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广东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当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经济强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广东省县域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广东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广东县域经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十分突出;各大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县市内部发展也很不平衡;全省大多数县都是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有的还是农业弱县。这些状况已经成为新阶段广东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争当排头兵的重要制约因素。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别无选择,只有从全省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分析和紧密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不断创新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和措施,努力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合力推动县域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强省的建设再立新功。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转变观念,理清思路
县域经济之所以比较落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客观环境、思想观念和发展思路方面还存在着差距。受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硬件建设跟不上等因素影响,人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市场经济步伐,使得发展思路也相对滞后。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摈弃保守的传统思想观念,加速与外来新思想观念的融合,进而不断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促进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促进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
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七个“坚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七个“坚持”本质上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阶段、新任务的要求,更新发展观念,创新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完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更加卓有成效地推进我们县域经济的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是我们不可逥避的历史性任务,也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无工不富”既是历史的逻辑,又是现实的真理。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就必须工业化,如果工业化上不去,经济和财富总量就不可能上去。落后与发达地区的最大落差就在于工业化滞后。因此,发展工业是壮大县域经济的中心工作,是从根本上摆脱县域经济困境的必然选择。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不能走传统老路,要与信息化协同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抓住掌握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这两个关键,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积极推进现有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推进现有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简政放权,努力为县域经济提供政策保证和体制保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未来的管理体制要体现重心下移,按照“能放都放”的原则,把事权和职权都要交给基层,出台建立激励财政机制配套文件和对县市下放经济管理权限的配套政策,充分调动县级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实现广东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要以市场为依托。充分发挥地方的资源优势,有效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不失是一条立足自身优势的发展之路。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市场的作用,特别在没有资源优势的地方,更要花大力气围遶市场需求做文章,往往市场的优势更胜于资源的优势,有了市场,资源优势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挥,形成比较优势和发展优势。浙江宝贵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交通不便的桥头和柳市分别成了全国最大的钮扣市场、低压电器制造和集散中心;嘉县一片森林没有,却成了全国最大的胶合板中心;海宁没有牧场也没有畜牧业,但它是全国最大的皮革制造和批发中心。
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民营经济、中小企业是解决千家万户的就业和收入的重要渠道,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它们的发展水平是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其实主要就在于所有制结构的差距上。在县域经济中,什么地方GDP增长快、经济有活力、财政收入高,一定是当地的民营经济或中小企业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二、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抢抓发展机遇
空间上距离是广大县市在发展经济中长期困扰的难题,所以搞好以交通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近来一些地市抓住高速公路开通之契机,大搞招商引资、外引内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实现地级市通高速公路的基础上,争取实现全部县市通高速,必将对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各县市也要藉助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过境、落户的契机,大力转变观念、创新竞争和服务意识,全力搞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通过扩大开放,把当地土地、劳力、资源、电价及旅游、配套加工等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城市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民营经济的优势,不断优化本地区的投资环境,努力构筑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同时要把优化产业结构与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引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特别要防止被淘汰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转移进来,真正做到引资不引污。
挖掘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大好机遇,推进县域经济发展。68县市几乎都处于珠三角与其他区域合作省区的中间地带,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县域经济发展必然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县域经济不但可以从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受益,更可以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和优势,主动从区域合作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但也应该看到,机遇对每个县市并不都是平等的,只有牢固树立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挖掘和抢抓发展机遇,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积极打破传统的县域界限,树立大开放、大发展的观念。开放是广东最大的优势,实践证明,哪里的开放搞得好,哪里就发展得快,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但要抓住珠三角产业结构转移的机遇,积极做好港澳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承接;还要抓住国际上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发展外源型经济,实行内外并举,千方百计激活县市内民间经济活力,形成加快发展合力。
三、着力培育本地优势产业,发展和壮大特色经济
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走特色经济之路,发展特色经济的本质是要发挥比较优势,是要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并努力将本地的资源优势转换为市场优势。广东县市发展特色经济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潮安县已基本形成了庵埠的食品、印刷包装,彩塘的五金不锈钢,江东的机绣、服装,古巷、凤塘的卫生陶瓷,龙湖、浮洋的工艺陶瓷,东凤、彩塘的皮塑制鞋等不同特色的区域性专业化生产基地;新兴的温氏集团和凉果加工基地已初具规模;乳源县依托山区当地独有水力资源优势,以发展小水电为突破口,发展成广东小水电装机容量最多、开发率最高、单列人均占有装机容量最多的县;博罗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抓龙头、抓基地、抓品牌、抓引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其所产生的规模效应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徐闻把改水治旱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切入点,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落脚点,大力建设南亚热带农业示范区,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有力地拉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2003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居湛江各县市之首。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关键在找准产业特色定位,从而发挥比较优势,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参与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地方政府在特色产业的定位过程中必须发挥统筹、规划的作用,主要是对特色产业的选择作好论证工作,对特色产业内产业链的延伸起到规划和助推作用。经验表明,培育本地优势产业主要有三大途径:一是通过开发当地资源而建立起主导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二是依托本地传统产业的产业和市场基础,吸收现代先进技术,把产业规模做大做强;三是通过招商引资,特别是招外商、引外资设厂办场,发展成为制造业基地。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与调整经济结构相结合,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这是发挥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工业结构调整要依托当地森林、矿产、水、水产、旅游等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游则旅游,做优做强,形成当地的支柱产业。农业结构调整要抓龙头,壮基地,带农户,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产品和名牌。各县市要尽快形成“一乡一品”的基地化、专业化生产,以小产品构建大产业、大市场。
四、突出教育和增收两大主线,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重视教育发展,打牢百年发展的根基。68县市发展的相对滞后,不但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而且表现在其居民受教育机会的边缘化,特别是在广大山区,这种教育机会的边缘化就更加突出。毕业生就业机会紧缩和居民增收压力已经使不发达地区的教育陷入了发展的困境,教育往往成为一种相对奢侈的消费。这种可怕的势头无论对县域经济目前的发展,还是未来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危害性。发展县域经济,要注重引进人才,更要注重本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一方面要注重发展基础教育,让更多的人才接受更高层次培养和训练;另一方面要注重发展当地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在农业经济为主的县市,更要注重对农民子弟和城镇贫困家庭子弟的教育,努力做好脱贫致富的基础工程;同时各地要建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技能培训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和建立健全包括就业谘询、就业培训、中高级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和职业介绍在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以满足市场对各层次的劳务需求。
落实民心工程,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既是民心工程,又是当前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山区经济的一大要务和急务。没有农民的增收,就不可能有广阔的农村市场,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减负增收是当前开拓县域经济新局面的一把利器:(1)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中心的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产品和名牌,带动广大农户致富。(2)大力扶持资源开发利用型、农产品加工型项目,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农民非农收入。(3)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劳务输出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切实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2004年11月2日)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