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玑巷迁民的精神品格



  文/陈梧桐

  宋代珠玑巷迁民,携带资财、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在珠江三角洲安家落户。他们也在新的环境中,通过这场开发热潮,铸就了一种新的精神品格。

  北宋末年和南宋末年,由于金兵和元军的相继南侵,中原和江南的汉人为了躲避战乱,纷纷迁居岭南,形成我国历史上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移民高潮。中原汉人入粤,在唐代以前,多取道广西灵渠南下。唐代名相张九龄凿通大庾岭后,粤北南雄的珠玑巷成为度越五岭的一条最便捷的通道,“由中原入广东必以珠玑巷停驿”(民国《开平县志》卷二)。因此,这次大规模的移民,大部分便取道珠玑巷,沿北江南下,散布到珠江三角洲各地。据黄博慈的记载,宋室南渡时,第一批“逃窜荔枝山下万余人,乃结筏顺水漂流南徙;第二批南迁就是罗贵等人三十三姓九十七家人口……第三批集体南迁为元兵扰攘,逼迫南雄,众避兵燹,仓惶登程”(《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据统计,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经珠玑巷南迁的移民,多达73姓、165个氏族。这些迁民,便构成广府民系的主体。后世珠江三角洲居民,常说自己的祖先来自南雄珠玑巷,即缘自宋代的这批迁民。如文楼《吴氏始祖开基实録》云;“原居珠玑巷,成淳间(1265-1274年)吴超五子入广,乐公因广州时乱迁恩平,后迁新会冲廉村。”高明《罗氏族谱》云:“罗(贵)祖因宋朝烽火离乱,由南雄珠玑巷里南迁新会蓢底(今良溪),太祖兄弟六人同来肇庆,后卜居于高要孔堂,今居高明。”

  宋代珠玑巷迁民,有不少是官员或官家子弟,绕有资财。据范湖显学冈《罗氏族谱》的记载,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携眷及里人33姓97家南迁至冈州蓢底的罗贵,就是一名贡生。另据《小揽麦氏族谱》的记载,与罗贵同行的麦氏家族五兄弟,携眷属200余人扺达黄阁。长兄必达为奉政大夫,次必秀为进士,三必达曾“隶香捐钱十万,立石基以防水患”,四必端,五必雄“居新会,帝昺时,出谷赈济”。这些南迁的移民,携带资财、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在珠江三角洲安家落户,胼手胝足,用辛勤的劳动,围垦出大片荒滩海涂,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办学兴教,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为三角洲的开发打开了新局面。同时,他们也在新的环境中,通过这场开发热潮,铸就了一种新的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开拓进取的精神。宋代的移民与后来明初的那次大规模移民一样,除少数是民众自发迁徙之外,大都是由政府组织的。明初的移民是强制的,带有暴力胁迫的特征,被强令迁徙的移民,基于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不愿离开故土,明政府便出动官兵,强行押解,“遣之者不以道,械系相疾视”(胡翰:《胡仲子集》卷九,《吴季可墓志铭》)。而且到达目的地落籍之后,就不许外逃或返回故土,《大明律·户律》规定:“凡民户,逃往邻境州县躲避差役者,杖一百,发还原籍当差。”宋代的移民南下入粤,虽然是为了躲避战乱,出于无奈的一种选择,但他们加入政府组织的移民队伍,却是出于自愿,而且来去自由,宋政府并没有禁止他们流动的法律规定。如新会甄村的甄氏,据黄淳《甄氏族谱序》的记载,“南宋甄善庆由进士为南雄州推官,生二子,次景贤入籍南雄珠玑里,其子如金、如璧、如圭、如锡。因成淳癸酉(1273年)失妃之变,沿乡搜捕,珠玑巷人避兵播迁,如璧兄弟亦率族南迁。行至连江水口,飓风大作,金、璧二人幸庆安全,天相吉人,俾昌獗后,非偶然也。金、璧兄弟随偕我祖黄干翁,同隐连山(今英德)之阳。又恐祸及,同迁冈州,各祖相宇冈居,金、璧之子若孙,即居大岳之甄村。其后复迁于新宁之霞坑、旺北、石海、簕冲聚族同居。”又如上述麦氏家族五兄弟中的老五麦必雄,“弱冠从诸兄迁徙,一旦复逃南雄,后再至广州,居新会”(《小揽麦氏族谱》)。类似这种多次迁徙甚至来回流动的现象,在珠江三角洲宋代移民后裔家乘、族谱的记载中并不少见。

