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神仙文化与中国炼丹术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本文在学习、领会十七大文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本着温故知新的精神,迎接“地方民俗(神仙)文化研讨会”。撰文谈谈中国炼丹术历史和中国化学起步的感想,旨在抛砖引玉,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中国炼丹术之简说
中国炼丹术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炼丹本来是我国古代方士的术语,后来才成为道教的法术之一。炼丹的目的是寻求“仙丹”,使人长生不死。“丹”即“丹砂”。炼丹原来的意思是指朱砂放在炉火中烧炼。后来,炼丹分为两种形式,有内丹和外丹之分。以静功和气功修炼精、气、神的,叫做内丹。用炉火烧炼药石或用水加热制药的,叫做外丹。这里着重谈外丹。古代炼丹术和炼金术通称为“炼丹术”。我国大型辞书《辞海》解释“炼金术”词条:“炼金术,亦称‘点金术’、‘炼丹术’或‘黄白术’。企图把普通金属变为黄金、白银或‘长生丹’的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方士既炼丹,又炼金。可见很难界分炼丹家或炼金家。
(一)中国炼丹术的渊源
中国的炼丹术是由古代的采矿和冶金技术脱胎出来的一门学问。在原始社会,中国出现冶铜术,到殷、商时代,已经大量使用青铜器,冶炼水平达到了铸造“司母戊鼎”的程度。春秋时代,有了冶铁术。春秋初年时,已经大量使用铁器,到秦朝,能够铸造“铜柄铁剑”。由于在冶炼金属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有了采矿和冶金的方法。因为冶炼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炼丹术逐渐脱离冶金术的范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随着古代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物质产品日益丰富,经济发展对货币需求量增加,帝王将相自然产生希望长生不老和拥有大量金银财富的欲望。他们想从矿物中得到长生不老药,于是皇帝的周围聚集了大批声称拥有长生不老之术的“奇人”,被称为方士。这些人把冶金术运用到炼制矿物药方面来,从此,引发出炼丹术,又为了满足于他们的奢望,方士们投其所好,从事炼制长生不老的“仙丹”(“长生丹”),或者“点石成金”。
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一统江山之后,开始沉湎于长生不老之术,又希望拥有更多的金银财富。公元前219年(秦始皇28年),秦始皇听闻安期生说蓬莱仙山的“海市蜃楼”有长生不老丹药——“仙丹”,便派遣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玉女去东海寻找,结果一去不返。秦始皇不死心,于秦始皇32年又派使韩终、候公、石生等,继续寻求“不死之药”(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还是一无所获。
到西汉时期,炼丹术更为兴起,原因是汉武帝刘彻晚年也沉溺长生不老之术。其周围的方士,李少君最著名。他对汉武帝说,自己已经有数百岁高龄,能不食人间烟火,会祭奠炊灶,招来神灵,使丹砂变为黄金,经常服用这种黄金,便可延年益寿,长生不老。汉武帝积极支持和倡导炼丹术,使炼丹术在全国风行。东汉时代炼丹术进一步发展。由于帝王将相热衷于丹药,炼丹术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基础上,方士们利用炼丹术取悦封建统治者,又使更多的方士热衷于炼丹术。到东汉末年,炼丹家与道教完全融合。炼丹与道教的合一,炼丹术便成为道教的炼药方法。道教是在东汉顺帝元年(公元142年),张道陵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倡导的。其思想为统治者所接纳,同时也逐步流入民间。东晋时(公元317年),葛洪着《抱朴子内篇》,阐述了道术理论,使道教传播更广。
秦、汉时代,炼出来的丹药,不但不能使人“长生不老”,反而经常毒死了人,直到隋、唐时代,这种情况更甚,在唐朝就有唐宪宗、唐武宗、唐敬宗、唐宣宗等帝王都是因为服用“仙丹”而死的。唐太宗、唐玄宗虽然并未因服用丹药至亡,但他们也找过炼丹家合过丹药、冶炼过黄金。可见炼丹术在唐朝之盛。炼丹术在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朝代,直到宋代都得到朝庭的重视和支持。
炼丹术的兴起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是因为有它的上层和下层的社会基础。由于中国的炼丹术与道教难解难分,炼丹术与“仙”缘的结合更加密切。这是历史的渊源。
(二)炼丹术与道家和道教
