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关于北江大堤文化园的调研报告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广东文化研究组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
自2005年夏至今,我们作为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的广东文化研究组成员,同时又是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的主要成员,应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的邀约,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同志的有关指示,对北江大堤及相关的北江文化,进行了几个层面的调研,为确立北江大堤文化园策划方案,进行了反复的论证。
在这一年时间里,我们先后完成《北江大堤三水区域自然及人文环境调研报告》、《佛山、清远、韶关调研报告》等,调研范围包括大北江、小北江及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地区。并据此完成了项目开发文化策划的专家论证会纪要。在调研过程中,还先后发表了《北江文化刍论》、《北江大堤地区历史地理初探》、《北江大堤文化园的文化构建》等论文8篇,为省水利厅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北江大堤文化园策划书。通过这些调研和实践,使我们更深地认识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同志提出建设北江大堤文化园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一、对北江大堤及其水利文化的基本认识
北江是珠江流域三大水系中的第二大水系,此江流域占广东全省流域面积的27%,北江大堤是全国七大重点围堤之一,是广东省最重要的堤围,是全国第三大都会广州市与全国最大的三角洲之一——珠江三角洲的国民经济发展的防洪屏障,是广东国计民生的重要生命线。北江大堤北起清远骑背岭,经石角镇沿北江干流左岸经佛山市三水区的大塘、芦苞、黄塘、河口、西南至南海市的狮山,总长度为63.34公里。
调研中,我们从历史资料及实地考察得知:
据《汉书·地理志》等记载,“中宿(今清远)有洭浦官”,又嘉靖《广东通志》曰:“汉安帝元初六年(119),诏江海陂、园、池及少府者,以假平民,勿税赋”,即汉代在北江下游设水利官,可为北江大堤地区有垦辟活动之始。唐开元十年(722)又先后颁发“弛陂泽禁”,即减免水利兴修和垦辟农田税收的政令,谅有助于堤围修筑。宋代开始,修筑大堤成为可能,于是“私基以起,逐后村族日众,联合组织,扩大围筑,遂成公基,进而联防合作之统筹” 。堤围防洪灌溉功能加强。如据《罗格官洲围志》(1948),佛山附近罗梧围“始建自宋真宗代(998-1022),……而当时河床阔旷,潦势不甚猖狂,故堤高不满三尺”。虽然堤不算,但仍起到防洪作用,珠三角出现“潮田无恶岁” ,粮食生产喜人景象,广州成为南方一大米乡,“广南是最多米去处,长岁商贾转贩,舶交海中” 。福建“福、兴、漳、泉四郡,全靠广米以给民食”。这些粮食主要产自珠江三角洲。因有堤围保护,沿线新兴不少村落,为移民繁衍、创业之地,如南海县南宋时增加不少村落,罗格围“是时沿水而居,几同泽国。……(后)兴筑基堤,袤长十余里,堤内沙洲数百遂成沃壤”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明代,三角洲河道淤浅已较普遍,水患增多,防洪对堤围提出更高要求,堤围这些功能也被提高。如被视为“五邑屏障”的石角围,光绪《清远县志》载:“清平围(即石角围),……石角圩最为贴边,……此围直障大河,围内粮田无算,一有缺口,水即横溢,从邑东南田心、国泰等处,直扺花县白泥地方,并南(海)、番(禺)连属境界,俱受害焉。”由此可见北江大堤早期防洪贡献之一斑。清初,清平围由两广水师提督直接掌管。
清代以来,珠三角河道淤浅日多,洪灾也急剧增加,且涉及面广,往往西江、北江水患合幷发生,往往数县同时受灾,北江沿线各堤承受着巨大防洪压力,决堤事件也屡有发生。据《北江大堤志》统计,从康熙五十四年(1715)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235年中,北江流域发生较大洪水51次,平均4年发生1次。其中特大或大洪水有道光十三年(1833)、民国四年(1915)、民国三十年(1941)、民国三十六年(1947)龢民国三十八年(1949)、1959、1962、1964、1966、1968、1976、1982年洪水。1915年乙卯洪水为有史记载最大洪水,洪流淹没广州及以北平原、清远、三水、花县、南海及佛山大片土地成为泽国,广州全城2/3受淹,西关、长堤一带水深数尺,长达7天以上,损失惨重。由此反观,北江大堤对捍卫洪水具有生死攸关意义。所以,建国以后北江大堤多次培高加固,防洪能力一再提高,至今仍在提升大堤工程质量,就是从历史防洪教训以及珠江三角洲今后发展趋势总结出的一项战略决策。
但问题在于,过度围垦也会造成洪水灾害增长,早在1930年,《中国水利史说略》作者就指出“广东水患与北省异。北省水患,患在无堤;广东水患,患在多堤。无堤则害多而利少,多堤则利多而害亦随之”。这是对珠江三角洲修堤围垦正确评价。如何处理这一矛盾,即使在现代条件下,也是一项很复杂系统工程。如北江三角洲宋代以来筑堤围垦,形成大片水田区,成为粮仓,这是成功一面,但河床由此淤浅,沿岸堤围不断加高。研究显示,近40年来,北江在清远县城,河床已淤高2米。由此引起负面效应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抗洪治水的历史传统与精神需要文化载体体现并弘扬
