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历史新发现:百年和谐的抗法英雄村
——湛江市霞山区海头港村和霞山村调研报告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广东文化研究组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
2006年4月25日,我组和珠江文化研究会的专家教授,在广东省政府参事室主任、省文史馆馆长、党组书记周义同志率领下,出席了湛江市霞山区解放街道海头港村天后宫抗法斗争旧址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在这仪式上,湛江市政府、市文化局领导正式宣布定这旧址为湛江市重点文物保护对象。自此,在中国近代史上被遗漏的一段历史空白终于得到了填补,这就是百多年前打响抗法斗争第一枪的圣地——湛江市霞山区(原雷州府遂溪县)海头港村——得到正式确认。这是拉开中国近代抗法斗争序幕的伟大壮举首次得以公开肯定,是在这次壮举中牺牲的三十多名壮士的名誉和英勇事迹的首次褒扬,同时也是从这壮举中并肩作战开始,海头港村和霞山村的村民缔结下的患难与共、唇齿相依、互助和谐的情谊和传统得以更深、更大的继承与弘扬。由此,我们感到这次活动,不仅具有重新发现历史、填补历史空白、弘扬民族抗争精神的意义,而且具有继承民族和谐传统、促进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这段历史空白是怎样被发现的?
今年二月中旬,湛江市霞山区原海头港村村民陈永红、吴许保从湛江赶到广州寻找从未谋面的省文史馆馆员洪三泰。他们诚挚地向洪三泰反映说:海头港村位于清朝海头汛炮台附近,法军于1898年4月22日在未勘定租界之前开来三艘军舰,强行登陆占领海头汛炮台,升起法国国旗,并大举对海头港村毁屋、挖墓、枪杀村民,海头港村受害最早,损失最大,雠恨最深。是海头港村民吴玉海等打响抗法第一枪;海头港天后宫是第一次歃血誓盟的抗法旧址。但因各种原因,海头港村在抗法史上一直没有详细记载,该村战死的三十多人一直被埋没,抗法英雄没有名份。这些死难壮士的后代100多年来多次提出恢复名誉而未能如愿,深感愧对英雄祖先,一代接一代将永远不能安乐。洪三泰馆员正写以抗法斗争为大背景的长篇小说《血族》三部曲(第一部《女海盗》已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反映强烈),研究湛江近代史达10多年。他曾在八年前写的散文《遂溪人》(发表于南方日报“海风”)中说过海头港村首起抗法这件事。陈永洪、吴许保代表全村迫切要求洪三泰馆员为他们呼吁并去调查。为慎重起见,洪三泰馆员先去该村调查了三天,发现的史实正如他们反映的一样。多年来,村民千方百计要求恢复名誉,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如果不切实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这个村庄的吴姓村民将世代愧对祖先,自尊心将受到严重伤害;中国近代史抗法斗争这一史实不能传于后世。洪三泰向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汇报了情况。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领导及黄伟宗等参事、馆员十分重视。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省珠江文化研究会正式指派洪三泰馆员前往作详细考察、调查。
洪三泰馆员用一个多月时间和当地政府、专家一起深入海头港村及邻村霞山村调查取证,获得重要证据:法军1898年4月22日登陆强占海头汛炮台后,毁屋、挖墓、枪杀海头港村7兄弟及霞山村孪生兄弟黄那练、黄那炳等;证实吴玉海打响了抗法第一枪;当时,全村200多人和邻村霞山村部分村民会集在海头港村天后宫歃血誓盟抗法;海头港村抗法三角义旗至今尚保存于湛江市博物馆。洪三泰亲自查阅故宫博物馆明清档案馆记载的清地方官向清政府汇报的详细资料,及当时法国海军部、外交部来往电文,发现两方提及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均吻合无疑。调查的史实充分证明:是海头港村和霞山村打响抗法第一枪,拉开遂溪人民抗法的序幕。他在报告中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指定海头港村天后宫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在海头港村和霞山村建立抗法纪念馆;三是在海头港村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是重写或补写抗法斗争的历史。湛江市文化新闻广电局已发文指定海头港天后宫为湛江人民抗法旧址保护对象。
