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给西关一个理由 给文化一个定位 给产业一点借鉴
文化是个大而统之的概念,而城市文化这一概念就相对具体,一个城市的文化应该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说得出的。
为什么广州城市文化创意产业要选择西关?现在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时机吗?文化和产业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如何?这都是西关文化创意产业论坛所要探究的问题。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思不清则动也乱。作为热爱广州这片土地和文化的一份子,有机会将自己的思考提供给大家,打心里感谢组委会。以下三点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和批判。
一、给西关一个理由
不选天河,不选黄埔,独举西关,是因为岭南和广州城市文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骨子里都是一种“民本”文化;而西关文化则最集中地体现了这种“民本位”的精神,是岭南文化的精髓。
正如《西关宣言》中列举的种种文化迹象,无处不渗透和散发着这种“以民为本”的思维行为模式和价值观。
商贸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著名的十三行以民间的各行业和商业会馆构成一种公平交易和买卖自由的通商贸易方式,是一种非垄断性质的平民化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得以在西关这块土地上兴旺发达,和整个社会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平民商业观念不无关系。这和京城朝廷官吏或江浙一带大商贾的经商方式不同。可以说,十三行的历史已成过去,但这种典型的经营模式和商贸文化却延续至今的广州,所谓“街市”的概念即是。
饮食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使广州名扬海内外,其正宗和经典固然集中在西关,但饮食亦是整个岭南都认同和共识的生活头等要事,是“民以食为天”民生观的典型和衍生结果,如“食为先”、“食为天”、“食在广州”是也。
建筑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与中轴对称、高墙深院的权力象征式建筑不同,亦与白墙灰瓦、风格化大宅的名流雅筑不同,西关的骑楼是连体的,你我共用一堵墙,行人皆可楼下过。被称为岭南建筑经典的陈家祠与其他各祠堂建筑,形式上各自精彩,并无统一风格,却几乎都以姓氏为名,是典型的“百家姓”式的民间建筑。当然,这种自主自足,自由自在的审美和人居观亦延伸至今日,广州可谓最无定位感的城市之一。
思想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代表当数康有为和孙中山,他们都是不想当皇帝的精神领袖,最著名的“民生、民主、民权”三民主义就是典型的以民为本的平民理想。
民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李小龙、黄飞鸿的功夫不是在什么寺里或哪个山上修炼深造而成,而是在百姓家中,日常生活里练出来的,他们是个体,不是门派,如果是英雄,就是一个平民英雄。
艺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有粤曲始祖之称和象征意义的“八和会馆”,从名字的含义到活动的实质,亦无不典型而形象地传达出岭南文化的“民本”特质。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而西关,则不仅在历史上亦在今天仍保存和延续着这种“民本”文化的精髓,讲传承谈创新,当然是正选。
二、给文化一个定位
应该看到,我们当前的文化理论研究是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因此文化在经济活动中自然找不到位置。文化虽无高下之分,却有兴衰荣辱。岭南及西关文化作为一种“民本”文化,其“民生、民主、民权”的价值理想在民族存亡的战争年代也许显得过于遥远。但在今天我们可以说,整个人类的步履,正踏着这个方向前进。
从世界范围看,相对持久的和平环境,使民族冲突和意识形态的纷争逐渐的被对话、合作、统一的潮流替代。战争和冷战结束,东西方不再有一条不可改变的界线。发展中的人权、环保、文化差异所显示的价值标准差异的问题正成为当前及未来世界的焦点和主题,一个英雄伟人,国家权威的时代正在悄悄地改变为经济民生的平民时代。新的产业及经济兴起更加速了这一转变。
从中国自身看,“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执政和治国理念。在经济建设和市场活动中,民本位的意识将越来越清晰,而文化差异亦将影响和造成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因为当物化和量化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要向精神和本质的方向寻求发展。自然资源主道的广西和云南,对自身的文化和经济定位的觉醒相对较早,而北京和上海亦在文化和经济的舞台上找到了自己扮演的角色,唯广州这块经济改革的前沿地,在认识自身的文化特点和优势上显得茫然。就算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亦说不出自己城市的文化归属,而理论上空泛的、止于表象的一套,又脱离了对现实和“以民为本”的研究,这一切都道致了文化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缺失。一个失去了自身文化定位的城市是没有灵魂,模糊不清的。
当然文化不会因为模糊而不存在,从广州自身看,我们血脉中的遗传基因,仍然本能地表现出强烈的民本位意识,广州仍是民意表达最活跃的城市,广州政府仍是最响应民意的政府,广州媒体亦是最具民本意识的媒体。广州老百姓仍追求着他们的平民理想和生活方式……这一切也表达在刚刚出炉的广州城市整体规划之中。未来10年的广州将努力建造一个“家园”,为市民塑造一个宜居的城市目标,虽然仍显空洞苍白,但广州这个城市的文化及价值取向已露端儿。
无疑,给城市经济建设中的文化一个定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
三、给产业一点借鉴
城市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当然不像物质和金钱的转换这么简单,不是把祖宗留下的遗物遗产拿来包装一下收取门票就了事。城市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是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转换。如何将文化的精髓融入产业经济的课题,创造出富于地域文化色彩和个性的产业,亦即其他城市和文化不可能产生和复制的经济发展模式,换个简单的说法,这是土壤和栽培的关系,土壤固然可以改良,但选对作物收效更快。
面对这样一个造福广州城市的课题,光靠摸着石头过河是行不通的。
香港与我们咫尺毗邻,与广州同一语系,同饮一江水,同一个祖宗,有着同样的文化习俗,两地地理位置、资源环境、人口结构、价值观念接近,但香港的文化创意产业却是广州不可比拟的。在以经济民生为社会发展之首,“以民为本”的政府执政理念的引道下,香港在没有能源产业和现代制造业这种现代经济支柱产业的情况下,正是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文化优势,创造出以“自由港”、“购物天堂”、“亚洲四小龙”、“全球金融中心”着称的,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香港经济模式。凭藉着最宜安居创业,最富人文色彩的城市吸引力,吸引了全世界包括国内和广州的大批尖端人才和成功人士。可以说,这就是城市文化的魅力,这个魅力所带来的经济活力,是超越了行业、政制和意识形态的。
当一个城市有了清晰的文化定位,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才有清晰的方向,才能对这个城市的未来形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反过来讲,对现实的管理和发展中的问题,也才有可能作出清晰的决断。如交通发展、文化保护、商住矛盾、城乡边界、产业布局、资源结构、人口控制等等。广州城市文化有着最深远的“民本”特征,这使广州的城市生活显得最富生命活力和人文特色,在今天“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时代价值主流中,一定可以焕发出自己的光彩。
随着2010年亚运会的临近,有2千多年历史的广州城将面对一次历史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向全世界展示自身的文化魅力,同时亦使这个城市的人民重新感悟和瞭解自己,获得文化上的认同与归属感,以自信和自豪的姿态去展示自己的形象和风貌,是每个关心热爱广州这个城市的人们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
(作者:林资奇,系广州壹壹传播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