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西关旅游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西关风情游:新思路 新体验 新突破



  在我国,2006年被称为“文化创意产业元年”。是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此目标体现在文化领域就是推进文化创新,创构引道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新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现在最有吸引力的词语之一。当文化与经济、科技相结合,再形成创意,创意产业以其独特的产业价值取向、广泛的覆盖领域和快速的成长方式,成为一个带动区域发展和提升文化和经济价值的制胜法宝。文化创意产业与高科技行业联姻,就可以带动如文学艺术、影视出版、软件网络、时尚设计、旅游休闲等等一连串相关行业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现在,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最有人气的产业,迄今已有24个省和直辖市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本地区“十一五”规划中,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联合国贸发会议创意产业部主任Edna dos Santos女士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所体现出来的增加值。美国提出了“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理念,在各行业引发了文化创意引道经济发展的一轮新趋势,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增长更快的有美国为14%,英国为12%。(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9%)。① 某集团领班人物认为:有很多产业,投100亿做不成大事,但是文化产业却藴含巨大价值,两亿美元就足够让投资者在新媒体市场里面创造70倍的价值。

  广州是1982年2月8日批准的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200多年深厚的历史底藴。作为千年商都的广州,中原文化与海外文化在此碰撞,其精华在此积淀,形成了开放、务实、包容和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西关则是历代广州外贸通商口岸,是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汇点,是广州文化的典型代表。西关旅游资源丰富又独特,旅游文化历史悠久。在当今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世界发展潮流下,研究西关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对推动广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西关旅游文化早期的起因与历史积淀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屈大均《广东新语》的“名园篇”有这样一段描述:“其塘者有花坞、石华林园,皆南汉故园。逾龙津桥以西,烟水二十余里,人家多种菱、荷、茨、芹”(莲藕、慈姑、马蹄、茭笋、菱角)之属,其地总名西园关。”简称“西关”,西关由此得名,一直沿袭至今。西关地处广州城西隅的泮塘五秀之乡,历朝富绅官宦之花苑园林众多,是明、清代富商巨贾有名的消闲娱乐之处,素有“小秦淮”之称。

  (一)西关是广州最早的通商口岸

  广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与邻国有贸易往来,成为全国闻名的富饶地区,又是热带珍贵特产的集散地,发展成为南方最大的商业与手工业中心。据日本书刊记载:“楚国品物由交趾岭南(两广)蜀各地所输入。”在秦汉时期(约公元前226-公元220年),广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与海外交往频繁。中国的丝织品、瓷器、铁器、铜钱、纸张、金银等以广州为起航站运往海外,换回珠宝、香药、象牙、犀角等,广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著名的贸易大港。到了元代(约公元1206-1368年),世界上同广州有贸易往来的国家与地区有140多个。明中叶以后,由广州起航,经澳门出海,已经形成了由广州至东南亚各国,至欧洲,至拉丁美洲等四通八达的海上运输。

  从秦朝开始,广州2000多年来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是我国海外贸易枢纽,全国十多个有名的商业都市之一。到了明代(约公元1368-1644年),广州便有了“出口商品交易会”,对外交往频繁。清代江岸继续南移,地处西关的十三行是1777年靠珠江边建立的大街。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在十八甫路一带设立怀远驿,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广州建立了十三行建洋行制度,干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对外通商只留粤海关,“一口通商”先后延续了83年之久,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十三行便成为当时清代对外贸易的垄断场所,贸易垄断一直延续到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长达l个半世纪长盛不衰,成为中国首个官设海外贸易的“经济特区”,从此也使西关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这是十三行的全盛时期,全中国的对外贸易,几乎都流向了广州的十三行。当时广州城的对外贸易与商业体系中心转移到西关一带,对外贸易额相当巨大,且都是出超,出口货物以茶叶、绸缎为主。据“海国图志”记载:1837年统计,出口货物贸易额为3509.5万元,入口贸易额为2014.9万元,出超达1494.5万元。屈大均有竹枝词写道:“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当年的十三行有潘、伍、卢、叶四大富商,凭着十三行的垄断经营,跻身世界级富豪,据说其家产总和,比当时朝廷的国库收入还要多。美国《华尔街日报》把伍秉鉴(十三行首席行商)列为世界千年50富之一,其家产达2600万银两;潘仕成的家产也有2000万银两。当时的西关商贸繁荣可见一斑。

