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德林是画家,又是书法家。他196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艺术系。在校学习国画,后留校任教,担任山水与书法教师。我们既有师生之缘,复有共事之谊。往日交往甚密,故对其为人为艺,颇为熟悉。
蔡德林在全面学习和研究中国画时,以山水画为重点,以写意为主调,他有着较厚实的传统笔墨工夫,故对山石、树木、房屋的塑造如疱丁之解牛,游刃有余。蔡德林之于山水画,我认为有着两个方面的显着特点。一是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造的观念与原则掌握得较为得当。师造化,是要以大自然为师。提倡创作要有生活作为基础,以便使作品具有生命力、感染力。闭门造车,必导致作品思想与精神的贫血。在这一点上蔡德林极为清醒。他在教学之余,总是想方设法深入生活,足迹先后踏入华山、黄山、峨眉、三峡及湘西等名山大川或穷乡僻壤,积累了颇为丰盈的对景写生素材。一旦整理成国画创作,则又不是照搬原稿,则是融入了对大自然的感悟和自我审美情趣。通过提炼、取舍、概括、夸张甚至变形,移位等手法的处理,使画面在富有生活内涵的基础上更加理想化,更具诗意。这就是“中得心源”的作用吧!有人用毛笔在宣纸上做素描效果,师造化是做到了,描绘物象逼真实在,但画的意境、精神消亡了,画面也就索然寡味了。也有人作画,墨团团一片,色团团一片,可就是不见形象,只见墨与色。中得心源是做到了,可“外师造化”却被阉割了。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是要形神兼备的。只求形质,则神采不生;只求神采,而无形质,则这神采也是虚幻而不真实的。齐白石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这是非常精辟的见解,可视为绘画创作的基本准则。蔡德林在这方面的认识与实践都是得体的,他的山水画创作源于生活、有感而发的,意境是清新的,笔墨是精到的。作品既富传统笔墨功力,又具此时代审美情趣,二者水乳交融而谐和一致。在画册中我喜欢《小镇》、《边城古渡》、《初雪》、《集归》、《高柯负日》、《金秋》等作品,完美地体现了“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这一创作原则。
二是蔡德林以书入画运用十分妥帖。由于书、画的同源和中国画特定的工具材料及中国人的民族欣赏习惯,审美情趣,使中国人在艺术上更强调表现事物的精神和审美主体的感情因素,故在绘画上不过于追求事物外表的逼真,注重其内在的神韵。“写”是最便于传神写照的手法,因而自古至今在绘画上中国人非常崇尚这个“写”字,故提倡国画家要学习书法,以使画面的线条能挺立得起来,使画面神完气足。以书法用笔入画,线条或苍浑老辣,或劲拔雄强,或娟秀俊逸,或厚重拙实,都会提升画作的品格。蔡德林在表现对象时,不怎么依赖涂、抹、描、摹等手段,而是凭藉着自己的书法功底,突出一个“写”字,固以其笔情墨趣清晰浓烈,那种挥运时的痛快,跃然纸素,使观赏者无不为之砰然心动。画册中的《晓风》、《清夏浣溪》、《寒雨落空翠》、《双桥清音》等作品就是把书写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好作品。这些作品或笔姿纵逸、或墨气氤氲,颇耐人寻味咀嚼,甚具风神超迈之致……。
书画皆擅者在当今艺坛为数不多,我殷切地希望蔡德林在自己书画风格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取得更高成就!
(颜家龙 湖南师大美术系教授、原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任湖南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