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研究刍议

  何谓丝绸之路?  《辞海》的解释,是:

  古代横贯亚洲的交通道路。亦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端起自渭水流域,向西通过河西走廊……转达罗马各地。约自公元前第二世纪以后千余年间,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皆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其他的商品以及东西方各种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时亦多通过此路。丝绸之路……亦有取道海上者,或自中国南部直接西航,或经由滇、缅通道再自今缅甸南部利用海道西运,或经由中亚转达印度半岛各港再由海道西运。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中国大百科全书》、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和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的界定也如是说〔1〕。据此,丝绸之路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同西方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交通路线网络,人们约定俗成称之为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亦有人称“瓷器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和“白银之路”,诸如此类,意思是一样的。

  最早从学术上提出“丝绸之路”名称者是普鲁士(德国)的自然地理、地质学家李希霍芬(Fen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25)。他于1860年曾随同德国经济代表团访问、考察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后于1887-1912年间,陆续出版五卷本著作《中国亲程旅行记》书中,在其第一卷谈到中国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陆路交通路线时,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Die Seidentrassen)的名称,并加以详细的论述。又在一张地图上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但未作阐释。之后,法国著名汉学家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在其着《西突厥史科》(Documents Chinois Sur Les Turcs Occiden taux)一书中提出“丝绸之路”有陆、海两道,云:

  丝路有陆、海二道,北道出康居(Sogdiane),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以婆庐羯沘(Broach)为要港。又称罗马Justin II,谋与印度诸港通市,而不经由波斯,曾于五三一年遣使至阿拉伯(Arabie)西南yémen与Himyarites人约,命其往印度购丝,而转售之于罗马人,缘其地常有舟航至印度。〔2〕

  1910年,德国历史学家阿尔伯特·赫尔曼率先接受“丝绸之路”的命题,并把自己的一部专著定名为《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路》。但至此时,“丝绸之路”一名仍未被人们所公认和普遍接受。

  到了1933年10月21日,以国民党南京政府铁道部顾问、“铁道部西北公路查勘队”队长、瑞典人斯文·赫定(F·H·Lion)率领的考察队从北京出发,至西安,经河西走廊,然后沿着罗布泊北岸和孔雀河直至库尔勒,最后北上乌鲁木齐回北京,对“丝绸之路”进行了历时三年(1933~1935年)的考察,最后编着了三本探险性著作:《大马的逃亡》、《丝绸之路》和《游移的湖》,称为有关“战争”、“道路”和“湖泊”三部曲,共70多万字。其中《丝绸之路》一书于1936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版瑞典文版;在德国莱比锡出版德文版:  1938年在纽约出版英文版;1939年在日本出版日文版,向全球介绍了“丝绸之路”,云:

  丝绸之路全程,从西安经安西、喀什噶尔、撒马尔罕和塞流西亚,直至推罗,直线距离4200英里,如果加上沿途遶弯的地方,总共约有6000英里,相当于赤道的四分之一。〔3〕

  他还肯定地介绍一条从海上运输中国丝绸到地中海国家的“海上丝绸之路”:

  在楼兰被废弃之前,大部分丝绸贸易已开始从海路运往印度、阿拉伯、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城镇。〔4〕

  1942年,法国著名汉学家格鲁塞(Rcne Grousset,1885~1952年)出版了他的专著《中国史》一书,其中有14章篇幅介绍和论述“丝绸之路”。1945年之后,法国当代最大的印度学和梵文学家让·菲利奥札(Jean Filliozat,1906~1982年)开始致力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并于1956年出版《印度的对外关系》和1986的出版了辑録的《从罗马看印度、有关印度的古代拉丁文文献》(Inde Uuede Rome,Les documents Latins Sur Linde)两本著作,把自己研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解和文献介绍和阐述出来。

  1955年,中国文化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发表了题为《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的五万多字长篇论文,提出“中国蚕丝的向外传播可能在公元前三四百年以前已开始了”,并提出“横亘欧亚的‘丝路”’命题。文章除了简述中国蚕丝向西域、波斯和西欧传播外,重点论述中国蚕丝输入印度的过程和道路,认为中国蚕丝输入印度“有五条道路:南海道、西域道、西藏道、缅甸道、安南道”。在论述“南海道”一节,就是引用了《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的“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这条最早的和非常重要的史料为依据,论证中国蚕丝从南海道的“雷州半岛发船”输入印度伊始,以后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等朝代,“中国丝从这重要道路运至印度”,云:

