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精致化办学是教育走向优质的必然选择
罗桂根
内容概要:规模化办学和大班级授课制满足了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需要,但其办学效益、教育成本以及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注存在缺陷。精致化办学符合教育的内部规律,是社会发展进步教育走向优质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教育规模化 教育精致化 以人为本 优质教育
办学方式的选择,实质上是某个特定时期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分配在现实中的反映。因此,说到底,私塾、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集约化办学、规模化办学、社会办学、精致化办学,等等,一切办学形式,都集中地反映了一个地方、一个时期的教育资源的多寡以及如何利用、分配、分享的问题。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性,一时一地的教育状况,必受制于资源的丰俭、优劣程度,不同的办学形式应运而生。中国古代,师资的缺乏,教材的单一,经济的拮据,是私塾教育生成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近代的复式教学也决不是单纯的教学方法的试验,而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教学资源在面对教学对象急剧增加时期的需要,在人口剧增的情况下,班级授课制有了合理存在的客观现实,由逐渐适应到自我完善,扬其长避其短,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国家,它解决了广大民生的受教育权问题,提高了人口的素质,发挥了它的最大作用。这些年,我国规模化办学解决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普及问题,义务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几年前,大学的规模化办学、联合办学,一时让国人看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繁荣”和希望,但不到一两年,后遗症就开始出现,大学的教学质量普遍受疑,高额的成本到今天终于要政府为大学“埋单”。尽管如此,规模化办学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采取的节约、利用教育资源的有效形式,如果不站在今天的视觉来审视教育,我们在评价办学效益的时候,仍然会对规模化办学带给教育对象以及社会的损失和伤害忽略不计。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教育资源的丰富,随着人民对教育需求的增加,随着社会对人的终极价值的关怀和重视,精致化办学必将是教育走向优质优化的最佳选择。
一、 规模化办学的弊端
规模化思想脱胎于大工业化思维。它首先表现为规模经济、规模效益、规模发展,后来衍生到各个领域,以至于在军事战争上也出现了“规模化”概念——虽然只是虚张声势,因为它显然不能适应军事化装备越来越先进的高科技战争。经济领域的规模化之路,在初始阶段为企业获得了量的积累,在占领广大市场、获得最大资源、拥有絶对优势、兼并弱小势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企业规模化之后,弊端开始显现出来,一方面是成本的此消彼长:物质成本虽然降低,但人力成本显着提高,总体效益下降;另一方面是生产链上的规模化,在产品的开发、升级、维护上逐渐落后于精致化企业的步伐,显示出明显的弱势。专家证明:规模可以经济,也可以不经济。企业讲究的是效率,讲究的是产品的优质,而不应该一味的追求絶对值。因此精致化企业越来越受到青睐,规模化企业开始受到质疑。
规模化办学的优势,在兴办教育的初级阶段是明显的,正如文章开头所述,它也是追求了办学物质成本的最小化,而获取了办学规模在数量上的最大化。但是,教育的成本,教育的效益,与企业是完全不同性质的,是不能等量齐观的,那是因为,企业生产的是产品,而教育的对象是人。产品的规模,可以以型号、规格、标准、模型、等级的形式来限定,从而进行批量生产。而人是有生命的,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当企业因生产成本降低而换取了丰厚的利润的时候,无论产品的质量处于什么样的层次,产品本身是不会受到任何伤害的。而教育则不同。当我们以规模化办学的思路,最大限度的降低教育成本,最大限度的利用我们的教育资源的时候,我们还要考虑另外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的核心元素——是否受到了伤害,是否最大限度的享受到了我们可以提供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得到了应该得到的发展,从而尊重了每一个生命个体,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工作具有前瞻性、周期性、时效性、复杂性、可持续性、不可复制性、不可重复性等特性,规模化办学不能很好的适应这样一些特性。教育的成本和教育的效率,与企业的计算不完全相同。除资源的享用外,教育的成本应该把学生的受教育面、受教育程度、发展程度、成材率等诸项因素考虑进去,教育的效率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学生的发展状况,严格的说,与教育资源本身不能也不应该构成比率关系。教育关注的是学生个体,而不是群体!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讲,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讲,1%就等于100%甚至大于100%。换言之,规模化办学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所获得的成本优势不一定和每一个学生的成才和发展构成比率关系。规模化办学的弊端恰恰就在于把人当作了产品,以集约式、规模化、大班化、粗线性教育和管理方式,在生源的数量上和升学的絶对值上获得优势,适应了教育需要普及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转型时期的需要,而使相当多的学生被“粗制滥造”。规模化关注的是“群”, 不是“独”,是“量”,不是“质”。正因为如此,学生厌学成为普遍,“差生”以复制的形式批量生产,因材施教成为空中楼阁,成材率降低,家庭受到伤害,人才被埋没,整体人口素质得不到提高。在社会转型时期,这种教育模式还可以理解甚至被接受,但今天,在发达地区和教育资源充裕的地区不可以被延续,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精致化教育。
