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Ⅱ.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再生
慕尼黑城市考察报告
1、 慕尼黑城市区域背景分析
1.1 认识慕尼黑
慕尼黑(Munich),位于德国南部,是德国巴伐利亚自由州的首府,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麓,人口130万(市区人口30万),仅次于柏林和汉堡,是德国的第三大城市,是德国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同时又保留着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城的古檏风情,因此被人们称作“百万人的村庄”。具体地理位置如图1所示,位于德国的南部,慕尼黑紧邻着奥地利。
1.1.1 历史沿革
慕尼黑在德语中有“僧侣之地”之义,早先只有一个默默无闻的修道院;1158年,新桥架起,一个新的集镇诞生了,便是其雏形;1255年,慕尼黑成为小邦首邑,后来更成为拜恩公国的都城;14世纪初,路易四世以慕尼黑为帝都,奠定了老城的规模;1806年,拜恩成为王国,慕尼黑也升格为王都,19世纪慕尼黑蓬勃发展,人口由5万增加到50万;1871年德国统一,仍然作为王都直到1918年;二战后期间,慕尼黑许多地方被夷为平地;二战后,古建筑按原貌重建,并有大量新建建筑,慕尼黑成为了德国南部最大的城市。
1.1.2 经济地位
慕尼黑是德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也是德国消费水平最高的城市。有近百家跨国公司的总部坐落在慕尼黑,其中著名的有安联保险和慕尼黑再保险、宝马汽车、西门子和英飞凌科技等。此外,麦当劳、微软、思科等跨国公司的欧洲总部也设在慕尼黑。如下图3所示即为代表慕尼黑现代建筑的宝马大厦。
1.1.3 旅游资源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慕尼黑亦是德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如新市政厅、圣母大教堂、老彼德教堂和圣马可大教堂),并新建了一些有着特殊意义的新式建筑(如宝马公司总部和奥林匹亚体育场 ),集传统与创新于一体的美丽城市。主要有如下旅游资源:
a. 玛丽恩广场(Marienplatz):慕尼黑古城区的中心点。每天早上1l,为了争睹新市政厅钟楼上的壁钟(Glockenspiel)表演,玛丽恩广场必定挤满了观光客;公元1904年修建的壁钟表演,其内容是公元l568年一位侯爵婚礼的故事。
b. 新市政厅(Neues Rathaus):由1867年动工至1908年才建成的新市政厅,乃新歌德式风格的建筑物。钟楼上有活动音乐木偶表演,跟真人一样大小。表演时间为每日(十一月一日除外)11:00及12:00,游客也可坐电梯到高85米的塔顶参观。
c. 圣母教堂(Fraukirche):这幢歌德式设计的教堂,共有两座高98米及100米类似半个洋葱的塔楼,成为慕尼黑市中心的标志。登上南塔,慕尼黑的市容更一览无遗。
d. 慕尼黑啤酒屋(Hofbruehaus):由老宫廷(AlterHof)向东走,可以走到一处叫做Platzl的广场。这里也是观光客最爱聚集的地方,可能仅次于玛丽恩广场吧!所以有人就称此处为小广场(Der kleine Platz)。这里所以会受到观光客喜爱的一大原因是皇家啤酒屋。自1644年啤酒屋便一直广受欢迎,至今仍以啤酒、菜肴、游客、地道音乐、豪饮作乐的气氛以及当地人所穿的短皮裤(Lederhosen)等驰名于世。皇家啤酒屋大大的有名,其与一般德国餐馆相比,或是因为人多吵杂、拥挤而充满南部粗豪热情的感觉。
e. 奥林匹克公园(Olympiapark):这是197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场地,建筑设计极富现代感,其主馆可容纳八万观众,至今该公园仍用于各种赛事的举办,未曾荒废。
f. 宝马汽车博物馆(BMW Museum):宝马汽车(BMW)的总部位于奥林匹克会场旁边,其博物馆便设在总部之旁,非常值得参观。可让游客更加瞭解这名牌汽车厂的发展史和科技水平。
g. 德意志博物馆(Deutsches Museum):德意志博物馆拥有55,000平方米展览场地,乃全世界最大的自然科学及工业技术博物馆。展览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采矿场探险、星空世界等等三十多项,令人目不暇给。
h. 宁芬堡宫(Schloss Nymphenburg):位于城市的西北端,建于1664至1728年,是一座辉煌的巴洛克宫殿。中间一座称为石堂Steinener Saal,有美丽的天花壁画及洛可可装饰。南翼有美人画廊(Gallery of Beauty),共有36位美女。
i. 英国公园(Englischer Garten):慕尼黑最大公园,位于伊萨尔河畔,连绵数里,占地达350公顷。大约是由于园林营造上效法英国,草地开阔,小径蜿蜒,顺应自然,极少人工雕凿,因此起名英国公园。园中草坪浓緑,林荫密布,欢乐的野鸭与人同在小河中嬉水,妩媚的天鹅与人同在草坪上沐浴阳光。园内有个古檏的楼阁式五层木塔,檐端悬挂着小钟,起名中国塔,建于200年前。
j. 美术馆区(Pinakothek):位于慕尼黑市中心,慕尼黑工大旁边的旧美术馆(Alte Pinakothek)、新美术馆(Neue Pinakothek)和现代美术馆(Pinakothek der Moderne)彼此相邻,构成了一美术馆建筑群。这里收藏的艺术品从中世纪直到当代,其中有很多世界大师的作品。
1.1.4 重大节庆——慕尼黑啤酒节
除了众多旅游景点以外,每年一度的慕尼黑啤酒节是慕尼黑特殊的传统节日,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每年都吸引了超过多达六百万名的观光客。