  综观自汉武帝以来中印海上丝织品贸易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汉代运去的是“杂缯”,……到了宋代元代,中国海上贸易空前发展,于是“丝帛”、 “缬绢”、  “五色绢”、 “青缎”、“五色段”,甚至“苏杭色缎”就大量运至印度。金乌古孙仲端《北使记》里记载,  “(印都回纥)金、银、珠、玉、布帛、丝帛极广”。可见数量之多了。到了明初可以说是达到中印海上贸易的最高潮,  中国的“纺丝”、“色绢”、“色段”、“白丝”源源运至印度。〔5〕

  1963年,法国著名学者布尔努瓦夫人(Llice Roulnois,1931),努力研究“丝绸之路”,出版了具有严格限定意义的科学专著《丝绸之路》(la Routc de La Soie,1963)。该书法文版在巴黎重版三次,并被译成德文、英文、西班牙文、波兰文、匈牙利文、日文、中文出版发行。该书将“丝绸之路”的时空扩展了,从古代写到现代,从中国写到全世界。她写道:

  研究丝路史,几乎可以说是研究整部世界史,既涉及到欧洲大陆,也涉及到北非和东非。如果再考虑到中国瓷器和茶叶的外销以及鹰洋(墨西哥银元)流入中国,那么它还可以包括美洲大陆。它在时间上已持续了近25 个世纪。 〔6〕

  她特别肯定公元1世纪中国丝绸运入印度至罗马有三条道路:第一条途经中亚,即通过大夏国的道路,“这条道路要翻越喜马拉雅山山脉”:第二是“缅甸之路”;第三是海路:

  它从中国广州湾(今湛江市)的南海岸出发,绕过印度支那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再逆流而上,直至恒河河口,这条路似乎仅仅由印度商船通航。商人们再从盂加拉湾海岸出发,沿恒河顶风破浪,一直到达‘恒河大门’,然后便停止了海航,商品经陆路一直运输到西海岸的海巷、波斯和阿拉伯地区,后来也运销于欧洲……在1世纪末以前,地中海地区所进口的大部分丝绸似乎都是通过海路而运输的,并不经由穿过波斯的陆路。 

  1994年,布尔努瓦夫人又在《第欧根尼》杂志发表长篇论文《天马与龙涎:12世纪之前丝绸之路上的物质文化传播》。〔7〕

  1967年,日本学者三杉隆敏出版其着《探索海上的丝绸之路》,成为此前专论“海上丝绸之路”的专著。

  1974年,香港学者饶宗颐教授发表了《蜀布与Cinapatta——论早期中、印、缅之交通》长篇论文,〔8〕除了论述蜀布从陆路输入印度、缅甸外,并在最后以《附论:海道之丝路与昆仑舶》一节,专论“海道作为丝路运输的航线”,云:

  海道的丝路是以广州为转口中心。近可至交州,远则及印度。南路的合浦,亦是一重要据点,近年合浦发掘汉墓,遗物有人形足的铜盘。而陶器提笛,其上竟有朱书写着‘九真府’的字样,九真为汉武时置的九真郡……这个陶笛必是九真郡所制的,而在合浦出土,可见交、广二地往来的密切…… 

  中、印海上往来,合浦当然是必经之地。而广州自来为众舶所凑,至德宗贞元间,海舶珍异,始多就安南市易。 〔9〕

  广州始终是整条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港口,但是如果宣传和挖掘得不够,这个‘起点’就会被人拿走。 〔10〕

  从此之后,世界各国学者研究“丝绸之路”热潮随即兴起。其时,正当我国“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可惜中国学者无人对此问津。

  打倒“四人帮”后,国内学者加强了对陆、海丝绸之路的研究。1981年7月15日,北京大学第十六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组成了以宁可教授、胡守为教授为正副队长,宿白、王永兴教授为顾问的24人的“丝绸之路考察队”,对陆上丝绸之路进行实地考察,历经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等5省区,行程8000公里,历时55天。最后由各专家撰写论文,汇编成《丝路访古》一书,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可以说是我国著名学者研究“丝绸之路”的良好开端,对于进一步开展“丝绸之路”的研究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预示着“丝绸之路”研究热潮即将到来。正如该书的代序中所说:

