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把我省建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强省
刘家琛
经济高速发展背后却产生了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基础设施承载力的四个难以为继,局部性水荒、电荒、地荒的连续不断,将严重制约我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我省可持续发展,缓解资源瓶颈,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今年,上海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上海更应当率先倡导和推行循环经济”的要求,以清洁生产、资源利用循环化、资源消耗减量化为重点,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类推进,试点先行、面上推动,逐步构建和谐的、稳固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我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 也必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故建议:
一、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编制。
加快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专项规划,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计划。要防止落后区域以高耗能的赶超方式盲目发展经济。
二、按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
三、建立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抓紧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条例》、《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加快制定设备能效标准、重点行业取水定额标准、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强制性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等循环经济标准。现行的环保法规局限于污染治理,循环经济从对废弃物被动“末端处理”代之以从生产源头控制废物产生的“管端预防”为主,要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原则重新修订现有环保法规。
四、加快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设立循环技术研发基金,推动资源节约与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緑色再造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生物技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技术试点,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谘询服务体系。
五、构建由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废物处置与再生产业组成的“3+1”循环经济模式。
小循环在企业层面进行,选择典型企业和大企业,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企业内部生态工业试点,减少生产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中循环在工业园区层面进行,通过企业之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之间形成共生关系,建造生态工业区;大循环在社会层面进行,在全社会树立緑色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建立循环型社会;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处理和再生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
六、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政策体系。
一是建立循环经济产品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二是确定政府采购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府緑色采购;三是明晰环境产权,调整资源价格体系,建立緑色资源账户,按“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原则,推进生态环境有偿使用;四是对亏损或微利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使其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
七、构建緑色产业链,建立工业生态园的共生体系。
工业生态园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它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产业园区,与前两代产业园相比,生态工业园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建设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从生产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行资源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实现园区清洁生产。
八、实行緑色设计、緑色营销、緑色消费和緑色统计。
緑色设计是推行循环经济的起点,在产品设计中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注意物质循环利用,不使用有毒有害原料,功能要便于升级换代,不必整机报废,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易于拆卸和综合利用,包装设计尽量降低包装残余物;政府要在緑色营销和緑色消费上发挥模范作用,优先采购緑色产品,带头倡导緑色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变成自觉行动,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等緑色产品,扺制过度包装产品;要建立緑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布扣除了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损失后的緑色GDP,以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九、建立循环经济指标评价体系,举办循环经济技术国际博览会。
研究和统计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率等指标,尽早推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广东省循环经济白皮书,发布循环经济综合指数;举办循环经济技术国际博览会与演讨会,加强循环经济理论、技术与应用的国际交流;建立生态循环经济巡查与评估制度,实施循环经济信息公开发布制度,通过权威媒体向社会公布结果,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2006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