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七章 打造高尚医德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高度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和谐医患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国民基本健康能否得到有效保证,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全方位的工程。就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而言,医德建设是和谐医患关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角度来看,应始终如一地用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和高尚的医德来赢得广大患者和全社会的理解、尊重与支持,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一节 高尚医德是和谐医患关系建设的关键

  医德,是医学道德的简称,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主要研究发生在医疗领域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它是社会道德在医学领域中的具体表达,是医务人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调节医患关系、医际关系及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的总和。高尚医德是和谐医患关系建设的关键。

  一、高尚医德是和谐医患关系建设的根本前提

  高尚的医德自然是医患关系建设的根本前提。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医务人员获得患者信任是医患关系建立的基础

  医患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医患关系就是指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广义的医患关系指以医生为主的群体(医疗者一方)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就医者一方)在治疗和缓解疾病过程中说建立的相互关系。〔1〕医患关系以医疗实践为基础,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患者患病是医疗实践的前提,只有当患者患病到医院就诊时,我们纔可以说医患关系已经建立了。医患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具有“选择的不对等性”这一特点,即是说,患者对医方有较大的选择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经济状况以及对医方的瞭解程度等选择不同的就医对象,而医方不可以选择病人。

  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是患者选择的基础,如果缺乏信任,建立医患关系就成了一句空话。一个医务人员、一所医疗机构之所以能成为患者选择的对象,一个根本性的因素就是这个医务人员、这所医疗机构在老百姓当中的口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老百姓心中有杆秤”,这都表明老百姓自有判断。要想得到老百姓好的口碑,一个医务人员和一所医疗机构除了有先进的医疗器械、过硬的医疗技术之外,还要有一颗真诚为病人服务、为病人负责的心,一种良好的服务态度。简单的说,就是医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修养。西医推崇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说:“我愿在我的判断力所及的范围内,尽我的能力,遵守为病人谋利益的道德原则,并杜絶一切堕落及害人的行为”。“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既是医生的座右铭,亦是患者的期盼和需求。没有医德,医生就成了毫无感情的技术人员,器官的修理人员。而医务人员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人,是有感情的活生生的生命。因此,我们认为,医德就是医务人员获得患者信任的保证,是医患关系建立的基础。

  (二)医护人员弘扬人道主义是医患关系和谐的根本

  医患关系的建立并不表明医患关系就能和谐。和谐的医患关系涉及整个医疗领域,贯穿医疗行为的全过程。患者对医生的选择并非患者经过调查研究之后才做出的,患者认为医生是值得信任的,是为病人服务的。但并非所有医务人员都如患者所期待的那样,这决定了医患关系的进展可能会遇到挫折。医疗实践过程的进展如何直接取决于患者的态度,而患者的态度很多时候取决于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责任心。从医疗实践来看,医疗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医学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医学道德的困惑和医学人文精神的迷失,导致了部分医务人员患上医疗技术的“依赖综合症”。正如美国社会学专家沃林斯基(Fredric D.wolinsky)指出:“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医学用技术手段而不是用人类学的(或整体论的)手段来治疗完整的人,这是科学的碎片式方法的精致产物。”〔2〕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指出:“当科学之光照在人的生命上时,人的生命自身就成了与医生的精神交流断絶的客体。这当然就引起了人类生命的物质化。”“医生越是精通科学的思维方法,结果就越有危险使他的心趋向把人堪称物质。”把病人看成“不过是一个称作肉体的物质”。为了克服现代医学的矛盾,超越现代医学的困惑,池田大作呼吁医务人员要重新拾起“医学人道主义”。这是一个学者对医德的深情呼唤。客观的说,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医务工作者并不缺乏对技术的掌握,但部分医务人员往往忽视的是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是医学的人文性,是医德!于是就有了医务人员对患者疼痛视而不见的冷漠现象,就有了买药要“回扣”,开单要“小费”,手术要“红包”,住院要“意思”,有些甚至不给“好处”难住院,没有“表示”不手术。这些“意思”和“表示”深深伤害了患者的心。它们最终带来的是医患关系的紧张,带来的是医患矛盾和不断升级冲突。

  2005年11月28日,中国医师协会道德建设委员会在其举行的第二届会议上,向全国210万执业医师发出了《医师宣言》倡议书,推行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第315期刊登文章“没有医生职业精神便没有和谐的医患关系”指出,医生责任心的失落和临床医技能力的缺乏,是导致医患矛盾和纠纷激增的首因,没有医生的职业精神,便不会有和谐的医患关系。只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强烈的责任心,只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使医患之间相互理解、充满信任,才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二、高尚医德是和谐医患关系建设的核心内容

  高尚的医德是和谐医患关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医方在医患关系中处于优势

  医患冲突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社会环境、医疗体制的因素,也有政府管理因素;既有医院管理的错位,也有患者病德的缺乏没事找事,敲诈勒索;既有部分媒体的煽风点火,也有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匮乏。就综合因素来看,社会环境也好,政府投入也好,新闻媒体也好,都是外在于医患关系的,真正处于医患关系核心的无疑就是医方与患方。医学的高专业性和高技能性决定了医患双方存在信息、技能等方面的不对称性,处于优势一方的无疑是医方。医务人员的行为决定了医患关系的未来走向,而医务人员行为的核心要素,除了医疗技术之外,就是医德。

  从医院管理来看,医德建设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医院管理是医院生存并不断壮大的根本,在患者具有选择权的情况下,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技术、服务质量成为了决定因素。在目前同级医院之间医疗技术等“硬力量”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等“软力量”就成为了患者选择的决定性因素。高尚的医德体现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体现在对待病人的言谈举止中: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发自肺腑安慰的话,甚至是一次深深的叹息,一个轻轻的抚摸。

