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蛮不蛮——《香港深涌黄地峒遗址试掘简报》(1)读后感

  【中文摘要】本文着重从民方族考古角度对深涌黄地峒遗址这个年代属于距今40000至7000年间的打制石器文化遗址加以探讨。研究表明遗址早在3、4万年前就有古越族的先民生活,是南岛语族先民的原始聚居地之一。
  Abstract: On this theise,the author mainly researches the Wong Tei Tung Archaeological Site,Sham Chung,Hong Kong which dated from from 40,000 to 7,000 BPThis study proved that the ancient Yue people lived in this site early about 40000-30000 years ago,which was one of original inhabiting points of the Austronesia language family ancestors.
  
  
  一
  
  2004年11月底至2005年1月由香港考古学会与广州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对香港深涌黄地峒遗址进行了调查和试掘。《试掘简报》披露:“这是一个打制石器的加工场,其范围之大(南北长约300m、东西宽约100m)和石制品密度之高(试掘10m2,出土石器3261件)实属罕见。”“出土石器比较丰富,旧石器时代的加工技术大部分在此都能见到。”可以预见,“该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对瞭解和解决岭南以及中国南方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的问题将有很大的帮助。”
  
  对这一旧石器时代遗址的重要性,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我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张森水先生的话来说:这是他工作四十多年来首次看到的种类如此丰富、数量如此之大、技术如此全面的旧石器制造场。这是一个全新的组合,可以说旧石器加工的所有技术几乎在这里都能找到。许多以前无法研究和解决的有关打制石器加工技术的系统发展流程都有希望在此得以解决。张镇洪教授也指出:通过工具制造技术的系统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得到当时社会生产力发达程度的信息,进而可以帮助我们对当时社会形态结构,不同种族间的关系、族群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翔实的证据。张镇洪教授还建议:在当地建立遗址主题博物馆,直接为游客带来古人打制工具的现场感和历史感,而在现场工作的专家也能与游客就一些细节或疑问进行解说和研讨。届时,游客见到的不仅是水碧石洁的海湾与蓝天,还可以真切地感受旧石器加工文化的魅力。(2)
  
  总之,由他们构建起的社会面貌用南蛮不蛮四个大字来表述是最恰当而贴切的了。
  二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交叉科学时代,研究者要复原具体地区及其群体的历史面貌是离不开多学科和跨学科合作的。(3)我清楚地记得2000年7月28-30日在四川广汉市召开殷商文明暨三星堆遗址发现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盛况。会上各国的专家对三星堆遗址及其文化进行了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神话学、冶金学、地理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研究。(4)但是对于缺乏文献记述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面貌而论,研究者们要探究上述深涌黄地峒遗址的主人及其族属等历史面貌时,我认为地名学的知识是很有帮助的。
  
  地名是赋予特定空间位置上的指标。它既有一个聚落群体的文化沉积,又传递着这一具体群体的一定信息。它对于回溯和复原以往缺乏文字记载群体的历史面貌是很有帮助的。有趣的是,我们从志书的零星记述里,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辖境内从地名上找到苗瑶语族中的瑶族、畲族以及蛋户的影迹,并在地图不同的点面上被记録了下来。据明代卢祥《东莞县志》卷一大奚山条:“南宋初年,大奚山(又称大屿山)一带曾有瑶人作乱,其后为官兵所平。”
  
  《集韵》有云:“蛮人所居曰峒。”现今香港特别行政区辖境内仍有一批以洞或峒字的地名。例如粉岭的莱洞、上水的古洞、大埔的沙螺洞和洞梓、十四乡的大洞。这些地方,既非山洞或水洞,亦不似明清两代的洞和里,而多数是山岭地区的村落,相信是越蛮人居住留下来的遗迹。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西贡北约和船湾以北山坡地区也出现一批峒字的地名,包括上引《试掘简报》遗址的黄地峒以及鸡麻峒、南山峒、观音峒、大峒、兴光峒、鹿湖峒等,它们都是在偏僻的高山地区,极可能因汉人扺达之后被迫退到山区以求生存。(5)此外,还有粉岭丹竹坑的策峒(旧称黎峒)、下策峒、大洞禾寮以及西贡深涌的南北洞(亦称牛湖塘等等),(6)都是古代瑶胞聚居过的地方。
  
