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附録1 学术通讯



  中大举行民族学学术讨论会

  一九八○年十一月二十八至二十九日,中山大学历史系为庆祝建校五十六周年,以所属的各教研室为单位,并邀请广州地区兄弟院校和文博系统有关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举行了考古学、民族学、古代史、近代史方面的学术讨论会。

  考古教研室的中国民族学研究会会员们,继贵阳学术会议(1980年10月20-26日)之后,与教研室其他同志积极撰写了《我国某些民族中的马来式亲属制——中国亲属制研究之一》、《钻木不能取火吗?——与阎崇年同志商榷》、《百越对缔造中华民族的贡献(一)——濮、莱的关系及其流传》、《“百越”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等八篇民族学和考古学论文。

  《百越对缔造中华民族的贡献(一)——濮、莱的关系及其流传》一文,综合了民族学、考古学和文献三方面的材料,指出濮即山东近海而居的莱人,而“濮莱”乃越人的自称,从而论证了濮与莱的关系。《钻木不能取火吗?——与阎崇年同志商榷》一文,就阎崇年同志最近在《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3期)上发表的《“钻木取火”辩》中,否定我国文献关于钻木(或摩擦)取火的论点、论据和实验方法进行了批驳,作者列举了中外有关钻木取火和摩擦取火的大量的无可置疑的民族学材料,证明我国典籍中有关钻木(或摩擦)取火的记载是真有其事的历史事实,絶非“人云亦云”的“汉儒的臆说”;作者还分析了阎崇年同志二十年前所作的失败了的钻木(或摩擦)取火实验,指出他使用的方法是非科学的,是与遗留在中外原始民族中的钻木取火的合乎科学的方法大相径庭的。《我国某些民族中的马来式亲属制——中国亲属制研究之一》一文,对云南地区的纳西、傈僳、佤、拉祜等民族的马来式亲属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分析了这种亲属制度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文中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和详细对照表,对研究亲属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与会的同志对上述论文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表现了对民族学的极大兴趣。有的同志认为,我国丰富的民族学材料对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史的教学大有裨益,生动而具体的民族学例证具有深刻的说服力,使学生听课也不感到抽象和枯燥。有的同志认为,不但研究历史需要民族学材料,就是研究科技发展史也离不开民族学材料;有的同志认为,否定钻木取火就是没有民族学知识的反映,是研究古代文献史料不结合民族学材料的结果。同志们一致认为:民族学、考古学和文献相结合,是历史(尤其是原始社会史)教学和科研的方向。

  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梁钊韬教授主持了这次学术讨论会。

  

  附记:原载《民族学通讯》第2期,中国民族学研究会编,1980年12月5日。此篇及其后两篇收入本文集时均作了文字修订。



中山大学复办人类学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尽快恢复我国中断多年的人类学、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指示,中大党委早在一九七九年底就开始酝酿复办人类学系。为迅速做好复办工作,校党委旋于一九八一年初成立人类学系六人筹备小组,由梁钊韬教授任组长,并拟订筹办及教研草案报教育部审批。

  今年四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大正式复办人类学系。该系设置民族学和考古学两个专业,学制为四年,秋季开始招生。

  人类学是一门以人类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科学,与国计民生关系极其密切。我国人类学的恢复和重建,无疑是“四化”建设和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人类学又分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大学科。

  而民族学和考古学则是文化人类学两个最大最基本的分支学科。从文化人类学的内容和范围而言,它还包括民俗学、语言学等。人类学明显地是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

  根据人类学以上的特点,并结合华南地区的实际,中大人类学系的民族学和考古学两个专业,除政治、通史和外语等公共课程外,开设了一系列相应的基础课和选修课:

  一、基础课

  二、选修课

  为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两个专业分别设置了人体解剖实验室和考古技术室,以及安排学生较长时间的民族社会调查和田野考古实习。

  

  (原载《民族学通讯》第7期,中国民族学研究会编,1981年4月20日)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举行第一次学术讨论会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从1981年春复办以来,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教学和科研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最近,在校庆五十七周年学术活动期间,该系邀请校内有关专业的师生举行了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讨论会每周进行一次。

  人类学系主任梁钊韬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并作了《为办好人类学系而努力》的学术报告。他回顾和展望了人类学系的教学和科研,鼓励全系师生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人类学的教学、科研和学习,要严于理论联系实际,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人类学专业方面的有用人才。

  为了开好这次科学讨论会,该系全体教师围遶着人类学最基本的两大分科——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包括民族学和考古学等)以及边缘学科,积极撰写科学论文。这次讨论会论文的特点是,学科的涉及面较宽,内容丰富,有一定的质量。计有:《试论人体解剖学在人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论瑶族与古越族的关系——从“评王券牒”看瑶族的早期历史问题》、《论历史上的“僚”》、《骆越非黎族的先民论——兼论壮、布依、水、侗与骆越的关系》、《侗族名称来源考》、《试论银山岭墓群的族属及其有关问题》、《“西樵山文化録像”》、《原始社会史分期新探》、《也谈纳西族的母系“衣杜”和易洛魁人的“奥华契拉”》、《鄂温克亲属制的特点和意义》、《韶关南华寺发现少数民族文字的重要文物》、《一个少数民族县人口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从出土陶瓷论证我国古代与马六甲海峡的交通》、《试论我国古代陶瓷中的外来因素》等十九篇。此外在梁钊韬教授和张维特副教授指导下的民族考古学研究生也为讨论会提供了专题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他们撰写的调查报告和论文是:《川南—福建悬棺葬考察报告》、《试论我国悬棺葬的起源及其流传》、《湘西土家族族源及其在历史上与其它民族的关系》、《布依族源流初探》等。

  上述各方面的论文,大都有新观点、新见解。全系教师(包括研究生)踊跃参加了学术讨论。通过这次学术活动,为建系初步打下了科研基础。

  学术讨论会一直延续到十二月中旬。

  

  (原载《民族学通讯》第14期,中国民族学研究会编,1982年1月10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