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西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内涵、历史沿革和主要特点



  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新崛起的产业门类,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创意大国转变,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州是我国的特大城市,幷且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必须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营造一个富有魅力的当代都市形象,才能提升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荔湾区是广州的老城区,地处广州城区的西面,俗称“西关”。西关在清末民初以前一度是位于广州古城西门外的商贸集聚区,它濒临珠江白鹅潭,水陆交通便利,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今天,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发展西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对打造荔湾区独特的城区形象,发展都市文化和建设魅力城区,促进广州市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谨对西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内涵、历史沿革和主要特点作初步的探讨。

  一、西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内涵

  当代意义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首先是在西方提出的,它一经提出就在全球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理念和新的实践。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又可称为创意文化经济或创造性文化产业,它强调通过创新和创造能力、使文化艺术给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支持与推动。我们研究西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不能不了解世界一般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对一个概念或范畴进行界定,无非就是界定它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我们有必要瞭解一般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文化创意产业理念的提出和作为一种经济实践几乎是同步的,目前,世界范围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许多学者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但至今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一是新型的产业集群;二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三是以文化产品及其衍生品的开发为主要内容;四是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五是以全球化和人类社会进入消费社会为时代特征。

  西关文化创意产业是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与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相同的基本内涵。但它是特定具体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紧密联系着当地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历史文化资源,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笔者认为,西关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和人类社会进入消费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以西关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创作和开发的内容,以科技手段对其进行创新、创造,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新的需求,带动旧城改造和旧城产业结构升级、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新型产业群。下面具体进行分析:

  (一)西关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西关文化创意产业创作和开发的重要内容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内容产业。高科技的发展,迅速解决了文化发展中的文化传播和发送方式,那么,传播或发送什么就显得极为重要。作为“上帝”的消费者需要什么、消费什么,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没有众多消费者需要或喜爱的文化内容或节目,文化创意产业就只能成为仅靠高科技支撑的空洞产业。网络等媒介产业的生存能力取决于“内容”的创造和消费,没有了内容,网络等媒介的发展就失去了市场。例如,我们欣赏数字电视,是欣赏它的内容,而不是欣赏它的数字传播方式。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内容产业成了文化传播交流的基础,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

  西关是广州的老城区,具有丰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有着历数不尽、与众不同的“文化风景”。西关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和优越,成为历代商贸兴隆繁盛之地,西关青灰石板的旧街巷至今还镌刻着“十三行”、“怀远驿”、“粤海关”等遥远的商贸遗迹;林林总总的老字号商铺、华丽气派的西关大屋、古檏的木趟拢、绮丽的满洲窗无不体现出独特鲜活的“西关文化”;流金溢彩的古玩雅饰、象牙玉器、金雕银嵌,长寿路的“玉器墟”、西来初地的“酸枝街”无不诉说着西关人的人文情怀。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发展休闲体验、美食购物、旅游观光、中医养生等产业。例如,珠江边的海角红楼游泳场、荔湾湖畔的海山仙馆遗址过去是修闲养生之地,现在通过改造和翻新,已经打造为具有新元素的修闲养生体验场所;西关拥有许多具有上百年历史的饮食老字号,老字号酒楼是西关饮食文化的重要资源,如广州酒家、泮溪酒家、莲香楼、陶陶居等。还有数不清的著名小食,如南信的双皮奶、银记肠粉、欧成记云吞面、德昌咸煎饼、顺记椰子雪糕、十甫路的牛杂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饮食资源,将上下九路、十甫路、宝华路、恩宁路、龙津西路等打造成连片的购物、饮食、娱乐、修闲区域。

  (二)利用高科技进行创新、创造是西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创造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命线。通过创造、创新使文化产品独具特色,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才能满足人们求异、求变的心理需求,这样的文化创意产品才能在市场上获得超值的效益。当代的文化经济是一种“眼球”经济,即注意力经济,社会上的文化产品和信息每天以几何级数增长,多不胜数。哪些东西能出奇创新,那些东西就能吸引消费者,就能创造效益。当代消费社会,大众流行文化遵循时尚化、浪潮化的运行方式,使得文化创意产品的新颖性、时效性和强烈的视觉特征空前凸现出来。文化创意产业所包含的广告、建筑、艺术、工艺品、时装设计、电影、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网络游戏、动漫、DV、FLASH、短信、手机视频无不强烈地依凭新的创意和设计。

