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文化大省建设与岭南传统文化发掘




  建设文化大省,是中共广东省委九届二次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广东省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目标。笔者认为,建设广东文化大省,必须增大其文化含量,增强其文化实力,提升其文化品位,提高其文化底藴,而这一切需要发掘最具地方特色和历史特色的岭南传统文化。

  一、对岭南传统文化的概说

  岭南传统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学术思想,吸收由中原相继传入的儒、法、道、佛各家思想并进行创新,孕育了不同风格的思想流派;岭南艺术雅俗并茂,孕育出“岭南三秀”,即岭南画派、粤剧和广东音乐;岭南教育呈现多样化特点,近代更领教育革命之先;在岭南宗教方面,慧能创中国化佛教,影响及于全国以至全世界;岭南民俗异于中原,更具地方特色。这些都是岭南传统文化的精华,但笔者认为岭南文化的精髓在民俗文化中体现得尤为全面。

  (一)传统的岭南饮食文化

  岭南饮食文化是一种不断生成中的文化形态。岭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培育了灿烂的饮食文化。从考古资料看,岭南饮食文化的产生较中原晚,但同样从火烹时代开始。自唐宋时期,岭南开始形成与北方不同特色与格局、具有比较鲜明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

  在岭南饮食风格方面,岭南饮食讲究清淡。岭南人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力求在清中求鲜,在淡中求美。例如岭南人吃鸡,要食白切鸡;食鱼,要食清蒸鱼;食蔬菜,要食白灼时蔬。幷且岭南饮食讲究食疗。岭南人常用食物来预防疾病,以求无病无痛,不老长生。此外,岭南饮食讲究火候。烹饪时,岭南人特别注意控制火力的大小和加温时间的长短。并把火候分为猛火、中火、慢火和微火,用猛火炒菜、用慢火煲粥、用微火熬汤。

  独具一格的粤菜是我国著名四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粤菜以广府、东江、潮州三种地方菜为主,其“无所不食”的用料之广泛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年前西汉人所着《淮南子》一书中,就有“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的记载,南宋人也夸张描述:越人“不问鸟兽蛇,无不食之”。广府菜用料广博,选料珍奇,配料精巧,做工考究,注重形象,品种繁多,五味俱全,浓淡适宜。一般是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东江菜主料突出用肉类而少用水产,檏实大方,有独特的乡土风味;潮州菜以烹制海鲜见长,更以汤菜最具特色,刀工精巧,口味清纯,注意保持主料原有的鲜味。以上三种菜互为补充,形成了粤菜的独具特色。

  此外,有必要介绍一下岭南茶文化。岭南种茶始自唐朝,唐代曹松把茶种移植在南海西樵山上,便拉开了岭南茶文化的序幕。明清以后,由于岭南东南沿海一带商业活动的频繁,茶文化日益发达并富于特色。广府人的“饮早茶”与潮州人的“功夫茶”便是岭南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文化现象。

  (二)传统的岭南建筑文化

  岭南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种特殊地区性建筑文化,是由岭南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历史人文哲理龢民俗生活习惯等因素促成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传统的岭南建筑可分为广府建筑、客家建筑和潮汕建筑。广府建筑的大部分村落都是以“梳式”布局为主。对此,陆元鼎教授曾经提出:“梳式系统布局的村落虽然密度高、间距小、每家又有围墙,独立成户,封闭性很强,但因户内天井小院起着空间组织作用,故具有外封闭、内开敞的明显特色。同时,这种布局通风良好,用地紧凑,很适应南方的地理气候条件,成为我国南方的一种独特的村落布局系统。”“竹筒屋”、“西关大屋”以及茶楼、骑楼,堪称最具广府特色的建筑。