  (二)患者对医德有着热切的渴求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位顾问曾做过一项调查:当病人诉说症状时,平均19秒就被医生打断了。其实,医生就诊时,特别渴望医务人员的关爱、温馨和体贴,因而对医务人员的语言、表情、动作姿态、行为方式极为敏感和关注。世界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分别是语言、药物、手术刀。我国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认为,语言是三者最重要的,医生一句鼓励的话,可以使病人转忧为喜,精神倍增,病情立见起色;相反,一句打击、泄气的话,也可以使病人由于焦虑,卧床不起,甚至不治身亡。从医患关系来说,主导方面还是医务人员。患者有病投医,是充分相信医生的,如果医生尽心竭力的为病人服务,减轻痛苦,使群众享受良好的服务,絶大多数病人是抱有感激之情的。相反,如果服务态度差,服务质量不高,医患之间沟通不够,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承担经济和精神负担,就不可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谅解。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社会,患者对医德的热切渴求絶不是无足轻重的。现在医疗机构林立,患者既是医方的治疗对象,也是医方的衣食父母。当患者的这种渴求被唾弃,并在社会上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这对医护人员乃至医院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第二节 高尚医德与精湛医术的辩证统一

  医术是医务人员对于医学科学的认识和经验,是医务人员保护人类健康的强大武器,属于人的认识范畴;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属于价值评价范畴。高尚医德与精湛医术是辩证统一的。

  一、医术是医德的前提和基础

  医术是医德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医而无术者根本不配作医生

  清朝医人王世雄在《回春録》中说:“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无足以生人。”医书《古今医统》认为:“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天折”。明朝医人徐春甫在《庸医速报》中说:“庸医不早死,误尽世间人。”上述论述强调医生必须具有高明的医术,医而无术则是草菅人命,根本不配医生。医学家孙思邈告诫从医之人,不能道听途说,必须勤学苦练,博览群书,精益求精。孙思邈在《千金方》中首先强调:“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 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侯、五脏六腑……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焉。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古今之事。”这些强调的是作为医者应该要有学问,通过熟读群书,掌握医术。

  古人尚且重视医术的学习,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更应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过硬的业务技术是必备条件,医生单凭感情、靠笑脸是治不了病,也救不了人的。没有过硬的医疗技术,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就成了一句空话。离开医术谈医德是荒谬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就像一支美丽的兰花,尽管娇艳美丽,因没有基本的土壤和生存的营养,它很快会在人们的遗憾和叹息中枯萎。

  (二)医术精湛者才能升华医德培养

  我们强调医德的重要性,这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主题一致。但一部分人陷入了误区:医术不重要,医德重要,我们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并非挑起“医德医术孰轻孰重”的争论。其实,医德重要并不表示医术可以忽视。实际上,医术是医德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医术,医德只是空中楼阁,为医者不讲医术被称之为“庸医”。

  “济世救人,仁爱为怀”、“杏林春暖”等让人津津乐道的经典故事都是在有良好医术基础上的。自古及今,从来没有医术低劣而医德高尚的医生千古流芳。任何医生,要想在医德方面升华自身的境界,都必须首先具有良好的医疗技术。在世界上,最危险的医师,便是那些很慈祥地握着病人的手,却一再为病人做出错误决定的人。就患者来说,在第一印象中,医德确实重要;但如果久治不愈,最好的医德也不能令患者肃然起敬。

  二、医德是提高医术的动力和保障

  医德是提高医术的动力保障。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医德是掌握医术的强大精神动力

  医务人员掌握精湛的医学技术,必须长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博通医理,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其重要途径在于多读书,“不熟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汪昂语)不读本草方书,则不明药之四性五味、归经所属,如孙思邈《大医习业》所言:“不读《灵》《素》,则不知经络,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则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以施治,不读金元四大家,则无以通补泻温凉之用,而不知变化。”除此之外,还应博览群书,以广见识,按《内经》所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以“察南北禀受之殊,土地寒温之异”,四时气候变化之不同,人与人之间性情、嗜好之所别。凡文史哲艺诸子百家,五经三史,《庄》《老》《周易》“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孙思邈)。这里强调的是中医需要学习很多的知识,事实上,西医同样如此。但它说明瞭一个问题:做一个好医生,需要不断的学习。如果一个医生没有高尚的医德和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就不可能有坚强的毅力和对医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学习医术的过程同样是提升医德的过程。因此,强烈的医疗道德情感和高尚的医德品质是提高医术的一种动力。

  一个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对病人极端负责,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疑难病症面前不考虑个人得失,勇担风险,用于实践,工作仔细认真,就能增强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从而有效减轻或解除病人痛苦。相反,若一个医务人员医德卑劣,对病人态度粗暴,工作疏忽大意,往往出现差错事故,给病人的健康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古往今来的名医无不重视医德修养,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所以素称“良医者,良相也”。经常有媒体报导,在医术面对诸多疑难杂症无能为力的时候,医务人员的热心、耐心的照顾让患者起死回生,创造出一个个医学上的奇迹。与其说是这些医务人员不如说是他们身上的医德创造了奇迹。治病救人,以德为先。《宋史》载,名医庞安时,为人治病,十愈八九。……有的病人确实无法治好,亦必实言相告, 从不敷衍。庞大夫行医数十年,“活人无数,病家持金来谢,不尽取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爱因斯坦指出,科学和技术中的所有发现和成就都与进步无关,进步只存在于人类的道德领域。医德给医术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推动了的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二)没有医德的医术只是害人的武器

  若没有医德的支撑,医术只会是害人的武器。《诸氏遗书》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医务人员面对的是人而不是机器,一台机器坏了,可以重修甚至报废,而医疗中的一次失误,一次错误的用药都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都会严重影响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孙思邈曾说过:“医可为而可不为,必天资感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用药饵为刀刃也。”如果一个医务人员只有医术而缺乏医德,就会出现“以药饵为刀刃”来杀人而不眨眼的状况,这对患者而言是不幸的。