  西关要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同样离不开创新、创造。荔湾区利用濒临白鹅潭的滨江地带,把废弃的旧厂房进行改造,形成了以信义国际会馆为中心的艺术创作及作品展示、工业产品设计及展示、时装设计和表演、影视创作拍摄基地等的设计创意街。目前,这条设计创意街已形成浓厚的文化纷围,吸引了大批的文化人和文化创作单位进驻。这里所有的设计创作和推广,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一些产品的设计制造也离不开高新技术,例如运用新技术将剪纸和制陶结合起来,制成剪纸陶瓷这一新产品,就很受市场欢迎。

  (三)西关文化创意产业是带动旧城改造和旧城产业结构升级的新产业群

  西关是广州的老城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步伐的加快,西关面临着旧城改造的严峻问题。一方面,西关至今还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古民居,如西关大屋、骑楼街等;另一方面,西关还有大量的危、破、旧房需要改造,这些房屋与西关大屋、骑楼街等混杂在一起,给旧城改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些困难,我们可以通过发展西关文化创意产业来解决。在西关大屋和骑楼比较集中的街道和小区,可对这些建筑进行修缮和整理,把其改造为旅游景点,周边不能大片拆建的破旧民房,可将其改造成为这些旅游景点服务的创意园区,例如创作与旅游景点内容配套的出版物、游戏软件、动漫;建立与西关历史文化相关的影视创作和拍摄基地等等。

  旧城区除了危破房的改造之外,还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根据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将从“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第三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将不断上升,经济越发展,其创造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就越会超过一、二产业。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产业结构下游化和需求结构上游化趋势,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机。产业结构下游化的突出表现是实业逐步让位于服务产业,商业等流通部门的地位逐步上升;金融产业等经济方式取代实体经济成为现代经济的中心;服务业的地位、从业人员的数量、层次,吸纳社会资本的总量,资金流量和行业利润率等进一步上升。产业结构下游化源于人们需求结构的上游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需要也不断提高。在基本的物质生活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生存质量。人们在生活中对物质的需求在总体支出中的比重会相对下降,就会大大增加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比如人们对书籍、音像、影视、艺术产品的需求,对娱乐服务、旅游服务、信息与网络服务的需求。即使物质生活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带有很多的文化因素。比如穿衣,不仅讲究结实、耐穿,而且更多地关注审美、时髦、品牌与流行等服饰文化的当代特征。

  广州西关历来商贸发达,制造业也有一定的基础,主要以手工业、轻工业、纺织、针织、印染、服装制造为主。随着旧城改造,很多传统的制造业被转移出老城区,商业、服务业得到很大的发展。西关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结合城市产业升级的需要,把传统制造业和商业改造成具有创新元素的新型商贸服务业,将传统的商业街升级为艺术商业街。例如,可将现在的上下九商业步行街改造成创意商业街,改变目前只卖低挡服装的商业形态。一方面可以引进世界的服装、家电、饮食等的著名品牌;另一方面,可以引进人才进行创作,自创品牌。还可以将动漫、网游创作与时装设计融合起来,在时装中体现动漫、网游的元素,在动漫、网游中推广时装品牌。例如,洛丽塔现在很受少女的欢迎,可以在上下九建立洛丽塔的创作、展示、表演和交流的基地。在西关古玩街、华林玉器街都可以引进创新元素,一方面创造新工艺代替传统的雕刻镶嵌工艺,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在玉器、金银的雕刻上要大胆创新,使用多姿多彩的形象,消费者最喜欢、最潮流、最时尚的形象都可以雕刻,不要局限在传统的观音、十二生肖等的形象上。荔湾路原来是针织、印染企业较为集中的一条路,现在这些企业都已迁走,慢慢发展成为体育、健身、修闲一条街,就成功地将传统的制造业改造为新型的休闲服务业。西关可以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还有很多,可以形成创意产业群,大力推动西关的旧城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