  罗元焕的《粤台征雅録》记述:“羊城西郊外,其地统名西园,即俗称西关也。”在清代,严格的西关定义只是指上西关(现在的金花、龙津街一带纺织工业区)和下西关(今上下九、十八甫、杨巷、十三行一带的繁华商业区及西关大屋住宅区),不包括西村、泮塘、南岸一带当时还是农村的地区。

  (二)西关旅游文化的逐步发展

  明末清初的屈大均所撰的《广东新语》中有一段写到:“陆贾初至南越,筑城番禺西浒以待佗,名曰陆贾城,其遗址在西郊十里,地名西场。有荔枝湾、花坞、藕塘之饶,盖陆贾之所经营也。”据此,可知早在公元前200年间,就已有荔枝湾了。荔枝湾盛产荔枝,晋代已有记载;唐代建有“荔园”;五代十国时代,统治南粤的南汉在荔枝湾处建“昌华苑”,明代以“荔湾渔唱”列入羊城八景之一,清代以“海山仙馆”而扬名。1000多年前的南汉王刘长的御花园故地是如今的泮溪酒家所在地,昔日就是“白荷红荔、五秀飘香”的“荔枝湾”。两千多年来,荔枝湾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商业文化是西关旅游文化的重头戏。隋唐时代奉行“闭关自守”政策,不准洋人入城,一切外贸只能在城外进行,白鹅潭周边的码头是广州重要的对外口岸,广州城外的西部地区就成为中外商贾聚居之地,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城市商业文化之传统已经确立,从而促进了西关的外贸业发展。西关的区位优势正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地区,中原文化、西洋文化、本土文化互相交融。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犹太教、袄教等在广州传播,多种族、民族和睦相处,为多元文化兼容、交流创造了适合的环境。宋、元朝代,广州市舶贸易得到持续发展,许多异域文化不断渗入。由于本地南越族文化能够吸纳自中原迁入本地的汉族文化,所形成的广府文化形态也得到自身更新和发展。明代的广州商业仍旧十分发达,城南、城西是最繁华之地,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商业与住宅混合区。清代康熙、干隆年代,许多西方先进科学逐渐通过西方的传教士们带入我国,登陆我国的第一站便是广州──西关,一批西方近代的机械及先进技术首先在西关得到了引进和运用。民国初年,广州西关的商业文化和城市经济进入成熟和平稳发展时期,也是一个开放的、吸收西洋文化而融入自身传统的时期。

  西关商业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医药、粤剧曲艺、书画、建筑、美食等各种具有浓郁岭南文化的行业在这里生根发芽、蓬勃发展,从而使西关地区在推动岭南建筑艺术、饮食文化、书画艺术、粤剧曲艺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岭南文化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明末清初广州西关一带所建十三行夷馆,供外商住宿、办理商务和堆放货物之用。建筑以三层小洋楼为主,多为西洋建筑风格。1859年广州沙面被英法租借,沙面逐渐被经营为西洋建筑荟萃地区,包括教堂、学校、洋行、领事馆、宿舍、影剧院、酒楼等,沙面后被称为“新十三行”。清末民初,原兴起于地中海沿岸地区的“骑楼”也传进广州。这种南欧建筑与岭南特色相结合的产物,从西关传入我国南方两广、福建等地,形成了南方特色的建筑景观。

  西关的禅宗历史悠久。两晋南朝(265-589)期间,印度高僧达摩航海西来,他是将佛教禅宗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达摩登岸的地方“西来初地”就在西关下九路华林寺。始建于1052年的仁威庙,是现存广州最古老的寺庙之一,罕有的道家圣物“北帝神杯”是镇庙之宝。