  2003年广东省某市50多岁的张女士因心脏不舒服到医院检查,发现右肝有一个直径3厘米大小的血管瘤,医生热情推荐“无须开刀、恢复快、十分安全”的介入手术,并反复提醒如果不早日处理后患无穷。全家人闻瘤色变,听从医生安排立即手术,结束后,医生还告诉张女士及其家长:“放心,给瘤子供营养的血管已经拴住,瘤子不会再长,也不会癌变。”但是,这次所谓成功的手术竟成为了张女士恶梦的开始,很长时间内反复高烧、身体不适,服用近两年的抗生素始终未能痊愈,最后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检查,发现是“右肝动脉全部堵死,血液供应不畅的肝部逐渐坏死”,只好切掉2/3的右肝。原本红润的张女士经过几年的求医已是皮包骨。这一案例被专家判断为“典型的过度医疗”。

  这个案例中的医生看上去有十分“医德”:热情推荐、反复提醒、手术后告诉患者及家属。态度和蔼可亲、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利,但我们在判断一个医务人员的医德,不能只看表面,更要看结果,根据结果分析其“热情推荐、反复提醒”的动机。案例中的医务人员掌握了“无须开刀、恢复快、十分安全”的介入手术,这项技术并没有使患者解除痛苦,反而成为患者噩梦的开始直至切掉2/3的右肝。究其原因,并非手术失败,而是医务人员其不纯洁的动机即个人私利。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只有在医德保障下的医术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三、医德与医术互相转化

  古云:“大医精诚。”精者,医术高明;诚者,医德高尚。这是对这两者统一关系的最好诠释。医德与医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一)一定条件下医术可转化为医德

  具有高尚医德医务人员,用丰富的知识、精湛的技术为人类的健康贡献力量,而不是把医术作为手段来达到某种个人的不正当目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有了医术就意味着能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良好的道德愿望就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医术就是医德。若没有良好的医术,即使有良好的愿望和服务态度也无济于事,甚至会因为医术低下损害病人的健康,这不是具有医德的体现。因此,具有精湛的医术并用之为病人服务本身就是具有医德的体现;医术低下也是缺乏医德的的重要体现。

  (二)一定条件下医德可转化为医术

  一个没有医德的医务人员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医术的。医术作为技术虽然是中立的,但技术的发明和发现其初衷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火的发现是人类之初用来取暖熟食的,而不是用来制造火灾的;核技术的发明并不是毁灭人类的,而是用来获取能源;医疗技术的发明并不是用来害人的,相反是用来为人类解除病痛服务的。孙思邈在《备要千金方·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夫为医之法, 不得多语调笑,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这里所强调的苍生大医,要有济世之才,更要有济世之德,要有“妙手”,更要有“仁心”。因此,当一个没有医德的人掌握了医疗技术,因其缺乏基本的道德支撑,是不可能实现其技术的初衷的,不可能掌握技术的合理内核,也不可能真正掌握医疗技术本身。从这个层面上说,医德就是医术。

  综上所述,医德与医术并非对立的关系,它们如此和谐完美的体现在“大医”那里,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辨证统一。

  第三节 当前医德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体制不健全,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有限,医院经营的大部分费用要求医院自身创收。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医德受到了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巨大冲击,在医疗领域,出现了医德滑坡甚至缺失的现象。医德滑坡和缺失造成医疗秩序的紊乱和医患关系的紧张。

  一、医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医德缺失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行为过程中,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造成患者健康权利得不到应有保证,甚至见利忘义,趁人之危,诈取患者钱财。医德缺失的表现形式多样,可概括为如下几种形式:

  (一)以权谋私,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廉洁自律,作风正派,不以医谋私,这是优秀医务人员医德行为的规范,是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提倡和发扬廉洁自律、作风正派、不谋私利的美德,医务人员为病人诊疗疾病,是自己的本分和天职。一直以来,医生被誉为“白医天使”,备受尊敬。如今,有些医生彻底沦为金钱的奴隶;什么救死扶伤,什么医德医风,全都抛到了脑后。病人一踏进医院大门,就有一种被套牢的感觉,部分医务人员不把病人腰包的钱“掏”乾净,他们是不会罢休的。部分医务人员利用手中权力以医谋私。具体而言,主要有红包现象、过度医疗、医疗回扣。

  1.“红包”现象。在老百姓眼中,红包被看作是吉祥的象征,是关系和谐的体现。但医疗领域中的“红包”严重损害了医务人员的形象,侵蚀了他们的职业伦理道德,扭曲了医患之间合理正常的关系,破坏了公平正常的医疗秩序。让世人扼腕叹息,深恶痛絶!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红包现象由来已久,虽经整顿,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原因是复杂的。从医务人员角度来看,是部分医务人员价值观扭曲,医德澹薄,更是重利轻义、追逐金钱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在市场导向、金钱至上理念的驱使下,在缺乏必要监督机制的情况下,部分医务人员利用掌握的技术或特殊工作机遇谋取私利。有医务人员存在恩赐和交换心理,认为病人看病是患者有求于我,因此,“给就要,不要白不要”,只要病人送,我就收,这是“劳动所得”。个别医务人员“我为你服务,你给我钱物”,理所当然,受之无愧。部分医务人员不给“红包”不办事,给了“红包”乱办事。2004年4月到11月底,全国医务人员上交“红包”总金额约 12435万元,查处收受“红包”案件300件,229人因收受“红包”受到处理,查处医药购销中的违法违纪案件 526 件,涉案金额约23714万元,受党纪政纪处分357人,移送司法机关案件178件。

  2.过度医疗现象。过度医疗是指医务人员中提供超出患者必需的诊断和治疗手段的医疗行为,如用费用昂贵的高精尖技术代替本可以用简单的检查技术;用高档药品治疗替代本可以用普通药品治疗的疾病,一些高精尖的医疗检查技术被用到普通体检或健康体检上。“小病大治”,浪费卫生资源,增加患者负担,损害患者的切身利益,也损害了医疗行业的形象。国外也将此类医疗服务称之为“浪费的医疗”。

