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节 近代的社会生活

  一、西方宗教的传播
  
  顺德地近口岸,比邻港澳,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较大,度量单位,流行英制,口语中也夹杂外语单词。1839年,随着桂洲四基玫瑰天主教堂的兴建,天主教又开始在顺德的边远农村传播。
       
  二、近代交通
  
  顺德交通主要依靠水上交通,清朝光绪年间,轮船输入,容奇成为重要港口,大良至容奇,有两三艘机动小火轮来往。县外,有花尾拖渡,轮值隔日开航前往广州,当时盗匪横行,丝艇除本身的武装自卫队外,另加拖一艘“包打船”,装备土炮、机枪、长短枪和手榴弹等。1928年,顺德开始兴建公路,顺中公路只筑到德胜河畔的沙头,长六公里,南顺公路只筑到羊额河畔,长9公里。
       
  花尾渡产生于清末民初,是当年航行在珠江下游的一种新式木质客货驳船(亦称拖驳船)。珠江三角洲水网纵横交错,较宽较深的水道众多,水量足,水流缓,风浪小,尤其适合小轮拖渡的行驶。因此新式先进小轮拖带的木质客货驳——花尾渡以其吃水浅、载客多、载量大的优势应运而生、称雄珠江。
  
  花尾渡采用浅水船的平底,仿照洋式客货轮船的模式建造;层楼结构是其最大特点,船上楼高三层半。花尾渡无动力机舱,腾出更多空间载运客货,一艘200吨级的花尾渡可载客200多人,载货几十吨。由于体形庞大,给乘客的活动空间很多;没有隆隆机器噪音与震动,安静平稳异常,这两点最为人客受落。前面拖轮与花尾渡的联络,前者靠汽笛,后者靠敲钟,因此只有乘坐过花尾渡的人,才能真正体验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
  
  花尾渡以浓郁的民族色彩而着称,船头彩绘一只貔貅,俗称“船头神”,以“镇魔压邪”;船尾用艳丽夺目的色彩描上海棠、牡丹、龙凤、麒麒等奇花异兽,寓意吉祥富贵;还按八仙过海的神话,画上蒲扇、莲花、葫芦、笙箫、宝剑等八仙所用宝物,以示神通广大,逢凶化吉。因其船体结构新颖,近看图像优美,远看色彩斑斓,所以广州市形象地称之为“花尾渡”,更有文人把它形象地比喻为“浮游于水上的天鹅。”
  
  史料:
  
  《容奇码头杂忆》    何露斯
  
  容桂地处珠三角中部河网地带,毗连港澳,水路交通畅顺。解放前夕,容奇码头除本土自置的、朝去夕返对开的“合成”、“成发”两只容奇省城渡船外,尚有“容安”等4艘渡船;又有“江省”、“利南”、“利兴”、“民生”、“悦来”、“恒安”、“小榄”、“中山”等花尾拖渡,还有来自大良、均安、齐杏、水藤、龙江、大岗等地的四乡船只,它们每航都要在容奇码头停泊片刻或三四个钟头。
  
  弹丸之地的容奇小镇德胜河上,平时就有如此多按排期往来的船渡。每年夏秋季节,一旦顺德糖厂开榨,那运蔗来的船,搬糖走的船,更是堵满了河的一角。河面、码头、堤岸就显得格外热闹了。
  
  有人气就有商机。容奇码头作为水上运输驿站,吸引着有商业头脑,善于经营的小本人家在长堤(现在旧马路口东风居委会到客运站)一带,开设了三四个粥饭档;还有艇仔粥、小食炒田螺及水果香烟摆卖摊档;更兼有看相测运程的”金名堂”;又有刷鞋者、掮扇者、行李挑夫、象棋设局、卖武卖药、“马闸” (帆布躺椅)租赁……等等五花八门。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穷家十五六岁的男孩,也有在中午,晚上开饭时间,穿梭于饭档与泊船之间,为船上旅客买送饭食,赚取一毫几分(当时使用港币), 以帮家养口。在兜客买饭、送饭之间,有时饭刚送上船,船已启动开航而人未离船,那孩子就只好游水上岸,人们称之为“跳船”。夏日“跳船”那是小事一宗,倘若冬天“跳船”,可就苦不堪言了。
  