省政府参事室主任、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党组书记周义同志于4 月25日带领由黄伟宗参事、洪三泰馆员、谭元亨参事、戴胜德馆员、黄启臣馆员、麦淑萍处长、邓小群副处长等室馆人员,在海头港村举行隆重挂牌仪式。湛江市、霞山区领导、市区各部门领导、三十多个抗法英雄村的代表共300多人参加了挂牌仪式,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及省电视台及时作了报导。从此,海头港村打响抗法第一枪,揭开抗法斗争序幕的史实得以公认;三十多名抗法死难者的名义得以恢复,中国近代史抗法斗争的历史得以完整。
二、从抗法调查进而发现海头港村与霞山村在民族抗争中达到百年团结和谐与奉献精神
在抗法斗争史实的调查过程中,洪三泰馆员发现几件值得重视的重要史实和现实情况:
(一)海头港村和霞山村相邻,世代在一起耕耘。海头港有著名武馆“新武堂”,两村青年共同在“新武堂”练武。法军入侵后,他们一起投入抗法斗争中。有些烈士同死于一起。海头港村民在世昌公祠议事、在天后宫门前歃血誓盟抗法,霞山村民在黄氏宗祠议事,在辛罗宫门前歃血誓盟抗法。两村共同抗法,英雄们的血流在一起。
(二)抗法中建立牢不可破的友谊,在民族利益之下,两村团结、友爱、和谐世代相传。两村共一水塘,挑水淋菜都相互让路;从未发生任何争执事件;有困难互相帮助,两村来往密切,老人、青年都彼此友爱、团结,在霞山区一带传为佳话。
(三)海头港村和霞山村最早为国家奉献出大量土地,让政府搞湛江港及公园和许多公益设施。不少土地是无偿献出的。两村农民失去土地后,生活困难。成为城中村后,生活依然艰苦。尤其是海头港村,因最早献出大量土地,得不到应有补偿,村民的生活极其困难,他们的居住条件普遍很差。如被法军一炮打死7兄弟的后代吴保南、吴保红,抗法领导人吴邦泽的后代吴公怀等居住的房子又窄又破烂,生活水平相当低下。还有其他抗法英雄后代,同样贫困。
(四)霞山村比起海头港村生活水平略为好些。霞山村常常提出援助海头港村。两村姓氏不同,霞山村姓黄,海头港村姓吴。黄、吴两姓亲如兄弟,百年如是。最近,海头港村抗法旧址挂牌,难以筹措足够资金,霞山村主动提出资助,使海头港村民十分感动。这些史实和现实表明:两村的和谐友爱由来已久,这种友谊建立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有典型意义。湛江的一些乡村,由于历史原因,相互磨擦甚至因土地等问题械斗的事常有发生,很需要树立和谐典型,海头港村和霞山村应是令人敬仰、信服的典型。
三、几点建议
(一)海头港村和霞山村是首起抗法的英雄村。目前海头港村天后宫被定为抗法旧址保护对象,霞山村辛罗宫被定为抗法旧址保护对象,而且只是湛江市一级,建议两个单位及早改为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两村在抗法斗争中团结、友爱、和谐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建议湛江市霞山区把这两个村树立为团结、友爱、和谐的典型;进而树为全省的典型。
(三)两村现在是城中村,过去抗法有辉煌战绩,又向国家奉献大量土地,应关心爱护他们。有些土地已给予补偿,有些因种种原因尚未给予合理补偿。应组织力量进行调查核实,给这两个村村民在经济上以合理补偿,这才体现党和政府关怀农民,尤其是关怀失去土地的农民的政策。
(四)海头港村的世昌公祠、霞山村的黄氏宗祠,都是历史上抗法议事旧址,霞山村黄氏宗祠又是远近闻名的革命旧址和教育中心。因此,修复世昌公祠和黄氏宗祠,以之为教育基地很有必要。
(五)海头港村和霞山村首次抗法牺牲者的后代,生活都较困难,居住条件很差,应当引起重视,给予支持和帮助,让他们得到起码的生活条件。
(2006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