慕尼黑啤酒节原文意思为“10月节”,源于1810年巴伐利亚邦的王储路德维希大婚,王府与民众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当时正是啤酒花丰收时节,饮酒、唱歌、跳舞就是最主要的表现欢乐方式。啤酒节的第一天早上,身穿传统服装的德国各邦代表及其它国家的游行队伍聚在一起,由慕尼黑市长与酒厂老板带领游行至主要的举办场地——特蕾莎广场(Theresienwiese),那里架设起数座巨型帐篷,里面摆满各厂牌的啤酒供人畅饮。
节日开始那天,慕尼黑市市长同啤酒厂的厂主们一起乘坐着被装扮一新的马车,在护卫队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进入广场。在开幕仪式上,随着12响礼炮的辍鸣,市长打开啤酒桶的盖子,啤酒节就此宣告开始。这时,数百个卖酒的摊位,早已坐满了迫不及待的饮客。仪式一过,穿着德国传统服装的啤酒女郎立即将新鲜的啤酒用容积达一升的单耳大杯盛好并送到饮客面前。帐篷里人声鼎沸,人们开怀痛饮,当地大酒厂的游行队伍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慕尼黑十月啤酒节之所以闻名,不仅因为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民间狂欢节,而且也因为它完整地保留了巴伐利亚的民间风采和习俗,游客可以从中感受到慕尼黑的特殊氛围。除了著名的慕尼黑啤酒,啤酒节上还有许多民俗活动,如音乐会、马戏团表演,也有许多贩卖站与游乐设施,如旋转马与摩天轮等。此外,引人注目的还有啤酒棚外许多各式各样适合全家大小玩乐的游乐设施,如旋转木马、海盗船、旋.转啤酒筒、大型摩天轮、旋转秋千、过山车、鬼屋等游乐设,还有提供游客德国美食的小摊位。
2 、考察路线
第一天:安联球场(Allianz Arena)——旧城中心(inner city)——购物街——圣母教堂——皇家啤酒屋——城市规划管理办
第二天:Riem机场(老机场)——宝马世界中心(BMW World Center)——奥林匹克公园(Olympia park)——宁芬堡(Nymphenburg)——啤酒节广场(Oktoberfest)
3、慕尼黑见闻与思考
3.1 慕尼黑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3.1.1 慕尼黑城市规划历程
二战结束以后,慕尼黑城市规划经历瞭如下历程:
a. 1945年“新慕尼黑规划”(战后重建)
战后规划建设作出如下定位:继承历史文脉,全力恢复老城,同时着眼未来发展,特别是汽车时代的交通要求。
b. 1963年“城市战略指导性规划”(第一次全面的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c. 20世纪60年代“市民参与城市规划设计”(规划设计民主化)
20世纪60年代末,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一些负面影响在慕尼黑日益显现,地价直线上升,建筑密度失控,交通拥挤,人满为患,城市形象和生活质量严重受损。面对市民抱怨和激烈批评,福格市长提出“市民参与城市规划”建议,由此开了慕尼黑“民主管理城市”先河。
d. 1975年“城市概念性规划” (概念性规划调整)
在70年代初全球石油危机背景下,1975年对城市发展规划作了三点修改,一是吸取教训,防止经济过热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促进经济再次增长;三是保障就业位置,提出了“均衡发展、机会均等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城市建设指导性原则。
e. 1977和1995年“慕尼黑高层建筑研究”(城市新轮廓空间)
近代建筑发展史上,慕尼黑对高层建筑的态度非常保守,受国际城市概念的推动,20世纪70年代末慕尼黑开始严肃对待高层建筑问题,并逐步形成有慕尼黑城市特色的高层建筑概念体。
1977年高层建筑地点考证的研究把居民区分为保护区和待建区。老城区,村落,緑化地,一般居民区等被列为保护区,不允许建高层,以免引起建筑城市空间的混乱。而经过考察论证,可以适当建高层的地区为待建区。
1995年对高层建筑必要性和合理性的研究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节约城市土地的角度,论证瞭高层建筑的必要性;二是从城市总体形象的角度,探讨瞭高层建筑的合理性。为保护老城风貌和阿尔卑斯山风光,慕尼黑高层建筑不在南部而在东、西、北部,风格不凡的高层建筑群尽显慕尼黑中欧城市风采和强大经济的实力。
f. 1988年“城市概念性规划”(经济全球化)
随着欧盟一体化概念开始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在建设“充满活力的慕尼黑”目标下,城建规划提出了“节约、复合、提升”的指导原则。“节约”就是通过智能和紧凑合理等办法优化土地利用,达到节约土地的效果;“复合”就是实现居住与工作、购物与休闲的有机结合;“提升”就是通过提供緑地和活动场所来改善自然生态和提升休闲质量。
g. 1998年“透视慕尼黑”概念。1998年提出慕尼黑提出“透视慕尼黑”的概念,幷且提出了指导性的原则和项目,该原则影响并指导至今的城市发展。
h. 现在慕尼黑的城市发展愿景是“紧凑、城市、緑色(compact-urban-green)”
3.1.2 慕尼黑城市发展现状
在1943-1945年间,慕尼黑曾经是纳粹的中心,也正因如此,所以战后慕尼黑被破坏得非常严重。但战后慕尼黑由于种种机遇得到发展,到今天慕尼黑城市面积已达310km2,区域面积达5500km2,人口达130万,经成为德国第三大城市、德国南部中心、国际化大都市,在德国、欧洲和世界上均有着重要的经济地位。
作为大城市,慕尼黑也面临着很多城市“通病”,如交通问题。慕尼黑的解决办法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内城居住用地的比重、增大公众参与的力度。
a.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现慕尼黑公共交通中,已建成郊区快速铁路442km,地铁92km,有轨电车71km,公车专用道4200km。
