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应高度重视郑和下西洋在粤遗存遗址的发掘和研究



  ——茂名市海上丝绸之路遗迹遗址调研报告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广东文化祖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开发,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取得许多开拓性的成果,相继出版一批论著,获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应,举世瞩目,对建设广东文化大省和“海上广东”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这个项目的研究开发向纵深发展,最近我们又有了新的发现,显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该项目研究。特别是去年郑和航海600周年,引起世界海洋各国高度重视,我国也举行隆重纪念活动和学术研究会。其原因在于,郑和航海是一项和平友好的伟大事业,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郑和航海每次都经过广东海域,相信会有不少遗迹遗址保存下来,它们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也是一笔极其宝贵精神财富,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2006年12月6日至8日,由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广东文化研究组的参事、馆员和珠江文化研究会的专家教授联合组成的调研组,前往茂名市进行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在当地党政领导和文博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沿电白县水东镇至电城镇一带海岸,发现海上丝绸之路多处遗迹遗址,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基本上可以认定,茂名港也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一个千年古港,而且也可能与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过程有重要联系,甚至可能会发现有关的重要历史遗存或遗物,应给予高度重视。其根据是:

  一、  丰富历史文献记载

  茂名古代属高凉郡,《梁书·王僧孺传》云:“天监初……南海太守郡,常有‘高凉生口(奴隶)’及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贸易。旧时州郡以半价就市,又买而即卖,其利数倍,历政以为常”,说明茂名沿海某一港口古代作为海上贸易之所,也是贩买人口之地。按六朝时代这一带为俚人居地,使用古越语,电白“博贺”港,“博”含义为口,“贺”含义为货,故博贺古代即为商港。1976年、1983年和1995年在茂名境内化州、电白发现隋代以前独木舟多艘,印证古代茂名有过发达航海业。

  据《明史·佛郎机传》和《明熹宗实録》记载,正德年间(1504~1521年)广州市舶司(海关)移至高州府电白县,但具体地点不明。到光绪《电白县志》卷25古迹条才说“市舶提举司废署在水东圩,或云在莲头”,即在今电白县城或在电白旧治电城镇附近莲头港,两地皆在海岸线上,显见市舶司所在即电白港。而史书所载明代朝贡贸易与这吻合。万历《粤大记·广东沿海图》在电白县城西南标“番货澳”、“可寄泊”,据明《水寨条约》云:“莲头港系电白咽喉,距城五里。左哨三号船两艘、六号船一艘扎守左港;右哨六号船一艘,七号船一艘扎守右港;艟艨一艘,专责寻哨莲头外洋,接前蓝海面止”。到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莲头港“在电城北额南三十里”,“水深港阔”。在莲头岭东南标“番船澳”,并注“可泊南风船三十只”,有人认为这是指今博贺港,都与外贸相关,故设海上巡逻部队,以保障安全,直到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则清楚标明莲头岭对面、电白县城附近桥水河有莲头港,无疑是海上丝绸之路上不同港口。

  二、  造船手工业支持

  史载明代高州是广东四大造船中心之一(另为广州、潮州、琼州),所造“广船”,规模巨大,最大者可载三四千石,《明史》卷90指出广船“可发射佛郎机(洋枪),可掷火球”,拥有强大战斗力,能有效地为海上贸易船只护航。这次考察电白南海堡,当地群众告知,那里过去曾设造船厂,所生产船只长达百米,可容跑马。虽未见船厂遗址遗物,但结合文献所记,此说当可相信。当然,最后论定仍需考古成果支持。

  三、  海神崇拜见证

  海神崇拜是航海业出现和发展的一种折射,妈祖(天妃、天后)崇拜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精神世界的代表。这次考察在电白南海镇南海堡、树仔镇登楼乡,均见到宋代以来兴建的妈祖庙,为旧时政府官员、过往船民、当地居民祀奉,反映祈求海不扬波、商贸兴旺的良好愿望。据悉这类庙宇在茂名境内不在少数。

  四、  田野调查所见

  考察组深入茂港区、电白市沿海岸线作田野调查,特别是登上海拔 250米的莲头岭,观察电白一带,有大小放鸡岛等为屏障,港湾众多,水域宽广,避风条件好,适宜海舶停靠和补给,为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海区无可置疑。

  综合上述,考察组认为,茂名港(具体而言应为电白港)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一个始发港,从南朝算起,至少有1500年左右历史,可定位为“海上丝绸之路千年古港”,是与粤东潮州、柘林、樟林、汕头、汕尾。粤中广州,粤西阳江、雷州、徐闻等古港齐名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明永乐年间郑和航海是一项与海外和平友好往来的伟大壮举,但已有研究都认为从江苏出发,近年经省文史馆馆员、中山大学历史系黄启臣教授从万历《广东通志》卷6发现,“永乐五年秋九月,命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首从广东往占城”记载,这有可能改变以往出航地点结论,广东也是首航地之一。但具体从广东哪个港口出发,目前难以论定。这次对电白港的考察,反映了两者之间有某种联系。因为一是正德年间广州市舶司移至电白,此前必有发达外贸与港口条件。二是明初在电白县城置神电卫,是一个海防重地,职能之一是保护海上贸易。三是高州是广东最大的一个造船基地,大有可能落在电白海岸某个港湾。四是上述考察发现。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工作,以查明以上志书所记,这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建设“海上广东”意义甚大。

  近年,国家文物局正与有关国家合作,拟将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个整体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最悠久、经过海区最大省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完全可能走在其他省区前面。为此,我们建议:

  1.在广东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加大经费投入,继续支持省参事室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项目组工作,批拨专项经费30万元。

  2.成立广东海上丝绸之路专门研究机构,可由省文化厅、省文史馆、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共同物色专家组成,机构设省文化厅内。

  3.广泛发动沿海县市,注意发掘、保存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遗迹和文物,甚至可在有历史记载的地方(如茂港区南海堡)进行有目的的探测挖掘。

  4.今后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应与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紧密联系,特别注意第二次从广东出发的历史记载,以确定其具体出发港。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广东作为一个海洋大省,不仅在海洋产业上应大有作为,而且在海洋科学各个领域也应有所建树,海上丝绸之路又是其中最具有综合性研究的一项。沿海各地干部、群众对此深为关注,热情很高,我们这次考察所到之处甚受欢迎和大力支持,感触很深,相信今后会有可能取得更大成果。

  
  (2006年12月19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