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江文化光辉中的南江光芒
南江流域是古代岭南地区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从秦汉至南北朝,南江流域是岭南州县建制最多之地,也是广府文化与八桂文化的交接地带,是古百越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之一,构成了一条底藴丰富的南江文化带,保留有广东乃至岭南最原生态的百粤文明。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后的334年(周显王三十五年),越人犯楚,败退岭南,乃为“百越”。此二百余年间,中华文化雏形已定。在岭南珠江之南江,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南江流域为古越族的骆、瓯等多个分支交叉居住区域,具有瓯越的文化特征。除了越族文化外,南江流域也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具有一定楚文化特色。
史称的南江,就文化概念而言,是源于中华文化,浸洇了其中楚的文化和海外文化;而就地理概念,南江则源于信宜鸡笼山,流经信宜、罗定、云浮、郁南,在南江口镇注入西江。其流域交汇广府文化与八桂文化,更完整保存古百越文化,构成了一条历史悠久、底藴丰厚的南江文化带。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研究考证,罗定江曾名端溪,其为珠江南岸最大的支流,古人又称之为南江。又因南江上游泷喉马埒石峻水急,故又被称为泷水或泷江,泷州也因此得名。南江流域几乎全部在罗定州辖地内,故后人也称之为罗定江。而明清学者亦将南江列为广东“四江”之一,屈大均的《新语·水语》中也有“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双江总作西”的说法,并不因其汇入西江而排除其在“四江”中并列的位置。范端昂在《粤中见闻録》中也称“西江水源最长,北江次之,东江又次之,南江独短”。
南江流域不但是岭南文化,也是珠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流域内有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南江上游太平河与罗镜河考古学家发现多处先秦墓葬,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如1971年在罗定太平南门垌出土的战国初墓,共出土青铜器136件,其中多为礼器与兵器,如鼎、祭祀用的整套铜甬钟,有“王”字图象的青铜矛,以及人首柱形器等。专家认为,这些青铜器等文物证明秦汉以前,古越已经开发南江流域,建立奴隶制诸国。而且很多具有鲜明南越地方特色,有些青铜器的纹饰、工艺更为岭南所独有,说明它们是当地自制而非中原传入。但也具有楚文化特色。专家推论,南江及其支流是楚人南下海岸的主要通道。同时,南江也是此后中原汉人南迁岭南,以及中原到南海乃至海南岛,至海外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因此,南江是岭南与楚地以及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沟通联系的一个重要通道。而且,考古部门此前在罗定市罗镜镇水摆村一处南朝墓葬中,出土陶器和金手镯等,其纹饰呈鲜明的西亚风格,说明在当时,南江流域已经与海上丝绸之路有所联系。担任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组长、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认为此为南江当时已为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之一的论据。
秦始皇统一中国,征服“百越之地”之后,从各地征发“垦卒”到岭南。这些“垦卒”多是六国逃亡遗族。乃于公元前214年于珠江流域建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等三大行政新区。楚即南拓百越,远至南海之滨。公元前206年,秦亡汉兴。南海郡尉赵佗乘机立南越国,后受汉封。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灭南越国,乃设9郡。在今南江口北设端溪县(即今郁南)隶苍梧郡。汉武帝遣使由徐闻、合浦远航至东南亚和印度半岛,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出口通道,经潇水、贺江达广信,经桂东和粤西,即北流江——南流江和南江——鉴江两条贸易通道到徐闻、合浦。于是广信成为岭南早期的商贸重镇。更因陈元、士燮等在此办学,使百越土著逐步接受中原传入的儒家文化,汉族移民也从百越文化中吸收了一些成分,从而形成以汉族移民文化为主体的早期岭南文化。其文化交流是沿江开展,珠江文化的光芒四射,除东江、北江、西江,还有一条光芒就是南江。即溯南江而上,越过云开山脉到鉴江流域。包括广东云浮、茂名两市及其所属郁南、罗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属吴川、廉江。
公元280-289年(西晋太康年间),端溪县增设都罗县(县治在今郁南部城镇)和武城县(351年),王羲之书《兰亭序》之东晋永和九年前两年,郁南、德庆两县从苍梧郡分出归晋康郡所辖。东晋末期,今郁南南江口镇又设晋化县。其后历经南朝宋、齐、梁之兴替,至隋唐行州县之制,几经易名罗阳、晋康、都城、正义、晋化、威城、泷水、安遂、康州不一而足。
宋建立时,南北受敌,北有辽,南有南唐诸国,还有岭南的南汉。南汉拥有两广,且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开宝四年(公元966年)正月,宋太祖赵匡胤亡南汉。宋在珠江流域先设置广南路,分广南东、西二路,此为广东、广西名称之来历。广南东路治所在广州,有14州;广南西路治所在桂林,有7州。宋朝在珠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土州、县、峒五十余处。