  一个研究丝绸之路的热潮定会很快到来,丰硕的成果也将计日程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宝珠将像繁星一样闪现于世。 〔11〕

  确实如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外研究“丝绸之路”的热潮兴起来了。1981年,法国雅克。布罗斯(Jacques Brosse)在巴黎出版了其著作《发现中国》(La decouverte de La Chine,1981),在第一章第一节“丝绸之路”中,介绍了陆、海“丝绸之路”,云:  

  一世纪时,  中国的丝绸传到了罗马,在贵妇人中风靡一时……

  当时存在着两条通商大道。其一为陆路,由骆驼队跋涉,这就是丝绸之路。它从安都(Antioche)起,穿过了整个安息帝国(LEmpire Parthe),然后在到达中国之前要越过帕米尔和塔里木盆地的緑洲,最后到达了可能为长安城的首都赛拉(Sera Métropolis,丝都)…… 

  另一条路就是海路,它就是未来的“香料之路”,经红海和印度洋而扺达马拉巴尔的印度海岸之谬济里斯(Muziris),或者是科罗曼德尔(Coromandel)河岸的本地治里(Pondichéry Pondonke),然后再经马六甲海岸和印度支那而沿中国海岸北上,一直到达《厄里特利亚海航行记》(Péripie de 1a mer Erythrée)中所说的“特大城”秦那(Rhina)。 〔12〕

  

  1984年,资深学者吴丰培先生组织学者搜集西汉至明代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编纂成《丝绸之路资料汇编》大型资料书共28种,由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出版;1986年他又编纂了《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影印出版,为世界学者研究“丝绸之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85年,北京大学陈炎教授在季羡林教授的鼓励和支持下,努力把陆、海“丝绸之路”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撰写数十篇论文,出版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两本专著。

  1987年,季羡林教授在《中印智慧的汇流》长文中,再次论述了中国丝货经“丝绸之路”传到世界许多国家,而且说是中国皇帝用“赐”的办法将丝绸给予各国的君长或商人,云: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蚕丝很早就传出了中国,传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去,其中包括印度。 

  《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说,  自大宛以西直至安息,都没有丝、漆,丝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传播的道路是后来有名的  ‘丝绸之路’。中国许多史籍里都有关于中国丝传向西方的记载。中国很多皇帝喜欢用丝或丝织品“赐”给西域各国的君长或者商人。中外商人也都热衷于贩运丝或丝织品。将近一百年来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在沿丝绸之路的许多地方,都找到了成捆的丝和一些丝织品,……丝绸走出中国国界,经波斯等地传至西亚和欧洲。所有这一切都有翔实可靠的中国典籍为证。 

  中国丝也传进了印度。在  胝厘耶的《政事论》(Arthas ' āstra)中有cinapatta这个字,意思是“产生在中国的成捆的丝”,梵丈里还有cīnām s' uka这个字,意思是“中国衣服,丝衣服”。这些同丝有关连的字都有cīna(支那,中国)这个字眼儿,可见丝是产生在中国的。 〔13〕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对“丝绸之路”进行国际性的全面研究,并实施1987~1997年《“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考察(Integral Study of the Silk Roads:Roads,pf Dialogne)》十年规划大型项目。在制订这项研究考察规划的时候,对以“丝绸之路”命名曾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和争论,有些国家的学者提出,“丝绸之路”贸易的商品不仅有丝绸,而且有大量的香料和瓷器等货物,因此这条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商路应称为“瓷器之路”或“香料之路”。但更多国家的学者认为,古代东西方国家之间经此路往来者不仅仅是商品贸易,而且有广泛的文化交流,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聂思脱里教的东传;中国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等的西传,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体现。假若将十年规划定名为“瓷器之路”或“香料之路”,则限制了项目自身的含义。经过讨论和争论,最后一致认为,“丝绸之路”是以中国丝绸贸易为开始的,影响颇大,而且能够涵盖东西方国家之间的物质的、文化的交流的丰富内容,最后为各国学者所接受。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了“丝绸之路”的名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十年研究规划得到世界许多国家政府龢民间组织以及广大研究学者的积极响应和参与。1990年10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由30多个国家的50多位科学家和新闻记者组织而成的海上远征队,乘坐由阿曼苏丹提供的“和平方舟”(Ship of Peace)号考察船,从意大利的威尼斯港起航出发,先后经过亚德里亚海、爱琴海、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爪哇海、泰国湾、中国南海、东海和朝鲜海峡,途经意大利、希腊、土耳其、埃及、阿曼、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泰国、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十六个国家的威尼斯(Venice)、雅典(Athens)、库萨达吉(Kusadas)、亚历山大(Alexarldria)、塞拉莱(Salalac)、马斯喀特(Muscat)、卡拉奇(Karachi)、果阿(Goa)、科伦坡(Colmbo)、马德拉斯(Madras)、普吉(PhtJked)、马六甲(Malacca,)、苏腊巴亚(Surabaya)、曼谷(Bangkok)、文莱(Brtlnei)、马尼拉(Manila)、广州(GtJangzhou)、泉州(QuanZhou)、釜山(PuSank)、博多(Kyongin)、冈山(Hakaka)、大阪(Osaka)等22个港口城市进行考察,历时近4个月,行程21000公里。考察船于1991年2月9日到达广州,停留三天,与广东学者在东方宾馆举行了《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学术座谈会,出版了《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集和《南海丝绸之路文物图集》。然后转赴福建泉州,于2月17-20日举行《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讨论会,并出版了《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集。3月到达日本大阪市。