  二、西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沿革

  当代意义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的产业形态,但是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却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我们今天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把文化产业等同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主要强调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提供,而“文化创意产业”更为突出“个人创意”和“内容生产”。两者虽然不是完全不同,但大部分是相通的,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虽然文化创意产业产生于当代消费社会,但其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是历代的文化产业以及与文化相关的行业。而且文化产品的生产就包含了极大的创意,只不过过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服务的范围、所创造的价值与今天的文化创意产业不可同日而语。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分别有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意义的文化创意产业。所以,我们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不能忽略其历史演变;我们今天关注西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也要考察其历史沿革。古代意义的西关文化创意产业曾有一定的发展,明、清以来发展尤为迅速,并成为绚丽多彩的“文化风景”。到现在,古老传统的西关文化正在孕育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现代创意文化。

  (一)在明、清以前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贸易与文化交往的重要港口。而西关则因了优越便利的地理位置,成为历史上广州商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享有“外贸古港”的美誉。自汉以来,西关的商贸就比较繁荣,商业繁荣带来了人员流动的频繁,频密的人流,又带动了西关饮食业、休闲娱乐业、古玩业等文化产业的发展。

  西关之地以荔枝湾闻名,旧时的荔枝湾在现今的荔湾路、中山八路、黄沙大道(北段)、多宝路(西段)、龙津西路一带。原本,这一带是珠江边河汊纵横、地势低洼的大沼泽,所以历代百姓为了防洪防潮,便持之以恒地修堤筑坝,并在堤坝上种植荔枝树,在水塘里养鱼,或是载种莲藕、荸荠、菱角、茨菇、茭笋等,日久天长就构筑出西关“一湾春水緑,两岸荔枝红”的怡人风情画卷。关于这些,明末清初广东著名文学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的“名园篇”里有这样一段描述:“其塘者有花坞、石华林园,皆南汉故园。逾龙津桥以西,烟水二十余里,人家多种菱、荷、茨、芹之属,其地总名西园关。”南汉时,南汉王刘龚在荔枝湾畔建起了连绵三十多里的御果园——昌华苑,园内遍植红荔,使荔枝湾的消夏、休闲、娱乐业迅速发展起来。得荫接福的南汉后主刘伥每到炎炎夏日,更在此大摆“红云宴”,邀八方宾客,请群臣百官,开怀畅饮,尽得风流快活。此后的数朝历代,荔枝湾的休闲、娱乐业长盛不衰,同时也带动了饮食业的发展。

  西关是一个充满广州传统风情的地方,也可以说是广州美食的一个缩影,正所谓“食在广州,味在西关”。广州人爱吃、会吃,天下闻名,夸张点的说法就是:广州人对有四足的东西除了桌子不吃外,什么都吃。而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粤菜,正是以其取材不限、滋味清鲜、百菜百味、变化无穷而成为海内外最受欢迎的菜式。据载,早在秦汉以前,西关先民崇尚杂食,而秦汉之后,汉人不断进入广州,将中原的饮食文化与广州土著的饮食风尚相结合,扬弃了杂芜不良之风,保存了“生猛鲜活,清淡适口”的本质特色,奠定了西关饮食文化的南北兼收、中西融合的鲜美风格。

  (二)明、清至民国

  到了明、清时期,广州的工商业更为昌盛,旧城已不能满足工商业发展需要,北面的发展受到越秀山的限制,南面又有珠江的阻隔,东部多为丘陵台地,只有河流冲积形成的西关平原有大片土地可供利用,为当时广州大面积的纺织工场和住宅建设提供了理想用地。西关地区交通便捷,是广州西面的门户,通过西、北江及其支流,连通陆路;白鹅潭周边的码头是广州重要的对外口岸,西关平原河渠纵横,便于运输货物,西关便逐渐发展成为城西主要商业街圩。明成祖永乐三年在十八甫路一带设立怀远驿,供外商在广州进行贸易活动和住宿,后来清政府又在广州建立了粤海关和在十三行,建立起洋行制度,管理全国的对外贸易。干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封闭了江、浙、闽海关,只留粤海关“一口通商”,使十三行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唯一场所。“一口通商”不仅使西关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还带动了广州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批西方近代的机械及先进技术首先在西关得到了引进和运用。工商业的繁荣,也带旺了西关住宅的发展,有钱的豪门大户纷纷在西关一带兴建住宅寓所,许多打工谋生者也拥到西关一带居住。到清末,西关已形成了有街有市、商铺林立、工商贸互相促进的繁华喧闹地区。