  三、电力
  
  1915年,大良、陈村、容桂的一些米商和丝商,从香港购进柴油发电机,日间抽水,夜间照明,是为顺德使用电气的开始。1930年,顺德光中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包括大良、容奇、桂洲、伦教、勒流、陈村、龙江等地,夜间有了电力照明。
  
  四、近代邮政与电话
  
  1902年1月25日,清广州邮政总局在陈村设立了邮局,是顺德近代邮政事业的开始。作为近代文明标志的电话,率先由顺德商人引进,1928年,商办电话在陈村樟树街开办,直到1937年,官办的大良长途电话所才在大良鉴海南路开办,不久,顺德的大多数市镇都接通电话。
  
  1876年3月10日贝尔就是通过这个话筒实现了电话的第一次通话。其经典名句是贝尔喊出的“瓦特森先生,快来,我需要你帮助。”
  
  五、照相与摄影
  
  1888,南海人方端初、陈步云合股在大良笔街(华盖路)开设的华真照相馆是顺德的第一家照相馆,在全国都是开风气之先。一般民众留影纪念、维新革命人士照相励志为当时时尚。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蔡俊三、薛子江,是中国近现代摄影史上有较大影响的摄影家。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 ,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六、电影与广播
  
  清代中期至民国初年,年节时分和神诞庙会,往往搭棚演戏。1917年,在大良中和里,首次放映了露天黑白无声电影,电影的魅力逐渐压倒了戏曲,一些规模较大的茶楼和酒楼也开始放电影以招徕顾客。1929年,首家电影院“公记”在大良开业,容奇、桂洲、陈村、勒流、龙江等地相继建造电影放映和戏剧演出的两用戏院,租请广州的流动电影放映队放映影片。
  
  广播事业开展的比较晚,1930年,县政府才装置了两台无线收音机,其后,各区镇在街市热闹地段装置收音机,转播广州广播电台的节目。直到1947年,顺德才有了第一家广播电台——勒流私营 “声光”有线广播,除转播省台新闻外,还播放唱片音乐。
  
  七、图书馆和报刊出版
  
  马岗虽然是清中期广东的刻书中心,但整个顺德仅有少数私家藏书。1924年,第一间公共图书馆县立图书馆在大良祝元里状元祠设立,只是设备比较简陋,藏书最多时不过5000余册,报刊只有四种。
  
  近代报纸随顺德工商阶级的壮大和西学东渐而创立,1911年1月1日,绅办商营的《顺德新报》是顺德较早的报纸。广州、港澳等地的报刊,聘请本县人士为业余记者,提供本地新闻,其中的很多人成长为著名的报人和学者,如:卢信、黄节、等。
  
  八、自梳女
  
  封建社会,礼法苛严,女性受害尤其深重,明代以来,随顺德蚕丝业的兴起,女子养蚕缫丝生活可以自立,相继产生了自梳、金兰契、不落家的习俗,晚清至民国前期达到高潮。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顺德蚕丝业崩溃,缫丝女工大量失业,几千自梳女流落南洋和港澳地区做家佣,晚景凄凉。              
  