b. 增加内城居住用地的比重:现慕尼黑中心区有75%的用地是居住用地,而仅25%的用地用于办公或者商业,以此减少人们的通勤。
c. 增大公众参与的力度:在慕尼黑的城市规划中,只要有3%的人投票即可影响城市议会的规划决定。
而慕尼黑解决交通问题是卓有成效的,现在40%慕尼黑市民没有私家车,但他们一样能够通过公共交通享受慕尼黑的生活。
3.1.3 城市规划与发展对比与思考
相比较德国普遍发达的城市交通,尤其是公交交通体系,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到目前为止都还是存在比较严重的交通问题,幷且城市越大,问题越严重。比如北京、广州、深圳,据瞭解,这三个城市都已经构建了部分地铁路线还有庞大复杂的公交系统,城市越来越大,环数越来越多,立交桥越来越高,私家车的队伍也越来越大,最终造成的就是居民日常花在路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大城市相比较小城市有地铁和相对完善的公交系统,问题仍然严重,而中小城市到目前为止公共交通设施体系远远还不完肾,尚待解决之中。此外,国内对于私人汽车的政策和态度也是需要反思的,国外大多数城市都是通过发展便利的公共交通体系来尽量的控制私家车的数量,但是中国目前不论是何种规模的城市,城市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均是鼓励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于私家车的态度大多数是鼓励的态度,甚至于曾经有一段时间政府是主要的汽车消费群体。考虑到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大部分的人会用国外多数城市发展的历程来作为发展的榜样,甚至认为中国目前私家车的平均拥有量相比较西方的户均私家车数量来说,根本还不能比较,但是除了用经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汽车的发展问题外,我们还需要考虑自身的国情,中国的人口,中国的道路建设,中国的能源消耗情况等。
此外,我国在对待城市规划的态度上还需要学习西方的一些经验,西方的城市规划参与主体是居民,只要超过一定比例的居民参与,他们的建议就会得到法律的保护。很显然,在我国城市规划是政府为主导,以规划师和建筑师为权威的一种行为,虽然现在公共参与城市规划的意识也渐渐被提上了规划日程,但是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力度不够,且对于城市规划的成果宣传也不够。居民甚至对于自己虽居住的城市发展没有任何的概念,这个现象需要被重视。
3.2 慕尼黑老机场转型案例
3.2.1 老机场成功转型
考虑到航班对居民区安全性产生的潜在威胁,慕尼黑在距城市东北部45公里处建设新国际机场。1992年,随着慕尼黑新国际机场的落成,曾服役长达50年的老机场(Riem机场)由此关闭。为了不荒废老机场原有的大片用地,慕尼黑政府开始对老机场进行更新改造,老机场开始走上功能转换之路。在吸取60-70年代欧美卫星“死城”教训的基础上,人们将其重新定位、规划为国际展览城,围遶展览业,把560公顷土地建成一个集“居住、工作、生态”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新城区,老机场的功能逐渐转化为国际展览中心和办公居住区。
国际展览城包括很多项目,用16年(1997—2013)时间分步完成,可为1.6万人提供居住条件,为1.3万人提供工作岗位。规划设计理念为,在宽阔视野中,人们或畅游于寓购物、美食、娱乐为一体的拱廊,体味源于古希腊的淳厚民风,或漫步于草青花香的广场和风光旖旎的湖畔,享受田园牧歌式的乐趣。
国际展览城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连接老城区的地铁、高速和进城公路构成系统,集中体现了70年代“交通革命”的成果。现核心项目国际博览中心已落成,建筑面积达14万平米,成为世界十大展示中心之一2005年德国园艺博览会已在此举行。国际展览城为居民区建设带来转机,吸引了老城区城市功能改变,推动了老城区土地置换和再开发,比如原设在市内的展览中心场地已开始了现代城市高质量的居住区工程。
在世界上,慕尼黑老机场转型为国际展览城被称为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成功例子之一,对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3.2.2 反思和经验借鉴
慕尼黑老机场转型对于我国大城市的机场功能转型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如广州白云区老机场的土地转型。更进一步来说,不仅是对老机场土地的重新利用和整合有借鉴作用,对于城市尤其是老城区的土地再开发与再利用有一些经验使用。中国现在很多的城市都在搞旧城改造,大拆大建的现象非常普遍,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很多的城市盲目的考虑经济效益,不兼顾生态效益、文化效益和当地居民的利益,造成老城和新城一个样,所有城市一个样,到处都是玻璃幕墙,到处都是摩天大楼,到处都是格子楼,改造的过程完全的摈弃了城市原有的文化底藴和文化财富,这是对城市的破坏,甚至严重点是城市自杀行为。任何城市都是有其历史文脉,有其发展历程,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历史,如果把所有的历史古迹都抛弃掉,换上了所谓的现代装,那就是对历史的一种割断,对记忆的磨灭,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3.3 重大事件对慕尼黑城市发展的影响
3.3.1 1972年慕尼黑第10届奥林匹克夏运会
奥林匹克园位于慕尼黑市以北,由一个现代化体育设施建筑组群组成,其中有可容纳7万人的奥林匹克体育场,容纳1.1万人的奥林匹克多功能厅,两个容纳1千人的小型奥运馆,奥林匹克溜冰馆有6500个座位,自行车馆有3800个座位。290米高的奥林匹克塔,除了分布于起伏延绵緑色之中的明星路、露天剧院和中央广场外,还有占地8万平方米的奥林匹克人工湖以及35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
