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人才准备



  周裕新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体现了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可以预见,中央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必将在全国掀起新农村建设的高潮,这将极大地影响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广东要在新世纪新时期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早日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目标,就必须在建设新农村方面有所建树,开创新局面。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人才优先应该是基础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农村发展欠账太多、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情况复杂、困难很多。另一方面,中央所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简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面对经济实力差、基础薄弱的农村,要完成和实现上述的内容和目标,没有一大批素质好、农村适用的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抓紧农村人才的培养,营造人才向农村流动的社会氛围,对推动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及早开展新农村建设人才的预测和规划工作。培育建设新农村人才,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作长期的规划和建立长效机制。因此,我省有关部门可根据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目标,结合我省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摸清我省农村人才的现状,并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出我省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计划,这对开展和推动我省新农村建设是极为重要的。

  二、制订政策和措施,引导人才合理流动。长期以来,人才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改变当前的现状,依靠市场无形之手是不可能的,必须发挥政府有形之手,运用行政、政策和财政等手段,引导和吸引人力向农村方向流动,包括提高工资待遇、福利待遇和政治待遇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对确有困难的贫困地区、对人才的需求给予特殊的照顾。例如,每年高考録取,是否可以考虑有选择地针对当地农村急需的某些专业人才,委托我省一些院校定向代培録取,毕业后返回当地农村工作。而在録取条件、学费、生活费等方面给予政策性的照顾,这对解决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有重要作用。

  三、当前大学院校每年扩招,毕业生逐年增加,为数众多的毕业生都集中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造成就业困难的现象。如何疏导这些毕业生流向迫切需要的广大农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关部门可以举办类似“农村建设干部班”的形式,吸收素质好、有志于建设新农村的毕业生,通过培训提高对新农村建设认识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掌握农村需要的技能,为农村输送新型的建设人才。在初期,政府财政应给予支持,避免增加农村的负担。

  四、新农村建设要以塑造新型农民为重任。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因此, 要大力发展农村居民素质教育,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要切实对农村倾斜,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当前除了要继续贯彻国家规定的普及义务教育外,大力发展专业技术培训和加速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这对推动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直接的影响。

  五、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氛围。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除了政府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之外,必须有全社会的参与,因此,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和有关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为了动员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做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建议在适当时候,在政府统一指导下,成立“新农村建设志愿者”机构,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为新农村建设出力的渠道,这对解决农村人才短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6年10月9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