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花都狮岭盘古神坛述略
【中文摘要】盘瓠是瑶族人的祖先,也是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所崇拜的祖先神。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盘古诞辰。岭南人对盘古的崇拜习俗由来以久,各地均设有盘古庙。本文以花都狮岭的盘古神坛为例,进行初步探讨,为研究盘瓠庙宇发展及对盘古崇拜历史探索提供一些信息。
Abstract: Pangu is the ancestor of Yao people,and also the ancestor god worshipped by the Yao and She people too.The lunar calendar October 16 is Pan Gus birthday.The tradition of worshipping Pan Gu in Lingnan area had long history,Pan Gu temple was founded in all parts.On this thesis,the author try to take the god altar of Pan Gu on Shiling as example,to do preliminary discussion,in order to offer some information for researching the development of Pangu god altar and the worshipping history to Pangu.
盘瓠是瑶族人的祖先,也是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所崇拜的祖先神,他们崇拜盘古王公和王婆,有的说盘瓠是传说中的一只“五彩斑烂”的龙犬等;昔日古人论盘古,与畲、瑶、黎、苗族神话的始祖盘瓠相提并论,或都说成是一个人。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盘古王诞。盘古不仅是瑶族等少数民族的崇拜对象,也是汉族崇拜的神灵,岭南人对盘古的崇拜习俗由来以久。以至在广大的城镇、乡村出现了不少的盘古庙。以花都狮岭的盘古神坛为例,他们崇拜盘古,在农历八月十二定为盘古诞,关于神坛建筑又有了多种传说,这幢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庙宇,虽然重建、重修,至今仍保存完好,它见证花都狮岭历史发展的历史,为研究盘古庙宇发展及对盘古崇拜历史的一个很好的历史文化载体。
一
岭南人崇拜盘古的习俗由来以久,不少地方都建有盘古庙,每逢盘古诞辰曰,不同地区的民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盘古的崇敬,不同的地方形成了不同形式的祭祀活动,汉族人采用闹花灯、抢花炮、演大戏的祭祀活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庙会的活动。而瑶族人采用耍歌堂的形式来表达对盘王的尊敬,广东连南八排瑶祖公大庙又称为盘古王庙,农历十月十六日在庙中举行耍歌堂活动,纪念盘古王婆诞及各姓祖公。
花都狮岭的盘古神坛,位于花都区狮岭镇振兴村炉山山麓,是一座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庙宇建筑。狮岭镇位于花都区(花都,过去称为花县,位于广东的中南部)的北部,距离现在的新华镇11里,东邻芙蓉镇,西连赤坭镇,南接新华镇,北靠清远市银盏林场,地势西高东低,自北向南倾斜,大部分地方被山环抱:以及狮岭、盘古两乡之大部和乌石乡的分水庄。因建有盘古王庙,炉山又俗称盘古王山。