宋代庞大的官僚机构和统治阶级的腐化堕落,行政、军费开支越来越集中到南方各民族人民的头上。宋朝对南方县峒的压迫剥削也日益残酷,只顾利用两江州峒之民以御“外蛮”,“以诸洞财力养官军,以民丁备招集驱使”,故使越民纷起反抗。其中突出的一起为侬峒起义,亦称侬智高起义。声势越来越大的起义军,神速地从梧州突入广东境内后,呈摧枯拉朽之势,便兵临封州(今广东封开县),东指康州(今广东德庆、郁南),攻陷瑞州(今广东高要县),进逼三水,浩浩荡荡地开扺南海重镇广州。短短的十多天便攻下两广的横、贵、浔、龚、藤、梧、封、康、瑞九州,直达千里以外的广州。狄青于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率兵平定侬军,起义终告失败,宋朝接受教训,加强对珠江流域的统治,并更改其民族政策,设立土州,以缓和民族矛盾。往戍岭南的军队及迁居岭南汉民日益增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传入珠江流域,促进了当地发展,密切民族友好关系。
唐宋时期,郁南南江口镇木格村、南瑶村、南渡村一带,多是靠近西江或南江河的山岗已出现陶瓷窑群。木格村水瓜口尚存10多座窑址,属马蹄形馒头窑。遗物堆积厚1米多。出土器物有陶六耳罐、四耳罐,施黑釉,胎厚重。其它器物还有网坠、弹丸等。属唐代。南瑶村龟嘴山与南渡村虾捞山分别发现有龙窑,长约30米,窑顶已塌毁。堆积厚0.8米~4米。两地出土器物基本相同,瓷器有碗、碟、壶、杯、盆、炉、灯、钵、匙等,胎质较白,多为青釉,少量为青白釉,均开冰裂纹,施釉大多不到底,器足底露胎,其它还有漏斗形匣钵、垫座、垫环、渣饼等。此外,附城古平村、白木村均冲、罗旁镇罗子村小山岗、冲口村大山脚等西江沿岸多处山岗,也有同类窑址,均属唐、宋年代。
元朝沿用宋制,只德庆府改名德庆路,今郁南县仍是德庆路的辖地之一。明朝,德庆路复名德庆府,不久德庆府降为德庆州,隶属肇庆府。万历四年(1576年),镇压西江沿岸山区的瑶民起义。万历五年(1577年),明军平定罗定地区的“瑶族叛乱”后,将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直隶广东布政使司。该直隶州除了以泷水县为州治外,还统辖新设的东安县(今云浮县)和西宁县(今郁南县)。翌年,西宁县在今郁南建城镇开始筑城以作县治,这就是建城之名的由来。在明朝以前,罗定一带也是岭南瑶族的大本营,瑶族文化影响至今还在。南江流域与广西毗邻,也深受壮族文化的影响,如当地地名很多都以“六”、“那”、“都”、“银”等字开头的地名,均源自壮语。
清朝沿袭明朝建制,只是在干隆二十二年(1757年)把西宁县的部分域地划回原属的信宜县。因靠近梧州市,古称西宁,与青海省会西宁市名字相重。民国三年(1914年).鉴于该县位于古郁江(今西江)南岸,改为郁南,意为郁江(古西江)之南。
专家们认为南江流域是古代岭南地区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从秦汉至南北朝,南江流域是岭南州县建制最多之地,也是广府文化与八桂文化的交接地带,是古百越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之一,构成了一条底藴丰富的南江文化带,保留有广东乃至岭南最原生态的百粤文明。时至今日,南江流域的文化遗产亮点纷呈。在罗定、郁南、信宜等地,仍流传着古老的山歌,就整理的部分就多达上万首,足见其文化之盛。古代南江经济繁荣、南来北往的客商众多,南江流域也保存着大量风格独特的古村落、古民居,规模宏大、精致美观。如大湾镇古建筑群规模之大,艺术价值之高,保护之完好,堪称南江文化的典范。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郁南连滩镇,禾楼古舞、连滩山歌被广为流传。
奇异的禾楼舞诞生于明万历年间的丰收时节,当地的瑶族人在田地中搭建禾楼,跳起禾楼舞,到今天已经流传了四百多年。元宵节当日,禾楼舞跳得最欢,禾楼调唱得最纯。舞者们戴着面罩,头顶蓑帽,身穿黑衣,边摆身踏足,边唱禾楼调:“登上楼台跳禾楼,风调雨顺庆丰收。”伴着牛角淳檏雄浑的音调,禾楼舞者手持火把围着火堆亦歌亦舞。后来当地汉族人民传承和发展了这种艺术,禾楼舞也不再拘泥于丰收季节。这些都有力的证明,辉煌的历史,造就并留存着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
在南江流域中,今罗定市一带,地理、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开发较早,为南江人文发展中心地区。作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的罗定,也是广东省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发现和出土了大量古文化遗址。如萍塘的唐代“龙龛道场铭”摩崖石刻,人称“岭南第一唐刻”。始建于唐代的龙龛道场(佛寺)、开元寺,建于清代的罗定学宫、青莪书院等古建筑,规模宏伟,至今保存相当完整,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江岸边的文塔建于明代,高达13层,曾为泷州八景之一。
南江明确了从肇庆封开的古广信到南海的通道,也就是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史志记载及考古发现证明,南江是楚人和中原汉人进入雷州半岛海港徐闻的要道。这进一步说明,海陆丝绸之路不是孤立的,而是相通的、对接的。南江流域是泛珠三角区域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点,南江将成为泛珠三角区域黄金水道上的一条重要河流,实现南江及整个广南区域与泛珠三角经济文化的现实对接。正如黄伟宗教授所认为:“南江的存在让珠江文化的形象和气质更加完整和明显,以南江为代表的广南地区的文化渊源与特质,更显示出珠江文化成分结构的多元性和深远性。南江流域与广南地区是古百越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地区,而且也是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地区。而今的楚文化、齐鲁文化、三秦文化都是沿用战国时代的地域概念,因此,我们也应该确认本地祖宗所创造的百越文化。”
(戴胜德,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广东省作家协会一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