  工商业的繁荣给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极大的契机。明代以后,荔枝湾原来蜿蜒的细流渐渐变成纵错的河网,荔湾河水一直通向珠江白鹅潭,这就使繁喧的荔枝湾又演化出水乡泽国的梦幻景致,成为明代羊城八景之一的──“荔湾鱼唱”。这一景色精致地体现了荔枝成熟时,河湾两岸緑影婆娑、十里红霞、画舫如鲫的人间仙境;微妙刻画出渔民清早撑舟出江捕鱼,黄昏回到河湾停泊、渔歌唱晚的诗情画意。到了20世纪初,繁喧的荔枝湾达到了鼎盛华年,当时兴起了一种风雅浪漫的“游船河”的消遣娱乐活动。在荔红荷香、月明风清的夏夜,游客们坐在画舫里,荡舟于荔枝湾上,一面品尝着荔枝、西瓜等应时瓜果和艇仔粥、炒田螺等风味浓郁的南粤小食,一面欣赏轻管悠弦的粤讴小调──咸水歌。这真是一幅民国初年南国城郊──西关之风情彩墨画。后来,精明的富商纷纷在西关这块风水宝地兴建了西郊泳场、海角红楼泳场,供游客戏水、餐饮、跳舞、旅宿、欣赏曲艺等,于是,荔枝湾成了一处人间仙境和天堂乐园。

  自清代起,广州的富商雅士在西关相继建起了一批岭南园林,如广州绅士丘熙的唐荔园、蔡廷蕙的环翠园以及清末民初的荔香园。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在清代号称为全市私园之冠的,则是广州富商及文化名人的潘仕成建于道光年间的“海山仙馆”,其位置在现今的荔湾湖公园一带。海山仙馆”无论是其所处的风水宝境,抑或是辽阔轩昂的占地面积,都在当时广东的岭南园林建筑中堪称“巨无霸”,可谓独领风骚、艳压群芳的南国园林典范。

  工商业的繁荣使西关聚集了一批富绅商贾和文人雅士,他们纷纷在此买地建居,于是,凝聚了西关建筑文化精髓的西关大屋便应运而生。西关大屋筑以石脚、以水磨青砖砌墙,正门由雕花短脚吊扇门、乌光可鉴的木趟栊、硬木大门一套的“三重门”组成。正对门口的是正厅(神厅),是供奉祖先和家人聚集的地方,正厅前近天井上方前有一用木版拉花透雕而成的花罩,把大厅和天井分隔开;而正厅上方,还搭建有神楼,用于供奉祖先;正厅后面用屏门围隔成头房,是家中最老的长辈居住之处;头房后是二厅,是家人用膳之处。正厅西侧为偏厅,一般用于招呼宾客。正厅东侧是书厅,书厅对开外设有一个小庭院,用作栽花养鸟,十分幽雅。书厅侧有一“青云巷”,是旧时女眷、仆人出入之处。由二厅顺木楼梯而上可至阁楼,阁楼设有两间房,其中一间为小姐闺房。西关大屋吸取了中原园林建筑和家居特色,结合了岭南气候的特点,独特的结构有冬暖夏凉的优点,形成了独特的岭南风格。

  除了西关大屋之外,西关还保留着大量岭南特色历史建筑。西关的路网格局呈棋盘式,内街砌以麻石,由一个个住宅区构成,西关地区的建筑因为亚热带的温热气候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形成了建筑布局的开放性和多元兼容性,即岭南风味。目前仍大量保留着骑楼建筑、西式建筑、庙宇宗祠建筑等多种类型的传统建筑。传统的城市格局和传统建筑为保护和弘扬岭南文化提供了重要载体。

  坐落在广州中山七路的陈氏书院是一名闻遐尔的艺术古建筑,是晚清时期广东七十二县陈姓的合族祠,因是陈姓弟子的读书处,故名陈氏书院。该书院荟萃了粤式艺术风格和人文景观,其岭南民间建筑的装饰工艺尤有特色。陈氏书院建于1890年,沐浴了百年风雨,而今华彩依旧,其三进三路九堂两厢的全局布设,六院八廊相互穿插的对称布局,充分显示了陈氏书院的建筑价值,是一部广东民间瑰丽的建筑匠心与装饰精艺的百科书卷,既宏大又全面,完美地阐析了岭南的审美趣味龢民俗风情。

