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良溪——承载珠玑巷南迁文化的“活化石”



  曾经听说江门蓬江区有一个良溪古村,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保存较好的古村落,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前往一瞻古村的风采。今年金秋十月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来到了良溪村实地考察。

  良溪古村,坐落在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的北面,其建村于南宋时期。据地方史志云,良溪旧称蓢底,是南宋时期一个名叫罗贵的贡生为躲避战乱带领家人和97户人家从南雄珠玑巷南迁冈州(新会),在此开基立业的村子,良溪村现今面积7.56平方公里。整座村庄倚山而筑,面水而居,村前有开阔的池塘,还有一条河涌环绕大半个村子,岸上有巨大的古榕、高挺的红棉,整个村成牛猗角形,整个村庄较好地利用了古代风水的理论,构成一种发万家的风水格局。村中还有用麻石板铺砌的古巷窄长而纵横交错,两旁是石基青砖屋古民居,多数古屋门额上还保留有十分精致的砖雕、灰塑和绘制精美的壁画。村中还保留了一些以红米石为墙基的青砖古屋,是明代或清初的古建筑。良溪村是珠江三角洲极为难得的保存基本完好的古村落。

  罗贵,原名以达,字天爵,号琴轩,是南雄珠玑巷贡生。生于北宋元佑元年,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珠玑巷宋妃事件祸起,朝廷要派军队血洗珠玑巷,罗贵挺身而出,率领36姓97户上千人南迁,是南宋南雄珠玑巷族群南迁领头人和组织者。根据《豫章罗氏族谱源流考》载罗豪撰《岭南一世祖琴轩公事略》记载:

  

  “宋高宗建炎三年已酉岁,帝妃苏氏,一时不慎,失调雅乐,致触帝怒,斥居冷宫。旋获宫女之助,逃脱出宫。至关口,遇黄贮万运粮至京,船泊关口,苏妃哀求黄收留,匿于粮船。黄见美艶,允挈南下回籍,匿藏家中,后为家奴刘壮宣泄其事,传扬至京都。宋帝大怒,乃命兵部尚书张英贵严办。张尚书拟先将牛田坊所属夷为平地,然后建立兴良平寇寨。幸得我贵祖姊丈梁乔辉时任职兵部,先悉此事,急遣家人星夜赶至珠玑里,密报我贵祖。贵祖以大祸骤降,密商于乡里,立即向县衙申请迁徙,以免遭受无辜杀戮。宋绍兴元年辛亥岁正月十日,奉准南徙,于十六日晨齐集亲族戚友三十八姓共九十八户,由我贵祖统领,各携妻挈子,分水陆幷进。至三月十六日方抵冈州(即今新会),得当地人士龚应达接应,幷协助向政府告案立户,避过此场灾祸,各得安居乐业。” 

  

  在珠玑巷宋妃事件祸起之时,罗贵只是个贡生,还未入仕,也不是权贵,但在珠玑巷先民生命财产和家族前途命运的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仗义扶危,与异姓乡亲团结互助,同舟共济,共赴危难,其人格感召力是巨大的,在此情势下,罗贵自然成为南迁族群的领袖、庞大流徙队伍的组织者。 

  罗贵领着36姓97家人(一说38姓共98户),从珠玑巷启程,一路马不停蹄,于4月16日抵达新会,罗贵发现良溪村四面环山,溪水清甜可口,土地肥沃,认定这是个风水宝地,于是携妻带子定居于此。据当地的记载,良溪本是一片低洼的沼泽地,周围长满一种水草,新会人称之为蓢草,因而得蓢底之名。罗贵率众人南迁到来后,在村前挖掘小河,疏通湿地排水,蓢草逐渐被灭,遗下肥沃的田地、池塘和排水的溪水,遂改称良溪。

  罗贵自南宋绍兴元年率众南迁,子孙繁衍,历宋、元、明、清、民国,迄今800多年,后裔遍布珠江三角洲一带,散居广东、广西、海南各地,“蔚为岭南罗氏各族之巨系”。据说,五邑地区乃至珠三角地区的罗姓的人几乎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罗贵率众履险南迁这一壮举,尽管其具体情况有不同说法,仍不失为岭南民族迁徙史上光辉的一页。其意义不仅使上百南迁家族,避祸得福,找到了蕃衍发展之良机,而更重要的是给珠江三角洲带来了农业开发生力军,推动了岭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南迁壮举,罗贵功不可没。这一大批移民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耕作技术和文化,为珠江三角洲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罗贵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安葬在了村外的一座小山上,幷建了宗祠作为纪念。村中至今还保留有 “罗氏大宗祠”,占地2439平方米,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5月,咸丰十年重修,宗祠砖木结构,面宽三间,进深三进,建筑结构为硬山式、山墙搁檩、抬梁式木结构,前后三进皆为13架梁,层面船脊布瓦,绿琉璃剪边。良溪村的巷道全用青石条铺砌,排污水渠也用石条整齐地盖着;村中的主道旁至今保留着一些木板搭拼的古商铺。良溪村的山、水、树木、建筑与古民居环境的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体现古村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 

