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抗非群雕预选方案惟有一个,还谈什么“征求意见”?
今日见报的抗非群雕《保卫生命》创作方案草图,实在是又土又丑,恶俗难顶。这种方案就像一辆刚经车祸破相的汽车,宁肯报废也不值得修理。无奈独此一案,不认也得认,只能皱着眉头说几句。首先,整座群雕,看起来像个古灵精怪的祭坛,或说阴晦诡异的电炉模型,体现不出艺术的美感及肃穆的氛围。而且占地过于庞大,它已超出了人们对一件雕塑作品的理解范围,俨然成了一座纪念性建筑。第二,既是群雕,就应该有抗非各路英雄人物的代表形象加入。然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有五座形貌一统的白衣战士人柱。至于为什么是五个?有何象征意义?不明所以。第三,一把古式宝剑插在祭坛中央SARS病毒上,这种表现手法及其背后的意念也配叫雕塑艺术?太直观,太白俗,太低幼了,不如“大刀向果子狸的头上砍去”更洒脱些。艺术创作尤其是进入更高形式的雕塑,多少也应含蓄一些,抽象一点,总之该给人们思考之轮预留足够的驰骋空间。如果做不到,何不直接将叶欣、陈洪光、钟南山等一大批抗非英雄一一塑像,标上名字,然后集中摆放在一个纪念馆里岂不更好?第四,据说此方案由六位艺术大师集体创作。难怪不伦不类。艺术创作的基本属性就是异化升华,艺术创作的典型特征就是个性张扬。好了,六个人的意念硬是放在一起只能是相互倾轧彼此扺消,最后臣服于一个行政命令,焉能产生不朽?我不相信流芳百世的珍品会出自集体创作!
2003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