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最具创新活力的珠江文化


  ——《人民日报》2002年1月17日第15版
  

  《珠江文化丛书》第一辑6本专著《开海》、《千年国门》、《广府海韵》等最近同时推出,有关珠江文化、“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等系列研讨会相继召开,一下子“珠江文化”几个大字矗立在人们的眼前。无疑,这是我国文化研究领域近年来惹人注目的大事,其填补空白的意义引起海内外人士的关注。

  可以说,珠江文化论是在中华整体文化于剥离、更新与再造之际应运而生的,是集2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与文化思考而创立的,更是面临21世纪如何实践鲁迅提出的“改造国民性”的未竟任务而提出来的。简单抨击农耕文明、小农经济的封闭、保守,是远为不够的,老树上要抽出新枝,务必寻找出自身文化中业已蕴含的创新因素,方可以达到在整体上再造的目的。

  那么,在古老的中华文明中,最具有创新活力的因素是什么?回顾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近代三大革命——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其发生地,“恰巧”都在中国南方沿海珠江流域,仅此一例,便足以证明,珠江文化正是这一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珠江文化,披3000年海洋文明之长风,会合近代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经济制度等成果,有力地影响并参与到这个千年古国的现代进程中,从而大大地改变已有的文化格局,包括儒家文化的正宗地位,在根本上重塑或改造我们的国民性……正是基于这一理由,中山大学黄伟宗教授等一批学者大力开掘珠江文化研究课题,并在海内外学术界提出“珠江文化论”,黄伟宗教授在《珠江文化丛书》的总序中,还强调珠江文化的“海洋性与开放性”、“多元性与相容性”,以及“前沿性与变通性”——可以说,这是“珠江文化论”的基调。

  显然,相对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提“珠江文化”,其概括性,无疑是大于岭南文化及广东文化的。广东文化的提法,受省的约束;岭南文化,也只相对于巴蜀、湖湘、闽台、吴越、齐鲁……等区域文化而言。如论流域文化,不仅地理范围大,而且作为文化的内涵,更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我在《寻找珠江的文化品格》中,就把鲁迅、林语堂论及北人、南人的区别,以及在珠江边“另一种中国人”的论述,加以对比,从而印证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与珠江文化各自不同的品格,突出了作为海洋文明的代表——珠江文化在今天对重塑与改造中华整体文化作出更大贡献的可能性。

  可以说,珠江文化论的提出,展示了一门新学科广阔深远的前景。而珠江文明的海洋特质、开放性形态,本身就是区别于黄河所在的中原文明——它长期以来是作为华夏文明的正宗与主流。

  历史上,某种文化——子文化、支文化,在一定的气候与条件下,往往是可以上升为母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古埃及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便有着这种演变关系,有的上升了,有的下沉了甚至消失了。中原文化,也并不是一开始便是作为主流文化的。事实上,20世纪初,珠江文化不一样在改造中国整体文化中发挥过积极作用?而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上升态势也就更明显了。

  毕竟,在今天,南方——珠江流域,如上世纪初一样,正处于变革的前沿,对华夏文化的再造将起到重大的作用。谁要是否定这一条,势必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当代史及文化的发生,产生不应有的迷误。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