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我国医疗改革基本是不成功的”之后,近日电力改革专家又称“我国电力改革并不成功”。理由是,一方面电力过剩预警频频,一方面电厂建设热火朝天,症结就在于“国家从规划的角度和企业从市场的角度对电力供需的理解不一致”。由于改制反应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就像两股道上跑的车,虽然不少时候是同一方向,但迟早是要分道扬镳的。
权威机构和重磅人物能承认自己参与主导的改革“不成功”,是时代的进步和执政能力的表现。但“不成功”有规律地只发生在与国家公共事业有关的行业上,不能不发人深省。前几年,有识之士就已提出,医疗和教育这两大块关系亿万人切身利益的改革,在我们国家不能完全走市场化道路。结果,政府有关部门不表态,社会科学家们不吭声。这种暧昧的态度,等于放开这两个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缰绳,直到国字号的医院慢慢退居二线了,老百姓已经看不起病了,才开始意识到“稳定”的严重性,于是也才有了羞答答的自白。医疗是这样,教育也是如此。前天报纸登出“大学生一年的学费等于农民35年的收入”,研究生全面收费指日可待。大学是高学费,中学是择校费,小学是赞助费,幼儿园是关停并转……人们拍着脑袋突然明白了:原来大中小学校才是中国永远不会倒闭的暴利工厂!教育既然已背离传道、释疑、解惑而去,变成一种纯粹以赚钱为第一目标的营生,什么改革不改革的,老百姓也就不关心了。还有,老百姓判断事物有自己的一套光荣传统,他们善于前后做对比:如果改革还不如改革前好,那还不如不改革。
“我国的教育改革基本是不成功的”,絶非杞人忧天
2005年8月11日
![](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