奥林匹克园巧妙地镶嵌在一处人造风景区内,实际是二战轰炸后残土堆积而成的“废墟山”上建成。该丘陵长1300米,高60米。经过重新修整,使地形、坡度和环境符合奥运会建设需要。这一决策减少了不必要的大型土地平整工作,节约了成本和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1972年的奥运会使慕尼黑的城市发展迈出了一大步,这是二战后的首次腾飞。慕尼黑作为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其繁荣始于60年代。经济高度发展伴随人口剧增,给城市发展提出新的课题。在积极筹办奥运会的同时,根据“1963年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框架要求,沿古城环线拉开了大规模、全方位建设序幕。市内大批商用写字楼、居民楼、宾馆等高层建筑相继完工,同时,巧妙地在奥林匹克公园内建起了电视塔,
作为了奥林匹克塔,并建成了一批建筑精品,如宝马公司总部大楼,扺押银行大楼等,构成了一个超越性城市新空间区,并增强整个慕尼黑城市形象。
在奥运会期间建成了40公里长的轻轨与地铁交通网络与市中心公共交通系统相连接。轻轨建设是一项庞大工程,提供75万个就业机会。第一条南北轴地铁线建成后,可由市中心直接扺达奥运会。实际上,那里几乎每一个公共建设项目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奥运有关,中环线可以被认为是慕尼黑未来高层发展的基础空间,现代化高层建筑被认为是城市的新标志,围遶中环的慕尼黑城市新轮廓,与历史古城的影像及南部阿尔卑斯山美景相互衬托,形成了慕尼黑未来一个新的空间形象。
成功承办一次奥运会,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延续至今。首先,慕尼黑及其周边地区已经成为一个理想的现代高科技中心,其中信息技术和传媒业日趋成熟,由此带来良好的就业就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同时,慕尼黑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也给多元文化提供了舞台。这里还有完善的医疗保障系统以及其它软硬件设施。
自60年代初以来,慕尼黑就开始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毫无疑问,1972年的奥运会为其进一步繁荣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3.3.2 2006年慕尼黑世界杯足球赛
为了承办2006年的世界杯足球赛,慕尼黑经过了全社会激烈的论证以后通过了新建足球赛场的议程,慕尼黑兴建新足球场与成功获得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主办权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从1974年算起,时隔30多年后世界杯赛再次回到这座城市,它推动了慕尼黑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对慕尼黑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经济发展产生综合拉动作用,产生出大量就业机会,并极大地提高慕尼黑对外形象和国际影响。
从城市建设方面来看,首先是城市基建设施,如同其它大型新区建设一样,已经进行了区域性的建造,一些已计划中的城市改建和扩建项目为此提前开工或加速完工工程,如:有机发展周边区域中心的交通系统,建成了欧洲最大的停车建筑(11000个停车位),开掘现有的主停车建筑的公共交通利用潜力,起到减轻私家轿车进入旧城中心所带来的交通压力的效果。扩建高速公路A9(北向纽伦堡)与A99(西向斯图加特,东向奥地利的莎斯堡)的交接口工程。中环北段下沉式扩建和改建工程成功的完工,大大减轻了市内北区的交通压力。
从城市区域规划发展的方面来看,位于慕尼黑的北大门的世界杯足球场将与位于北区的已建成的以及计划中的高层建筑,如“光亮大厦”,“慕尼黑大门”,新宝马生产流线观光世界(面对1972年建成的世界级建筑宝马大厦)以及北区花园形成一个慕尼黑的新区城市形象与城市空间,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慕尼黑北区的区域价值。
3.3.3 反思和经验借鉴
首先,对于我国,慕尼黑承办奥运的价值观和长远眼光值得借鉴;
其次,类似奥运或者世界杯这样的重大事件无疑会为城市带来很多正面影响。对我国很多参与举办奥运的城市来说,要充分发挥奥运为城市带来的正面影响,借着奥运的“东风”进行城市改造、改善城市形象、增加城市在国际上的声誉;
最后,城市政府不应该忽视奥运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未雨绸缪。
3.4 啤酒节与全球化
3.4.1 慕尼黑啤酒节文化
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全球化确确实实的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当我们的身边多了各种肤色的人群,当各种Made in China的产品在异国他乡的商店里陈设,当一批批的亚洲旅行团在欧洲的街道上出现,当我们在广州也大吃肯德基、麦当劳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些是全球化带来的变化,而当我们踏上德国的土地,开始了中德友好交流活动的时候,我们本身也成为了全球化传播的一分子。在慕尼黑的两天里,从这个城市的角度去感受全球化,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全球化?这个城市的那些角落在细数着全球化的点点滴滴?