  1991年冬,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了“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使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展。同年,海洋出版社出版了陈高华、吴泰、郭松义研究员编写的《海上丝绸之路》一书。

  1994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丝绸之路辞典》;同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中山大学姜伯勤教授费时10年心血写成的《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一书,该书运用陈寅恪先生赞赏和倡说王国维研究学问的“二重证据法”,以大量第一手吐鲁番文书证明,中国确实是有一条从西安出发经西域到中亚、东罗马、波斯、印度等国家的陆路丝绸之路,并说“发见陆、海路丝路形势颇不相同。唐中叶以后,大食商人在海路丝路上崭露头角,并渐次成为主要力量”〔14〕。1995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集》(上下卷)、《海上丝绸之路与福建》、《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等著作;1998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丝路文化·海上卷》;1998年汕头大学出版了《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文化》;1999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又出版厂《海上丝绸之路研究》;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陈良伟的《丝绸之路河南道》一书,等等。

  以上100多年来关于“丝绸之路”研究的进程事实,说明“丝绸之路”是国内外专家借连接东西方陆上和海上贸易交通道路的名义研究中西方国家陆上和海上交通、经济贸易、国家关系、政治、文化、历史、地理、宗教、科学、技术、移民等学科内涵极为广泛和丰富的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而且为絶大多数国家的学者所认同;社会上人们也就约定俗成地称之为“丝绸之路”。现在国家文物局也决定与有关国家共同合作,以“丝绸之路”之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5〕。这就说明,“丝绸之路”一词是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等长期研究定名而为人们所接受的学术名称。

  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在中国。陆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在长安(西安),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在广东的广州。

  所谓发祥地;其义可以追溯到《诗经·商颂·长发》,说:“浚哲维商,长发其祥”,谓商“受天命而为帝王,发见祯祥,庆流子孙”。《后汉书》卷40下,《班彪传.附班固典引》:“发祥流庆,对越天地者,亦乎千载。”注:“言发祯祥以流庆于子孙。”《辞源》解释为:“后因谓帝王生长、创业或民族文化起源之地为发祥地”;《辞海》则云:“歌颂帝王出生或创业之处为‘发祥地’,也泛指开始建立基业的地方。”

  按此发祥地的界定,番禺(广州)确实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而且历2000年不衰。现据史料记载阐述于下,可见一斑。

    西周番禺(广州)开放对外贸易的萌芽

  根据《竹书纪年》一书记载,在周成王十年(约公元前ll世纪),就有位于今马来西亚南部的“越裳氏(国)来朝”。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处在“百越之地”的番禺和沿海的齐、吴等国一样,已有木船出海航行了。战国时,南洋已有甘蔗、槟榔运入番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统一岭南,在岭南设置桂林、象、南海三郡,此时的番禺已经成为“犀角、象齿、翡翠、珠玑”的奇珍异宝集散地,番禺开放对外贸易已经萌芽,正如著名史学家吕思勉研究指出:“《史记·货殖列传》言番禺为珠机、犀、玳瑁、果、布之凑。此事非指汉时,可见陆之地未开,蛮夷贾船已有至交(州)广(州)者矣”。

    汉代番禺(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大都会

  汉武帝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派兵平定南越,南海郡治在番禺。此时的番禺(广州)已形成了港市,而且是全国九大都会之一。

