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便后冲水还没养成习惯,倒先挑剔起厕名来了
据报,为迎接奥运会,北京将率先用国际惯例译法“Toilet”,取代在公共场所的厕所、洗手间、卫生间原有的“WC”英文标识(见6月7日《南方都市报》A18)。为何要改?因为“WC”是英国本土对厕所的俚语土称,相当于北京话的“茅坑儿”,其名如此粗俗,故难登大雅之堂。
英文“WC”是water closet”的缩写,意“冲水厕所”。拉完屎尿,不是用土盖了,盆接着、桶盛着,而是用水直接冲到下水道化粪池里,这对老北京的茅坑儿、马桶而言,那是天翻地覆的改造,实在太先进了!直到现在为止,这种冲水式厕所仍在世界各国公共场所沿用,“WC”用词准确,怎么能说是土气呢?另外,全世界并不都使用英文,很多国家也不像我国那样把英文“提携”到如此高度。再说了,起“WC”之名,当初并不是外国人硬塞给你的,而是你自己忠实英文原意的结果。现在不喜欢了,觉得土鳖俗气,要换个什么国际惯例的名。他怎么不说,公共场合真正表示厕所的国际惯例从来都是以图形为主呢?
社会改型出现一个规律特征:凡是涉及门面外表的,非常超前;内里要害的,严重滞后。一个在国外厕所里独享中文提示“便后请冲水”特殊待遇的民族,一个80%的男人在公厕里拉完屎只记得擦屁股不记得冲水的国度,一个如厕就意味着要对前一个人的秽物尽清理义务的群体,决策人不想着从这个事关国家整体形象的基本动作改起,倒是对厕所的译名关怀备至、超前有加?确实是病了,且病得不轻。
(2007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