  在新闻出版上,岭南是我国近代报刊的发祥地,西关也先走一步。清光绪十年(1884年 ),广东第一家华人自办报纸《述报》在多宝大街出版。创于1915年的《国华报》,是王泽民和陈柱亭在《国报》基础上创办(1950年停刊),馆址在第七甫(今光复中路)。清末西关出版的报刊有20多种,民国以后,广州有20多家报馆集中在光复路一带,集中在第七甫、第八甫(今光复路)和十八甫一带称为报纸街。广州十三行的巨商潘仕成编订了《海山仙馆丛书》,丛书中还收入西洋译著《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圜容较义》、《勾股义》等等;丛书讲究实学,博采中外,体现了岭南开风气之先的文化潮流,把广东的学术和出版事业推向新的水平。岭南画派创始于西关,著名画家赵少昂创办岭南艺苑故址在湛露直街巷内;尚有已建一百多年的文澜书院、建于道光五年(1825年)学海堂书院……西关精髓都传承着广州古老的文化与精神。

  西关的建筑文化别具风情。西关大屋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豪门富商在“西关角”(即宝华路、多宝路、逢源坊、华贵坊一带)兴建的豪宅。西关大屋是古老广州民居建筑的代表作,是西关建筑文化的精髓。万国建筑博览会──沙面的建筑都是19世纪以后建的,有领事馆、教堂、学校、银行、洋行、俱乐部、旅馆、小住宅,建筑形式有新巴洛克式、新古典式等等。骑楼街为商铺和游人遮挡烈日和风雨,呈现了岭南建筑特色。古老的庙宇仁威庙、陈家祠建筑之精细与多种多样,堪称近代建筑之佼佼者。

  行业会馆是西关商贸文化发达的标志。珠玑路连珠巷的“银行会馆”是广州银号行业共同创立的行业会馆,始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这家300岁的银行会馆还“活”在荔湾。70年前荔湾区的银号总数占了全广州的一半。锦纶会馆是广州惟一现存的清代纺织行业(广州丝织行业“锦纶行”)会馆,始建于鸦片战争前的清雍正元年(1723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已有100多年历史的乐行会馆是以前西关一个音乐行业的旧会所,会馆建于清末民初,由一些爱乐之人集资兴建,形式有些类似现在的“私伙局”,是荔湾区目前发现的第三个会馆。

  西关的老字号现存最古老的酒楼──陶陶居已有120余年历史,莲香楼开创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有始创“莲蓉第一家”之称。老字号显示了西关的商贸繁荣。

  二、西关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与特色

  “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认为,创意产业的动力就是自由发挥创意者的想象力,创意产业是最应该“以人为本”的产业。

  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有以下的条件:一是创意文化产业市场消费潜力。二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当中,需要有新的产业做补充。三是有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丰厚资源,广州是先进文化的接受和传播地,是高文化素质人群聚集地,非常有利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第四,任何一个国家民族要发展,经济振兴,都需要文化创意的支撑,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的振兴。

  (一)西关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与发展优势

  西关有融合多种文化的区位优势,在西关既有西洋文化的痕迹、中原文化的痕迹、印度文化的痕迹,与本土的文化相互交融。西关旅游文化是岭南旅游文化的精华。抓住了西关这条线,就等于抓住了广州近现代史的主要脉络之一。

  多彩绚丽是西关旅游文化特点:有以西来初地、华林寺为核心的禅宗文化旅游区,以“泮塘仁威庙会”为典型的大型的民间传统活动,以全国有名的上下九商业步行街、中国近代史上首个经济开放特区──十三行、最大的药材农贸清平市场为代表的商业文化,以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西关大屋和堪称万国建筑博览会──沙面为特色的建筑文化。如下还有:

  民俗民风──麻石小巷,两侧带有一扇扇厚重的“三重门”的西关大屋,穿街叫卖的神农茶、套在竹和纸扎成的七彩公鸡里的人吹着喇叭卖鸡公榄和飞机榄的小商贩,趟栊后面幽闲地摇着葵扇的西关“师奶”…… 西关儿歌十分丰富。上下九步行街卖鸡公榄的儿歌让人听来亲切:“飞机榄,飞机榄,一飞飞到上天棚(天台)”。 西关地处城门西面,地势较低,一下雨就水漫上街巷,因而就有了“落雨大”的儿歌:“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落地穿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现在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有耀华大街、逢源大街和逢源正街等西关大屋保护区,以幅幅浮雕和童謡线画把西关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粤剧粤韵──粤曲、粤剧在西关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被称为粤剧的“祖屋”的八和会馆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即公元1889年),原址黄沙,是早期粤剧艺人行会,粤剧名艺人千里驹和马师曾等故居都在西关,銮舆堂是著名武生靓少佳故居。如今荔湾区保持浓厚的粤剧氛围,有40个“私伙局”常年开展活动,被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的称号。