  有调查显示,目前医院有70%的患者属于过度医疗,其中大医院医疗费用中有20-30%的以过度医疗获取。广州市劳动和社保局不久前在检查中发现,一些定点医疗机构病人入院要做全套检查,这些检查大多数是不必要的,至少2/3以上的化验可以不做。〔3〕某例糖尿病昏迷病人,医生开了脑 CT检查的单子,仅此一项即浪费掉病人家属多日筹款的大部分,也拖延了抢救治疗时间,这是忽视询问病史造成误诊、误检的实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家属仅片面瞭解透析治疗,便听从医生进行了血透治疗,结果耗尽家财和亲友资助,最后仍是人财两空、家破人亡。2005年震惊全国的“550万天价医疗费”事件就是过度医疗的一个典型实例,调查结果显示医院多收了病人家属达十万之多。有一位心血管病专家曾经说过,现在有些医生认为仪器就是万能的,根本不清楚哪些病人必须用哪种仪器检查。诊断不出是什么病来,就让病人去检查,或者不需要检查也让你检查,目的是为了多提成。为了提成,哪里还管什么良心不良心!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医生也是屠夫。也许这并非真理,但形象的描述了现实社会中那些缺乏医德的医务人员的模样。

  3.医药回扣现象。人们关注大处方、小病大治等过度医疗现象,人们更关注医药回扣。因为过度医疗与医药回扣紧密相连。所谓医药回扣,是指医药企业为获取更多利益完成的与相关医务人员完成的一种非正当利益的交换。医药回扣是商业贿赂在医疗领域中的表现形式。医药回扣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其根源是医务人员利用自己医生职务的权力谋取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医药回扣虽不直接向病人索取,但最终是以病人埋单而告终,钱最后仍是由病人支付。从医学伦理的角度分析,医药回扣成为医生自身的一种经济利益,这种利益与医生应忠诚于病人利益的义务严重冲突,它诱使医生在为病人的利益而作出医学判断和医疗决定时偏离实际,损害病人的利益,严重时甚至故意牺牲病人利益来满足自身的利益。

  来自商务部的统计表明,在全国药品行业,仅药品回扣一项,每年就侵吞国家资产约772亿元,约占全国医药行业全年税收收入的16%。如此巨额的药品回扣是对广大医药消费者最大的经济侵权,是医患利益冲突最明显证据。〔4〕回扣既不符合商业伦理,更与医学职业道德背道而驰。四川省医疗卫生系统开展了大规模反医疗卫生系统内商业贿赂的专项行动,全省有五万多家医疗机构对自身执业行为进行了自查自纠,并对16万多名医护人员执业情况进行了检查,查处各类违法行为一万多起,其中有190多家医疗机构和29名医师的执业许可证及执业证书被依法吊销,包括36名医院“头头”在内的128人因收受医药回扣“落马”,相继进入起诉和审判程序。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医院6名骨干医生被该县法院一审判决犯有受贿罪。“焦点访谈”节目报导的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院长方机和其余140多名医务人员的受贿案更是闻名全国。

  当一个医生伸出本应圣洁的双手,向充满忧伤的病人那里所取一个红包,向长满老茧的病人手中盘剥写药品回扣,向即将安装支架的心肌缺血病人加价赚取费用,甚至无中生有的在病人账单上加价的时候,医生“天使”的美丽光环彻底剥落,取而代之的是“强盗”、“屠夫”的骂名。

  (二)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敷衍了事

  同情心和责任感是医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情感。一个好医生,应该从人本的角度出发,体恤患者的痛苦,同情患者的困难,尊重患者的想法,耐心地打消患者的顾虑,努力让患者获得肉体和心灵的健康。同情心是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活动的基础。具有同情心的医务人员,才能真正得到患者的认可。

  同情心是责任感的基础,同情心的缺乏必然带来责任感的缺失。在病志方面,错句漏句记録不合要求,病史不准、时间不准、重要病情遗漏、主要体征漏检或错认、征候顺序排列混乱、内容词不达意、字迹潦草难辨、病程纪録不反映病情变化和诊治过程、随意拼凑,手术纪録不符合术中实际,出院总结寥寥数语、杂乱无章者并不鲜见。在诊断方面,有的医生对诊断认识不足,对病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信息重视不够。他们对自己负责的病人长期诊断不清,也不查阅文献,不组织、请求会诊,以“疑难病例”、“条件有限”为藉口心安理得,与病人的心急如焚形成鲜明对比。在治疗上对病人速效、高效、安全、合理的希望和要求置若罔闻,仍满足于手头资料反复延用。

  上海一位51岁的刘姓病人因心电图呈直线而被宣布死亡推往太平间时,家属发现他动了动手指急速把他推回病房,医生很不情愿地连上仪器,检测显示还是直线,“死者”家属为此还遭到训斥。刘的家属又把“死者”推到隔壁病房再做心电图,证实刘果然未死。事后医生发现,那台把活人看成“死人”的心电图机5根导线中竟然断了4根。〔5〕

  据2007年3月20日《中国新闻网》消息,在对浙江一些医院的暗访中,记者故意将同一杯茶水当作尿液的样本送检,得出的结论让人不寒而栗——2 天时间,跑了 10 家医院,其中 4 家是民营医院,6家公立医院,6家公立医院里有4家是省级医院,检测结果是:2 家民营医院和 2 家省级医院茶叶水中没有被检出白细胞,另外6家医院不同程度地被检测出了白细胞和红细胞,其中 2 家医院的化验单上显示,用显微镜也能看到白细胞,5家医院给记者配了消炎药,总计药费 1300元左右。以上两个案例,让人胆战心惊,一个将“活人”当作“死人”,一个居然能让茶水“发炎”,让人看后啼笑皆非。滑稽荒唐的背后是对医务人员责任感的拷问,是对医务人员医德的拷问。

