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与竹结缘,笑傲竹林——访画竹名家黄森荣

  作为“四君子”之一的竹,总能带给人很多联想。例如高风亮节、桀骜不屈等。《诗经》中的“瞻彼淇澳,緑竹猗猗”最早以竹入诗;竹林七贤把竹子的隐逸气质和名士风度发挥到了极至;《红楼梦》里,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有千百翠竹掩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代表着人骨气和气节。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竹子被赋予了深厚文化内涵和意象。它既是一种清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又是超然傲世的独立人格信仰,更是一种无功利的审美、情感体验。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一个专门画竹的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访了凤城画竹名家黄森荣。

  怎可一日无此君

  和所有雅好书画的人一样,黄森荣自幼对书画产生了浓厚兴趣。爱好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坚持也很重要。就是这份坚持使他获得了今日的成就,2003年出版的《黄森荣画竹百图》是对其书画生涯的精彩回顾。

  在回顾其书画历程的时候,他提到了几个在他的艺术生涯里占有重要地位的人。一位是启蒙老师罗子云先生,他师从罗先生学习山水、花鸟,接触了不少南北书画界的良师益友,在这种氛围影响下,获益颇多。但是真正专事画竹,却是在80年代初受到武汉老画家王文农的影响和教导。术业有专攻,之后的20多年,黄森荣便与竹结下不解之缘。为了画好竹,还特意去四川“蜀南竹海”,浙江安吉“中国大竹海”、“竹博园”等地采风写生,投入了巨大精力。

  黄森荣在画竹之余也不忘书法,李良晖先生是他在书法上的良师益友。记者在向他请教书法之道时,他强调临帖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先把古人的东西学到手,基本功扎实了,之后融会贯通,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写出的字也就会耐看了。

  日间挥写夜间思

  北宋王元之在其《黄州新建小竹楼记》里记到:“黄州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絶;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竹和竹楼于四时带给他的乐趣是显而易见的。黄森荣虽无小竹楼,但有醉竹楼。在醉竹楼这个自由空间里,他以竹为伴,与竹相对,度过了不少闲暇时光。虽然大半闲暇都被画竹占据了,但他还笑说画债太多,怎么也还不完。

  苏东坡有“胸有成竹”之说,同时也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的笑谈,由此可见竹对提升人精神境界的妙用。

  翻看黄森荣的画作,竹的千姿百态一一呈现。无论是竹枝、竹叶、竹根还是竹鞭、竹笋都有不俗表现。竹在风、晴、雨、雪四时不同形态也被清新脱俗的挥洒跃然纸上。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很多作品里都有小鸟出现。小鸟于风雨中伫立枝头,既增添了画作的情趣,也使竹子更具动态之美。在这方面《听雨》、《瑞竹来禽》、《一夜秋声带雨听》、《大地回春》、《高枝吟月》等作品显得生趣昂然,把墨竹和四时情境结合的非常好,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潇洒飘逸和出尘。

  既然有“文如其人”的说法,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说“画如其人”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画这种表现方式更能体现作者的胸中丘壑。

  (本文发表于2006年9月1日《羊城晚报》(顺德·凤城人物),作者刘小圆 《羊城晚报》记者)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