北江人民在抗御洪水中,表现出的英雄气概,以及治水理水的智慧,有的载入了史册,有的还化作神话、传说。
以北江大堤为中心,展示历史上治水、理水的业绩:
可从“禹门”的历史传说开始,大禹兄弟劈山引潮,扑灭火灾(注:轩辕二子初到南方,发现珠江两岸泉甘土厚,适宜耕种,便驱策五羊,衔来谷穗,与百姓一起建造五羊城,又名穗城,即现在的广州。正当人民欢天喜地开荒种田。忽然卷起巨大台风,烧荒野火即蔓延开来,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焚烧大地。沿途村庄焚为平地。大禹兄弟连忙前往抢救,作法驱使大海浪潮,汹涌向北,冲刷出一条河流,淹灭大火,抢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大火熊熊蔓延,海潮正要扑灭火灾。忽然一座大山,挡往海潮,眼看熊熊烈火就要烧过山峰,造成更大的祸害。大禹仲阳兄弟立即运用神力,手持神斧,向阻路大山劈去,霹雳一声,这座大山被劈开,海潮当中冲入,穿透山谷,这就是飞来峡。从中流出的大江,就是北江。北江波涛汹涌,巨浪凌空,终把大火彻底扑灭了。自此,北江大河就在这山当中流过,使之成为险峻的峡谷。峡内奇峰壁立,夹峙江流,山水相辉,成为胜景)。
进而到唐代名相、大诗人张九龄凿通大庾岭梅关古道的事迹与神话(张夫人殉身开岩),从而沟通赣江之章水与北江之浈水的联系,使粤北成为岭南历史上第二大文化中心,令中原汉人从此大规模进入广东垦殖。(注:张九龄凿通大庾岭道,实际上是连接赣江水系之章水、北江水系之浈水,从而使粤北成为广东又一人文盛区,同样可纳入水文化内,况且在传说中,其夫人戚宜芬得知,须用孕妇血拜祭方可破石开路,便不惜半夜上山,剖腹以祭山神,献出生命,从而感动上苍,贯通了赣、北二江之间的通衢,早年更有夫人庙以祭祀她。)
再是小北江楞伽峡的疏通,县令李华“小石纤道,大石馋落,上以火攻,下以堰取”,创巨灵凿,贯木百钧。以及北江治水之神“张候庙”及有关传说。
从这些历史资料可见,北江大堤及其文化底藴是极其重要而源远流长的,可见省领导提出在此建水利文化园是有充分的地理、历史和文化依据的,同时也说明在此建造典型体现我省人民历代抗洪、治水、理水、用水的光荣传统与业绩的文化园是很有必要的,是有深远意义的。
三、建设北江大堤文化园的基本理念
在一年时间里,我们考察足迹遍布小北江所在各县,以及珠三角相关地区,还不辞劳苦,沿大北江北上,爬山越岭,获取了不少信息,寻找到不少相关文物、碑记,最终确信,这个项目的重大意义所在。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的指示,旨在通过这样一个北江大堤文化园,汇聚我们历史上,尤其是北江史上治理、开发、利用北江,造福百姓的业绩,重点放在造堤、防涝、抗洪上,表现出北江人民乃至我们民族在防洪抢险中的奋不顾身的英雄主义气概与科学精神,以及当代治水、理水、管水、用水理念上的根本演进,以达到生态平衡之“天人合一”。
在更深一个层次上,南方与水的关系,治水的历史的阶段性与延续性,乃至神话传说中传递出的人文精神,海洋文化或珠江文化的特质。并在这个北江大堤文化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与进一步的提升,这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都有着积极的重大意义。
四、建设北江大堤文化园的建议
为了扩大视野,使文化园的构建不仅达到国家水平,且直逼国际先进水平,调研组还与水利厅的负责同志,到了浙江,专程参观了正在基建中的国家水利博物馆,同时,还到了绍兴等地,观摩其众多水利文化工程,加上以往出国访学,所见的与水利相关的博览机构,认真比较、借鉴、研究,我们认为:
①该文化园应近乎于一个专题博物馆。融历史性、知识性、观赏性于一体,办得好将是一个颇有特色、内容丰富、鼓动性强、标志突出且有着相应娱乐功能的公共园地,吸引众多的中外游客,成为知名的景点。
②文化园中,尤应突出现代高科技下,治水理念的根本变化,尤其是从宏观的,大生态视野下,对水资源的管理运用。突出北江大堤科学管理上的提高及至今的功绩。尤其是捍卫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广州与佛山部分地区及相关的北江流经地区。以北江大堤志为主线,使用数字技术,三维动画等,展示当前现代科技下治水、理水、管水、用水的新成就。
为此,我们规划了其展出博览、纪念、励志、科普互动、生态怡情等五大功能。
五、关于选址的具体建议
由于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水利文化建设上,亦应“敢为天下先”,迈出更大的步伐。为此,我们在原有策划基础上,建议:
目前选址,是在三水西南街道即原河口镇思贤滘附近,所在范围内有古塔等建筑(塔上可鸟瞰三江汇流),邻近亦有不少古文物,目前占地面积约300多亩,基本上可以容纳我们所规划的内容,但要做得更大气魄、更全面与精细,也还是不够的。可考虑把附近文物、景观纳入文化园的范围,使之成为国内外独具一格、气势宏伟的水利博览园,彰显珠江人民的宏大视野与博大胸怀,并作为一项文化创新的大举措来进行,这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未来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2006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