  2005 年的一次外科医生会议上,90岁高龄的中国外科开创者裘法祖从口袋里掏出《左传》念道:“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他呼吁医生首先应是个有爱心、有同情心的好人。裘氏刀法入神,他要划破两张纸,下面的第三张纸一定完好。作为医务人员,要有爱心、同情心,更要有责任感。

  (三)服务意识澹薄,语言生硬,态度冷漠

  医务人员被誉为“白衣天使”、“生命的保护神”。人们称赞他们“心灵清泉般的纯洁,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说的无非是良好的服务和美好的心灵。医生只要能够尊重病人,礼貌地对待病人,病人难为医生的事情就会少之又少。部分医务人员不理解病人的心情、不尊重病人的人格。说话生硬、态度冷漠,服务粗糙,接待不热情,治疗不细心,板着一副自高自大的恩赐和权威的脸孔,让患者望而生畏。

  1.服务意识澹薄。接待病人不热情,解释病情不耐心,“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部分医生重病不敢治、疑难病不会治、小病不屑治。“医院大门朝南开,有病没钱漠进来”,部分医务人员“认钱不认人”,对危重病人不交钱不治疗不抢救,只从追求经济收益出发,而不履行人道主义救助义务,医患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陷入了“要钱道不要人道”的歧途。

  过去医生看病是,看看听听摸摸;现在医生看病是,化验拍片透视。医生们都变成了“仪器医生”,离开了仪器不会看病。不管你是否有病,需不需要仪器检查,只要一进医院,三句话没说完,医生“刺啦”一声就把检验单撕下来了。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协会2001年对 326所医疗机构的调查表明:当前医疗纠纷的80%不是由医疗技术引起,其中495%是因为服务不到位造成的。

  2.语言生硬,态度冷漠。医务人员有良好的愿望,美好的心灵,热情的态度,真挚的关心,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并在行为中得以体现。但部分医务人员“惜话如金”,导致部分患者糊里糊涂看病,不明不白吃药。一位老太太到某个医生处看妇科病。医生看都没有看一眼就说“把裤子脱了。”老太太有些尴尬,那名医生马上补了一句:“你又不是18岁,还怕人看?”可以想象,这样的看病经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某孕妇在离预产期还有12天的时候,她突然发生破水,于是赶快打车去医院。可能是半夜的缘故,尽管其父使劲拍医院的大门,仍然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人来。来人没有什么好声气,“嚷什么嚷!”其父说,“快生了。”来人无动于衷,“快生了就生呗,有什么好嚷的?”然后,她就被扶进去监测胎心。这时她听到值班医生一直在催其父去交钱——却没有解释孩子和她的情况。因为来得仓促,其父手头只有2000多元现金,可是医院非要8000元不可。其父不会用银行自动取款机,就把存折押那儿,请医生赶快处理,可是那个医生还是不停地让交钱。同时,另外一个医生还忙着卖给她一包住院用的东西:卫生巾、一个很粗劣的牛奶杯、毛巾,共35元,后来都没用上,但当时不买还不行。这个孕妇后来发贴希望广大医务人员能够更好地更平和地对待病人,患者希望得到更人性化的对待。另有资料现示,3356%病员和6195%的医护人员比较集中地认为对病人的态度冷漠是医德比较突出的问题。一调查公司曾对我国10个城市的4753名消费者进行了一次调查,医院的冷漠脸谱获选率为251%,在所有行业中获选率最高,是“冷漠老大”。 

  医务人员服务的对象是病人。白求恩医生说过:“一个医生就是为病人活着,如果医生不为病人工作,他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檏实的语言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医生的价值,医生为医的根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人情味的服务。

  二、医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救死扶伤,乃医德之本。寻医问药,乃患者所急。医生急人之难妙手回春,被誉为天使;趁人之危,见利忘义,被斥之为白狼。天使向白狼的堕落,使医院、医生名声扫地,诚信尽失。到底是什么让被誉为“天使”医生医德尽失呢?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价值取向偏差,不能处理好“医德”与“利益”的关系

  所有医德缺失的现象无疑都与医务人员的利益有关。很多人认为,我们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实质是要求医务人员只讲奉献,不讲索取,要广大医务人员牺牲他们正当的个人利益。这曲解了我们的本意。医德与利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道德是追求利益的内在要求。医德是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利益也是医德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并非不讲利益,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正当的个人利益。所谓正当即是个人利益的实现不会影响和侵犯他人的利益。但是马克思主义反对非正当的利益。以上行为之所以为人们不齿,原因就在于这些医务人员通过这种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利益侵犯了患者的健康利益。

  随着各种思想文化的不断交融和激荡,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现象的存在,影响了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医疗卫生领域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一些医疗单位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医德建设;忽视社会效益,忽视医务人员的思想品德教育,致使医德建设落后。于是部分医务人员在面对金钱等诱惑时,难以自制,最终抛弃了自己的职业操守,成为了金钱的俘虏。他们不讲奉献,对病人采取生、冷、硬、推的态度,把医疗服务视为商品交换,用等价交换原则看待医患关系。

  医疗行业的高强度高风险性没能在价值上得到合理体现,使一部分医务人员认为“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产生了知识廉价、医疗技术工作低人一等的不平衡和消极埋怨的心理。少数医务人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医德感削弱、义务感淡化,注重追求物质利益,价值取向发生偏移,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把人们认为不道德、不合理、不光彩的事看成道德、合理、光彩的,用不正当手段谋取个人私利,向患者或家属索取财物、红包:有的在岗不尽职尽责,热心于搞岗位“创收”和从事第二职业;有的利用病人省钱心理,介绍病人到别处住院治疗,收取介绍费,或者约在院外私自诊治、做手术等,捞取个人好处费;有的甚至在住院病人身上开“搭车药”,或者私自卖药,以及收取医疗器械和药品回扣,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其实,道德对于利益也具有巨大的作用。正如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的:“医德资源、人力资源要发挥超常规的效率,就必定以道德力量为依托,大到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小到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道德都可以产生超常规的效率。”