  民间工艺文化——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是广州市博物馆中馆藏品最多的,目前各类藏品有数万件,以广东为主,兼及全国、历代的民间工艺品,其中一级文物的数量在全省排第三位。古色古香的西关古玩城,又称“古董一条街”,是古玩爱好者欣赏、交易的集散地。西关素有竹织、打铜等民间工艺。西关铜器用纯手工一锤一锤煅成,厚薄均匀,表面平整,一般不用抛光,艺术价值高。西关人有着博古好雅的文化情调,华林玉器街和源胜工艺街、玉器圩、酸枝街、古董街,让你寻宝不迭。如今上下九商业街还有象牙、玉雕的工厂作坊供游客参观。

  饮食文化──“吃在广州,味在西关”,西关饮食闻名中外。广州市现存最古老的酒楼——陶陶居已有120余年历史;莲香楼开创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有始创“莲蓉第一家”之称。还有广州酒家、趣香饼家、皇上皇腊味店等等。西关美食有:西郊泳场的荔湾艇仔粥、南信的双皮奶、伍湛记的及第粥、欧成记云吞面、银记的肠粉、有70多年历史的顺记冰室椰子雪糕、文昌鸡、清平鸡、陶陶姜葱鸡,姜汁撞奶、德昌咸煎饼……除了保存老字号,还开设了“西关人家”、等包罗了西关小吃的新食肆。

  中医药文化──清末民初时,西关十八甫冼基东、西一带是近代广州城区内一条有名的医药街。1893年,孙中山先生曾经在此开设中西药局,同时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32年冼基东街上已开设有中医馆20间,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中医街”之一。据统计,1932年在西关地区注册行医的医生达400多人,其从医人员之众,位居全城之冠。荔湾区目前正在致力打造三大特色中医文化基地:“李小龙医武馆”、“冼基东中医街”和“清平中医药博物馆”。冼基东中医一条街将在2008年前初具规模,考虑将其建成以居民住宅为主体、以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充分体现广州近代医疗、地方性医药文化的特色旅游街区。

  现在的商业保持了领先地位,如今康王路、上下九、花地湾一带商铺林立,清平中药材市场、站西鞋业城、南方茶叶城等特色专业市场,以及上下九步行街、白鹅潭风情酒吧街、华林玉器街、西关古玩城等特色专业街,交易范围已辐射国内外地区。已形成10多个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市场品牌,全区共有专业市场146个。

  2006年11月荔湾区举行了首届“西关小姐展芳华”民俗风情文化系列活动的决赛,对举办大赛活动作了尝试。“西关小姐”是西关文化的一个品牌,树立这个品牌,可以提升西关文化和西关商贸旅游的知名度。西关小姐作为广东旅游形象大使,向全国乃至世界宣传广东、广州、西关的旅游产品。

  西关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2005年1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为广东如何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构建创新型广东提出了一系列指道性、针对性、操作性非常强的政策措施和指道意见。“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进出口值、从业人数和年营业收入均居全国之首,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文化创意产业广东发展潜力巨大,将是未来全省发展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应尽快提出发展对策和作出部署。”① 区划调整使原荔湾区与芳村区合并后,地域空间、资源种类都有了很大扩展,“西关风情游”也有新的构成、新的内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均消费水平大大提高。据抽样调查,2006年广州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851元,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②2007年第一季度,荔湾区居民花费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人均支出为689元,占总家庭消费支出16.5%。③居民休闲消费有较大增长,促进了文化娱乐行业的发展。

