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加强现代中医内涵建设的建议

  所谓中医(传统中医)简单地说,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病证应用辩证论治的方法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含按摩、针灸……)来防治疾病的一种医学。

  现代中医是指:中医学西医,或西医学中医,而以中医为主的中西结合医。它既不同于不懂西医的传统中医;更不同于以西医为主的“西中结合医”,是源于传统又超出传统,来自中医又超出中医,是与现代的医学科学潮流同步或基本同步的,具中西两者优势的医学。其临床、教学与科研,均以中医理论、思维方法为指导;以西医的现代科学技术理论为手段。以“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与中西结合”为原则,对某些难治甚至不治的病,藴藏着可望突破的无限潜能与广阔前景。它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独有的新型中医学。

  以中医理论思维为主体是现代中医的底线,是根本,脱离这底线就成为“泡沫中医”、无本的中医,中医就不姓“中”了。

  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中医事业发展很快,临床、教学与科研硕果累累。然而,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医疗事故评定、晋升技术职称、科研标书、科研奬项设计,均以西医理论指导为主,设计评审标准。

  2.省、市、县级中医院的病房基本西化,入院病人除用西医全套的检查外,几乎全用西医处理病人,中药基本是花瓶中的花,作摆设用。

  3.病例讨论基本以西医为主,中医为副,甚至不谈中医。

  4.从科主任、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到指导学生或进修生,讲西医理论唾沫横飞、长篇大论;讲中医,外行人听起来很内行,内行人听起来很外行。

  5.临床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基本上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评价中医的临床、方与药。

  6.病证没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套西医理论,如诊断冠心病,则按西医理论搜索用西医理论验证认为能“降”血脂、能“扩”冠状动脉……的所谓“中”药;诊断高血压病,则找能“降压”的中药;诊断属“炎症”,则不分寒、热、虚、实;或急性炎症与慢性炎症;有菌性炎症或无菌性炎症,使用所谓具“消炎”作用的清热“中药”,以为只有清热才能消炎。

  7.课堂讲中医,下课讲西医。

  造成这种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中医自己没有以中为主,中西结合的“现代中医”标准化评审规范,均借用西医现行的标准规范自己。致使各级中医医院,中医生,为了自保、为了生存,导致西化不可避免。

  (2)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地方对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事业的政策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贯彻落实不力,对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机构投入较少。

  (3)中医各级领导中,部分中医内涵不高,甚至有些地方由不懂中医或对中医懂得很少的西医掌权。

  (4)师带徒不落实,多为虚设,全为不脱产跟师。不少“学术继承人”,其实连师傅多用什么“方”,该方如何加减都不懂;每年随师不到20个半天的大有人在,3年过了就出师了。

  中医学有五千年传统,是中医文化的瑰宝,这瑰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丢失。要“建设广东中医药强省”必须从根本上去建设,亦即以中医理论指导为主,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去建设。

  据此,现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迅速组织有真正实践经验的“现代中医”专家,制定自己的各类评价体系(含临床、教学与科研,以及晋升技术职称条件……),只有各类“现代中医评审标准”出台,方能纠正中医系列向自身,亦即以中医理论为主体、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现代中医”的方向发展。

  (二)规范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方案。如住院医师无西药处方权,主治医师以上方准开西药;中医主治医师以上方能进修西医;临床或病例讨论,必须按“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与中西结合”原则进行;调整师承条件,不是直接参与临床实际工作的一线中医师,不准拜师。跟师期间给予学徒全脱产学习,避免“泡沫”学术继承人的出现。

  (三)给予财政支持,为中医的发展提供后盾。

  (四)仅存的名老中医屈指可数,是宝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合理有效地对其经验进行开发龢利用制定各种政策,实属必要,希望迅速纳入议事日程。

  (2005年9月19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