白边带,足踏麻鞋,笑容可掬,并不狰狞,动作以踏足、摇手、摆身为主,舞步轻快,号声呼呼,一派庆丰收的景象,歌词亦曰:“登上楼台跳禾楼,风调雨顺庆丰收,摇肩欣歌太平世,众执穗铃咏金秋。”以前同属肇庆府治的罗定县,其“跳禾楼”则是另一种格调。它是以祭神开始的,由一名女巫主持,男巫在一旁敲击小锣,以协节律。巫师跳完之后才摆山歌擂台,由男巫师扮歌伯,他先拜过刘三姐神像,后与棚上观众对歌,往往通宵达旦,所唱皆郁南连滩山歌调,可见其亲源关系。近世还与当地祭神打醮的仪式相糅合,巫风更浓。有学者认为,那是壮族风俗的遗存,而郁南则是瑶族的古风。岭南原为百越地带,民族文化的交融是自然的。

  与之相近的化北禾楼舞则是以祈年为主的,他们在“禾了节”农历七月十四酒宴后,在禾堂的小型高脚楼上展演。楼上只放一张八仙桌,只能容纳2-4人对歌起舞。楼堂中央端挂着刘三仙(即刘三妹)画像。过去有挂禾花仙子、禾谷夫人的,后传说刘三妹传歌至此,正值当地闹虫灾,刘三妹教他们炼“百草丹”,消灭虫害,夺得了丰收,从此便成了禾谷夫人的化身。歌唱的内容多是歌颂刘三仙除虫消灾、祈求丰收、男耕女织、夫妻恩爱的。调式有踏楼歌、跳楼歌、月令歌、猜歌等,生活气息浓郁,与农事息息相关。如:

  踏楼歌:正月踏楼是年宵,村村社社搭神寮,花衫大嫂走年例,四方戏场闹通宵。二月踏楼是春分,村路泥泞难行人,阿伯落塘浸谷种,阿嫂踏青去播春。

  月令歌:正月寒潮风沙沙,凤凰落叶露枝桠,青梅青青满树子,四乡桃李开红花。二月低温阴雨天,早稻谷种浸池边,油菜开花遍地黄,春种甘蔗满旱田。三月阳春蛙始鸣,木棉花开荔花萌,蜜蜂采春雁北去,冬薯收罢秧苗青。

  而阳江跳禾楼多于六七月间进行,摆一八仙桌,台上的演员称“楼娘”,多为男扮女装;台下的演员叫“宿佬”,是个男角。上下对答,俗称“驳歌仔”,内容风趣幽默,又称“大话歌”。楼娘上台便唱:“好久未曾讲大话,今晚唱条大话歌,盲佬来把热闹看,聋佬听见笑呵呵。”边唱边舞。台下宿佬只驳歌,不舞蹈。歌词即兴编成,出口成章:“穿着蓑衣去饮酒,着紧长衫去驶牛;老鼠拖猫满屋走,蛤仔咬蛇田洞游。”有如别处之颠倒歌,古怪歌。据阳江县志栽,此俗乃刘三妈所传,“俗传跳禾楼即效刘三妈故事。闻此神为牧牛女得道者,各处多有庙。”(清《阳江县志》)

  清远的“禾楼歌”又称“南歌”,只唱不舞,相传也和刘三姐有关。据说当年刘三姐传歌至此,正值寒露,寒风肆虐,禾苗不灌浆,刘三姐用自己的乳汁喷洒,保住了收成。现民间凡遇寒露风时,多以米浆喷洒禾苗,称“根外施肥”,确有成效。