  (二)西关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要保持岭南特色

  现在的娱乐产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娱乐服务业已经成为“第一世界”产业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这种内容方面的创造对英国和美国至关重要。美国创意产业把旅行与旅游业统计在一起,并对该产业定义为:“旅游业是指人们为休闲,从事商业活动或其它目的旅行外出而滞留在其正常生活以外的地点不超过一个连续年份。”旅游业包括了许多产业,它是美国第二大出口服务业,拥有最高的就业人数,也是美国零售业中第三大零售产业。1998年美国国内旅游与国际旅客的支出总数达5150亿美元,按推算2000年达5700亿美元, 2002年达6300亿美元。由旅游产业所直接支持的就业人数达到700万人。

  中国是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直到2000年,文化产业才完成了“合法化”阶段,开始了“合理化”过程。2005年我国人均GDP就已超过了1700美元,文化消费总量却只有4150亿元左右,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平均值的差距至少在15000亿元以上。就是说,我国居民的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所占比例不到1/4。遵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政府首先要从法律和制度方面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制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引道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在国际文化创意产业风潮的影响下,近年来,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北京2003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达到30多万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4.9亿元,创造增加值246.1亿元。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超过960亿元,占北京市GDP的14%。上海成立的创意产业中心把创意产业划分为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时尚消费、艺术传媒、执行策划5类,尝试培育创意产品的产业平台和消费市场。

  文化创意产业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本身是一个大概念,包含游戏、动漫、文学、音乐、影视、出版、软件、时尚设计等等非常多的行业或者领域。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通过越界,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幷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西关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和全国其他城市、地区一样,仅在起步阶段。西关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条件主要在旅游文化、商贸文化,虽然与广州领先的创意产业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的网游动漫产业不一致,但创意经济完全可以由此深挖和拉动。西关的旅游业发展可带动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等行业与领域的发展。西关的文化创意资源完全可以重新整合,使其更适合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广州人具有务实的文化风格。广州“中调”战略要优化老城区的产业结构,着力尝试发展创意产业。目前“广州设计港”已经率先在荔湾区“试水”,把深厚的西关文化特色以及大量闲置老工业厂房通过与历史建筑保护相结合,试图打造荔湾创意产业聚集区。计划建设中的“岭南广告湾”、继续扩建的“海角红楼休闲区”、每年举办的国际茶文化博览会和茶文化节,都是体验岭南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

  从现在旅游发展的态势来看,参与式旅游、感受异文化的旅游日益成为时尚。此外由于旅游经济是一种文化经济,以经济为基础,以文化为主道,文化因素渗透现代旅游的各个方面。“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蔽,是旅游业的灵魂。”因此,打造文化旅游的品牌,应是西关旅游业的一个重点。

  南京秦淮区旅游局提出建“十里秦淮”风光带主体框架,把秦淮河打造成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加速“文气”、“人气”、“财气”的相互促进和转化,建设一个融历史悠久、旅游兴旺、文化繁荣、商贸兴盛、时尚创意,以及古代文明与现代都市相辉映的人文秦淮。广州西关的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完全可与秦淮媲美。资源整合可以全面提升“西关风情”和“水秀花乡”的新荔湾特色。广州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独具岭南民俗风情和比较完整的旅游景区,接近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或以上海城隍庙、豫园为中心的商贸文化旅游区。经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只要广州市对突显广州特色的旅游商贸资源加以整合、开发龢利用,就一定能够打造出富有岭南文化特色、比秦淮风光更具魅力的民俗风情旅游商贸区。

  三、西关旅游文化产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2005年,我国提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词,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视为未来5年的国家任务。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此大环境下正当时。

  遵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应当把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政府首先要从法律和制度方面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制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引道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广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增强广州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手段;以此为契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文化创意产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紧抓广州承办亚运会的发展机遇,促进本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和谐发展。

  与传统产业注重改变产品功能价值(或使用价值)不同的是,创意产业主要通过改善产品的观念价值获得市场龢利润。以消费者的需求为道向,关注顾客价值,特别是对文化的认同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创意产业的精神性、流动性、易逝性性质决定了创意产业的根本:创意为王。创意产业的逻辑是消费道向,倡道新需求的挖掘和创造,拓展消费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意产业的产品最忌讳沿袭陈规俗套,它在总体上必须凸现产品独具的特色,才能“击中”人心,在市场上获得超值的效益。

  (一)西关风情游:新思路

  将文化理念融入旅游业,形成文化旅游业是对传统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对旅游业的影响尤为突出。旅游和文化要紧密结合,因为在发展旅游的过程里面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灵魂的旅游是不存在的。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才能推动旅游的发展。