  客家围龙屋是岭南著名的传统建筑,大致可分为正堂间、横屋间、围屋间、附属宅地四个部分。客家围龙屋的独特结构藴含着传统的文化精神。首先,它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相处,尊老爱幼,相敬如宾。其次,它体现出客家大家族的组织形态,由正堂间至横屋、围屋,明显为自核心部分向边沿部分,形成等级分明的差序格局。再次,它反映出客家人的防卫意识。围龙屋的设计建筑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很大关系。为了扺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他们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建筑——围龙屋。

  潮汕建筑形式多样,有牌坊、古墓、神庙、民居、亭榭楼阁等,其中最具特色的乃是潮式古民居。它源于中原古风,吸引了摆拍风格,结合地方的环境、天象,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四合院改进型的下山虎式、四点金式、驷马拖车式等组合的村落,具有抗台风、防地震、形式美观而又坚固耐用的功能。

  (三)传统的岭南语言文化

  岭南地区的语言,纷繁复杂,丰富多彩。但就汉语来说,七大方言之中就有四种在岭南地区通行,即粤语、客家语、潮汕语和海南方言。这些方言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研究岭南传统文化不能离开岭南地区各种方言。其中,粤语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岭南语言文化中一个庞大的系统语言。粤语源于古汉语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它的形成与秦、汉两个王朝统一中国有关。粤语正是在秦、汉两个王朝派遣百万大军到岭南“戍边”及征服“南越国”为先导这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使数百万讲中原古汉语的内地人陆续涌向岭南,与当地的百越民族相互交融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它不仅藴藏着岭南地区的传统文化,而且保留着大量在中原一带已经消失了的传统文化。因此,有些史学家考证:粤语就是古代普通话。

  粤剧就是使用粤语方言、并在岭南地区流布最广的戏曲剧种。粤剧由外省声腔演变而来,经本土音乐曲艺的改造,最终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娱乐活动。粤剧最能反映从古至今粤语族群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及各种民间习俗。在祭祀、节庆等活动中,在春社大典,秋季丰收之际,粤剧成为祭神拜祖的重要手段。当然,除了粤剧之外,岭南地区也存在着反映传统岭南文化的潮剧和客家山歌。

  (四)传统的岭南商业文化

  远在秦汉岭南文化萌发之时,岭南人就形成了“重商”文化。但是岭南商业文化的形成是自然自发的,是由广大民众尤其是中下层民众创造承载的。在浓厚的农业文明背景中凸现商业文化氛围是岭南商业文化的一大特征。岭南山地多平原少,而在平原地区则河川交错,交通便利,且面向大海。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岭南地区较为发达的农业。但岭南人并不专心于农,而是以商业头脑经营着农业。《粤东闻见録》说:“有肥美之田,多种荔枝、龙眼、蒲葵之属。以其获利颇赢,非若稼穑之力而利微也。”即便在岭南民间信仰和某些民俗符号中,商业文化特征体现得也尤为显着。如:岭南地区的商家店铺几乎家家都供奉关公,龙母庙每年农历五月初八和八月十五都要举行盛大的龙母诞,农历正月二十四日食“生菜”,重阳节的登高转运,梅县客家人的新年初三送穷鬼等等,都体现了岭南人的求财心理和功利心理。岭南商业文化发展几千年,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粤商在经商处事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精神,即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重利不务虚的务实精神、“借鸡生蛋”的变通精神。