  事实上,古今中外一种高尚的医德总是以牺牲精神与奉献精神为前提的。“医者仁者”,医务工作者如果不能抛开个人利益、不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及公益事业放在首位、不使个人利益服从公益的要求及病人的要求,那就根本无医德可言。

  (二)医疗机构管理目标的错位导致医德的缺失

  医院是作为医疗机构的核心构成部分,公益性是其首要属性。这就决定了医疗机构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立医疗机构既具有一定福利性的公益事业性质,又是一个经济实体,因此医疗机构既要讲社会效益,又要讲经济效益。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才能有利于人民健康,才会合社会主义医德要求。但是,部分医疗机构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立起来,认为社会效益就是收费越低越好,不搞经济效益,使医院越办越穷;讲经济效益则是追求创收,增发奬金。在政府投入减少的背景下,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部分医院走上了“以创收为目的”的路子,彻底抛弃社会效益。一些医院为了追求盈利,违背病情需要乱开检查项目,滥开药品;一些医院医疗收费存在暗箱操作,收费标准未做到明码标价,医院的各项服务未进行公开承诺,不同程度地出现巧立名目乱收费、多收费、重复收费的现象。因此,天价医疗案,收红包,拿回扣等也就不难理解。北方某省一县医院鼓励医生多开药、开贵药,甚至规定年度收入的总目标。某些医院出台政策,鼓励医生多开化验单,医生可从化验单中获得提成,一些医生为了多拿提成费,竟不顾患者的病情是否需要,拼命开单。〔6〕这些都表明瞭医院管理目标的错位催生了错误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最终导致了部分医生医德的沦丧和迷失。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指出,一个消极“责任伦理”精神的人,即便有很高的技术能力和个人天赋, 但其人力资本价值却可能很低,患者会因为其不良的医德医风而对医务工作者个人和医院产生厌恶! 医院会为此丢掉部分患者群;而一个具有积极“责任伦理”精神的人,即使个人天赋稍低但其人力资本价值却可以很大,其可以用自身的道德品格、行为魅力来感染吸引患者,为医院带来更多的患者群体!从医院这个层面来看,医德的建设与医院管理并非排斥,相反医德建设得好,能给医院带来更大的利益和效果。

  随着全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入,在医院和医生对患者和社会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如果医院和医生对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感到疑惑,摆不正患者的利益和自己的位置,甚至甘愿放弃治病救人的社会职责,那么在患者及其家属眼中,医院就成了榨取百姓钱财的“冷血”机器。

  (三)监管机制的缺位是医德缺失的制度因素

  人性假设认为,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美国宪政学家詹姆斯·麦迪逊就一针见血的指出,“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政府”。〔7〕可能这并不是真理,但至少告诉我们,人性中有“恶”的成分存在。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是“天使”,如果所有的医生都是天使,也就不需要管理了。因此,我们不能把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医生完全寄托在医生自己的道德良知和自觉的修养上。当个体的自律机制在诱惑面前彻底崩溃,我们只能倚重外在于自律的“他律”。当掌握处方权的医生从患者手中拿过红包的时候,当一个医生给一个患者开了病情并不需要处方、做了不必要的检查的时候,他没有受到任何的处分,甚至没有形式上的警告。那么,他将一如既往、变本加厉地获取不应得的利益和好处。

  因此,医务人员不良行为发生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监督机制;在发生后,需要相应的惩罚措施,从而使这些医务人员不敢再犯。

  第四节 加强制度建设

  长期以来,医德建设主要聚焦于个体理想人格塑造方面。我们认为,没有相应的医德建设的制度作保证,理想人格的塑造只能是空中楼阁。制度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正式规范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通过某种权威机构来维系的社会活动模式,〔8〕在医德医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里重点探讨两个方面的制度建设问题。

  一、医德建设的激励与监督制度

  激励制度即奬惩机制;监督制度主要包括社会监督机制和行业监督机制。下面分别论述。

  (一)奬惩机制

  在医院内部,通过利益的奬惩机制来调控医德建设。奬励制度对医务人员的医德产生激励作用,使医务工作者不断走向道德完善;惩罚机制对于医务人员的行为产生制约作用,使其因惧怕制度的惩罚而放弃自己的不义之举。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9〕奬惩机制的内容包含:(1)物质奬惩机制,即把医德医风建设与医务人员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如建立医德医风考核制度,成绩好的在职称评定、晋级、出国、进修等方面给予奬励或优先考虑,用物质利益来激励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对于问题严重、反映较坏的医德医风事件,对于直接负责人进行经济处罚、行政纪律处分、停职甚至下岗待岗,对于相关科室扣发奬金。(2)精神奬惩机制,即把医德考核结果与各种精神奬励结合起来,对医德高的医务人员给予肯定和表彰,对不良的医德行为给予通报批评,形成一个奬优罚劣的良好氛围。

  (二)社会监管机制

  奬惩机制是在医德评价和考核之后进行的一种评判。为了能在医疗行为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监督,在医德建设方面同样需要加强社会监管制度的建设。社会监管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有:(1)法律约束机制。目前医学领域存在的一些丑恶现象,法律还显得较为苍白和软弱。我们要加快立法,加大执法力度。用法律法规、原则及立法精神进行医疗卫生领导的管理,规范医疗卫生领域的各项工作,规范医疗卫生领域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行为。(2)道德监管机制。道德监管是指利用社会舆论、个人的内心信念对医德建设的监督管理。就个人监管而言,培养医务人员的自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要加强并不断深化医务人员的“慎独”修养,无论有无外界力量的参与,自觉遵守、履行守护生命的职责,摒弃杂念,廉洁行医,严格按照道德规范来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广大人民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就社会监管而言,主要利用广播、电视、杂志、报纸及医院的橱窗、板报等宣传工具,表扬和宣传医德高尚、医风廉洁的先进个人和单位,揭露和抨击不良的医德医风事件,利用强大的社会舆论来制约医务人员的道德行为。

