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九七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一直处在施政困局中。
九七年的亚洲金融风暴重挫了香港经济,刚刚成立的特区政府措手不及,无法有效应对,导致民怨沸腾,严重损害了社会环境甚至是政治环境。特区政府的施政刚刚举步,就陷入困局。
常言道:一顺百顺。反言之,一不顺亦百不顺。特区政府的施政恰恰就受困于百不顺之中。振兴经济的方案,不顺;公务员队伍的调整,不顺;二十三条的落实,不顺;非典的防治,不顺;社会裂痕的弭合,不顺。直到二○○三年七月一日,爆发罕见的市民大游行,矛头直指特首与特区政府。特区政府施政之困厄,达致极点!
所幸,在最近的一年半多时间里,特区政府止住了继续滑向施政困局深层的势头,并且迎来了脱离困局的大好形势。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经济全面复苏,民怨大大缓解。二○○四年,香港经济全面复苏,表现格外活跃的是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上扬。长期受到损害的中产阶级获得了经济利益的新补充,劳工阶层就业率提高,社会乐观气氛转浓,怨气转淡。值得注意的是,特区政府在各个经济政策出台前,比较注意民意,施政作风大有改变,吹吹擂擂的煲水言行少了。
二、保持了行政主导的施政格局,香港的政治体制没有受到重大的打击。在新的一届立法会选举中,民主派落败,这对特区政府摆脱施政困局具有重要意义。如果立法会成了制约政府的政治擂台,特首与特区政府必将成为跛脚鸭,失去了施政的基本能力。但是在最近的几年,特区政府已经抛开了这种顾虑,能够在基本法的框架内,发挥积极有效的管治因素。
三、找到了与内地融合的切入点,这是特区政府最有成效的突破。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已经进入高层次平台。香港在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新阶段中,初步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其意义极为深远。
同时必须公正指出的是,在多个重要方面,特区政府没有陷入困局。如在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地位中,香港没有受困,仍然享有高尚的地位。无论是人权、法制,或新闻自由,西方都无法挑剔。香港与西方社会仍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再如,香港与内地经济加速融合,但是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两种社会制度和睦相处,一个国家并没有危害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
所以香港特区政府施政面临的困局,不是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结构性困局。
那么,特区政府的施政困局,就更多地表现在具体的行政方式方法、工商经贸措施、房地产市场、税收等等微观方面。但是,如果不重视排除困局,特区的施政可能会因小失大,危害同是严重。
因此,特区政府务必抓住目前最好的脱困时机,重整施政,至少在几个方面要格外注意。
其一,要注意施政创新。
自回归起,特区政府就面临施政创新的问题。对旧的殖民政府施政方式方法,需要继承其合理方面,但是毕竟是新的港人治港政府,不可能没有施政的创新。特区政府施政,需要不断创新,也就是与时俱进的意思。死抱敎条的僵化的施政内容,不可能适应社会的变革、时代的进步。
其二,要注意以民为本。
香港的民是何民?中产阶级、劳工阶级占香港的主要人数,民应该是他们。如果以官为民,以大财团主为民,政府的施政不陷入困境才怪呢!说实在,香港当前的政策对中产阶级的关心照顾是非常不够的,容易伤害中产阶级的利益。香港现在不是福利社会,但是如何逐步提高福利是政府施政中必须考虑的,劳工阶层需要政府的关心。
其三,要注意遏制腐败。
香港是反腐败卓有成效的地区,但是反腐败是不能放松的。因为腐败行为特别是公务员腐败,格外容易引发民愤,为施政带来不利影响。错误决策,浪费公帑,所用非人,都属于行政腐败,特区政府必须严加防范,严厉打击。这样才能取信港人,才能避免产生新的施政困局。
总而言之,摆脱施政困局的时机到来了,特区政府经历了七年多的磨练、磨合,也具备了摆脱困局的能力。我们衷心希望特区政府能够做到,七年不鸣,一鸣惊人。
(原载《中国评论》2005年1月号)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