炼丹术与道教融合为一体,但道家与道教本来是两码事,后来因为历史演变,使道家与道教的关系纠缠不清,有必要多说两句。道家是以先奉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道家之名,最初是在汉代司马淡的《论六家之要指》出现,称道家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称之为道家,列为“九流”之一。传统的看法: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则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因为他们提出“道”是宇宙的本体,故称为道家。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道家思想的出现,是代表奴隶制度崩溃的奴隶主贵族的哀鸣。奴隶主对当时的社会变革的不满,但又无能为力,于是幻想社会倒退到原始社会去,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主张在政治上“无为而治”。这样的思想反映了没落奴隶主的情绪。而道家思想可贵之处:包含着檏素的辩证法。在自然和社会的复杂矛盾中,看到了事物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对立。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低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等命题,认为事物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而对立的双方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种原始唯物辩证法的提出,比德国黑格尔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提出,要早二千多年。这一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对世界人类文化思想的伟大贡献。
道家思想是属原始唯物论,道教是唯心论,两派理论的对立水火不相容,为何又贯通?原因是:道教是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是东汉时代张道陵(被尊称为“天师”)创立,(民间笑话“张天师着鬼迷”,就出自于此)。道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巫术是装神弄鬼来祈祷福禄寿的法术。因此,道教常与妖魔鬼怪为伴。假如道教不捏造鬼神的出没,道教就没有市场。本来道家思想与道教是格格不入的。老子之学并不是宗教。但由于道教尊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道教以《老子五千文》(当时对《道德经》的称呼)、《正一经》和《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在这些经典中加释了鬼神内容,这样一来,老子之名便被迫“上了贼船”,成为道教的“教祖”了。道家就这样与道教及炼丹术挂上了钩。
(三)炼丹术与道教及其他
由于炼丹术与道教难解难分的历史渊源,后来道教、道家和炼丹术三位一体。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自然是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而且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宗教。中国流传的三大主要宗教:佛、儒、道。佛教源于古印度,尽管后来中国化了,但毕竟是舶来品;本土产生的是儒、道两教。但从宗教的严格意义上讲,儒家不是完全的宗教,它没有神学的教义,只有封建的礼法仪式,充其量是一个学术流派、思想体系而已。所以,就宗教来说,道教在中国影响最大,源远流长。源远是指对中国古代的宗教意识和文化的承继;流长是指对中国的思想文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教和炼丹术适应人们的普遍追求财富和向往长生不老的愿望,使道教的思想文化对中国民族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上至帝王将相,中至文人士大夫,下至庶民百姓,都受到了较深的濡染。但是,在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王朝统一思想的文化专制措施,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教又融合于儒家思想,而维持其思想影响。这是道教的百变不离其宗的做法。这种做法对社会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
总而言之,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无论是炼丹术方面,还是思想文化的影响方面都不能低估。道教的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民间习俗、民族关系和农民运动等各个方面,都产生过较为深刻的影响。在影响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辩证地认识,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把这些思想文化遗产归纳总结出合理因素,从中探究我国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用,发挥我国古典文化思想应有的作用。
(四)炼丹术与安期生
传说,安期生是秦朝年间的道家著名居士,尊称为“仙人”(纳入了道教范畴)。一说安期生姓郑,全名为郑安期,琅琊阜乡(今山东)人。据历史记载: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第7册《乐毅列传》写道:“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曹相国师即汉初平阳侯曹参。这是说,安期生曾经跟从河上丈人学习黄帝、老子之学说。但他性情孤僻,爱清静,选择一个无人居住有山有水有一片小平地的岛屿居住。在岛上设炉炼丹,开垦种植,休闲中写字、画画,有时到东海岸卖药。日子过得舒适快活。安期生高寿故有“千岁翁”之称。秦始皇东游到琅琊郡,遇到“千岁翁”——安期生。据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道藏》第5册《列仙传·安期生》写道:安期生“卖药于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见,与语三日三夜,赐金壁度数千万”。