  《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黄支之南,有己程不国,汉译使自此还矣”〔16〕。这是西汉中国南海丝绸之路最早的最详细的文献。时间大约在汉武帝中期(公元前110-87)。这段史料说明:第一,番禺(广州)是商贾多和进口商品多的对外贸易的大都会;第二,汉武帝派出属于黄门的译长与应募者组成的官方船队,携带“黄金杂缯”等物品,从徐闻(今徐闻县五里乡的二桥村和仕尾村地带)、合浦(今广西合浦县的干江)港口出发,沿中南半岛海岸航行,到达都元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部马赛河附近),又航行至邑卢没国(今缅甸南部萨尔温入海口西边的直通),到谌离国(今缅甸旧浦甘城附近的悉利)上岩,步行10多天,到夫甘都卢国(今缅甸旧浦甘城即太公城附近),然后下海西航,绕过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东南部的黄支国(今印度南部海岸的马德拉斯市),最后扺达已程不国(斯里兰卡)。这是一条水陆联运的沿海航线,全程所用时间为11个月又20天,约3500-5300海里。这就是我们共识的从徐闻、合浦出发的南海丝绸之路。

  到了东汉前中期,中国商人仍然沿着这条海上丝绸之路航到马德拉斯,与大秦(东罗马)的商人进行丝绸贸易。直到延熹九年(166),“中国与罗马等西方国家之海上贸易,要以广州为终止点:盖自纪元三世纪以前,广州即已成为海上贸易之要冲矣”〔17〕。既然,罗马商人从海上来中国做生意已经以广州为终点,那么,很可能此时中国商人出海到斯里兰卡贸易亦在广州起航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大港

  建安十五年(210),孙权派鄱阳湖太守步骘为交州刺史。二十二年(217),步骘将交州州治从广信(今广西梧州及广东封开一带)迁至番禺建立城郭。黄武五年(226),交州刺史吴岱鉴于交州境地辽阔,乃请“分海西南三郡为交州,以将戴良为刺史;海东四郡为广州,岱自为刺史”〔18〕,治所在番禺。因州治从广信迁来,故取“广”字为州名曰:广州。于是,番禺正式易名广州。从此,以广州为启航港的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确立,对外贸易蓬勃发展。首先表现在广州已成为计算海程的起点;其次,各国商货从大秦(罗马帝国)经印度支那半岛沿岸云集广州,大秦等国家所需要的丝绸亦由广州输出。晋太康二年(281),大秦王遣使浮海前来中国,也在广州登岸,然后转赴京师洛阳。东晋义熙八年(412),法显从狮子国(斯里兰卡)回国,也计划在广州上岸,但因途中遇“暴风暴雨”,却漂流到今天的青岛登陆。从他所写的《佛国记》,可以看到当时广州到南海诸国的贸易非常活跃,说中国商船于公元三世纪中叶开始向西,是从广州到达槟榔屿;四世纪到达锡兰:五世纪到达亚丁,终于在波斯及美索不达米亚独占商权。这一时期,到广州经商的国家和地区有大秦(东罗马)、天竺(印度)、狮子国(斯里兰卡)等15个国家和地区。广州与上述国家之间“舟船继路,商使交属”,“四方珍怪,莫此为先.藏山隐水,环宝溢目。商船远界,委输南州。故交(州)、广(州)富实,物积二府”。因此,广州成为当时商贾及进行命官发财致富之地,所谓“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钱”。

    隋唐宋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大港

  隋、唐、宋时代(58l-1276),政府坚持实行开放政策,除了政府积极经营对外贸易外,又允许私人出海贸易。大业三年(607),隋炀帝派遣屯田主事常骏、虞部主事王君政带着大量丝绸自广州出发,访问赤土国(今马来西亚半岛西岸吉打)。唐朝政府还大力鼓励外国来中国进行贸易,并在广州设立了市舶使院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使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空前繁荣的阶段。贞元年间(785-804),时人贾耽在《皇华四达记》一书记载了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有两条:一条是从广州起航到日本;另一条是从广州起航经南海、印度洋沿岸到达红海地区。后者称为“广州通海夷道”,全航程经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从广州出海直到波斯湾、东非和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全长共14,000公里(现代缩短至10,320公里)。这是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标志着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进地位。从此,广州成为闻名全世界的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港,各国商人纷纷来广州进行贸易。