  荔湾区自古就商贸兴旺,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西关文化旅游资源,区划调整后,新荔湾的地域空间、资源种类都有了很大扩展,是广州市唯一拥有“一河两岸”的老城区,南岸芳村是岭南水乡花地古村,北岸西堤、十三行、沙面是广府百年市井商埠,都是最具有广州地方特色的风情风貌,因此延伸到芳村的西关风情线路内容将更加全面丰富。西关风情游的创新应紧扣新荔湾区的“商贸文化旅游区”定位,以新荔湾为主线,以文化资源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平台,大力促进白鹅谭两岸文化带、观光带、产业带的互动发展、特色发展、蓬勃发展。突出西关文化的古刹、名店、老街、旧居这些荔湾特有旅游品牌。

  1. 发展“亚文化产业”──主题公园文化旅游业。以西关故事为蓝本建造“三家巷”主题公园。树立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的发展理念,着力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文化旅游,提升旅游的品质。近年来,我国的主题公园发展很快,符合游客现实需求而又品质精良、管理科学的主题公园就有强大的生命力,生命周期长,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建造的主题公园中,有些非常成功的范例,如深圳华侨城的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等。

  “三家巷主题公园”要突出西关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围遶“娱乐休闲、教育认识、社会和文化目标”这三大功能,增加参与性和文化性,以保持内容的不断创新,长盛不衰。

  2. 发挥名人效应,充分利用名人辈出的历史,造就西关文化的精粹和爱国教育基地。中国民族铁路事业开创者詹天佑,周恩来总理曾赞誉他的业绩是“中国人的光荣”。“詹天佑故居纪念馆”还需加大宣传效应,吸引更多参观者。清末维新变法领袖康有为曾在荔湾读书和居住过,是位于芳村的小蓬仙馆,可把此旧居改造成为康有为史迹展览馆,并将其所建的康家花园改造为“有为广场”,在广场设置康有为塑像。

  3. 依托芳村岭南水乡、花卉行业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芳村独有“千年花香”和“岭南盆景胜地”的资源,把聚龙村、黄大仙祠、五眼桥、何香凝纪念馆等这些历史文化古迹串上,完全可以打造出岭南西关文化旅游的“新精品路线”。今年荔湾区要在芳村打造三个生态旅游景点。西塱生态村:建设人工湿地。利用观赏鱼养殖基地排放的废水,在湿地集中进行脱氮除磷深度处理,采用水泵或高位水池向各养殖户供应再生养殖用水。葵蓬生态村:开发四季百花园。把“葵蓬花果生态园”发展为包括有现代盆花的生产,又包括有生态观光旅游、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会议与商务活动的功能,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公园。主要功能分区包括250亩的现代盆花生产区、80亩的四季百花园区、170亩的四季百果园区、70亩的自采无公害蔬菜区、30亩的农业体验、80亩的水景娱乐区、20亩的儿童乐园和8亩的商务会所。东石村:建造桃花公园把桃花生产基地改造成以生产、观赏和休闲相结合的小游园。

  4. 西关老字号众多,名店林立。应尽量保存老字号,充实泮塘广州美食园,发展传统西关美食。包括被评为“广州名牌美食”的西关美食:凤凰奶糊,杏花楼姜撞奶,荣德麻蓉汤丸,萨棠记萨其马,艇仔粥,德昌咸煎饼,梁英记裹蒸粽,梁英记笑口枣,国华白糖伦教糕,顺记椰子雪糕、凉粉糕。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吸引民间资本打造唐荔园、荔香园、荷香园、海山仙馆等四大饮食娱乐名园。以西关美食发展连锁店到全广州市乃至全国各地。

  5. 利用近水的地理优势,开发亲水项目活动。西关旧城本是濠涌纵横,水网在荔枝湾更是处处疏织着,与水为邻,呈现岭南文化的神韵。荔湾区水系资源非常丰富,珠江岸线总厂达25公里,如今南岸路澳头仍有“溪水悠悠,垂柳飘曵”的环境,修整之后的西关濠涌决不亚于江南周庄的水乡风韵。荔湾应充分利用此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水上旅游项目。