  正是由于宋代的移民带有自愿的性质,幷且具有流动的自由,因此这些珠玑巷迁民也就有着较大的主动性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他们选择珠江三角洲作为最后的落脚地,看中的是这里远离战火,而且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几乎全年都能适应农作物的生长,并有大量土地可供开垦。珠江三角洲是由西、北、东三江夹带的泥沙长期冲积而成的。不过在唐代以前,这个冲积过程还较缓慢,成陆面积不是很大,虽经历代的开发,居民点和耕垦地仍只集中在背山面水的丘陵和淤高的老沙地,临海的新生沙坦和岛丘多未垦殖,西北部的河网低洼地更待垦辟利用。南汉以后,西江的改道使出海的堆积加快速度,海岸线逐渐拓展到新会鲤鱼冲、西安、香山港口、黄角及东莞漳澎、道滘一线(佛山地区编:《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初稿,第一册),加速了现今珠江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使可供开发的堆积面积进一步扩大。但是要由珠玑巷南下,开垦珠江三角洲,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由珠玑巷南迁,大部分是乘坐竹排、木筏顺北江而下,而濒海的岭南地区又多台风,一旦遇到台风,竹排解体,木筏倾覆,就有丧身鱼腹之虞。即使顺利到达了三角洲,由于珠江下游和三角洲地区地势低洼,所建村落和开垦的田地,又常受到海潮、洪水的侵害,不仅农业收成难有保障,就连生命财产也受威胁。如广州“每年八月,潮水最大。秋中复多飓风。当潮水未尽退之间,飓风作而潮又至,遂至波涛溢岸,淹没人庐舍,荡失苗稼,沉溺舟船。”(刘恂:《岭南録异》)面对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的珠玑巷迁民并未退缩,而是用胆量和智慧冲破种种难关,终于把三角洲建成美好的家园。

  第二,勇于创新的品格。宋代珠玑巷迁民来到珠江三角洲时,三角洲的边缘平原、谷地、垌田、台地,大多已被当地的土人所开发,他们只能选择“田野宽平及无势恶把持之处”的“烟瘴地区、土广人稀”的地点进行垦辟(《市桥谢氏族谱》)。为了防止洪水的侵害,他们创造了大规模的“筑堤护田”的水利工程设施。筑堤在我国出现很早。珠江三角洲的广州西郊和高要市金利镇就有唐代修建的“郑公堤”和“金西堤”,用于护田和低地养鱼,不过规模都很小。宋代珠玑巷迁民将这项技术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兴起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的筑堤活动。堤围最初由某个家族独力修筑,称为“私基”,后来由几个家族联合进行,遂成“公基”,进而由几个村庄共同合作,形成大围。堤围的修筑,使洪水归槽,不致淹没两岸的田地,并将河床中的大量泥沙冲向下游,逐渐形成新的海滩沙洲,又可修筑堤坝,垦辟成田。据统计,宋代三角洲共筑堤28条,总长66024.7丈,护田24322.41顷(《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初稿,第二册)。这些堤围,集中分布在西江下游和东莞石龙以上。其中南海县有罗格围(南庄)、西樵山桑园围东西基、桂华(佛山)存院围,东莞县有东江堤、咸潮堤,等等。这些堤围的修筑,使大片的荒滩沙洲得到了开发。如南海县罗格围修筑之前,洪水一来“几成泽国”,后来“兴筑基堤,袤长十余里,堤内沙洲数百顷遂成沃壤”(宣统《岭南冼氏宗谱》)。东莞县茶山“周围百里皆浅泽,……宋以来诸姓始从此居”(《珠玑巷民族南迁记》)。宋代珠玑巷迁民创造的“筑堤护田”,为珠江三角洲的开发打下了基础。到了明代,其后人更将“筑堤护田”发展为“筑堤造田”,由宋代的采用泥土筑堤改为土石并用,提高围堤的质量,扩大围垦的规模,使珠江三角洲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可以说,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充分反映了珠玑巷迁民勇于创新的品格。

