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香港文化沃土不要荒芜了

  数十年前人们习惯把香港称之为“文化沙漠”,这是不足为奇的事。那时,香港文化还处在一种“夹生饭”阶段,该熟的未熟,不该熟的又早熟。西方文化、殖民文化、封建文化、传统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等等,混杂一体,这样的文化,很少有人认识,自然一棍子打过去:没有文化!

  二十多年前,随着中国内地打开国门,香港文化突然被人认识了,大放异彩。尤其是中国内地,对香港文化的作用认识非常清楚,并加以利用。

  其时,中国人刚刚把足伸出国门,还不知道海外社会的深浅,因为与国际社会隔绝太久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距,自然成了中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的最大障碍。

  此时,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唯一桥梁,开始活跃在中国内地与世界经济之间。形象而言,就像一个小弟弟,牵着一个巨人,一步步走出国门,走向西方。据说在八十年代中期,内地改革开放取得一定成效后,前苏联派员来考察,结论是苏联学不了中国,因为苏联没有香港这样的与西方社会有广泛深入接触的地方。苏联人的结论,不能不谓之准确。

  同样,西方社会对中国内地的开放也深具疑虑,很多语言听不明白,就算听明白了也不敢相信是听明白了。怎么办?问问香港人吧,香港人的英语好,香港人的思维与西方接近,西方听得懂。于是乎,

  香港当仁不让地当起了中西经济交流的中介。于是乎,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和谐地在香港沟通、交流。

  

  在整个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中期前,香港文化的价值,达到了巅峰状况。香港的经济制度、廉政制度、金融制度等等,都是内地政界、商界、学界研究学习的课题。甚至港式的生活、港式的服装、港产的电影,内地民众都在欣赏。香港的通俗歌星,不管是一流二流还是三流,红遍中国内地。我有一个从内地移居香港没有多久的朋友,打着港式室内装修的旗号,仅从香港请了几个师傅,在内地却召募了数百工人,短短三几年问,就红遍了广东、湖北、湖南等地,赚了几千万。当时多少香港人在内地发了大财!香港文化的魅力,可见一斑。

  香港这块奇特的中西文化融合的沃土,为多少港人创造了致富的机遇。

  星移月换。自九十年代中期后,香港人逐渐发现自己在内地的“明星效应”越来越差了,崇拜者越来越少了。每年大量内地人出境旅游,香港不是主要的选择了;香港自誉是“购物天堂”,内地人认为价格太贵了;香港要吸引内地人才,唯恐人才蜂涌而至,增加了各种限制,谁知内地人才宁肯欧美飞,也不香港栖,搞得很无瘾。这一切,都说明了甚么问题?

  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加以考察,应该忧虑地看到,香港独特的文化气质日渐消褪,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唯一中介地位已不复存在,这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现在,中国的国门大开,沿海各大城市与西方先进国家早已展开直接双向的交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民众今非昔比,七八十年代盛行的崇洋思潮已经大退潮。个别大城市的生活指标、生活素质已直逼香港,例如上海。相信再过七年,北京会借举办奥运会良机,一举跻身亚洲最大最好的城市之列。上海亦随国家更加深入的改革开放,成长为中国最先进、最摩登、最开放的经济中心。香港的地位在哪里?香港不能不思之!

  我们可知论城市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生活素质,在十五至二十年后,香港在中国范畴内都不可能名列前茅。中国如果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相当长的时期经济保持高增长,那么,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武汉等等城市,绝对不会输于香港。届时,香港祇能是中国的十大城市之一了。

  内地城市发展起来了,香港就玩完了?如果得出这种结论,那就大错特错了。香港还有它的独特优势!

  香港无论如何都是得西方风气之先的城市,又具有丰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具有这样的特质的城市,在中国而言是数一不数二的。中西文化交汇,尤其是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能够保留、发扬,这是香港的最大财富。“一国两制”政策,正赋予了香港保存、利用、继承、发扬这笔财富的特殊权利。这是内地任何城市都不可能得到的权利。完全可以断言,能够在二十一世纪为香港再次创造巨大财富的,还是中西文化交融这块沃土。巧妙利用这样的文化背景,巩固自己的文化中介地位,一要更加深入扎根中国文化,二要更加广泛吸纳西方先进文化,在更高层次上为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全面开放提供服务。那么,香港的中西文化交汇的桥梁作用就不会丢失,香港文化沃土就不会被丢荒,香港还能再造辉煌!

  当然,这里需要高瞻远瞩的思考,这里需要艰苦努力的奋斗,这里需要香港民众的智慧,这里需要特区政府的决心!

  (原载《中国评论》2001年9月号)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