  化州还有一种类似的面具舞——跳花棚,地方志书上称为“跳傩”。文本共有十八科,从其内容看,明显保留着傩的色彩。

  请神歌曰:罗鼓齐声入庙堂,观音含笑坐堂上,土地请上雄宝殿,观音土地保平安。开棚歌:花棚开,花棚开,棚门打开任君来,花棚搭在禾堂上,堆堆金谷接楼台。棚门打开月初升,跳棚趁着月光明,自古田伯爱跳棚,入秋跳棚伴卿卿。流传于中火、罗江一带。秋收后,土地庙、祖庙前、禾堂上,均可跳唱。集山歌、木偶、面具戏于一棚,古檏、粗犷、明快、幽默。

  雷州的傩舞当地人称“大傩”,又叫“考兵”,相传是宋代从北方传入的,以驱邪镇煞为主。舞队由6人组成,领舞者称“马”,手执马鞭,面具红色,其余为郭、方、邓、田,分着不同衣饰,徒手赤脚。随后是戴着黑面具,手执斧凿的雷公。有的村庄则加入土地公、土地婆,逐家对舞,驱除邪恶。湛江市郊湖光镇一带则由道士起舞,指挥车、麦、李、刘、洪五个兵将,分执大刀、斧头、铁链、三角令旗等,进入各家各户驱邪赶鬼,再至村庙赛会考兵。

  从郁南禾楼舞和岭南地区流传的跳禾楼、跳花棚、禾楼歌、傩舞、考兵舞等情况,明显见出百越巫文化圈傩文化的特点,它与西北傩、巴楚巫、青藏苯佛不同,虽然保留了古代巫舞、傩舞的一些因子,如罗定的跳禾楼,前半截基本上还是巫舞;后半截的连滩山歌对唱,却又明显带有现代社会的色彩,清远的禾楼歌(南歌)更是如此,甚至唱起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等。与上述文化圈的巫歌、傩舞格调不同,古“化石”的印迹已不是那么浓烈。笔者2007年秋曾参加了在甘肃永靖县举办的《全国傩文化艺术展演》,观看江西、安徽、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各地迎神、酬神、送神的傩仪,并在胜利、焦合学校操场上实地察看了《升大幡》、《发神上醮》、《单鬼抽肠子》、《会手舞》等,可能是大家都想尽量保持“原汁原味”吧,基本上看不到新的原素,单调沉闷,可视性较弱。其中如《笑和尚赶鬼》等,有点生活气息的,已属难得。由此我想到了今天在传承这些古文化时,就不能单把它看作“活化石”,还要设法让它“活”起来,否则这些“化石”一旦出土,就被风化了,覆没了,那就有悖于我们抢救的旨意了。

  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古巫、古傩的信仰与我们的现实距离已较远,其原有的祭祀信仰功能已淡化,更多的成了原始的歌舞戏剧的表演展示,对普通观众而言,只是瞭解和观赏,不必用原有的眼光去审视,也不必大惊小怪。

  以专业的眼光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傩祭傩舞一类应原汁原味保持原有的风貌,但是作为文化旅游展演,此表演傩舞非彼祭祀傩舞,它已没有了原来特定的文化空间和文化氛围。

  我们可以根据现实社会的要求来进行转换,把它“活化”,使其“脱胎”而不“换骨”,即传统的根基不变,不是用“旧瓶”来装“新酒”,而是用“新瓶”来装“陈酿”,用句时髦的话就是“重新包装”。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选择一些最关键的“元素”(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用现代的理念,现代的技术,现代人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重组包装,完全可以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现代傩舞。现在风行世界的动漫,我们有许多好题材,我们的孙悟空、那咤、二郎神絶不比超人、变型金刚、阿童木逊色;我们的钟魁、姜太公、碧霞元君、南山圣母的故事絶对可以编创出比哈利波特、丁丁历险记、布鲁斯伯瑞更精彩的故事,创造出更为经典的絶技,其中有些傩技,如上刀梯、过火海、捞油锅、咬火犁、穿令、扶乩等等,比西方的大型魔术精彩多了,其中机理更有待我们研究、开发,一旦破解,正如钱学森先生所预言的,必将引发世界性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活化古化石禾楼舞之研究,大有可为矣!

   (叶春生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