  第三,开放兼容的心态。岭南地区原是百越民族的聚居地,同时又濒临大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秦汉时期,中原汉人随秦始皇、汉武帝进军岭南而南下,即以“厚德载物”、开放兼容的态度,对待土著的百越文化和外来文化。萌芽于汉代的粤语,就吸收了不少南越语的词彚。如粤语中的“海”即南越语“广阔水面”之意,和一般汉语指“海洋”意思不同。至今广州话仍称“过江”为“过海”,即为南越族语的残存现象。又如粤语中的“涌”,为南越语“小河”的意思,“滘”亦南越语“交汇地点”之意。东汉时,佛教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当时岭南的政治中心广信成为其首途之区,聚集了一批精通佛教的高僧。当地一些汉人也随之学佛。幼年随父母由中原几经辗转而定居于广信的牟子,原本研习儒学,后又研习神仙道教辟谷之术,最后舍入寺院学佛,着成《理惑论》一书,成为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人。到唐初,新会人惠能在曲江宝林寺(今南华寺)讲经36年,着有《坛经》一书,创立禅学,完成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宋代南下汉人,落籍于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地处西、北、东三江汇合之处的广州又是外贸发达、外来文化交汇的城市,因此他们不仅继承了前人开放兼容的传统,而且进一步发扬光大。三角洲的南下汉人,全都使用粤语,促成了由中原地区的汉语和越人的语言相接触和融合、而以广州语音为标准的粤语的初步形成。他们不仅将中原地区的许多风俗和节庆活动如腊八、伏祠、七巧、冬至、春节等带到岭南,使之广泛流传开来,同时又吸收了许多南越及邻近地区甚至外来的习俗。吃蛇和食槟榔为古越人的习俗,到宋代南下汉人已渐习此俗,朱彧的《萍州可谈》即云:“广南食蛇,市中鬻蛇羹。”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亦云:“广州不论贫富,长幼男女,自朝至暮,宁不食饭,唯嗜槟榔。”五代末年或北宋初年萌生于福建莆田滨海地区的妈祖信仰,在南宋末年已传至广州,刘克庄曾记述广州民众奉祀妈祖的盛况说:“某持节到广,广人事妃(天妃,即妈祖),无异于莆,盖妃之威灵远也。”(《后村居士集》卷三六)源自印度的火葬随佛教传入我国岭南,原先仅限于佛教徒,至宋代已流行于民间,今中山的石歧及佛山一带即有宋代的火葬墓发现。正是由于具有开放兼容的传统,珠玑巷迁民的后裔才有到境外去闯世界的胆量和勇气,在宋明以后大批旅居海外,形成华侨的群体。据不完全的统计,全国在海外有三千多万华侨,70%是广东人,其中大多数是珠玑巷迁民的后裔。

  明末清初的广东学者屈大均说:“广东居天下之南……天下之文明至斯而极,极故其发也迟。始然于汉,炽于唐宋,至有明乃照于四方焉。”(《广东新语》卷一一)正是由于珠玑巷迁民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勇于创新的品格、开放兼容的心态,才能为珠江三角洲的开发打开新的局面,从而推动着珠江文化的发展,使之达到炽盛的新阶段。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