  (三)行业监管机制

  不同行业的道德要求是不相同的,医德建设有其行业的特殊性。因此,需要充分发挥该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从医德建设来看,行业行政监管机制是指通过行业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一套在行业内部实施的医德医风监督管理系统。如建立医德考核制度,并成立专门的医德医风监督小组,把通过种种途径收集来的信息记録在医德医风考核档案中,与医务人员的奬惩挂钩。职能业务部门要加大对特种检查、处方用药的监督检查,形成制度,定期公布,对不规范检查、大处方,不对症用药予以重罚,坚决禁止开单、开方拿提成的行为。另外,还可成立医院伦理委员会,配合院方检查、监督伦理道德法规的执行,对违法乱纪事件向纪委、监察等有关部门提请处理。行业行政监管机制在促进广大医务工作职业道德意识向职业道德行为、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过程中能够发挥积极的效应。

  二、医德建设的保障与考评制度

  要使医德建设落到实处,收到效果,还需在医德建设方面加强保障考评制度建设。下面分别论述。

  (一)思想保障机制

  道德行为是建立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基础上的。要想使医德建设的成果得到长期保障,就必须打好医务人员的思想基础,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提高他们的医德意识。这种思想教育,要抓好在校和在岗两个环节,使医德建设得到超前的、连续的、长久的思想保障。

  (二)物质保障机制

  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医务人员的医德状况也是他们物质基础的一种反映。当前医院的经济模式是:财政补偿(财政拨款)+经营补偿(医疗服务收入)成本费,这种模式使医院的生存面临困境。要铲除医务界的腐败现象,必须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障。如国家应增加财政拨款,减轻医院对经营补偿的依赖,削弱或消灭“药品回扣”的市场。医院要挖掘潜力,扩大服务项目,开源节流,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福利待遇,建立应有的物质保障机制。

  (三)医德医风考评制度

  医院强化了管理,把行风建设纳入了年度目标管理,实施量化考评考核制度,考评考核成绩作为科室全面达标建设和争先创优以及个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按级成立考评小组,制定出考评内容和标准,实行院、科两级考核。科室医德医风考评小组负责对本科室人员从工作成绩、技术水平、服务态度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把医德医风建设和当前开展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文明优质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把白求恩精神和抗击非典精神教育贯穿于医院的各项工作中,教育职工树立“服务第一、质量第一、病人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敬业思想。

  通过不断完善和健全各种机制,营造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氛围。毕竟,以制度建设为内容的制度伦理环境才是维护一个社会道德秩序的根本,它将从根本上决定一个社会总体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第五节 加强医德教育

  医德建设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但解决医德医风问题加强医德建设并不能把希望孤注一掷的寄托在体制上。医德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医患关系不仅是一种合同关系。医务人员先进的思想、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是在实践中经过学习、修养、锤炼而形成的。因此,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加强医德教育势在必行。

  一、医德教育的意义

  医德教育,是指医学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依据医学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对医务人员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进行医学职业道德影响的活动。医德教育的对象既包括在校的医科学生,也包括社会人员。医德教育是为了使医务人员更好的履行医德义务,使医德原则规范内化为医德信念、医德品质和医德行为,对于培养德艺双馨的医务工作者,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一)医德教育是形成良好医德医风的基础性工作

  良好的医德医风反映了医疗领域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医德水准。坚持不懈的进行医德教育,使医学道德的基本准则和规范转化为医务工作者的个人品质,从而增强医务人员的道德意识,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政治水平和道德信念。医德教育必须将理论实践相结合,使抽象的道德理论通过实践加深理解,经过实践的体验不断具体化,成为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实践证明,医德教育开展好的单位,医德在实践中会发挥显著作用。医务人员的道德意识强,医疗单位风尚就好,对改进医院工作、改善医患关系和提高医疗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反,不重视医德教育的单位,就容易滋长各种缺乏医德的现象,如见利忘义、自私自利等,单位管理混乱,医患关系不和谐,医疗质量下降。因此,医德教育是医务人员职业的需要,是医疗卫生单位进行行风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形成良好医德医风的基础性工作。

  (二)医德教育是医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医德原则规范要真正有效的发挥其调节作用,就必须转化为医务人员内在的道德品质。这种转化仅仅依靠松散的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是不够的,因为这两者完全建立在一种接受者高度自觉的前提下。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不可能在医务人员的头脑中自发产生,只有通过教育和灌输,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经过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经过学习、锻炼和改造,才能最后完成。另外,医务人员在实践中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也不能离开医学道德理论的指导。个人的医学道德修养又是以医学道德认识为基础的。这些理论的掌握和认识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的医学道德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学道德教育是医务人员形成道德品质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三)医德教育是适应社会医疗体制改革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的深入,传统医疗体制的弊端不断暴露,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觉醒,对于医德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传统的医德更关注于救死扶伤,如今的医德在强调医生救死扶伤职责的基础上,还关注患者的权利和义务。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更要强调如何使技术真正做到为病人服务。在明确医患双方各自权利与义务的基础上,加强医护人员道德自律,使每位医护人员具有深厚的道德需要和自觉的人性自省以及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的人道主义精神,明白“质量是生命,医德是本钱,信誉是效益”的道理。通过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温馨的服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化解医患矛盾和信任危机,重塑“白医天使”良好形象。因此,医德教育使适应社会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医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长期以来,我们都非常强调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医德教育在医德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医德教育内容的滞后性彰显出来,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因此改革医德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一)医德教育内容

  教什么,是医德教育中一个关键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医德教育是否能达到最后目的。我们认为,医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传统医德中积极合理的内容;新形势下新的社会道德在医疗领域中的具体要求。

  1.传统医德中积极合理的内容。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礼仪之邦之称。在医疗领域中,我们的祖先不但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更建立和发展了传统的医德规范。我国传统的医德规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事业准则;清正廉洁、不图钱财的道德品质,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服务态度,不畏权贵、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以及不断总结、敢于创新的勇气。传统的医德规范成为了我国现代医德规范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在医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传授。通过医德教育,医务工作者懂得传统的医德内容并将其结合实际,成为规范他们医疗行为的重要标准。