据统计,每年慕尼黑啤酒节吸引了世界各地超过600万游客。有人说“啤酒令世界觉得慕尼黑就是德国”——慕尼黑成了德国的另一个代名词。
“啤酒之都”在向世界展现其魅力的同时,也以啤酒为载体大力发展其经济、旅游、文化等的全球化交流。每年啤酒节为慕尼黑带来数量可观的游客的同时,也为慕尼黑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与此同时,啤酒节向整个世界传播德国巴伐利亚的传统文化,也带来了世界各地的多种文化,从而实现了文化的全球化交流。
3.4.2 反思和经验借鉴
在我国,很多城市政府热衷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但很多都很粗糙,不但游客感受不到文化所在,连本地人亦无法认同。此类活动几次过后即偃旗息鼓,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对城市名声亦无法带来正面影响。慕尼黑啤酒节这个发源于其传统文化的节庆所带来的影响值得借鉴。
(叶笑芳 胡晓君)
魅力法兰克福
在没有进入法兰克福之前,我们就一直勾勒着法兰克福的轮廓。它的城市面貌是怎么样的? 是像曼哈顿那样用摩天大楼来标榜自己的国际地位,还是和之前走过的城市一样,现代与古典幷存?
带着好奇心,我们来到了这里——法兰克福。到达法兰克福,是在23号的下午。我们登上了某银行大楼,俯瞰法兰克福,对法兰克福的城市建设有了最初步的整体认识。法兰克福的高楼明显比我们之前走过的城市要多,他们主要是沿着Friedrich-Ebert-Anloge, Senckenbergonlage, Bockenheimer Landstroβe这三条街围遶的街区呈环状分布。法兰克福是欧洲少数几个有摩天楼的城市之一,欧洲最高的十座建筑有八座在法兰克福。法兰克福限制建筑的高度,原因是当时居民抱怨,建起来的高楼把他们居住的地方包围起来了,破坏了他们原本的生活环境。环绕楼顶一圈,我们看到:商业银行大厦(Commerzbank Tower),它是欧洲于1997-2004年间最高的摩天楼;商品交易会大厦(MesseTurm),到1997年为止,它是欧洲最高的建筑物。还有远处的欧罗巴电视塔(Europaturm),是法兰克福最高的建筑物,亦是德国第二高的柱塔。Historic Core是我们第二天要去的地方,那儿有保罗教堂(Paulskirche),它是德国第一个议会场地;还有法兰克福大教堂(Kaiserdom)。
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了法兰克福老城的中心,也就是他们的historic core。我们在这里感受到德国人与我们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
罗马广场是法兰克福现代化市容中,唯一仍保留着中古街道面貌的广场。广场旁边的建筑物有旧市政厅,其阶梯状的人字形屋顶,别具特色,可以说是法兰克福的象征。虽然遭遇数百年战火的摧残,但整修后仍保存完好。如今作为法兰克福的市政厅。在二楼有徽章图纹装饰的露台上,德国足球队的球员们曾在这里接受群众们的欢迎。广场中间面向市政厅的是正义女神喷泉Gerechtigkeitsbrunnen,女神手持象征公正的天平。罗马广场的东侧则有有一排古色古香的半木造市民住宅。由罗马广场东侧穿过半木造市民住宅,可以看到法兰克福大教堂,昨天下午在楼上看到的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是13至15世纪的哥德式建物,建于1877年,高95公尺。又称为「皇帝大教堂」(Kaiserdom),因为是德国皇帝加冕的教堂。尖塔开放给一般大众,可登高俯瞰街景。我们去到的时候教堂在整修,所以没有上去。
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在这座大教堂前面是一个保留下来的废墟,那是一个16、17世纪的澡堂被炮火轰炸后的废墟,人们并没有在这里建起新的建筑,而是将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断壁残垣、庙墩孤柱,处处藴藏着玄机。
驻足法兰克福,我们来看看它在国际上的地位。
在不同的专业课上,凡是提到“世界城市的排名”(Rankings of the World Cities),就一定少不了“法兰克福”这个名字。它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城市,而衡量它是一个世界城市的指标往往是它汇集的金融机构的数量以及乘客的飞行流量。驻足这个古典与现代幷存的大都市,我思考着它现如今在世界上的地位:国际金融中心,交通枢纽,国际会议中心等等。是什么造就了它的地位?它现在的发展情况如何?
