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两岸关系转危为安

  两岸关系突然急转直上,一下子跳出了危境,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可以下初步的结论,两岸关系已经转危为安。

  何谓转危为安?主要特征有几个方面:

  一、两岸突发武力冲突的压力消解了。

  两岸自二○○○年以来,一直承受着武力相向的压力。因为台湾执政党的台独理念,大陆几乎草木皆兵,对方的一举一动,都要从是否以武力来制止进行思考。台湾方面成天琢磨如何暗渡分离,亦心有惕焉,时刻预防着准备以武制武。可以说,武力的乌云,长期笼罩在两岸上空。

  但是,近期胡锦涛、贾庆林的讲话,为两岸关系送来了春风,极大地缓和了两岸关系,武力冲突的严峻形势也迅速得到了改善。基本上,可以得知,如果没有出现《反分裂国家法》中言明的状况发生,大陆就没有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打算。所以,多年来两岸之间的不明朗因素变成了明确的指标,对两岸是否武力相向可以观察、可以预警。两岸之间突发武力冲突的危机基本可以解除。

  二、两岸现状得以继续维持。

  多年来,大陆一直希望两岸关系的现状不要改变,但台湾方面却急于改变,民进党拼命推动着修宪活动,急于走向法理台独,引起了大陆的高度不安。尤其是台湾执政者以民主、民意为包装,得到国际社会的同情,更使得大陆忧心忡忡。

  完全可以判断,如果没有法理台独的动荡,中共絶对不会制定《反分裂国家法》,换言之,该法是被民进党逼出来的。现在可以看出,大陆称这部法律是反分裂、促进和平统一的法,直接的作用,就是维护了两岸的现状的稳定。

  三、两岸政治互动有了新的契机。

  民进党执政后,两岸执政党之间完全断絶了来往,不论是明的还是暗的,两岸对对方的解读,一切都在揣测中,双方以对锁、对峙为手段,以不接触、不对话为原则,导致两岸之间险象环生,两岸关系无时无日不紧绷。

  近期的最新形势,是台湾的在野党打破了两岸的政治僵局,尤其是国民党领导人的大陆之行,带去了台湾人民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的主流民意,为两岸关系的稳定作出了贡献。其意义不在于十点还是十一点共识,签字还是不签字,其再造两岸的政治互动,意义深远,作用巨大。

  四、两岸人民的关系得到改善。

  胡锦涛以民为本的思想,同样贯彻在对台湾政策上,相信今后大陆将不断释放利益给台湾民众,如向台湾农产品开放大陆市场等等,让台湾人民得到好处、得到实惠、得到发展,是必然的施政方向。

  这样的举措,必能大大改善两岸人民的关系,减少摩擦,增加友情。台独不等于台湾人民,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大陆就掌握了改善两岸人民关系的主动权。同样,两岸人民关系融洽,就为两岸关系的稳定奠定了基础。谁要撼动这样的基础,谈何容易?

  两岸关系转危为安,絶对不是顺其自然的产物,其得益中共新一代领导人的对台新思维。从前不久胡锦涛的四点讲话中,可以读出他的新思维:以中华民族利益为本,以两岸同胞根本利益为本,以对台湾同胞有利为本。应该说,在中共对台方针政策上,长期来均重视台湾同胞的利益,但是把台湾同胞的利益放置在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中,却属首次。这样的思想力,扭转了两岸的危局,为两岸关系重新开辟了发展空间。

  两岸关系转危为安,国民党的贡献很大,其一中理念的维护,使得大陆放下了原先时刻悬着的心,对台湾的走向有了更大的把握。如果国民党也放弃一中立场,无法制约台独的速度,两岸关系的危险,难于解除。转危为安,祇是空谈。

  作为执政的民进党,不管出自何种考虑,也没有把两岸民间交流的大门关死,当然也无法关死。但是,从推动两岸包机直航来看,其还是希望在两岸关系方面能够有举措。

  经过长期的对峙后,台湾民众期盼两岸关系能够恢复正常,已经成为主流民意,这才是推动改善两岸关系的真正动力。

  两岸关系在上述各种因素的推动下,走出了危险的境地,但是并没有真正走进安全的格局,危机仍然在两岸上空盘旋。两岸执政当局一天不对话,结束敌对状态的协定一天不签好,两岸的安全格局就不能真正形成。

  (原载《中国评论》2005年5月号)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