这是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与安期生一见如故,长谈“三日三夜”,临别,秦始皇赐安期生黄金万两。后来安期生不受留下黄金,南下广东白云山隐居。住在一个清幽的山洞里,白天采药炼丹,晚上磨墨练字,日子过得清贫自在。冬去春来,百姓上山向安期生求药索字,有求必应。当时秦始皇赏赐的黄金,据记载:“安期生委弃金宝不顾,留书始皇: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始皇得信,“即遣使者徐福、卢生等数百人入海。未至蓬莱山,辄遇风波而返。立祠阜乡亭并海边十数处”。(同上出处)。一说徐福到了东瀛(今日本),日本至今仍有徐福墓。我国《辞海》写道:徐福“请得童男童女数千人,乘楼船入海。结果一去不返。”这些都是传说,既然是传说,自然是众说纷纭。安期生留下一纸留言,秦始皇就依约寻求,可见,安期生在秦始皇心目中的位置。后来,安期生因采药失足于白云山岩丧生。因此,在白云山留下了许多有关安期生的神话传说,如“白鹤仙翁去”、“白云鳌头会”、“别有洞天”、“安期峰”、“安期炼丹洞”等等,为岭南文化增添色彩,也是世界文化的一个光环。
在道教中,安期生是一位好药仙、行气功的神仙形象。因为道教视安期生为重视个人修炼的神仙,其仙位跟彭祖一样,在道教中的影响是很大的,因而传说也多。安期生的传奇与炼丹术、道教思想、秦始皇的“神话”连成一气,流传千百年,是中华思想文化、岭南思想文化、世界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刻苦钻研业务,勇于为事业献身及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二、炼丹术的历史功过
炼丹术在中国历史上对促进科技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尽管炼丹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过失,但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事物有由低向高发展的过程,因此,它也有积极的方面。
(一)炼丹术的功绩
炼丹术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它有着独特的历史功绩:
一是,炼制“药用”金属取得的成果。在炼丹、制药的实践活动中,炼丹为了取得“药用”的金属的冶金研究,炼出一些金属药品,不仅是反映“药用”金属的成果,还是对我国古代冶金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二是,炼制“药用”植物取得的成果。炼丹对“药用”植物的炼制研究,在炼丹和制药的技术水平提高的过程中,促进了我国古代医药研制的发展,在实践中研制出一些植物药品。这是我国医药学的实验先驱。
三是,炼丹对化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炼丹的实践中,呈现了许多化学现象,进而导致新的发明和发现,如火药、烧酒等的炼制成功都是由于炼丹、炼金的活动取得的成果,并备制了一些化合物。炼丹留下的记録还对古代化学发展起到一定影响,对现代化学的发展更有参考的价值。
四是,炼丹家在冶炼合金方面确实取得了实际的成绩。生产过成批黄色的合金和白色的合金,还有各种各样的汞合金。研制成这些金属及应用,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中国的历代炼丹方士虽然没有实现他们制成“仙丹”和“点石成金”的幻想,但却为古代化学打下了初步基础,并给后世医药家提供了丹药的炼制法则。我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指南针,还有陶瓷、颜料等社会需要的用品都是在炼丹的过程中发明的。医用丹药,在中医外科领域中占有重要的环节。这些发现,发明,成就都是炼丹家对人类的贡献,中华儿女应该承传祖先的专业和敬业的精神,弘扬他们为事业勇于献身的光荣传统。
(二)炼丹术的过失
事物发展总是有两面性,有功也有过。人类在社会上,生老病死是一个历史过程,衰老死亡是自然现象。炼丹术不可能炼出什么“仙丹”使人长生不老。因为,炼丹术是欠缺科学性的。炼丹术主要有如下方面的过失。
第一,炼丹术的指导思想是追求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而不是探索科学真理。这样,自然会误导人们向往唯心思想、虚幻的人生观。许多炼丹方士是以炼丹来蛊惑人心,取悦于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以至“服石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因而形成古代的“吸毒”潮,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实验证明,炼丹材料多数是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如砷,铅,汞(俗称水银)等。由于服用者的无知,以至有的“成瘾”,有的丧命。
第二,在炼丹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许多化学反应,但是,因为这些反应与炼制长生不老的丹方关系不大,因而被忽略,极为可惜。
第三,炼丹者之间相互严守秘密,不事交流,炼丹者认为:“合丹当于名山之中,无人之地,结伴不过三人。”以至历时千百年的重复操作,也进展甚微。
第四,炼丹器皿简陋粗笨,操作者欠缺数学教养,难以对反应结果进行定量分析。这就是炼丹术未能突破神秘、发展成为系统科学的障碍。
第五,还由于术士们炼丹之后,随意倾泄残渣,造成生灵涂炭。有的丹砂废料置之于农田,“则苗尽死”,这类严重的污染,给老百姓造成危害,引起群众的不满。