首先,我们来看看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法兰克福。
教授曾跟我们提到,许多金融机构都把总部设在了法兰克福。在西德有若干个很有影响的金融城市,如杜赛道夫、汉堡、慕尼黑、法兰克福等。其中法兰克福的影响和作用都居首位。法兰克福是一个银行城,西德的中央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总行设在此地;近400家银行、信贷机构在这里设立总、分支行或办事机构;在西德开设分行或代表处的200余家外国银行也主要云集于此。
之前在阅读关于法兰克福的文献的时候,瞭解过这么一些知识:德国的金融系统是典型的以银行为主的间接金融体系,直接融资不发达;德国银行业利润偏低,不利于提高金融业的跨国投资吸引力。按照习惯思维,这些都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不利因素;而我们看到的却是法兰克福是一个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在欧洲乃至全球都具有较大影响。那么,究竟有什么因素培育了法兰克福的可信竞争力,进而造就了法兰克福国际金融中心呢? 关于这一点,教授在讲解时与我们进行了讨论,原因有以下几点:
1.1 独特的历史和地理因素
相传1200多年前的一天拂晓,漫天大雾,查理大帝打了败仗,逃到美因河边。但由于找到向导,无法过河。危急之中,却见一支母鹿涉水而过,于是查理大帝率军尾随其后,顺利过河,摆脱了追兵,转危为安。为了纪念这件事,查理大帝下令在当地建一座城市,取名为法兰克福“franconofurd”,意思是法兰克人的渡口。该地为美因河唯一的渡口,便利的交通条件是法兰克福很快跃为一个重要城市。由于地处欧洲交通汇合点,故而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跨国公司总部,银行总行,以及各类国际博览会和国际会议中心落户于这座国际都市。它也是联邦及州政府部门、重要行业协会以及外国办事处的理想所在地。
德国的第一家银行建立于此,著名的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也从当时的货币兑换处演变而来。可见,法兰克福金融中心的形成离不开历史的积淀和便捷的地理条件。
1.2 金融机构的集聚是将法兰克福造就现代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所在
有两个重大事件对法兰克福成为现代国际金融中心至关重要:(1)1949年,法兰克福虽以微弱票数落选联邦德国首都,但幸运成为德意志联邦银行、联邦统计署、以及四十多家银行所在地,迅速形成了一次浩荡的金融机构急剧,为金融中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1993年,法兰克福被选为欧洲中央银行地址。1998年6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正式组建并投入运作,它由位于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和货币联盟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组成,是欧洲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超国家金融机构。法兰克福从而成为欧元区货币职能政策的决策中心。国际性的大金融机构围遶欧洲中央银行,随之纷纷在法兰克福新设机构或扩大现有机构的规模和提升规格。这又一次带来了金融机构的强大急剧,大力推动了法兰克福国际金融中心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1.3 欧元的诞生与运行,巩固和强化了法兰克福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由于德国在欧元区占据核心地位,法兰克福国际金融中心又有明显优势,因而金融活动无疑更多地集聚于法兰克福,形成了“强者恒强”的局面。
1.4 人才资源丰富
国际金融中心拥有数量众多的跨国银行分支机构,这些跨国银行分支机构之间地域接近,彼此接触的机会很多,任何一家具体的跨国银行分支机构都可以从国际金融中心的信息外溢所带来的正的外部性受益。而且,国际金融中心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便捷的同业市场和专业的金融人才都将吸引跨国银行的直接投资。
同时,法兰克福集聚了许多跨国公司的总部。在相当程度上,这得益于金融机构在此地的集聚。集聚经济是一种外部规模经济,它通过生产活动在工业地域或城市内彼此接近,集中使用运输、通讯等基础结构和服务设施,节省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费与能源消耗,有利于资金周转,商品流通,劳动力培养,以及企业的技术创新,生机与竞争,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效果。在法兰克福这个国际金融中心我们看到这里有着明显的集聚效应。它的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规模经济效应。 (2)人力资本集聚效应。
而集聚带来的效应是促成法兰克福金融中心不可避免的因素。
之前我们在讲促成法兰克福成为金融中心的第一个要素是地理位置。直至今日,法兰克福仍然扮演着“交通枢纽”的重要角色。在大众银行楼上,我们看到一条条复杂地交错着的铁路线,那就是法兰克福火车总站(Hauptbahnhof)。它是欧洲最繁忙的火车站,平均每天有1600辆火车从欧洲各地到达这里,每日客运量是255000人。
绕过也法兰克福,我们拜访了几个城市,然而我们最终还是回到这里,因为我们的回国之旅,是从法兰克福国际机场开始。
法兰克福国际机场是世界最大的机场之一,是德国最大的机场,也是欧洲空中交通枢纽之一,所有没有直通班机的地点到欧洲各国的航线,几乎都是从法兰克福中转,所以法兰克福聚集了世界各地的航空公司和旅店,也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2.1 它的历史