  明、清以后,西关的饮食业也逐渐走向鼎盛,涌现了一批著名的饮食老字号,如陶陶居、莲香楼、泮溪酒家、广州酒家等,这些老字号各有风格品味,各有招徕食客的窍门和絶招,一直引领着餐饮业的发展,成为西关饮食文化的重要支柱。陶陶居建于1880年,其招牌“陶陶居”三字为康有为所书,它坚持饮食与风雅结合的经营路线,吸引了许多当年名声显赫的文豪骚客;此外,它还是旧世的风月宝地,许多富家官爷阔少常把这里作为相亲之地。建于1899年的莲香楼,最初是专做糕点的小店,后以制作色泽金黄、幼滑清香的莲蓉馅出名,后来更以制作纯正莲蓉月饼而生意兴隆。再后来,莲香楼除经营饼食馅料之外,还经营早晚茶市饭局,数不清的文人墨客和性情中人曾在这里一面品尝美味佳肴,一面挥毫留下佳句墨香。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泮溪酒家和广州酒家也在西关饮食业发展中留下了显赫的名声。

  近代广州报业发展迅速。清代光绪、宣统年间,广州共有70份报刊创办发行,报馆地址约30家坐落在西关地区。民国时期,设馆西关的报刊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第七甫、第八甫(今光复路)和十八甫一带,有100多种,占当时广州报业的半数以上,成为广州当时别具特色的“报纸街”。此外,最早的广州报业组织机构也设在西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广州报界公会成立,会所设在十八甫新源街,后来设在光复路附近的长寿街,广州新闻记者联合会筹备会也设在长寿街小圃园口报界公会内。当时报纸街内较著名的报纸先后有《七十二行商报》、《广州民国日报》等等。有不少报纸是民间知识分子创办的,对时事评论比较客观,关注民生民情。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也在此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等进步思潮的刊物,如陈公博、谭平山、谭植棠等人于民国九年在第七甫创办的《广东群报》,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在广东思想界引起强烈震动,受到年轻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

  西关商业的繁盛不仅造成了“藏富于民”,而且造就了“藏艺于民”。清代以来,民间博古好雅之风盛行,使西关成为古玩玉器、手工艺品的汇聚之地,许多金、银、铜器都用手工制成,艺术价值极高。经济的富裕和文化的繁荣使西关人更懂风雅,华林玉器街和源胜工艺街、酸枝街、古董街百年兴旺的历史就是明证。岭南三雕(牙雕、玉雕、木雕)一彩(彩瓷)一绣(绣品)素来享有盛誉,西关正是三雕一彩一绣的生产集散地,因而三雕一彩一绣被称为“西关五宝”。大户人家固然有大量的三雕一彩一绣精品藏于家中,小户人家也不乏这样的一两件精品于手中把玩,市井上这些工艺品的交易相当繁盛。

  西关是粤剧曲艺、岭南文学、岭南画派的重要发源地,是诗人词人聚居、书画名家荟萃之地,素有“粤剧曲艺之乡”之称。粤剧已有150多年的发展历史,西关恩宁路上的八和会馆是粤剧表演和粤剧艺人聚集交流之地。粤剧的红伶经常在八和会馆登台献艺,大批“发烧友”前来捧场。常年不断的粤剧演出培养出一批粤剧泰斗,如薛觉先、白驹荣、马师曾、红线女等,这些粤剧名伶大部分都生活在西关的骑楼大屋和幽深巷陌之间。粤剧还常在西关的酒楼食肆中演出,经常的演出以及与粤剧名伶的交流,使粤曲、粤剧在西关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新中国以来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由于经济体制的不同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西关无论是文化事业或文化产业都有一定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荔湾区和全国一样,文化行业被纳入国家计划进行投资和管理,称为文化事业,电影、电视、文学创作、艺术院团、书报刊出版发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全国各地都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各地的文化体制改革如火如荼,文化产业飞速发展。荔湾区在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饮食业方面,除了老字号外,改革开放后西关新崛起的酒楼食肆也大放异彩,如荔湾湖公园附近的唐荔苑、文化公园旁的水蛇村、下九路的荔湾名食家、十甫路的西关人家、沙面的侨美、兰桂坊、牛桥、玫瑰园等,创设了许多如“广州第一鸡”──清平鸡等的新派粤菜。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新派食肆也林立于西关之中,珠江边的沙面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酒吧、咖啡厅等众多元素糅合在一起,再加上无敌江景,情调真是不言而喻,令人心醉神怡。新的意念深化了西关餐饮文化的主题,成了西关最亮丽的风景线。西关还有许多令人留连忘返的名小食,如伍湛记及第粥、南信双皮奶和姜撞奶、顺记椰子雪糕、银记肠粉、德昌咸煎饼、开记緑荳沙、荔湾艇仔粥、荣华麻香酥、荣德麻蓉汤丸、十甫路的牛杂等,这些名小食大部分都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改革开放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在多次美食评比中都获得名小食的称号,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