  南京夫子庙有秦淮画舫,荔湾也可以仿以前的紫洞艇恢复“游河”项目。“游河”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在荔枝湾上兴起的游乐项目,每至盛夏,人们乘坐各式游艇、舢板,荡漾在河涌上,沿途重重红荔夹岸,阵阵荷香围裹,一片清爽醉人的景象。除了游客的小艇外,海鲜虾艇、鱼生粥艇、烟果酒艇等来往穿梭,伴随着声声吆喝叫卖、咸水歌、嬉笑声,构成了一幅别有情趣的南国城郊水乡风情画。广州市老市长朱光曾叹曰:“广州好,夜泛荔枝湾。击楫飞觞惊鹭宿,啖虾啜粥乐余闲,月冷放歌还。” 

  6. 开发西关风情旅游纪念品系列。按照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全面建设,开发 “西关风情”特色旅游纪念品系列──以门神、满洲窗、脚门等为内容的瓷画和仿制品,还有独具西关特色、并有丰富的西关文化内涵的西关人家、西关小姐的秀雅用品,制成精美的旅游纪念品。

  7. 大力发展会展业。新荔湾可利用锦纶会馆这一广州唯一现存的清代纺织行业会馆,重现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情景,展示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的历史印记。也可以将锦纶会馆办成广绣的培训基地。也利用每年三月三的“仁威庙会”节庆活动把禅宗文化与创意经济有机结合。

  (二)西关风情游:新体验

  荔湾区定位为商贸文化旅游区。启动“西关风情之旅”新线路,把老荔湾和原芳村的经典景点资源有机整合,体验“西关风情”和“水秀花乡”的新荔湾特色。

  “五区四带” 凸显西关特色。“五区四带”是荔湾区发展商贸旅游文化的精髓。(“五区”:西关民居民俗风情区、陈家祠文化休闲区、沙面欧陆风情旅游区、十三行商埠文化区、华林寺禅宗文化区;“四带”:以康王路为轴线的中心商务区、中山七路、中山八路现代写字楼商业带、黄沙与六二三路一带的水产药材专业市场以及南岸路装饰材料专业市场群。)荔湾区配合广州“中调”战略,由政府牵头实施西关的旧城区改造,恩宁路是广州试点。

  荔湾有十大特色文化,而且每样特色都“看得见摸得着”:建筑文化,以骑楼街、西关大屋为代表;饮食文化,“吃在广州,味在西关”早已声名远扬,西关小吃更是令人垂涎三尺;民俗风情文化;中医文化;商贸文化,发祥地在荔湾的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还早过陆上丝绸之路;曲艺文化,粤剧起源于荔湾区,至今尚存的八和会馆即是明证;园林文化,原芳村有“千年花乡”之称;禅宗文化,华林寺至今藏有如来佛祖的舍利子;书画文化及工艺文化,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三雕一彩一绣”。正是因为文化与旅游互动作用,使荔湾的文化旅游业风情万种,栩栩如生。荔湾区将把现有的资源重新整合为八大旅游区:西关民居民俗风情区;集岭南传统建筑特色的陈家祠文化休闲区;沙面欧陆风情旅游区;“十三行”商埠文化区;花博园观光购物区;花地新城体育休闲区;华林寺禅宗文化旅游区;黄大仙祠综合旅游区。尤其是西关民居民俗风情区,最最凸显“西关风情”,主要景点包括荔湾湖公园、仁威庙、文塔、海山仙馆、西关大屋、小画舫斋、泮溪酒家、麻石街、西关古玩城等。

  (三)西关风情游:新突破

  区划调整以后,新荔湾以实施“商旅带动、产业升级、科教强区、环境优化”四大发展战略,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地打造具有荔湾特色的旅游品牌,树立“老广州缩影,新荔湾风情”的旅游形象。“商旅带动”,就是发挥丰厚的西关民俗文化资源和悠久的商贸历史文化,推动旅游、商贸、文化融合互动。