1936年,莱茵—美因空军基地启用,在二战时期是德国的第二大机场(仅次于柏林的腾珀尔霍夫机场)。二战期间,机场南部为空军基地,而北部用于民航。直到2005年底,机场的南部一直都是美国重要的空运基地。
2.2 它的发展优势
2.2.1 航空公司
法兰克福国际机场是德国的国家航空公司——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在欧洲的最大枢纽。汉莎的枢纽运作每天在机场形成4组典型的航班波。
到2002年,在法兰克福国际机场运营的航空公司达到100多家(到2005年已达147家),通航城市约250个(2005年为289个),其中,欧洲内通航点130多个,每周航班数2600多班;欧洲外通航点约120个,每周航班数约840多班。
2.2.2 服务
法兰克福机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承诺45分钟中转的中枢机场(其中转旅客达50~60%,名列欧洲第一),旅客流程显示系统申请了专利,20世纪70年代自行研制的行李自动分机务段系统现在还在不断升级使用。它的智能管理系统覆盖面很广,信息共享程度很高;立体交通成交显着。其服务优势还体现在一体化交通系统是,无论通过哪种运输系统,到达机场的旅客和货物都能顺利地转入另一种运输系统。
2.2.3 人才优势
在前面已经提到,法兰克福本来就是一个人才集聚的地方。而法兰克福机场除了拥有各级高素质管理人员外,还拥有大量的各类技术人员;同时,各部门都有研究人员,分别针对机场的发展方向、机场业的发展趋势、航空市场的变化、可能遇到的政策障碍、合理的旅客流程和不断升级的管理手段开展研究。
2.3 它的成绩
2.3.1 乘客流量欧洲第三
法兰克福国际机场比伦敦的希斯罗国际机场提供更多的飞行目的地,但按乘客流量来算,法兰克福国际机场在欧洲位列第三位,排在伦敦的希斯罗国际机场和巴黎的夏尔·戴高乐国际机场之后。
2.3.2 飞机起降量欧洲第二
从起降量来说,法兰克福机场以477475架次的起降量位列欧洲第二,排名在夏尔·戴高乐机场(525660架次)和希斯罗机场(475999架次)之间。
2.3.3 货运量欧洲第二
按货运量来算,法兰克福机场依然是第二位(1838894吨),仅次于夏尔·戴高乐机场(1876900吨),位列希斯罗机场(1412033之前)。
至此,我们在法兰克福的行程就结束了。从它的城市内部新旧建筑的融合,到它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由内至外地感受了它的魅力。
(郑儒韵 朱颖)
汉堡
1、汉堡简介
在我们这次的德国之行中,汉堡,是一个充满了神奇与浪漫的港口城市。汉堡港是联邦德国最大的海港,欧洲的第二大港之一(第一大为荷兰鹿特丹港)。汉堡港坐落在在易北河(River Elbe)下游,距河口约100公里。航道水深12米以上。年吞吐量约7000万吨。
汉堡港有约 300条通往五大洲的定期航线,每月发船约730艘次。通过易北河以及与之连接的运河沟通内陆各地;通过铁路网和公路网深入腹地,并能东到波兰和苏 联、东南到捷克斯洛伐克和巴尔干半岛各国,南到瑞士和奥地利以及向西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莱茵和鲁尔区相连,因而汉堡港是中欧重要交通枢纽。
汉堡港始建于13世纪,已有800年历史。1937年将各个独立的港口,如汉堡港、阿尔通纳港、哈尔堡港、威廉斯堡港等统一起来,成为目前的汉堡港。
第二次世界大战(WW II)中汉堡港受到严重破坏(港口的设施有80%遭到破坏)。战后,痛定思痛的德国人,以日尔曼民族独有执着精神对满目疮痍的港口进行了大规模的恢复和扩建。汉堡港目前拥有码头线总长270公里,海船港池约40个,河船港池30个和运河及其支流港池60多个。全港有远洋船舶泊位320多个,内河船舶泊位200多个。
汉堡港总面积约1万公顷,其中陆域面积约6000公顷,水域面积约4000公顷。汉堡港辟有免税自由港区,占全港总面积1/3以上。港内铁路线总长约600公里。
港口有曾经文明一时的仓储区,这样大规模的仓储区给汉堡人创造了近10万的就业机会。当然,在1977年过后,这些过时或陈旧的建筑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兴盛的港务的需求了。但是,聪明的德国人并没有毁掉这些记载着汉堡兴衰史的古老建筑,而是把他们另作它用,改建成了一系列的博物馆和展览馆(Historic Remembrance)。
2、汉堡的港口新城
汉堡的港口新城位于易北河畔。它是在废弃港口的基础上重新发展建设起来的。那么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这张卫星图清楚的标明瞭港口新城的在汉堡的位置,红色圆圈的位置标出了现在汉堡市中心的所在,黄色标签则是港口新城。可以看到港口新城距离市中心很近,不错,从这里走到市政厅只需要10分钟。那么到这里我们对港口新城的位置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瞭解,现在提出两个问题:这个港口为什么会被废弃,现在又为什么被重新重视,重新建设?
2.1 拆迁
为什么会被拆迁呢?是因为港口条件不好,不能负荷新的大载重的货轮吗?当时的港建主任达尔曼(Dalamann)的倡议下,港区开始建设水位随潮汐涨落的港池。直达港区的铁路及先进的装卸设备彻底改变了以前的码头作业方式,货物吞吐量在短时期内就得到成倍的增长。可以说,这个港口的发展势头非常好。那么还有什么原因会是一个发展势头良好的港口整个迁出?
2.2 政府原因
1881年,在德意志帝国政府的压力下,汉堡市议会决定从1888年起将独立的汉堡税区归并帝国统一税区,放弃全汉堡地区的免税特权。此后只在一块与其他城区隔离的、有界沟的、无人居住的自由港区内,允许免税经营航运、贸易和进出口业务,并兴建了新的桥梁、税务大楼和界沟。政府在此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2.3 重新建设
那么接下来是为什么港口现在又被重新重视起来呢?