对待炼丹术的功过,正确的态度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纵观我国炼丹的发展史,历史上产生过许多的炼丹大家,比较闻名的有魏伯阳、葛洪、狐刚子等。虽然,“仙丹”是一种缥缈的药方。炼丹带有神秘色彩,场所多设在深山古幽。炼丹用料:朱砂、密陀曾、石英、珊瑚、孔雀石、雄黄、雌黄、硝石等都是有毒的物质,其中许多还是有巨毒的。因而,炼丹者要与烟尘毒气进行搏斗。炼丹放出的气体,有二氧化氮,水银蒸气等,对人体有严重危害,使一些炼制丹药者,牙齿、头发脱落,手指青黑,眼睛散光,出现水银中毒现象,危及健康和生命。但是,炼丹者一半为了事业,一半出于认识水平的低下,不顾个人安危,体现了一定的献身精神。令人感动。
(三)中外炼丹术的比较
炼丹术中外都有,在古代的印度、埃及、亚述、阿拉伯等都产生过炼金术,如伊斯兰炼金术、穆斯林炼金术,在公元8世纪已经流行。关于炼丹术的功过评价,16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作了公正的评述。他把炼丹术的功劳比喻为《伊索寓言》里的一位老人的遗言。这位老人临终时,告诉他的儿子们,他在葡萄园里已经埋下了许多黄金,是留给他们的。儿子们于是把葡萄园四周的泥土都挖松了,但是并没有发现金子,可是,葡萄树根四周的青苔和杂草被他们除去了,结果第二年长成了满园的好葡萄。葡萄的好收成,就相当于宝贵的黄金。中国的炼丹术比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炼丹术要早一千多年,炼丹的记録和成果促进了冶金、地质、矿物、医学的发展。这是对人类伟大的贡献。
三、中国化学的起步考
中国的炼丹术和炼金术是中国化学的原始形式,大约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炼丹术兴起的原因前面已说过,主要是帝王将相希望拥有长生丹药和极多财富,引起一些方士从事炼丹术活动,以满足这些需求者的欲望,使炼丹术日益兴旺起来,客观上带动了化学发展。
(一)中国化学的产生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是自然变化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化学发现是火的现象。据记録大约在公元前人类就会用火,这标志着人类化学实践的开始。火带来冶炼金属。早在我国殷商时代,已经将合金广泛应用于祭祀器皿的制造。商代司母大方鼎标志着中国青铜器的冶炼及制造工艺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炼丹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表现在汉代广泛生产铜器。青铜铸造的犁、锄在当时的条件来说,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化学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历史发展证明,炼丹术的发展带动化学的发展。在炼丹中发现汞,汞是唯一的液体金属,可与金、银、锡、铅等形成合金,即“汞齐”,这是炼丹术中的重大发现。道教认为,水银能够“消化金银,使成泥,且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尘埃。”“金汞齐”和“银汞齐”,可以用于金属器皿的镀金或镀银。这个发现幷且应用,南北朝时代炼丹名士陶弘景已经完成。在“金汞齐”中加入食盐,加热使水银蒸发,再加水使食盐溶解,最后成为金粉。后人对镀金文物进行元素分析,证实了“金汞齐”的镀金作用。
在化学产生中,湿法炼铜也是炼丹术对生产的又一重大贡献。这种方法,将铁块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溶解,其结果是变成了硫酸亚铁和铜,铜和铁的位置进行了交换。这种现象,现代化学称之为“置换反应”。这些成就,对化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后来到了12~14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炼丹术逐渐缩小影响。由于炼丹家在主要方面追求的目标不切实际,所以炼丹家不能成为化学家。经验证明,化学研究只有与科学实用方面结合起来,才会有美好的前景。后来冶金化学、近代化学、医药化学的发展迎来了现代化学的诞生。
(二)中国古代化学的贡献
化学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化学经历了很长的阶段,在系统化学形成以前,人类对物质的化学变化的认识,是处在哲理性的设想和经验性的实践阶段。在炼丹术阶段的化学不妨称之为经验化学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在化学工艺的成就上,在认识物质的哲学基础上,以及在炼丹术方面,都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处在世界领先地位。例如,东晋的葛洪从炼制“仙丹”的实践中观察到许多化学变化,如硫化汞经过锻炼,其中所含有的硫变化成二氧化硫,游离出水银,再使水银和硫磺化合,便产生成硫化汞;又如铅经过化学变化可以变成胡粉,即铅白,铅白加热后经过化学变化,成为赤色的铅丹。这些实验为后来的化学提供了确凿的资料。这些举措和成绩都是中国化学的重要的起步。中国的古代化学是领先的,为后世的化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中国现代化学必须振兴