盘古是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的英雄人物,关于盘古其人其事,在《辞海》就这样解释:“神话中开天辟地的人。”三国时期的徐整着的《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曰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干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曰,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古代传说盘古是开天辟地的英雄,说他创造了人类,既成为民众崇拜的对象,在中国各民族流传也很广泛,随着盘古的传说以及衍生出来的民间习俗等在内涵、内容上不断地丰富,盘古越来越成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民众对盘古的崇拜,利用地方的传统习俗开展各种各样的民间祭祀活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反映了地方性、民间性的崇拜心里,幷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风格。如河南省泌阳县陈庄乡境内的海拔四百五十九米的盘古山,传说此山就是当年的创世大神盘古开天辟地、繁衍人类、造化万物的地方,这个地方每年农历三月三为盘古庙会。苗族、瑶族、侗族和黎族这些原先居于中原后因战争而迁往南方的民族中,都保持着祟信盘古的古老风俗。把盘古当作是开天地造人类的民族始祖而祭祀着,瑶族人在每年的十月十六前后的日子里,举行盘王节,不仅要祭祀瓠盘、盘古,并把盘王的诞辰定为七月初七,在盘王节里要“跳盘王”,歌颂盘王丰功伟绩,欢庆是年的粮食丰收。
花都狮岭盘古神坛,也流传有几种不同的传说。
传说一:传说中的花县,从前是靠近大海的,有一天,一对姓冯的中年夫妇带着三个孩子从北边逃难而来到狮岭,在狮岭北部的海边遇到一户靠打渔为生的夫妇,他们看到冯家落难,便留下冯家一家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两家人结为亲家,冯家的男孩与打渔夫妇的孩子结为夫妻。一天突然从海面上刮来鬼缠风(龙卷风),顿时刮得飞沙走石,乌天黑地,一条可恶的龙张牙舞爪地出现,说这两家人触犯了天条,要把他们淹死。冯家是拜盘古王的,在大难当头之际,便马上想到向盘王求救,呼声刚落,半空中便跳下一手拿板斧的巨人,将恶龙劈成两截,但海水并无退去,盘古王就把身躯,化作了横垣几十里的山脉,档住了海水,这就是今天花山的山脉。不久又来了一头狮精,说恶龙是它的把兄弟,要替恶龙报仇,把冯家三兄弟都咬死,剩下孤儿寡母,躲进了山洞。在这危急关头,盘古王又出现,并请来其弟弟仙古王、妹妹仙姬姑娘,他们奋力把狮子精按在地上,使之不能动弹,后来狮精变成一座山,就是现在的狮岭。后来为了纪念这3位救命恩人,设坛祭拜,在炉山上建了盘古王庙,一直保留到至。〔1〕
传说二,清嘉庆年间,有一位叫邱毛松的医者上山采药,在山上发现了一块写着“开天辟地盘古大王圣帝神位”的石碑,石碑旁边还有一块巨石,称之为“干坤石”,传说这里是盘古大王开天劈地时休息之地,附近有数块大石错叠,石泉水是“圣水”,饮用能治百病,于是前来朝拜祭祀者甚众,有热心人在半山建造简易得的神坛,随着人数的激增,又在山麓建了神坛。后遭到焚毁,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建,后又被焚毁,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再次重建。〔2〕
传说三:以前花县境内曾有瑶民聚居,据说在高百丈一带的空旷盆地及四周,传说是瑶族的盘古国,曾经是一个部落中心。明代横漂瑶族首领谭观福及清初花山寨起义军都以此山作为根据地。高百丈这个地方,海拔485米。置身其中,重峦叠翠,连绵如海;山间时有声时无声,各处可见大小瀑布,山石嵯峨,似有一股奇崛之气。新雨初霁之时,山间云雾升起,一忽儿,山风呼啸,林涛阵阵,云雾分合,群峰尽没,干坤茫茫一片;群峰如立云海,仿如八仙共渡人间仙境;云散雾尽,蓝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清清的山溪,轻轻拂拭着人间的红尘,顿觉宠辱皆忘,心旷神怡。根据第三种传说,盘古神坛总算与瑶族人的关系搭上一点调,瑶族人也许曾经踏足过花县,并在此繁衍生息。花县建置后,清朝政府对瑶民剿抚兼施,剩下的少数瑶民逐渐汉化,人数大大减少。花县瑶族人的后裔迁移到哪里去?目前都没有找到翔实的史料来证实。据花县县志,1950年后,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只有有83人。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有769人,占总人口的015%,县志也没有说明这些人属于什么少数民族。