  香港又是古代畲民的聚居地。他们以刀耕火种为业。他们聚居过的地方都留下村名或地名。在新界地区有沙田的上下畲、大畲、锦田的上下畲、大埔林村的大芒畲、沙头角莲麻坑的坪畲、十四乡的畲下、西贡北角的莫遮畲、横畲、西贡北港的畲经笃、东平洲的畲脚下以及大屿山东涌的蓝畲等地。(7)
  
  此外,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辖境内,从远古的时代起,“獠蛋”、“蛋蛮”或蛋户,又称水上蛋家人,他们浮家泛宅散居于沿海港湾,尤以后海湾、大埔海、西贡沿岸及离岛的港湾最多,迄今新界濒海仍有名为蛋家湾者。(8)
  
  从上述香港特别行政区辖境内有畲民、瑶胞和蛋户等早期居住成份看来,在语言学上他们都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但自上一世纪90年代始,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学界尊重科学、不抱成见地把苗瑶语族的民族归入南岛语族系统。因此,上引早期聚居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内的苗瑶语族中的瑶、畲以及蛋民等群体就成为南岛语系的先民了。而上引深涌黄地峒遗址正好是他们早期制作石器工具场所的科学见证。
  
  必须指出,建国后,有关单位已经识别在粤东地区仅有凤凰山区潮安、饶平、丰顺三县以及海丰、惠阳等县地仍有畲族聚居,而历史上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近邻粤东一带仍有南岛语系的先民是斑斑可考的。(10)
  
  按《试掘简报》上披露遗址试掘10m2出土3261件石制品推算,遗址总面积300×150m=45000m2,估计石制品储藏量有一千四百六十七万四千五百件之多。可以推断这一惊人的数量,除了供应香港本土和邻近区域需求之外,有可能远销至台湾省及东南亚操南岛语的国家和地区。
  三
  
  最近,值得学术界重视的,即根据最新的分子人类学材料——丫染色体DNA对民族系统进行精细的分析和对比研究,研究者已发现百越系统与中国的其他系统的族群差异很大,而与马来系统南岛语系民族特别是台湾语族群体相当接近。研究者认为百越有单起源的遗传学迹象,即可能大约三、四万年前发源于广东一带而后慢慢扩散开来。(9)颇为有趣的是《隋书:流求(即今台湾省)》有如下一段记述,即:“隋大北三年(即公元607年),隋帝遣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自义安浮海击之。……初棱将南方诸国人从军,有昆仑人颇解其语,遣人慰谕之,流求不从,拒抗官军。”这一则史料说明上溯至潮洲一带在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就有讲南岛语的先民住居了。
  
  所以,我深信在交叉科学时代,通过考古学、地名学、分子人类学等多种学科交叉验证:香港特别行政区无疑是南岛语系先民原始聚居地的历史面貌越来越清晰了。这就是我的初步结论。
  
  
  
  参考文献:
  
  (1)吴伟鸿、王宏、谭惠忠、张镇洪:《香港深涌黄地峒遗址试掘简报》,载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人类学学报》第25卷第一期,2006年2月。以下简称《试掘简报》。
  
  (2)方俊明、罗京:《岭南疑是华人发源地》,载香港《大周刊(人文版)》总625期。香港大公报编印,获准许在内地发行。2006年1月30日。
  
  (3)中国科学技术培训中心编:《迎接交叉科学的时代》,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
  
  (4)见《中国文物报》2000年8月16日第一版。
  
  (5)饶玖才着:《香港地名探索》,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版。
  
  (6)(7)(8)肖国健着:《香港古代史》,页13-14,香港中华书局,1997年3月再版。
  
  (9)李辉:《百越遗传结构的一元二分迹象》,载《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四期;李辉、宋秀峰、金力:《人类谱系的基因解读》,载香港《二十一世纪》200271(6).P5105。
  
  (10)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广东省畲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83年)》。

  (容观琼,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民族考古学资深教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岭南考古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