  罗氏大宗祠还保留有一副长联: 

  

  发迹珠玑,首领冯、黄、陈、麦、陆诸姓九十七人,历险济艰尝独任; 

  开基蓢底,分居广、肇、惠、韶、潮各郡万千百世,支流别派尽同源。

  

  这个长联道出罗贵的功绩和良溪的历史渊源。罗氏大宗祠在2004年被江门市人民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良溪村仓下山麓,有一占地近100平方米的800年古墓,它就是罗贵的坟墓。这座古墓经历年维修,现在墓的形式保存了清代维修的状况。站在古墓上面,视野很广阔,良溪村和开阔的田野历历在目。古墓用巨大的花岗岩围砌,正中黑石上镌刻着墓志:

  

  “本山坐凤翮怀中穴,始祖贵锦裳子,原名以达,字号天爵、琴轩,南雄府学廪生,诰封中宪大夫,赠吏部尚书。金氏、田氏诰封四品恭人,赠一品夫人。由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沙水村珠玑里始迁冈州蓢底,即新会良溪,为南迁罗氏始祖也。绍兴元年十二月立。” 

  

  在良溪村还保留了一座“节孝流芳”牌坊。牌坊建在良中一条通往良东村的小巷旁,高约4米多,宽3米多,中间有小拱门,宽1米,高2米,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距今已有270年之久,具体出处尚待考究。牌坊由红砂石及青砖砌成,雕凿得十分细致,顶上有浮饰图纹,正、背面中央最高处有竖写的红砂石浮刻“圣旨”、“恩荣”四字,每两字下,横卧的条石上浮刻有“节孝流芳”四字作为横批,左右两边分别刻有“乾隆元年丙辰冬吉日立”和“旌表节妇罗门吴氏”作为上下款。这座“节孝流芳”牌坊小巧玲珑,保存基本完好,很有特色。

  良溪村保留了不少的古民居、古庙宇、古祠堂,保留了不少明清遗迹,是珠江三角洲极为难得的保存基本完好的古村落。在发展文化旅游的今天,这是一个极好的旅游资源。因此,对于江门市来说,如何利用老祖宗留下的良溪古村这个宝贵文化遗产,为今天的文化旅游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虽然有良溪村这张牌,关键还要看怎么打。将古村落文物资源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去伪存真、做大做强,良溪村旅游文化大有文章可做。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和纪念罗贵,我觉得最好的一个举动就是进一步保护和开发良溪村,把这个古村落开发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珠江三角洲水乡文化旅游景区。

  这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度发展,广东的经济上了快车道,文化旅游的建设也被当地政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特别是中共广东省委提出建设文化大省以来,各地都将文化和旅游业作为新世纪的重点支柱产业。广东许多文化旅游景点也在抢抓发展机遇。如中山故居近年在附近征了大量的民居,已建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中山文化旅游景区;佛山祖庙也征地筹建了黄飞鸿纪念馆,正在形成一个以祖庙为主的文化旅游景区;开平的立园由1.1万平方米扩大到20万平方米,幷成为江门市著名的旅游景点。这些文化景点都在争取时间,抢抓机遇,做大做强,其目的就是要建设成为广东文化旅游的精品,为建设文化大省做出新的贡献。前几年,江门市也提出建设文化大市,到江门参观旅游的人也在不断增加,也有游客慕名到良溪村参观。所以,目前的时机对良溪村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我们一定要审时度势,百倍珍惜现有的机遇。

  从现状来看,作为广东典型的水乡和古村落之一的良溪村,目前的状况幷不尽如人意,过去的名气幷不大,开发的时间也较短,利用还只是刚刚起步。我查了有关资料,在《广东省文物志》和《广东名胜辞典》中,都没有良溪村和罗氏大宗祠的条目,可见良溪古村和罗氏大宗祠仍藏于江门蓬江的乡间而无人识,从现存的状况来看,古村和祠堂还有一种败破的感觉,一些新的建筑鹤立鶏群,对古村的风貌带来一定的影响。近年来江门加强了古村的宣传,良溪开始有了一点名气。但是,人们慕名前来良溪村,看了有点失望。原先的水道已大部分淤塞,失去原有的风貌,而罗氏大宗祠,虽然保存基本完好,但里面空空如也,没有展品、说明文字也很少,更缺乏文物。因此,良溪村已面临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考验。我们要充分利用时机,进一步加快开发良溪村的步伐和力度。下面提几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要认真抓好良溪村保护和文化旅游的全面规划。良溪村建村年代久远、村中建筑风格独特、民风民俗淳朴、乡土人文气息浓厚、自然环境山青水秀、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是极为难得的广东古村落。从良溪村的现状来看,目前古村落的原貌还基本保存,村中近年增添了一些新建筑,但还没有对整个古村造成严重的建设性破坏。因此,要保护和开发利用良溪村,打好良溪村这张牌,首先要邀请有关专家,制订古村落开发建设规划,要有长远的规划和发展目标,划定良溪村的保护范围,控制好良溪村的用地,在保护范围内只能搞与良溪村有关的文化旅游设施,在保护好良溪村古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幷按计划分步骤抓好实施。我们要从观念上树立良溪乡村旅游的精品思想,规划要高起点、高品味。要在江门和蓬江区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各方面有效的开发机制,全面规划、保护和开发好良溪村的景点。