同样从卫星图我们可以看到,港口新城的位置紧挨着市中心,城市的扩张和发展是其建设的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原因是,19世纪初叶,因为原先储存在市内仓库里的许多货物必须挪到自由港区,所以在几年内兴建了现已闻名世界的汉堡自由港仓库城。为此付出的代价不菲:汉堡内城失去了和易北河的直接联系。(详细内容,有时间就读:此后几十年间港口的吞吐量急剧上升,港区面积不断扩大,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改变城市和港口分离的状况。随着60年代末集装箱运输的兴起,港口装卸的重点逐渐转移到了拥有现代化装卸设备的易北河岸地区,边缘港区的传统型港池和码头设施则继续用于传统型船舶的停靠和货物的装卸、仓储。)1997年8月汉堡市议会通过了建设港口新城的决议。由此,港口新城开始动工。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现在已经建好的河滨休闲区,用来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休闲消遣场所。未来的港口新城将成为一个把居住、休闲、旅游、商业和服务业结合在一起、具有水上特色的、富有现代气息的新型城区。
老港池在港口新城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们赋予该区水滨城市的特点。这里将建设河滨大道、广场和緑化区,使原先的码头成为市民进行各种水上和水边活动的胜地;延长易北河沿岸步行道,形成带有水上色彩的都市性休闲场所,吸引汉堡市民和游客在工余或周末、节假日到此散步休息。
另外,补充一点是,在港口新城的重新建设中,虽然房屋的用途跟原来完全不一样,但是整个建筑风格都和仓库城保持了和谐一致。事实上,不单是汉堡,整个德国对旧建筑或旧地区的重新建筑利用都有这样的风格,即对历史外观上的保留。这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考虑:第一,节省资源,重新利用旧建筑有时要比推倒重建更节省资源,更环保;第二,保留了城市的原有形象;第三,增加了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
最后关于港口新城这个项目,有两点评论。
首先,是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现在,港口新城已建成的部分已经出租出去了,这个项目是政府投资管理的,政府的目标是为所有市民提供空间。是所有,而非仅仅是高收入阶层,而达到这一目标,政府的手段是在房地产的对外经营上,政规定房屋只租不售,产权保留,通过控制租金来使收入相对较低的民众可以负担这里的房屋。同时,政府设立了审核机构,有点像我们的廉住房申请审核,通过这个机构来控制入住居民成分。
最后要提到一点的是港口新城重新建设的意义。除了市中心因此被扩大了40%以外,同样也是汉堡整体城市建设有北向南扩展的标志。几百年来,汉堡一直在易北河的北岸发展,这次港口新城的重新建设被视为是汉堡跨河发展的预备。
3、空中客车
3.1 公司简介
3.1.1 历史背景
空客自1970年创立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了。它是一家集法国、德国、以及后来加盟的西班牙与英国公司为一体的欧洲集团。其创建的初衷是使欧洲飞机制造商能够与强大的美国伙伴有效竞争。现在已经成为与波音分庭抗礼的民用客机制造双巨头之一。
3.2 公司发展战略迥异
说到民用航天飞机制造,就不得不说起波音,如果把两个公司的发展战略放到一起比较,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两个公司对未来市场的预测截然相反,幷且都很有道理。空客认为未来民用航空业发展会越来越注重枢纽,也就是说,未来航空业的架构应该是民众更多的选择乘坐大型飞机前往目的地附近的枢纽,然后再转乘小型飞机或其他交通工具前往最终目的地。在这一预测中,枢纽承担了运送大部分乘客的任务。而波音则恰恰相反,波音认为更多更快的直达航班才是未来市场的趋势。这两种对市场完全对立的预测直接产生的结果就是两者致力于机型开发方向不同,空客更注重于大型飞机的开发,而波音则侧重于中小型。
下面两个表格介绍了近年来空客和波音近年来的市场分额和订单数。可以看到,两者是相当接近的,而这样两家同是民用航空飞机制造巨头存在着对市场截然不同的分析,是否说明在不久的未来,会有一家因为预测错误而退出市场?让人拭目以待。这同样也是全球化经济中有趣的一个例子。
3.3 发展的问题
这两个都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下面我们来两个看一下例子。
空客在汉堡的零件装配基地的扩张所引起的一系列麻烦,一共有两次扩张,其中一次因为涉及到侵吞湿地的问题给空中客车带来了260多次诉讼,历时数年才得以解决。右上角的图片展示的是未被侵吞前的湿地,环境保护分子的强烈抗议也是因为这片湿地一旦被用做建筑,就再也没有办法恢复,而且这片湿地还是一个鸟类的栖息地,破坏之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没有办法恢复的。在这一次争议中,实际上对立的不单是环保分子和空中客车公司,更是居住环境和经济发展下带来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之间的矛盾。
另一次则因为所扩张的是机场跑道而需要占用部分农田龢民居,引起了地方反抗,地方居民抗议,提起诉讼并在网上制作相关的网页进行呼吁,经过两方的抗衡,最终以各自让步结束,空客修改了扩张计划,缩小了扩张范围。
在这些争议中,地方政府是选择支持空客的。对于政府而言,权衡经济和环境双方的利益,然后站在城市的立场上选择更为重要的一方也许就是理由。的确,并不能说哪一方是絶对的错误或絶对的正确。
(傅强 陈爰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