二
各地以盘古命名的山、祠、庙,不计其数,有盘古山、盘古堡、盘古祠和盘古神坛等;有的以十月十六日为盘古生日,有以八月十二为诞期的,也有以七月初七的,凡此林林总总;广陵有盘古古庙;又传说南海之中有盘古墓,墓里葬苔盘古的魂;又有盘古国,至今有以盘古为姓的姓氏。
花县狮岭炉山地区的盘古诞定为农历的八月十二,与上述的几处瑶族人举行的诞期是不一样的,其祭祀的活动从八月初十开始,当地的民众和远方的信众,从各地来,都争取在盘古诞辰时给盘古大王上一注香,祈求得到盘古神灵的庇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全家幸福安康。狮岭每年的盘古诞期间都要张灯结彩,闹花灯,抢花炮,整整要闹上五天五夜,过去还请来戏班演大戏,戏台就搭建在庙前,请盘古王看戏。八月十五是欢庆的高潮,重头戏是抢花炮。在广州北面的的一些村落,如人和、鸦湖、高增、长红、南村和太和庄等地方,亦建有盘古庙,他们的祭祀活动与狮岭的风俗相同,也是闹花灯、演大戏。他们崇拜盘古的原因:这些村落有广袤的土地,也毗邻流溪河,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使得这里的土地肥沃,风调雨顺,且年年丰收,就是因为有盘古大王的庇护,所以盘古也成为他们一带崇拜的神灵,正如广州均和长红村盘古庙内的《重建盘古庙碑记》记载的那样:“盘古王之出世也,辟地开天,首达阴阳之理,治人御物,先宏庶类之源,大有利于生民,宜酬功于万古。”这个地方的盘古诞辰与花都狮岭盘古王的诞辰时间是不同的,狮岭的盘古诞是八月十二,而人和、鸦湖、高增、长红、南村和太和庄等村落的盘古诞是农历的十月十六,与瑶族地区的盘古王婆的诞辰是一样的。
三
据说当年盘古神坛位于花都狮岭炉山山麓,后来为了纪念这盘古、仙古、仙姬这3位救命恩人,设坛祭拜,在炉山上建了已盘古神坛。神坛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初时建于盘炉山半山腰,用竹、茅草搭建而成,称为上坛。因为连年火灾,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迁到山麓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再度重建,在盘古神坛的基础上加建了墙体和上盖,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成现在这样,并一直保留到至今。一直香火不断,“盘古烟霞”是清代花县的八景之一。
盘古神坛,是一处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歇山顶庙宇建筑,实质上是在一个石祭祀坛的基础上建起来的一处建筑,庙内设置的这个祭祀坛〔3〕(见文中的立面图)。此石制神坛的形式,与现在看到的建村口、大榕树下的那种石制祭坛、或是与那种灰沙、砖砌的社稷神坛形式相似。花都振兴村的盘古神坛,始建年代已不详。神坛采用花岗岩砌筑构筑,宽37米、台基高217米、深l5米,前两侧建有望柱,柱后砌有高l米的后围,两旁的望柱上分别刻有“德建三世皇;恩流万古天”,正中的石碑雕刻有龙纹饰,刻有阳文宋体“初开天地盘古大王圣帝神位”。神坛前建筑了一尊盘古像。
据前人调查,盘古神坛原有的盘古神像,形象为“裸体,颈部围以胡叶,顶部塑有两个小小的犄角,右手持一长杖。有学者认为可能脱胎自《三才图会》。也许与广西柳州蟠龙山的盘古庙,盘古神像为凹头呈双角、赤身腰围树叶,一手托日,一手捧月,脚踏山岳,形如母夜叉的模样相似。
