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前 言

  马英九在3月22日以高票获胜之后,我决定结集出版这本关于马英九的新闻评论集。

  记得在1991年8月12日开始,我与范丽青作为第一次访台的大陆记者赴台湾采访了12天。进入台湾之后,不可避免要关注马英九这个名字,马英九当时任「陆委会」副主委兼新闻发言人,当然要为我们的到访发言。马英九发言与当时的恶劣政治气氛不同,很积极,很开放,因此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不要说台湾官方,就连台湾的许多媒体,对我们赴台采访也疑虑重重,担心什么丑化台湾,或成为政治筹码等等。而马英九的多次公开讲话,则定下了同意我与范丽青进入台湾采访的政策基调。

  1991年8月6日,马英九代表台湾官方表示将大幅放宽大陆记者来台采访的规定。8月7日,马英九表示,大陆记者来台基本上我们是欢迎的,采访的自由则完全和本地记者一样,行动自由,将不受任何限制。

  从此,我对马英九的言行举动就格外地留意。时间长了之后,我有一种感觉,马英九很有可能会成为新一代的台湾领导人。

  2001年1月,马英九访问香港,我受邀出席香港各界欢迎他的晚餐会。马英九发表演讲后下台寒暄,见到我时就说,你很久没有来台湾了。交谈中,我问他一个问题:2004年有无考虑参选「总统」。马英九很严肃地回答说,我还不够资格,我最大的愿望是再做一任台北市长。当时的直感,此人绝非池中物,今后改写台湾命运的人,就是他。

  从此,对于马英九的言行举动,我特别注意。

  自2005年6月3日中国评论通讯社正式发电讯稿、中国评论新闻网正式启动之际,我就开始撰写社评。到了2008年4月,我所撰写的社评已超过1000篇。在1000篇社评当中,涉及台湾问题以及两岸关系问题内容的,至少超过一半。在1000篇社评当中,关于马英九的评论超过了160篇。

  今天重新翻阅这160篇评论马英九言行的文章,我认为观点未必尽善尽美,结论也未必完全正确。毕竟是隔岸观火、雾中看花,对于具体事件及言论的背景瞭解不深,故此,错谬是必然的。但是,我认为很有价值,最大的价值在于:

  一,比较全面记录了马英九关于两岸关系以及统独问题的重要言论,以及当时台湾各界的反应,并有一定的分析。

  二,比较完整地描绘了马英九的政治思路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努力调整与适应的思维过程,对马英九的心理变化也有涉及。

  三,比较侧重地从大陆角度来观察马英九的政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陆各界对马英九的关心与期待。

  回顾马英九这几年走过来的路程,我在本评论集中,有几个观点是值得一提的。一,我认为马英九是一个不会与台独同流合污的人。二,我认为马英九是一个具有中华民族情怀的人。三,我认为马英九是一个清廉公正的人。四,我认为马英九是一个具有战胜困难获取成功决心的人。这些基本判断,是贯穿所有文章的主线。

  然而,马英九的拚搏日子是处在一个民进党执政的时代,这一个时代是传统价值成为废墟的时代,马英九没有被压垮,勇敢地走出了废墟,实为不易。但是,在一片废墟之上,立即要马英九建起新的价值大厦,也非易事。所以,马英九难免具有这个时代的落后痕迹,这是不容讳言的。

  马英九的成功,经历了最痛苦的绝望时期,在至为残酷的政党政治烈火的焚烧下,马英九的政治生命死去又活了过来。一个笼罩在失败中的国民党人,一个不被主流社会认同的外省人,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不粘锅」,一个没有手段的理想家。当他宣布出来角逐「总统」的时候,他的政治生命就已死了。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马英九大获全胜。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是涅磐的过程,是重生的过程。

  所以,我把这一本评论集定名为《马英九涅磐与重生》。

  中国评论新闻网是最主要的可以沟通两岸的新闻媒体,堪称两岸新闻交流的桥梁,中国评论新闻网拥有两岸大批的重量级读者,他们是研究两岸关系的专家学者。两岸很多参与决策的人,也在中国评论新闻网上采集信息,启发思考。今天,根据最保守的统计,每天超过120万人在上中国评论新闻网。据统计,2008年3月22日繁、简体版的页面点击数(Hits)达95,398,505次。据我所知,我撰写的关于马英九的许多评论文章都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我很高兴,能够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尽一点个人的绵薄之力。

  涅磐与重生之后的马英九,要把台湾带往何处?马英九的目标,我们已经很清楚,但是,马英九的理念能否坚持,马英九的步伐能否坚定,马英九的意志能否坚强,那是下一本书的事了。



                           郭伟峰

                     2008年5月20日写于北京西山东宅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