  (五)传统的岭南神仙文化

  岭南神仙文化看似虚幻,实则深邃,且与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外来的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为岭南民众津津乐道的民间信仰体系。岭南古民信仰神仙,衍生出许多瑰丽的神仙传说,主要有:一为五羊仙说。相传周朝时期,广州还被称为“楚庭”。一年旱灾,颗粒无收,百姓只好日夜祈求天神降福,诚心终于感动仙人。五仙骑着毛色各异的五只仙羊,手执谷穗,飘然降临楚庭,把谷穗赠给人们,五只仙羊则变成石羊留在人间。至此以后,广州又名“羊城”。二为罗浮仙说。罗浮山又名东樵山,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关于罗浮仙说,俯拾即是。如有周穆王在罗浮山度道士说,浮丘公得道罗浮说,更有安期生开罗浮祖庭说:“安期生常与李少君南之罗浮,罗浮之有游者,自安期始”。此外,在祖祖辈辈岭南人的日常生活中,岭南民众形成了以专职神灵为主体的民间信仰体系。岭南民众可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和类型求助于不同的神灵。如:出海远航要求得南海神或天后得保护;内河的舟行要求伏波神的允许;预防水旱要靠北帝太乙的恩赐;连治疗疾病也有专门的神灵负责等等。岭南的神话仙话,虽说是传说,但它实际上是将岭南先人们的生活经历和企求,以一种美满又神奇的方式加以表述,是古代某些史实的反映,是文化积淀的产物。

  笔者从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语言文化、商业文化、神仙文化五个方面概说了极具地方特色龢民族特色的岭南民俗文化。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浩瀚悠久的岭南传统文化难以被全部囊括和穷述。笔者介绍岭南传统文化,不是单纯地追忆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民俗民风,主旨在于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为当今世人和未来子孙所用。

  二、对岭南传统文化的传承

  岭南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儒家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闽南文化等地域文化以及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等宗教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使岭南文化自其产生和形成开始就显示出与中原文化迥异的风格,并凸显其开放性、兼容性、大众性、实用性等特性。正是这些特性使得岭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存在着契合点,促使岭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一)岭南传统文化的开放性

  岭南文化既有来自中原的文化依托,又有面向广阔海洋的文化背景,这使“岭南文化从她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与同时运作于不同空间的民间异质文化彼此沟通”。它对内接受了中原四次大规模移民,对外从汉代开始就敞开大门,接受东南亚、欧洲乃至美洲各国的贸易往来,形成了开放的岭南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岭南多元开放的物质文化与中原以自然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单一物质文化有很大的区别,它既包括多种形式的如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渔业等农业生产创造的物质财富,也包括多样化的手工业生产的物质成果,还包括便利的交通以及发达的商贸形成的物质财富再生产的环境等等。此外,封建政治势力控制的鞭长莫及和长期来商业经济的历史环境,使岭南人在观念文化上形成了开放的态度。正因为此,岭南地区在近代史上曾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又成为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

  (二)岭南传统文化的兼容性

  岭南文化是土著文化、各个时期的移民文化以及海外文化在交流、碰撞、激荡、整合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样的大融汇,必然以兼容精神为前提,是兼容并蓄的结果。就岭南世俗文化而言,人们广做生意,不管内商外商,只要有钱赚,来者不拒;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千方百计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不管什么渠道、什么方式,来者不拒;对于外来的语言文化、思想习俗,只要有用,来者不拒。正是由于岭南文化能对各种不同的异质文化保持较为开通的态度,敢于和善于吸收各种文化的养分以丰富自己,所以自身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也正因如此,岭南文化虽然是一种年轻的文化形态,却能够在古老而壮观的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展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辉煌。

  (三)岭南传统文化的大众性

  与在儒家道德主宰下以贵族文化为中心的中原文化不同,岭南传统文化是一种商业取向、平民取向的大众通俗文化。首先,古代岭南商业文化就已显露出大众性特征。在岭南社会中,白手起家的富商比世袭财主和贵族更能赢得大众认可。粤人喜欢津津乐道于富翁过去的贫困史,称道其奋斗和精明,而世袭的人多被称为“二世祖”,商业文化的大众性使得在岭南地区形成了人人言商的传统。正因为此,现在的粤商才能以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和巨大的商业成就享誉全国甚至全世界。其次,平民风格在观念文化及其形态上也表现得很充分。岭南文化历史上基本没产生贵族化的学术、文学和艺术。广东主要的艺术品种如音乐、戏曲、绘画、工艺和建筑,呈现的都是大众化风格。岭南传统文化的平民化特性使岭南文化风情得到了最生动的传达。

