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神仙文化与中医药文化



  
  神仙文化与中医药文化起源于古代,共同发育于我国传统文化中,那么两者有何共同契合点呢?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寻。

  一、“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这一思想在我国远古的神话传说中就有所体现: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天,没有地,没有万物,也没有人类,渺渺茫茫之中,唯有盘古。不知过了多久,盘古醒了,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满目混沌,不辨东西,此时南北未分,上下一体,盘古感到非常困惑和压抑。他舒展四肢、伸张躯体,站立起来。当盘古站起: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这就形成了“天地”。然而“天”和“地”之间强大的引力牢牢地互相吸引,眼看天地又要重合,盘古用力支撑,脚踩大地,手举苍天,使劲把天地分开。如此反复,不知坚持了多久,天地终于分开了,盘古却因劳累而死了。盘古死后,眼睛变化成日(左)月(右),其息为风,其声为雷,须发为星辰,骨骼牙齿为金银铜铁玉石宝藏,手脚四肢变成山脉,血液化为江河,汗水化为雨露,皮肉为土壤,筋脉为道路,其毫毛变为草木等植物,其精灵化为鱼虫鸟兽等动物,于是万物始生。又不知过了多久,女娲应运而生,见天地之间举目无亲,倍感寂寞,于是,女娲“抟土造人”,才有了人类。天地由人(盘古)形成,人又由天地之物(土、水)生成。在神话中,神仙的生成也大多是通过自身修炼,同时吸取天地之精华而成的。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乃仙石之卵,后来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日久而生,天地就是他的父母。大凡神仙者,都有变化万物之能,他们能变成天地间的任一物事而与天地融为一体。不同神仙有不同的法力和能耐,他们持有的宝贝(法器)是发挥其法力和能耐的工具,这样的宝贝(法器)往往来源于天地万物,而且与其出身相关。神仙在发挥其法力和能耐时也往往要取材于天地万物。比如,传说共工氏不听约束,与“天帝”抗争,“怒触不周山”,破坏了生态平衡,结果,天灾爆发,人类遇到了特大“洪水”。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人类生活才有了保障。

  “天人合一”思想也被我国古代的医家们所接受,并把这种哲学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形成医学的“天人合一”学说,即所谓的“天有阴阳,地有五行,故人有五脏六腑”,用于指导医学实践。这种把人与天互相参照和直接对比的论述在《黄帝内经》中不胜枚举:例如“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地有九九制令,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 “海有东、西、南、北四海。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黄帝问曰:“人有四经(肝、心、肺和肾)十二从(脉),何谓?”歧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所以,“天人合一”又称为“天人相应”或“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在医学实践中的重要价值之一是对于保健和防病的指导作用。在《内经》有关“养生”的论述中,反复强调“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以及“法则天地,象似日月”的重要性。中医认为人的健康与疾病,人体容貌的维护与增进,与四时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阳气充沛,万物生机蓬勃,人体新陈代谢相对旺盛,所以可保养体内的阳气,防止阳气发泄太过,影响人体生发之气。秋冬阳气藏伏,阴气转盛,人体的新陈代谢也相对减缓,所以要注意保养体内阴气,防止阴精耗损,中医说“从之则苛疾不起”,即顺应四时季节变化而变换生活方式,可以防病健美;又说“逆之则灾害生”,即不按四时季节变化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则可导致疾病,损害人体健康。中医要求人们按照四时季节变化和晨、昏、昼、夜有规律地起居作息。中医把无规律的起居休息方式称之为“妄作劳”,该工作时不劳作、不运动,不去充分发挥“动”的作用;该睡眠休息时又不休息,不去发挥“静”的作用,这样动静失衡,必生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常导致疾病,同样损害健康。中医药学治病的手段也是尽量运用“天地所生之物”即自然药物调动人体“阴阳自和”的能力,促进自愈。能为中医家用于入药的材料举不胜举,草木谷菜,鸟兽虫鱼、金玉矿石,应有尽有。

  二、“统一整体”原则

  中国古代的“神”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然神,源于自然崇拜,有天神、日神、月神,星神、雷神、风神、雨神;第二类是人神,源于祖先崇拜与鬼神崇拜。人神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神话传说意义上的神,如盘古、女娲、伏羲、神农、黄帝、炎帝等;另一种是道德典型、才艺超群者、法术高深者等深刻影响过人们的生活,感动过人们心灵的人物,为表示追思,上升为神灵,如鲁班、关羽、八仙,也有本是人后来出于宗教需要而神化了的人,如老子等。第三类是正统宗教神系中构造出的神灵,道教除太上老君以外的玉皇大帝、九天玄女、王母娘娘、四值功曹、六丁六甲等。在神仙文化思想中,神管的都是人间之事,但不同的神有不同的管辖事务和司职范围。而仙的行动则非常自由,他们没有限定的职务,也不负具体的责任,但却对人间的许多事情都有过问的权力, 什么都不管又什么都可以管。但也不能乱管。“神”和“仙”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共同构成完整的、系统的神仙系统,体现出充分的整体性。在各种神话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某一神仙失职,某一环节出问题,都会给人间带来不良的影响。相反,各路神仙恪尽职守,互相协调,则能保证人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中医的整体性观念。中医强调治疗要从整体出发,注意整体的阴阳气血失调情况,并从协调整体阴阳气血及脏腑的平衡出发,扶正祛邪,消除病变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变在脏 腑间相互传变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从而通过整体的治疗效应,达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三、“以生为贵”观念

