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勤问与巧问



  高二(6)班  陈刚明

  在中华渊源的词海中,你会不难地找到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词:学问。

  从中国造字的依据、构词的巧妙,不难看出,这是个会意词。学问嘛,既想学,就免不了要发问。学无问不立,问不学无功。

  那么,许多学生领略一番,有所思想。然后,每每有一个问题浮现在他的脑瓜子,他总要问个为什么。诚然,他逢疑必问的求知精神实在可嘉,但是他也错过了自己思考的机会,况且,在他解决了许多学习疑难的同时,一大堆不能解决的问题和无用的知识却从此萦绕脑海。一个井然有序的花园顿时变成废物收购中心,不可悲乎?

  人能够瞭解的知识是局限的。据统计,世界上已有的书本、文章,其数量之多,即便一个人花费一辈子时间亦不能尽阅,更不用谈人类尚未知晓的领域了!由此观之,人要积累学问,除了博览群书,更重要的是一心深入。

  学习犹如凿井,你总不能今天在这里挖几尺,明天在那里凿几丈吧!只有认定水源的方向,凿之一气,随着深度的增加,清凉的井泉终究是要涌出的。如若认为多学多利,鲸吞书卷,遍览群籍,今天搞科研,要去参加;明儿有艺术交流会,又要去见识,如此这般,这等于天天凿浅井,恐怕到人生了结时,仍未尝到泉水的甘甜。(当然了,假若你认为自己的记忆能力超人,那么超出常人般的鲸吞也不能说是不行的,只不过是成功的难度又好比蜀道之难于上青天罢了。)

  作为一个学生,他不能学非所学,这就需要巧问。

  巧问,根本而言,它杜絶了蹂躏生命的窘况。而且,巧问对于学习的力度而言是大有裨益的。

  选取专一、系统的学习课题有助于一门深入。其间需要学,也需要问。有针对性的问既节省时间,也有效地避免了歧路亡羊的劣况。学习需要理解,但并非所有知识的记忆都能通过理解实现的——也就是说,理解并非万能的,对于不能理解的,我们要懂得巧妙地跨过去,放弃死缠烂打。这就要求我们巧问;某些知识,至此还是总结得出的规律,任凭你如何地“谅解、理解、降解、分解”,它也无可能向你坦诚地告诉你有关它的道理、原理、论理……它只有自豪地以一句极豪迈的话将你压倒:“在我身上只有规律!”你也许被驳斥得茫然不知所措,也许不争气地哭出连串泪水,甚至气恼得直跺脚。它还是轰出那句:“规——律——。”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寻根问底,因此,我们就得巧问。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