  自梳女与不落家
  
  过去女子出嫁,须由母亲束髻,立心不嫁者则履行一定的仪式自行束髻,称“自梳”。仪式通常在自梳女及不落家妇女聚居的“姑婆屋”内举行,当事者预先购备新衣鞋袜妆镜头绳及香烛酒肴,以黄皮叶煮水沐浴,设供拜观音,立誓永不婚嫁,然后由年长的自梳女将其辫子梳成发髻,更换新衣新鞋,向其他自梳姐妹一一行礼,经济宽裕的,还须摆酒宴客。履行仪式后,该女子即为“梳起”,正式成为“自梳女”,终生不得翻悔。“自梳女”平日可继续居住母家,采桑缫丝,自食其力,闲时常到“姑婆屋”与众姐妹聚会,在生活上互相扶持,亲如家人。年老或病危,必须移居“姑婆屋”,絶不能在母家去世。
  
  不落家是自梳女子的一种假婚习俗,为遭父母强迫嫁人抗争无效所采取的折衷办法,过门行婚礼而拒絶同丈夫寝处,三朝回门后即长居母家不返,故称“不落家”。
  
  九、经世致用与留学教育
  
  鸦片战争以来,旧式儒学与私塾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经世致用的檏学之风在顺德渐兴,1890年,清末教育家简朝亮在家乡开设“简岸读书草堂”,当时与其同学康有为在南海的“万木草堂”齐名,简朝亮超越当时社学私塾专注八股括贴的风气,倡导经史实学,其学生黄节和邓实,学术淹博,是名闻全国的大学者。留学教育虽属少数,但顺德已有参加,比较著名的有留美幼童和清末留学日本。1872年,容闳主持的幼童赴美留学,有顺德人5名,比较著名的有曹喜祥和梁敦彦。
  
  梁敦彦小传
  
  梁敦彦,广东顺德人,1856年生,字崧生。祖父梁振邦曾在香港西环行医,父梁文瑞在南洋做过生意。受家庭影响,梁敦彦少时就会英语, 1873年,梁敦彦作为清政府首批留美幼童之一(30名少年中包括詹天佑、唐绍仪等),随容闳及清政府指派的监督陈兰彬赴美国康州哈特佛郡。几年后,先入当地中学,再考进耶鲁大学,攻读工程及法律,除学业优秀外,喜爱体育运动,长于棒球。由于留美学生入大学后都剪辫,改着西装,引起了监督陈兰彬的不满,加之1881年美国政府反对中国留学生入陆军及海军学校,李鸿章以其背弃1868年两国条约,要撤回全部留学生。1881年夏全部遣返回国,当时只有詹天佑正式大学毕业。而梁敦彦尚差一年毕业,无奈返国。
  
  梁敦彦回国后,一直提倡体育运动,在自己家里建了中国第一个网球会,举办了多次网球比赛。可以说梁敦彦是把西方体育引进中国的第一人。
  
  1904年,梁敦彦出任天津海关道台,整顿“北洋大学”,并鼓励该校学生赴美留学。不久,梁敦彦兼任京奉铁路总办。其时,列强在中国扩张自己的势力,英国建议清政府修建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俄国及日本也想插手这条干线的修筑。梁敦彦得知后,连忙向袁世凯及清政?府进言,提出这条铁路是京城通往内外蒙古的唯一要道,万不能叫外国插手,并举荐詹天佑来主持修筑这条铁路,清政府采纳了梁敦彦的建议。詹天佑排除万难,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幷发明瞭火车自动挂钩(人称詹天佑钩)。
  
  1907年,梁敦彦升任为外务部右丞(副部长),推翻1881年美国政府禁止清朝留学生进入军校的规定,每年送两名中国留学生到西点军校深造。1908年,美国要退回庚子赔款,梁敦彦主张办学堂,并与美国公使柔克义谈判达成协议,除一部分退款用作送中国留美先修班外,还用此款开办了清华大学。1909年,梁敦彦又升任为外务尚书,幷兼会办税务大臣。
  
  1914年,梁敦彦携夫人及子女回国为母奔丧。随后任徐世昌内阁交通总长,总管全国的铁路、轮船、电报及电话,对中国的近代化起了不少作用。
  
  思考题:顺德近代经济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活动:1. 访问在世的自梳女,记録口述历史
        
        2. 收集近代文物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