  人类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生命只有一次,因而恋生求生成为人们的强烈欲望。相比之下,外国宗教宣传人生在世应受苦受难,禁欲苦行,赎罪救身的主张难为中国人所接受。神仙思想让人相信,神仙可以超越人的生理极限,长生不死。《说文解字·人部》说:“长生仙去,从人”;《释名·释长幼》:“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仙是人做的,人长寿非常就能成仙。而且一旦成仙,往往离开人世,迁居山上,并具有超人的能力。当然从“迁”字,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内在萌动着改变生老病死的积极探索。神仙自身是长生的,而他们大多对人世众生怀有真切的关怀。慈心救世,扶危救困,惩奸除恶,在神话传说中经常可以看到神仙救人起死回生的故事。

  中医药学在防治疾病方面,主张“治未病”,即以养生防病为主。治病的手段也是尽量运用“天地所生之物”即自然药物调动人体“阴阳自和”的能力,促进自愈,强调的是对人自身生命力的提升。古代医家救治病人不轻易言“死”字,如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就说过,“人命至重,贵于千金”、诊病时“必当安神定态,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医者要“深心凄怆,勿避险戏,昼夜、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因此,民间留下许多医家救治病人起死回生的故事。如扁鹊路过虢国,见举国上下正忙于筹办驱魔祛邪的祭祀。询问之后方知原来是虢国太子已断气半日。扁鹊急上前察看,经摸脉搏、按体温,断定太子属假死,其奄奄一息之态患的是“尸厥”(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休克)。当即与弟子用针刺、热慰之法抢救。待虢太子醒来后,再以汤药精心调治二旬告愈。民间关于中草药的传说也常常与神仙文化相联系。《白蛇传》是我国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白娘子和小青是修炼成仙的蛇精,和尚法海认为二人是蛇妖,百般破坏白娘子和许仙的婚姻。白娘子为救夫君,不顾身怀六甲,只身前往峨眉山盗仙草(即为灵芝),仙长怜其救夫心切,赠与仙草,救活了许仙。还有一民间传说,有一书生体弱多病,到终南山寻仙求道,在山中转了好几天,也没有见到神仙踪影。正烦恼间,忽见一年轻女子正在痛骂责打一年迈妇人,赶忙上前劝阻,并指责那年轻女子违背尊老之道。那女子听了,呵呵笑道:“你当她是我什么人?她是我的小儿媳妇。”书生不信,转问那老妇,老妇答道:“千真万确,她是我的婆婆,今年92岁了,我是她第七个儿子的媳妇,今年快五十了。”书生看来看去,怎么也不像,遂追问缘由。那婆婆说:“我是一年四季以枸杞为生,春吃苗、夏吃花、秋吃果、冬吃根,越活越健旺,头发也黑了,脸也光润了,看上去如三四十岁。我那几个儿媳妇照我说的常常吃枸杞,也都祛病延年。只有这个小儿媳妇好吃懒做,不光不吃枸杞,连素菜也不大吃,成天鸡鸭鱼肉,吃出这一身毛病。”

  民间关于神仙的传说也常常与中医药文化相联系。有一些神仙原来也是常人,他们为了救助老百姓的生命而不辞劳苦,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以牺牲自己“小我”的“生”换来老百姓“大我”的“生”,他们永远活在老百姓的心中,老百姓把他们神化,使他们成为神仙,获得永生。比如,广州民间传说中的郑仙就是其具体例证。郑仙即先秦方士郑安期,山东琅邪人。郑安期曾在广州白云山一带行医卖药,被称为安期生。人们说,当时广州瘟疫横行。郑安期为了拯救民众,在白云山寻找仙草九节菖蒲,后失足坠崖,驾鹤成仙。大家根据他留下的指引,找到仙草,遏止了疫症的蔓延。出于对郑安期的感激和崇拜,人们在其失足坠崖处建了“郑仙祠”,又以其失足坠崖之日为郑仙诞,又称白云诞,一起登山致祭。民间传说人们通过祭祀郑仙,普遍得到了健康、平安。

  “以生为贵”观念,加上修炼成仙的神仙信仰,还促成了炼丹术的产生。道教以生为乐,重生恶死,相信通过服食丹药(矿物类)可以脱胎换骨,得道成仙。方士炼丹,是因为他们懂得丹砂具有“保命安神”作用,并在冶炼过程中丹砂颜色由红而白、黄复又还原为红、正与“道生万物”,万物又返回本体的道的神仙意识应验。晋代的葛洪放弃了当官念头,到杭州西湖炼丹,后又到广西勾漏(今容县)炼丹,最后至广东罗浮山炼丹,以丰富的经验写下了采药炼丹、延年养生、修炼成仙的理论和方法的专著《抱朴子内篇》二十卷。这部专著,集炼丹术之大成,成为我国养生学的权威之作。

  神仙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我国民众,深入探寻两者的契合处,对发展中医药文化,继承传统文化有着深远意义。

  (李开文,系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农学冠:《神仙文化与人类的生存信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徐燕琳:《从郑仙诞到广州重阳登高》,《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