  施行“产业升级”战略,坚持“优先发展第三产业、优化发展第二产业、优质发展第一产业”的原则,巩固提升第三产业的支柱地位。通过调整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使得第一产业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观光农业提升,向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方向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原因:一是具有厚重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拥有一大批具备世界眼光、中国一流的文化人才,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和创意,文化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转化为文化生产力,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在产业投资方面,投资渠道多样化,充分发挥国家、集体、民营等方面投资资金,发展荔湾区的旅游业。

  以广州2010第十六届亚运会为契机,整合旅游文化资源。重点整合资源,既发挥原荔湾西关文化,又合理利用原芳村的土地资源优势。如在专业市场方面,新荔湾将在原来八大专业市场,即站西鞋业、清平中药材市场、黄沙水产交易市场、环翠园五金市场、谊园文具玩具精品批发中心、南岸装饰材料市场、十三行服装、文化公园的基础上,加上原芳村的花卉观赏鱼、茶叶,重点打造十大专业市场。新荔湾将突出“一街、两岸、三路、四园、八区、十场”及玉器街、古玩街、酒吧街等一批特色专业街作为重点,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发展格局。在繁荣传统商业的同时,加快构筑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体系;注重引道促进区内传统工业向新型都市工业提升,使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成为商贸文化旅游的重要互补。

  新荔湾努力建成岭南文化特区。荔湾区与芳村区合并后,成为独有一河两岸的新荔湾。旅游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是荔湾区得天独厚的优势。突出“一河两岸、水秀、花香、茶浓、食美、屋古、曲悠、商旺”的新荔湾形象。把西关建成弘扬岭南文化的“文化特区”,将传统文化保护与商贸旅游结合起来,使历史文化街区得到了有效保护。既是历史街区,就要增加参与性和互动性,增设富有历史韵味的景观、景点。发挥西关风情和“水秀花香茶浓”的文化特色。

  荔湾区作为传统的老城区,有着丰富的版权产业资源,其中的西关“五宝”,即 广绣、广彩、牙雕、玉雕、木雕极具广州的传统特色,“五宝”之一的广绣还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録,荔湾区的信义会馆最近也被选中作为广州市的版权宣传基地。

  据说在荔湾湖公园内保留着一段长约400米的故道,1999年相关部门提出了关于“复建荔枝湾故道”的提案,并制订了以“改善江岸河堤环境,开发水景旅游景观”为主题的规划方案。然而,市政部门整治荔湾涌计划已在1998年敲定,并于1999年5月进场施工,把它当做市政工程的污水分流渠加以整治,进行彻底地改造。如此一改造,也彻底改写了荔枝湾,风光不再、韵味难寻,没有了原来的情韵。这应是今后建设发展过程中值得借鉴的。

  “一江两岸西关情,水秀花香荔枝红”,新荔湾以人与自然、文化景观有机融合的岭南水乡特色,贯彻“修旧如旧”、保护整理岭南旅游特色原则,将堤岸景观建设、开发水上休闲旅游项目与发展创意产业有机结合,打造荔湾区的“水上明珠”。荔湾区将变成一个‘城中有景’、‘景中有城’的西关文化人文风光景区。

  新荔湾区在围遶实施“中调”战略,荔湾区将推进编制概念规划纲要,注重整合“一河两岸”资源,突出区域发展特色,妥善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化城区建设的关系,塑造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融的城区形象。区领道已明确表示:“恩宁路改造地块内的文物历史建筑一律不拆,全部保留!” 把新荔湾建设成为"两个适宜"的现代化文明城区、繁荣兴旺的商贸中心区、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旅游名区和水秀花香的生态城区。只要对突显广州特色的旅游商贸资源加以整合、开发龢利用,打造出富有岭南文化特色、与秦淮风光媲美的民俗风情旅游商贸区,加上芳村自然生态的资源整合,更具魅力的新西关将以新面貌迎接广州2010年“亚运会”。

  (作者分别系广东省社科院旅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所长、研究员)

  参考文献:

  [1]广州城建档案馆网。

  [2]鼎言商旅网。

  [3]南京旅游网中国旅游网。

  [4]《闲雅岭南风   悠悠西关情》,《亚太经济时报》2007年,总第1810期。

  [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总报告》 2007年7月1日   文化创意产业网 http://cci.cuc.edu.cn。

  (作者:杨荷卿 庄伟光)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