  2.现代社会道德对医务人员的要求。现代社会道德是在传统道德基础上并结合社会时代特点不断发展起来的。具体说来,主要包含如下内容:

  (1)同情感和责任感的情感教育。同情心是医德情感中最基本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医乃仁术,强调的是作为医务人员首先要有同情心。所谓同情心即是面对经受病痛折磨、求医心切的病人,产生的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情感,表现出对病人的体贴和亲切的关怀。现实中,之所以有医务人员对于患者病情熟视无睹,态度冷漠,语言生硬,开大处方,小病大治,甚至见死不救,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同情心的缺失。责任感是医德情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外在表现就是医务人员把维护病人的生命当作自己崇高的指责,它是同情感升华的必然结果。现实中,有医务人员手术后将手术工具遗忘在患者体内、手术出现原则失误、对患者敷衍了事,都是缺乏责任感的体现。通过对医务人员道德情感的教育,使广大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需要加强医务人员同情感和责任感的教育。

  (2)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道德核心,是指导各行各业行风建设的旗帜,更是医德医风建设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务人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永远把病人的健康利益放在第一位;和谐的医患关系要求医务人员应该爱岗敬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重点。医疗服务质量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医务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才能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赖;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务人员与患者加强沟通,沟通带来理解,理解带来合作。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医疗服务行业实践相结合,其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以服务病人、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勤劳廉洁为荣,以损害病人健康利益的行为为耻。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医务人员的服务宗旨和根本职责。

  (二)医德教育方法

  如何教,是医德教育中另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医务人员接受医德教育的最终结果。已往的医德教育尽管收到一定成效,但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且传统教育模式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认知轻实践,实施“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把道德片面的理解为对人的行为和意志的限制和约束,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医务人员是医德原则规范被动的接受者,客体化倾向明显。结果医务人员不但没有接受医德,反而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医德教育收效甚微。

  为使医德教育真正受到失效,需改革传统的医德教育。在医德教育过程中,需把握几个方面:

  1.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医德与医术是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的。医德来源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医务人员对医德不仅有理论的认识,而且有感性的直接触动。医务工作者只有亲身体会到病人在被疾病折磨时的痛苦、病人家属对自己亲人身患重症时的焦急和期盼,才会理解医生对于病人的意义,才能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因此,医德教育必须在医疗实践中进行。如果脱离社会,脱离医疗实践,就会失去医德教育的目的,就会成为令人厌烦的空洞的说教。

  2.正面疏导的方法。医德行为是医务人员内心信念支配的结果,因此,解决医务人员模糊和错误的认识,不能采取压服的方法,只能疏导。所谓疏导就是沟通感情,认清道理。疏导的教育方法要求教育者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从医务人员的医德认识入手,找到沟通医务人员思想的“共鸣点”,对他们进行正面的引导,为医务人员医德品质的形成指明方向。

  3.榜样引导和舆论扬抑的方法。榜样引导就是运用人们对心中道德楷模仰慕崇拜和追求的心理,影响和引导医务人员向道德楷模学习的一种教育方法。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提倡一种思想,弘扬一种精神,继承一种传统,由此来挖掘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真善美。榜样来源于现实生活,榜样的事迹,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在运用榜样时需把握其真实性、典型性和群众性。对榜样的事迹宣传实事求是,让群众感到亲切可信。在榜样教育中,要重视发挥老专家和高年资医务人员的引导作用,他们对医疗单位有历史贡献,是推动医疗技术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传播道德情感的“活教材”。请老同志“现身说法”,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舆论扬抑就是运用社会、集体舆论的力量,弃恶扬善。这也是医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医德教育应该广泛而恰当的运用社会舆论对医院中医疗道德行为加以倡导或鞭笞,褒奬或贬抑,鼓励或批评,督促医务人员反省自己的医德行为,从而提高义务感和责任感。运用这个方法要注意群众性,使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正气得以发扬。

  和谐医患关系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是一个永远追求的目标。每一个社会稳定的音符都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元素。同样,构建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更是我们全社会的聚焦点。近年来,医院总体服务质量有所提高,医疗设备和医技水平改善,但医患之间的信任度却在不断降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欠佳、医患之间缺乏沟通等医德“滑坡”和医德缺失成为影响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顺利进行的重要障碍。理想化的期待与非理想化的现实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需要我们在健全法制的同时提高自律的约束,只有以医德为杠杆、人文为基石,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医患关系——充满同情心的医生和对医生充满信任的病人。

  

  注 释:

  〔1〕刘俊荣着:《医患冲突的沟通与解决》,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1-5页。

  〔2〕Fredric D.wolinsky:《健康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3〕佚名:《是谁造成了过度医疗》,www.huweimin.com,2005-8-3。

  〔4〕雷锦程:《医药回扣是最大的医患利益冲突》,《医学与哲学》,2006年第10期,第15-18页。

  〔5〕佚名:《庸医两次把活人当成“死人”》,《扬子晚报》,2005年12月14日。

  〔6〕席彪着:《医生职业品德修养》,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93页。

  〔7〕[美]汉密尔顿等着,《联邦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4页。

  〔8〕彭定光:《制度运行伦理:制度伦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清华大学学报》,2004年1期,第27-31页。

  〔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3页。

  

  参考文献:

  1. 刘俊荣:《医患冲突的沟通与解决》,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1-5页。

  2. 孙慕义主编:《医学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 王国庆:《从医术与医德的关系谈医德评价》,《卫生软科学》,1997年第6期,第7-8页。

  4. 徐健娥:《健全内部约束机制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东南国防医药》,2004年第4期,第307-308页。

  5. 蒋源、李艳:《人权视野中的医患关系的转归》,《医学与哲学》,2005年第6期,第28-29页。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