但盘古神像何时被毁,原先盘古的神像经过什么演变,变成什么模样,已经无从考究。现在的盘古神像是广州美术学院曹崇恩重新塑造的,只见盘古大王睁眉怒目,手执斧子,穿着一套帝王服饰,正襟危坐在石神坛之前的椅子上。这个具有汉族帝王的形象与传统传说中的盘古形象是有差别,连南涡水的盘王庙,穿斗式的悬山顶形式,当中的盘古大王和盘古王婆的模样,不是肩、腰遮以木叶,手执梭标的盘古王穿着当地传统服饰,梳着发髻戴着帽子,还供奉着瑶民的各姓祖先的神像。花都的盘古王与之也有明显的区别。
四
现在神坛建筑,从建筑结构上看,在硬山顶建筑的基础上,在屋的山墙外围加建了一圈廊子,形成围廊周匝的风格,并在构架上加建了外廊梁架,加了角梁,构筑成歇山顶,但从建筑的外立面看,屋顶与墙身比例不协调,与传统的歇山顶结构的做法不同,外廊的梁架和角梁和步梁没有从主体梁架木构架中向外搭建,而是在外墙身向外出挑,以山墙承重,在山墙上出的外廊的梁架,特显了后来加建的痕迹。正立面明间的两根石檐柱,雕刻了条腾飞云龙的浮雕纹饰,龙头朝上,好一副天生我是龙的威严。柱身上雕有“光绪岁次辛丑谷旦”和“鹤邑陆门毕氏敬奉”,辛丑年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其余的柱子上分别刻对联有捐献者的姓名和年款,现把柱上楹联文字笔録如下:
(1)“御世在邃古上古中古以岁斯为盘古:作君居天皇地皇人皇之首是谓泰皇。”
(2)“坛石昔天成不琢不雕混沌初开真气象;殿庭今地拓以享祀馨香永祝古神灵。”
(3)“水草木石皆化灵丹渗困扶危坐镇狮峰为主宰;风露雨阳皆沾渥泽饮和食德敞成龙殿答神庥。”
(4)“擎日月以行天万古干坤归掌握;先帝王而立极八方民物仰声灵。”
(5)“开太极分两仪是旋干转坤手段;耸高峰钟磊石县顶天立地规模。”
(6)在后金柱子的楹联为:“问天地以作君师历古今上下亿千年干坤胥归掌握;先帝王而称神圣合东卤南朔几万里夷夏统属。”
宣统三年(1911年)秘鲁华侨捐造了一对石狮,两石台基上分别刻有:“盘古显精灵咸万民沾地泽萃;古坛新气象震离演天湟”。
正脊上的为石湾烧制的双龙、双麒麟公仔陶瓦脊上分别有“光绪廿七年”和“石湾均玉造”等字样。
五
清光绪二十七年对盘古神坛重修时,在硬山顶建筑的基础上加建了外廊,形成了周围一圈廊子,建成了重檐歇山顶的建筑形式。由于是后加的外廊,在建筑外整体上看到的立面,上檐由硬山屋顶组成,不是传统歇山顶的的九脊形式,仍然是硬山建筑形式,故在建筑立面外观形象上与歇山顶的建筑形式,显得不太协调。现屋顶铺砌了黄琉璃瓦,应该是近年修缮时改铺黄瓦的,屋顶的正脊砌筑石湾均玉烧制的饰有云龙、麒麟等纹饰陶瓷公仔脊,硬山两侧的山面上采用颜料画出仿木构件悬鱼形式的纹饰;神坛的两侧山墙内的两个拱券门上塑了一些的灰塑花纹,盘古庙的装饰虽然不是特别繁复,但庙的装饰最大特点体现在庙外廊的石柱子上,除了正面明间两侧的石柱雕有云龙纹饰外,角柱和其他开间的柱子,各不相同,角柱是圆形的,其余的柱子是方形的。从建筑结构上讲,不是真正意义的歇山梁架结构,而是建筑外观上的歇山建筑形式,柱子的形式不统一,显得不太协调。在外廊的柱子和庙内的柱子都刻有以颂扬盘古神灵为主的对联,字体有篆书字体的,有行书字体的,也有楷书和魏书的字体,形成装饰上的特点,体现出盘古庙宇的氛围,给人非常强的震撼和人非常明显的视觉印象,最能体现出当时民众对盘古的崇拜一种心理。为研究民众对盘古崇拜及盘古庙宇的发展历史,研究和考证花都狮岭地区瑶族的居住及变迁历史,为研究盘古神坛的建筑历史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注 释:
〔1〕叶春生“花坛狮岭的盘古神诞”,《岭南民俗録》P101,广东旅游出版社,1988年出版。
〔2〕“盘古神坛”,《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花都区卷》P74,花都区文物普查汇编委员会编,广州出版社2006年出版。
〔3〕庙里的花岗岩神坛,设在神坛花县盘古庙内,用花岗岩打制,由于距离近,相机无法摄到全景,笔者根据实物测量绘制。
(黄佩贤,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岭南考古研究专业委员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