  粤曲、粤剧在西关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发展。在西关的长街窄巷、酒楼食肆、荔湾湖的老榕树下,总有粤曲、粤剧爱好者在操曲排戏,目前粤剧爱好者自娱自乐、自由结合的“私伙局”就有数十个。荔湾区还举办每年一届民间音乐曲艺“私伙局”大赛,一些街道的文化站还办起了粤剧学习班,培养粤剧小演员。此外,现在西关仍有众多的诗词爱好者,有荔苑诗社、粤海诗社等社团。新中国建立以来,书画人才济济,涌现了李曲斋、黄志坚、邓长夫、黄子厚、李伟、林少明、卢有光等知名画家。

  为了适应广州城市建设的需要,荔湾区的旧城改造过程中,结合城市规划和社会经济各项设施的布局、依托和围遶每一个片区的原有历史文化特色进行。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西关民居民俗风情区、陈家祠文化休闲区、沙面欧陆风情旅游区、十三行商埠文化区、华林寺禅宗文化区五个体现荔湾区旅游文化精髓的区域。

  荔湾区在危房改造中坚持注入文化元素,注意与周围的文化景观融为一体。一条街一种景观风格,一条街一种文化特色,一些具有文化内函的片区已经改造为商贸旅游文化景区。比如,整治后的陈家祠广场与陈家祠本身不仅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景点,还为小区居民创造了安居乐业的舒适环境。耀华大街自被广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后,荔湾区随即将它纳入历史街区整片保护,并对其进行全面整饰。耀华大街全长约120米,西关大屋等清末民初的传统民居均得到较好的保存,现有房屋30多幢,皆为民居,除西关大屋外,还有竹筒屋、花园洋房、小洋房等,是西关民居保存较为完整的街巷。整饰后的耀华大街成为人们见识西关大屋的一个有特色的旅游景点。

  为了更好保护和开发宗教文化,荔湾区制定了《华林寺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将华林地区建设成为具有浓郁岭南历史文化色彩的“西关传统民居区”、“宗教文化活动区”、“骑楼特色商业街”。重点对区域内的寺观、楼阁、民居、街市、巷道、古井、古木等进行保护;对鸿昌大街至毓桂坊生活景观、华林寺玉器一条街、下九路商业骑楼观光街进行保护和开发;对华林寺历史街区埠头风貌地段进行整治、开发和保护,通过对寺观、古塔、老街、民居等的恢复与改造,使得华林寺昔日香火鼎盛的历史得到重现与发扬。泮塘的仁威庙是供奉北帝的道教神庙,取“仁威并施”之意,始建于1052年,是现存广州最古老的寺庙之一,罕有的道家圣物“北帝神杯”是镇庙之宝。仁威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的破坏,近几年经过大力的翻新整修已基本恢复原样,现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泮塘仁威庙会”,已成为广州地区较大型的民间传统活动。

  三、西关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特点

  当代意义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不是很长,因此,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是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产业链尚不完整的风险产业,同时又是有效需求高速增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经济效益非常诱人的朝阳产业。一般而言,世界文化创意产业都具有风险性、合作性、复杂性的特点。首先,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如电影、电视剧、广告片、MTV、动漫、网络游戏的需求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每一文化创意产品对于消费者需求来说,存在着时尚潮流、个体嗜好、传播炒作、时机选择、社会环境、审美差异、地域特色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因而大大增加了创意产品的风险。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尽管十分推崇个人创造力,但它又不同于过去时代文学家艺术家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的那种“独创性”,不同于过去时代艺术作品完全由个人独自完成的情形。当代文化创意产品必须由创意策划、技术制作、传播操作、管理协调、商品销售等多方合作才能最终完成,它是多方合作的产物。再次,需求的精神化、心理化、个性化、独特化,消费的时尚化、浪潮化,要求文化创意产业改变过去固化的常规发展模式,代之以不断变动的创意策划,创意设计,创意营销,需要不断地设计市场,策划市场,涵养市场,激发市场,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行模式具有复杂性。