化学发展,到了近代,由于欧洲社会较早摆脱了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加快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它适应了欧洲社会的需要,由经验性的水平较快地上升到系统化的水平,较先地形成了系统化的化学知识,被称之为“现代化学”。中国的化学有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现在,中华儿女有着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炼丹术与科技发展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故国”(孟子语),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记载和储存着无数瑰丽事迹、珍贵文物。这些事迹和文物记録了我国前人的杰出创造,藴含着丰富的古代科技信息,对后人瞭解历史,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起到发掘中华文化源泉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炼丹术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古代炼丹术是中华民族科技发展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古代炼金术著作排名于前列的有:中国东汉著名的炼丹家魏伯阳的著作《周易参同契》,该书阐明长生不死之说;南北朝炼丹家陶弘景著作《真诰》;葛洪的著作《抱朴子内篇》;唐代炼丹术家孙思邈的著作《丹房诀要》等,都被列为炼金术的名著。这些著作也说明瞭“炼丹”、“炼金”的密不可分。在著作中有不少化学知识。据统计共有化学药物60多种,还有许多关于化学变化的记载,在化学发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些功绩是世界公认的。
(二)中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地位
我们弘扬中国炼丹术对人类贡献精神的同时,也要弘扬我国的祖先们在其他科学技术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的精神。如东汉时代的张衡,是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早年善作文,通五经,贯六艺,精于天文、历法、数学、物理、机械等。他任太史令时创造了“浑天仪”,创制了水力推动齿轮传动系统;公元132年,又制造“候风地动仪”;在数学上测圆周率,得出“开方十”的公式;测出太阳和月球的角度,指出月亮发光是日光的反照,月食是月亮进入地球的角度的光影而产生的。张衡的这些成就,千百年来得到世界公认居世界领先地位。还有南北朝的杰出科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是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小数点以后7位数的人,是公认的世界数学先导。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上的光辉成就。
(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科技、文化云蒸霞蔚,博大精深。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对中国这个“故国”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意思说,历史悠久的古老国家,不是指它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指这个国家有许多聪慧而又经验丰富的大臣。现在的说法就是有人才。这句话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乔木”是指包括高大树木在内的自然界,“世臣”是指人及由人组成的社会关系,并由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的思想、科技、文化传统。传统有世世代代相继之义。历史的演变具有思想、道德、风俗、心态、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整个思想、科技、文化范畴,以及由此形成的制度和规范。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种族、地域、自然环境、语言文学、科学技术、社会历史诸多因素的差别,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传统思想、科技、文化。综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以下特色:一是,主张重视现实,改善现实,最终达到世界大同;二是重视人和人的作用,反对迷信;三是提倡百家争鸣,兼收并蓄;四是重视群体利益和长远战略利益;五是主张超越时空的广泛适应性和强大的凝聚力。这些特色表明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巨大魅力,因而举世认同,中华文化是世界四大文化圈之一。
现在,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表明:“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国的中华儿女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继往开来,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向和谐世界迈进,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陈家义、谭凤玲,分别系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教授,广东省人大制度研究会办公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