二、 精致化教育的特点
“精致化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管理境界,把人的发展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通过建设精致化校园,打造精致化课程,实施精致化教学,营造精致化校园环境及精致和谐的人际氛围,实现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目标。”(引王铁军语)
我认为,精致化办学的基本条件和理念至少有如下一些:学校小型化、班级小班化、教育服务化。
学校小型化:全校无论多少年级,控制在30个班之内(最多不超过36个班),全校学生不超过1200人,教师100人左右(可以适当降低班级教师比率);适中规模,便于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学校的管理成本和所有的事业单位一样,在会议成本、文件成本、非量化管理成本上,较一般的企业单位要大得多。事实证明,超过40个班级1500名学生的学校,管理的效益是偏低的,只是犹如水渗漏在沙中,不见其失而自失),实现管理的精致化。
班级小班化:每一个班级学生控制在35人之内(或更少),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受到关注,减少“差生”面,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以每个人为本。(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高中三年级可以不实行小班教学)
小班化教学不是纯粹考虑教育资源的利用问题,它还有更科学的依据在内。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老师关注的视界和范围是有限的,超过了这个视界和范围,教师就力不从心。班级授课制在强化学生集体学习优势的同时,并没有认真地研究教师的体力和智力所及。小班化教学带来的是对人的全面关注,是精致化教学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我认为:非小班化教学无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教育服务化:精致化办学最终导致精致化服务。教育可不可以成为服务,教育需不需要提倡服务,我认为,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标准。如果服务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那么什么教育服务手段不可以提倡?如果服务不利于学生发展,那么再好的观念也要叫停。多少年来,师道尊严不可动摇,提倡教育服务,神圣的尊严被打破。我们要追问的是:打破之后又如何?放低尊严又如何?既然为人民服务是伟大的,那么做教师,为学生服务不是伟大得天经地义吗?学校、教师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家长服务、为社区服务,是无比崇高、光荣而伟大的事业。
“精致教育、精致管理,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确立教育服务的理念。学生是教育对象,也是服务对象,学校理所当然要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教育就是服务”应当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服务意识,学校一切工作都为学生的发展精心设计与实施,这正是精致管理、精致教育的本质精髓。”(引王铁军语)
三、 精致化教育的管理
精致化办学和精致化教育除了遵循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具备一般学校所具有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理念之外,我认为还更突出强调以下几个观点:内涵发展观、学生发展观、精致服务观、教学核心观。
内涵发展观:精致化办学不是不注重外在形象的标榜,不是不关注外延型发展,不是不关注设备现代化的提升,而是相对来讲,更注重内涵发展,那就是人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眼光聚焦在学校内部,而不是外部;聚焦在人身上,而不是物上。学校更多的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教科研对教育教学的实际作用以及许许多多的具有教育性的各种活动、细节上做文章,而甚少把力气放在学校的外向型发展上,当然更不追求急功近利的办学政绩。
学生发展观:一切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致化办学思想发展了“儿童中心”说,它的核心是学生发展观,或者说,学生发展观是精致化办学的全部内涵。这里的学生,是每一个学生,不是一部分学生,不是少数拔尖学生。
精致服务观:教育服务是精致化办学的学生发展观导致的必然结果,如上所述。
教学核心观:精致化教育强调教学为核心,这与当前基础教育各级学校强调的德育为首、德育为本不同,这正是精致化教育带来的不强调育人而自然育人、不强化德育而自然育德的效果。由于精致化教育对每个人的极大尊重,由于学生的絶大部分注意力被关注在学业范围,由于学风的浓厚导致的班风的纯洁,在精致化学校,学生的德育工作不再是“重”、“难”、“级”所在,因为精致化教育在强调教学为核心的同时优化了校风班风,优化了德育,优化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良好的德育保障和促进了学风的浓厚,真正达到了德智双优的效果。
当然,精致化办学也强调学校管理的质量与效益比,投入与产出比,追求办学绩效。王教授说,精致化办学的“内在机制是学校管理者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没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没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就不可能做到精细入微、周到细致、尽善尽美。精致化不仅面对现实,而且要着眼未来,要有终身负责的理念和策略,为学校持续发展精心策划,为学生生涯发展精细导航,为教师的发展精巧搭建成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