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周末“王旭明专访”,标题超呕



  今天出版的《南方周末》刊登了该报记者采访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的文章。文章没有链接自始至终占多数的“不同声音”,而只刊王经记者定向诱导的一面之辞,有欠公允。标题引语,更是莫名其妙,臭味冲鼻。

  什么叫“中国需要成千上万个王旭明”?内文里找了半天也不知这话是谁说的。既然不知出自谁口,想必那就是记者本人的心声吧?这个题应该把“王旭明”三字换成“清官好官”就对了。王的角色,不过就是政府部门的一只高音喇叭、装潢考究点儿的传声筒,只管原音传放,不能自个儿出声。做到这点,他就是一个好的新闻发言人。他之所以被同行和公众扺毁谩骂,源于人民群众本来就对我国教育现状的不满,加上他不会说话、不会传声的变本加厉!他自然就成了夹在官民之间的出气筒和替死鬼了。其实他说的每句话,原则上都应理解为政府的话,不是他自己的话。王个人哪堪人民群众如此“深仇大恨”呢?不过,政府的意愿,可以被称职专业的人表达得很圆润,很策略,很容易接受。也可以被不谙国情的张狂小子肆意发挥,糟蹋扩容,激发民愤。事实上,王的笨话、蠢话、自以为是的话,进而当作笑话被广泛流传的这个“论”、那个“论”,公众并没有冤枉他。他连新闻发言人最基本的“忠实原意、完整表述、杜絶发挥”都做不到,还狡辩别人曲解他的话。教育部没有追究他给政府脸上抹黑的形象之责已是够宽容了,他还敢欣然受访侃侃而谈?如果说有媒体断章取义,那一不可能是全体媒体所为。二,即使断章取义,移花接木,那为何公众专找你王旭明的碴儿,不找其他新闻发言人的话把儿来断呢?三,如果王的专业语言训练到位,天衣无缝,有现代先进的电声设备作保,任你何人,也是不宜篡改歧义的。可见,问题主要出在王自身,偏偏他对自己的定位和无知毫无意识。

  “让媒体说话,天塌不下来”!连王旭明自己在采访中也不幸引用了《中国青年报》这篇文章。当事人慢慢都能想通,我们标榜“记録时代进程”的媒体却要凑上去扭转干坤打抱不平?“中国需要成千上万个王旭明”,多有感情啊,其意无非是说:像王这样有个性、有主见,真话直说的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若真是这样,恐怕就做不成发言人了),在中国实在太少了。真是荒唐可笑!周末果真在现行体制里挖掘到一个仿照西方政府新闻发言人模式的开拓型人物呢。平时常说,媒体要讲求公正,要有自己独立客观立场。政府和媒体,本来就被坊间认为是穿一条裤子,有违新闻客观真实性。现在更赤膊为一个屡被大众舆论鄙弃的公众人物鸣冤叫屈。不知这一做法对一份有着传统美誉和坚贞个性的周报将带来什么影响?拭目以待。  

  

  (2007年8月2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