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飞舞珠江的毽子
文/戴胜德
“踢碎香风抛玉燕”。古代文人如是咏踢毽,并称其为“燕子”。《辞海》的“毽”条释:足踢之戏具也。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箭子,三四成群走踢,在广州颇有名堂,叫法甚雅:如醉翁捞月、腾蛟起凤、平沙落雁、喜鹊登枝、悬崖勒马、蜻蜓立荷、寒江独钓、梅花三弄、二郎担山、暗渡陈仓、双飞蝴蝶、苏秦背剑、拨草寻蛇、醉打金枝、花园对枪、鬼王拨扇、金龙抱柱、狮子采青……
毽子的历史,起码可上溯到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中就有“杨柳儿青,放空竹;杨柳儿死,踢毽子”的民謡,可见冬季的毽子活动在那时的北京已蔚然成风。既然谓“踢碎香风”,自然是以脚踢为嬉,不但民间爱好,传说皇帝亦以为宫中娱乐之具。不但妃嫔喜好,皇帝也乐此不疲。
毽子由蹴踘演变而来。蹴踘,据说是黄帝发明,说来也有2000余年历史。成为我国古代一著名的珠戏,在汉朝已经十分风行。
从运动学角度分析,踢毽子能调节人的眼、脑、神经系统和四肢的支配能力有着特殊的功能。通过抬腿、跳跃、屈体、转身等运动使脚、腿、腰、颈、眼等身体各部分得到锻炼,由于四肢通力配合,下肢做盘、磕、拐、蹦、落等动作,可以让人体的关节得到横向摆动,带动了身体最为迟钝的部位,从而大大提高了各个关节的柔韧性和身体的灵活性。且长期参加踢毽子还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踢毽子要求技术动作准确,使毽子在空中飞舞不能落地,每种动作需在瞬间完成,这样就会使人的大脑高度集中,心身专一,从而排除了杂念,使习毽者感到身心舒畅,活力无限。
踢毽子三个条件是步法要敏捷,身要稳定,姿态要优美。有了这三种条件以后,才能谈到花式。像蔡林、邓贵明、邓永生、刘起达、余德恒、容宏之等一代真正讲究的踢毽名手是十分讲究花式和仪态的。他们踢出了健康,踢出了多味的人生。
踢毽子很有娱乐性和艺术性。尤其“走毽”极具亲和力。大家围拢在一起,你一脚我一脚,小小的毽子在人群中上下飞舞,不但可以强身,还可以增进朋友间的感情。
将届天命之年的邓永生自12岁开始踢毽,凡37年矣。虽从事工会工作,亦以暇余踢毽为乐事。参加全国花毽赛,夺得四人组亚军。近年又从市体委赴港澳等地表演。以数十年之经验,著述《南派花毽》难能可贵。
所著书中,系统介绍了流行于广州地区的南派花毽的艺术特色及风格。极富珠江文化之底藴,与南派武术如出一辙,同是珠江流域的体育文化的奇葩。都说武术“南拳北腿”,以为南派功夫不在腿法之捷。而“南派花毽”正好说明瞭南派功夫,腿法亦了得。南派花毽虽不及北派重套路,但施展大方,灵巧活泼,闪跳腾挪不拘套路之囿,更说明珠江文化的包容性、兼容性。
邓先生著作付梓之际,除了祝贺他的学术成就,更祝愿南派花毽能普及为珠江流域人民大众健身体育运动,让更多更广泛的人喜爱这一项极富珠江文化的体育活动。
注:本文系《南派花毽》序二。
(作家协会:广东省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