  第二、要做好水乡风情的文章。珠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水乡,但随着近年的高速开发,已经很难找到一个保存原始风貌的水乡古村落了。良溪村原来是一个美丽的水乡,所以才被称之为“良溪”。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沧桑,原先的水道已部分淤塞,失去昔日的风貌。因此,要修整村前的池塘和水道。这些古老的池塘和水道也是良溪古村重要的旅游资源。

  第三、对良溪村的古建筑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了解古村的家底,编写良溪村的文化旅游说明。村中的明清建筑和古庙宇要尽量保护和恢复古貌,门前要挂说明牌,让游人可以了解古建筑的历史和故事。

  第四、增加良溪村的文化气息。良溪村是一个古村落,有800多年的历史,年代久远,是承载岭南珠玑巷千年南迁文化的 “活化石”。但村中的文化气息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在罗氏大宗祠筹建一个《罗贵与良溪村》的展览,征集有关罗贵及其后人的文物和资料。南雄珠玑巷有罗贵纪念馆可以参考。其实,罗贵长期在良溪生活,其功绩在良溪村,也在良溪逝世,是良溪村的奠基人,良溪村更有理由建一座罗贵纪念馆。建议村中还可以搞一些有关罗贵带领97户人家南迁的历史雕塑,增加良溪村的文化气息和情趣。

  第五、要完善良溪村的配套设施和加强包装策划与宣传推介。古村落被称之为“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国宝”,近年来备受世人瞩目。因此,从现代旅游来看,古代村落也是旅游业一个重要依托,而旅游是古代村落得到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重要形式。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对古村落也有积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但是,目前到良溪村参观,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良溪村的配套设施跟不上,可观性较差。事实上,目前良溪村的旅游开发还处于规划准备阶段。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良溪村的古村落味。要加强良溪村管理,改善服务,进一步完善良溪村的各项旅游配套设施和加强包装策划与宣传推介。把良溪村的开发建设列入文化旅游招商项目,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不断提高古村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六、积极拓宽开发利用良溪村的筹资渠道。良溪村面积较大,年代久远,村中的大屋、祠堂、庙宇、雕楼、水道、池塘和古树名木等等都具有开发价值。因此,开发良溪村不只涉及到村镇、文化部门和旅游局,还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需要协调解决问题较多,因此,不能仅仅局限于村镇文化旅游部门的投入。必须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多方筹集资金,不断完善古村落基础设施,改善良溪村人居环境;采取市场运作方法,按照互惠互利原则,扩大对外合作,吸引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开发建设古村落。建议江门市和蓬江区政府成立一个良溪村保护和开发利用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的开发利用工作。要开拓以政府投入,文化部门、旅游部门自筹投入及社会各方面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第七、编写出版良溪村有关的书系。建议尽快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出版《良溪村》和《罗贵》的书籍,最好能列入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岭南文化知识书系》丛书。良溪村是我省保存的壁画最多的古村,也可以出版《良溪古建筑》和《良溪壁画》图录。

  第八、要进一步向社会各阶层宣传良溪村,扩大良溪村在岭南及全国的影响力。一座古村落不仅仅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播和开发利用,要化腐朽为神奇,把尘封的古村落点化成鲜活的文化旅游景点。同时,在宣传良溪村时要综合运用广告促销,要借助广州地区的几家大报、省市电视台、杂志、多媒体等,媒体有非常强的导向力和感染力。我们要保护和充分发挥良溪村作用,就必须加强和报纸、电台、电视台等的联系,加强良溪村文化、民俗、旅游方面的宣传报道,从各方面提高良溪村的知名度。这对于保护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江门市的第三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抓住新世纪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广东建设文化大省和江门建设文化大市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良溪村争取时间、科学发展的极好机遇。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极为难得的历史机遇,不断充实、丰富和完善良溪村的文化旅游设施,增加古村的文化特色和旅游的吸引力。我们坚信,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过程中,江门市一定能够抓住时间,抓住机遇,以良溪村为中心,整合周边环境,以古村落文化和自然山水风光为平台,将良溪村构建成一个富有地方特色、集古村、民俗、自然、游览与休闲于一体的珠江三角洲水乡古村落文化旅游景区,成为江门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作者:黄淼章,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