  西关文化创意产业是西关文化产业在当今时代的新的文化形态,是对西关文化产业的延伸和发展,它除了具有一般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之外,还体现出自己的特点:

  (一)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西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以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创意对象,因而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例如,利用传统的商贸优势建立的上下九商业步行街;利用华林寺禅宗文化资源打造的宗教文化活动区;利用西关大屋、骑楼建筑和陈家祠等明、清古民居资源形成的荔湾风情旅游区;利用荔湾湖公园、古代荔枝湾、海角红楼等休闲娱乐资源建立的现代新型休闲娱乐区;利用西关著名小食和饮食的百年老字号创新的新派饮食文化等等,无不打上西关的鲜明印记,成为西关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与其他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标签。

  西关文化创意产业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也是岭南文化重商与务实特性的表现。历史上岭南沿海地带向来有重商的传统,商业贸易的发达使岭南文化的发展与商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发展工商业以富国成为岭南近代思想家们的共识。而到了现代,岭南文化的重商性使西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紧密依托商业的发展,与商业的发展融为一体。岭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达又锻造了岭南文化的务实性,岭南浓厚的商业性,促进了岭南多元化经济的发展,从而培育出文化的实用性。岭南文化很注意讲求实用,少保守或空想,凡事不流于空谈阔论,而要讲求实用。讲求实用使西关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遭受外来文化冲击时仍能保留较多的岭南文化历史遗存,西关至今还保留着基本完整的旧城风貌和大量岭南特色历史建筑,保留着诗书画曲传统,保留着浓郁的民俗风情,这些都为西关发展当代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初步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群

  虽然西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发展的历史很短,但是由于有过去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群。例如,有成为拳头产品的风情旅游观光产业;有优势明显的饮食、商贸产业;有养生、休闲、娱乐产业;有艺术品、工艺品的设计、展示园区;有时装的设计工作室,有影视广告、艺术表演,出版等行业,初步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群。

  西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所以能初步形成产业群是与秉承岭南文化的勇于冒险、敢于创新特质有关。岭南到了近代更加富于创新,勇于打破民族和国际的隔阂,吸取外族、外域的先进科学文化,改造和变革自身的落后和局限,开拓出自身发展的新道路,很多方面跃居全国领先地位,新思想、新理论更是层出不穷。改革开放以来,荔湾区政府和广大西关市民不断开拓创新,为发展荔湾区的文化产业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多年来,荔湾区坚持把建设商贸文化旅游区作为战略目标,充分利用传统的商贸、旅游、曲艺、文博等优势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荔湾区紧紧把握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潮流,又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的发展目标,不断整合利用原有的文化资源,创新拓展新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具有高技术含量和创意设计的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广告、艺术表演等文化创意产业,从而,在区内初步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群。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西关的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初步形成了产业群,但其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一是产业的门类还比较少,主要集中在旅游、饮食、休闲、娱乐、时装设计和销售等方面,在影视创作、书报刊出版、动漫、网游产品的开发方面都比较欠缺;二是低端产品多,仍然是集中在旅游、饮食、休闲、娱乐方面,高端产品少,如音乐创作,建筑设计、广告制作等;三是高科技产品和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产品少,如数字艺术、数码娱乐、软件开发、动画制作、手机增值服务等。

  文化创意产业与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高新技术的产生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不仅道致所有传统文化形态的“升级换代”和现代更新,而且创造了大量崭新的文化形式。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形态上,就难以达到“创意”的要求。此外,新一轮新技术革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解决了传播或发送方式,那么,传播或发送什么就显得极为重要。作为“上帝”的消费者需要什么,消费什么,成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没有千百万人需要或喜爱的文化内容或节目,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会失去市场。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体现“创意为王”,应该大力发展内容产业,特别是需要加强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的开发和交易。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在文化产品的制造和加工方面的能力远远超过文化产品的内容创造能力,所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西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虽然有了良好的基础,但要取得更大的突破,必须着力解决文化创造力弱、创意水平低的问题。因此,荔湾区委、区政府要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纳入区的发展规划,同时要大胆引进文化创意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紧密依靠高新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作者:霍秀媚,系广州市委党校《探求》杂志副主编、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