  (四)岭南传统文化的实用性

  与中原正统的主流文化有较多超世俗的非实利的精神规范相比,处于“边缘”状态的岭南文化具有浓厚的世俗性和实用性。归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与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古岭南五岭阻隔,受中原正统文化的影响不像其他地域那般根深蒂固,儒家文化中注重形式等务虚精神对岭南人的影响没有那么深,再加上古岭南条件恶劣,岭南先人深深意识到生存的艰难,因而讲究实际。二是与岭南的传统思想有关。岭南学派一直倡导“经世致用”。名重一时的南海“九江先生”朱次琦曾说过,“读书者何也?读书以明理,明理以处事。先以自治其身心,随而应天下国家之用”。在岭南文化重实用思想的熏染下,使得岭南人摈弃了“耻言利”的传统意识,普遍具有重实利与务实的精神特质。三是与海外贸易有关。自古岭南的海外贸易发达,在与海外的交往中,岭南地区较早地萌发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发,孕育了大量感性的、务实的世俗文化,使历来的岭南人重实利、讲效益。

  岭南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兼容性、大众性和务实性特性在当前社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它们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社会的进步,透视着一种新的文化走势。

  三、对岭南传统文化的创新

   岭南传统文化尽管包含有许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但同时也掺杂着一些缺陷和弊端,如:在开放兼容背景下的自觉意识的薄弱,在大众性、务实性当中所隐含的理性成分和人文精神的不足,这就需要岭南文化的创新。笔者认为,创新岭南文化就是实现岭南文化在更高层面上的现代转换,使其成为传统与现代贯融、精神与物质协调、文化结构与其它结构整合的新型文化,成为广东省实现“文化大省”目标的关键所在。

  (一)创新的切入点是对岭南文化精神层面的创新

  广东省近年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仅靠发掘历史古物、保护名胜古迹、保留风俗习惯和记録民间故事就可以完成,真正需要改变的是沉淀在社会群体心里的集体无意识和他们的文化观念,以及岭南文化中直观、肤浅、保守的成分,代之以探寻实现岭南文化精神层面现代性的路径。如:克服务实过度、安于现状等偏颇现象,结合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提升岭南人的现代意识和进取精神;改变传统的注重直观性、感性化的思维方法,代之以系统理性的思维方法;从崇尚重商主义到注重自然、经济和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创新的关键在于发展岭南特色的文化产业

  由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共同构成的岭南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岭南地区应该立足于这些深厚而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和珠三角的经济优势,努力打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首先,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标志性意义强、有明显国际竞争力的文化节庆活动,如羊城国际粤剧节、广州国际服装节、广州国际美食节、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广州国际旅游展销会等。其次,应加快具有强渗透力和强辐射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岭南地区的发展,如传媒业、旅游业、音像业、出版业、动漫业等。再次,大力发展具有传统特色的、体现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如岭南绘画、粤剧等等。

  (三)创新的重点是实现文化结构与其它结构的整合

  岭南文化的创新不仅是注重文化结构内部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注重文化结构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其它结构的协调与整合。只有这样,文化创新的构想才能实现。在与经济结构的协调上,应该通过经济实际,提升出在广东经济活动中发育生长出来的新文化或在广东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价值观念及其它文化因素;在与政治结构的协调上,应该重视影响法律制度制定和实施的文化因素,重视权力与文化的关系;在与社会结构的协调上,应该探寻岭南社会变迁中的文化寓意以及影响岭南社会生活的文化因素。对于广东省来说,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制社会及和谐广东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相互联系和密不可分的,引领着一系列的结构整合。如果经济不发达,法制不健全,社会不和谐,或者三者中有一者存在缺陷,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井凤,黎明泽,均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关溪莹:《论岭南民俗文化的现状与发展》[OL].http://theory.southcn.com/wenszj

  2.王丽英:《岭南俗信与道教的亲缘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关华:《摈弃人文弱势  建设文化大省——析岭南文化缺憾》[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