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标题明知故问实疑警务不公



  这期(6月22日)《南方周末》一版头条“钟南山被抢为何破案神速”选得好,可读不缺深度,重笔不失先鋭。尤其在标题煞费苦心的推敲和配图人物对比的讽意上,该报都下足了气力。想像得出,能上此文,编辑部内一定存在过一个矛盾的阵痛过程,然最终见报,不容易!

  细读全文两遍,条理清晰,罗列客观,正面说服力似乎甚强。但读者知道破案神速是因为书记批示、政府悬赏、公安倾力又能怎样呢?难道仅仅告诉大众“名人被抢破案快”,就算是一个有良知的媒体完成了任务?我以为整篇文章如果能点出下面三点,则阅读此文之负面效应定会应声而降。

  一,“破案力度取决于报案人身份地位” ,此悖论被高度认同。“高度认同”,就是老百姓觉得本该如此不离谱;政府从行为到观念一直就是这么干的;专家学者知道对错不吭声保持政治缄默;国际间似乎也难找适于对照此事的参照国。现在媒体又摆出一副“客刊客报”的样子,不予评论或说避免评论,那不就等于大家合起伙来纵容这一悖论合理合法存在吗?

  我国警察叫“公安”,公共安全说到底是一种社会服务,是我国政府设置的旨在保障全体公民人身安全、向大众提供安全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公共安全服务,以及由全体纳税人提供的维持其正常运转的开支成本,决定了它的服务对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不能因为一个公民他是明星,他是潦倒的路人,在需要警力帮助时被区别对待。

  二,证明广州公安完全有能力破跟钟南山一样的大众普通劫案。钟南山是院士,是非典专家,广东名人,但不能因此就把发生在他身上的普通抢劫案升格定性为“名案”、“要案”,直至惊动省委书记,下令限期破案。反过来想,公安这么快(10天)就把一宗马路劫案给破了,证明公安完全有能力去破每天发生的、不计其数的跟钟院士相似的抢劫案!然而事实怎样呢?在广州,比钟南山的电脑更贵重的财物被偷被抢的多的是,又有几成破了呢?有几件这么快就破了呢?别说破案,有些甚至连报案都被拒絶,理由是被窃物未达到受理价值“标准”。长此以往,全社会都莫名其妙接受了这样一个潜论:也许是警力不足,但普通人普通案破案无望,是因为你不是钟南山,你不是张广宁,你不是名人!幷且没有人会觉得有何不妥!

  公安在有能力时,仍以警力不足为名,人为划定或抬高报警受理门槛、报案人身价轻重高低,直接左右警力部署和倾斜。这些做法,与倡导法制建国、文明治市、和谐社会的口号是背道而驰的。

  三,名人遭偷被抢,假设与普通公民机率相若,也有助于拉近他们与群众的距离,使其向官方为老百姓说话的机会大为增加。凡事没有絶对的利,絶对的弊。上述悖论,也是如此。同样是街头被抢,龙应台就比打工妹影响大(大到全世界都知道了广州市),钟南山就比人大代表强(强到不用写提案就可让公安即时修改报案受理标准)。照这样说来,名人还是出点事比较好,他们出了事,上面才会全力以赴,老百姓才能搭顺风车借光解决自己的难题。从这点上讲,真要感谢抢钟院士电脑的那厮! 

  

  (2006年6月22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