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怎样抢救香港电影业

  香港电影业无可避免地陷入了危机。不久前,由香港电影业九大团体组成的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向特区政府发出了“救亡通牒”,声称如果政府再无救市决心,香港电影势必走向灭亡之路。

  香港的电影业是处在如此危急之中吗?请看几个数字。

  业内有七成人士失业或半失业;电影产量由全盛时期一年三百部,下降至今年上半年不足三十部;在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工业每年收益多达十九亿港元,但是去年萎缩至十亿港元。

  难怪香港电影业人士忧心忡忡,愁眉难解。

  怎么办?怎样抢救香港的电影业?似乎业内人士缺少高招。不过在批评政府,诸如对电影业采取不干预政策、没有扶助电影业等方面,意见不少,牢骚更甚。

  电影业对香港而言,重要的恐怕还不是收益与就业这么简单的问题。电影业是香港文化的支柱,甚至称为灵魂可能也不为过。香港具有“东方好来坞”的美誉,足以表明电影业对香港文化的重要性。

  香港电影业于七、八十年代,每年的出口影片占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港产片行销全球,尤其对世界各地的华人影响巨大。香港的影片,其实担当了中华文化形象大使的角色,沟通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外国文化,提高了香港在亚洲、在世界的文化地位。说实在的,现在美国文化的传播载体,电影不也是主要载体之一吗?

  但是,香港电影忽然就离开了辉煌,跌入了危机。原因何在?

  原因之一,电影业出现了全球性的不景气,香港不可以独善其身。但是,韩国的片子,这几年为何在香港大行其道?

  原因之二,经济不景气,看港产电影的人少了,收益大减。但是美国一些影片为何在香港大赚其钱?

  原因之三,香港影片素质出现问题。但是为何一些素质很高的影片同样销路甚缺?

  原因很多,非常复杂。但是种种原因,祇说明一个重大问题,香港制作的影片,失去了往昔庞大的观众群。香港的电影业,面临着求变才能通的局面。

  香港电影以变求通、再造辉煌的典型时代是在八十年代。香港的电影人走出香港,融入内地,激荡灵感,创出辉煌。如《少林寺》、《垂廉听政》等等,尤其是开创出新一代的功夫片,历经十余载而不衰。而在八十年代,香港影片打开了内地的大市场,引发了观看港产片的狂热。

  现在,随着内地电影业的长足发展,内地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普通的港产片已经很难引起内地市场的兴趣。放眼东南亚等地区,都是如此。所以,香港电影必然会面临重大困难。

  另外,许多年来,香港影片基本停留在警匪片、功夫片、搞笑片几大类,缺乏创新,少有突破。观众难于忍受重覆和老旧,肯定会大量流失。应该引以为鉴的是印度,印度当年也是影片出口大国,但当来来回回都是说一下唱一下、缺乏创新的时候,观众就开始抛弃印度影片了。

  怎样挽救香港的电影业,说到底,救药还是在电影工作者手中。

  至于电影工作者认为政府应该具有救亡的责任,本人也完全赞同。

  首先,特区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电影业对香港的文化形象、文化地位、文化影响的重大作用,应该把这种认识提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

  其次,特区政府在发展战略中应该给电影业一席重要地位,要为促进电影业的发展制定全面的政策。

  (原载《中国评论》2002年10月号)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