  两宋政府仍然推行对外开放政策,而且一改唐代坐等外商前来广州贸易的被动局面,采取主动走出去贸易的办法,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北宋雍熙四年(987),宋政府特派内侍8人。分为四纲(队)从广州出发,“往南海诸蕃国”招商贸易。宋真宗还特派“中使”到广州设宴招待慰劳能招徕海舶的广州地方官。因此,自北宋至南宋前中期,广州仍然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大港,和正式设置市舶司的最重要的港口。

    元代广州屈居海上丝绸之路第二大港

  南宋末年元初,广州虽然保持中国开放外贸第一大港的地位,但却面临泉州的挑战。元朝中叶以降,随着元朝社会经济、政治偏向东南发展,泉州逐渐取代广州而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广州只好屈居第二大港了。但是广州仍不失为对外贸易繁荣的港市.掘示人陈大震于大德年间(1297-1308)报撰的《南海志》一书记载,来广州贸易的国家和地区仍然有140多个,占元代全国外贸“涉及国家和地区达220余个”的64%,很多货物都集散于广州。旅游家阿拉伯人伊本。白图泰在至正元年(1346)来广州游览之后所写的《游记》一书也为广州的繁荣而赞叹。

  明清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全球化的唯一大港

  明代朱氏政权实行“时禁时开”的海禁政策,但对广州则实行比较灵活的政策。嘉靖元年(1522),在撤销浙江和福建两市舶司而禁海时,又仅允存广东市舶司对外贸易,于是广州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唯一开放对外贸易大港。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进入和租居澳门后,迅速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和东西方国际贸易的中继港,把广州与国际贸易紧紧联结起来。隆庆时(1567-1572)实行部分开海贸易政策后,“广州几垄断西南海之航线,西洋海舶常泊广州”。到了清朝,康熙二十四年清廷实行丌海贸易政策,设立江、浙、闽、粤四海关对外贸易。干隆二十二年(1757)宣布撤消江海关、浙海关和闽海关,但对广东仍然实行特殊政策,决定番商“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19〕。这样一来,使广州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唯一大港。

  所以,明清时期,从广州起航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有:l.广州——澳门——张崎航线;2.广州——澳门——果阿——里斯本航线;3.广州——澳门——马尼拉——墨西哥航线:4.广州——澳门——帝汶航线;5.广州——纽约航线;6.广州一一俄罗斯航线;7.广州——澳州航线。于是全世界各国和中国各省的商人都萃会到广州做生意,使广州成为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场。当时从广州起航到世界各国贸易的商船大为增加,掘统计,从康熙二十三年至干隆二十二年(1684-1757),去日本贸易的商船总数达3017艘。外国商船来广州贸易更是不可胜数,据统计,干隆十四年至道光十八年(1749-1838)外国商船到广州贸易者达到5266艘,平均每年为59.1艘,其中以英国商船最多,为295l艘;美国次之,为1190艘。外国商人认为在广州做生意比世界任何地方都好做。正如道光十年(1830),英国议会对在广州进行贸易的商人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说:“几乎所有出席的证人都承认,  在广州做生意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20〕

  纵观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显而易见,它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实居首要,而且长盛不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一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主要就写在广州的记録上。唯其如此,建议广州市有关研究单位或大学组织力量研究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编写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书,以实现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

  注 释:

  〔1〕《辞海》第490页;《中国大百科全书·丝绸之路》;《中国史稿》第2册第390页;《中国通史》第4卷第403—404页。

  〔2〕冯承钧译:《西突厥史科》第167页,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3〕〔4〕  斯文.赫定着:李佩娟译:《丝绸之路》第214、212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季羡林:《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载《历史研究》1955第4期。

  〔6〕〔7〕 布尔努瓦着、耿升译:《丝绸之路》第2、45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工年版。

  〔8〕按季羡林解释Cinapatta,是由Cina和Patta(带)两个字合成,意思是“中国的成捆的丝”。

  〔9〕饶宗颐:《饶宗颐史学论著选》第2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0〕中国孔子网(Conf.China.Com)2005年。

  〔11〕《丝路访古》第13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2〕雅克.布罗斯着、耿升译:《发现中国》第3.5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

  〔13〕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第14l页,河南人民出版社,]987年版。

  〔14〕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第4、265页,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

  〔15〕新华社电稿,《羊城晚报》2005年1O月19日。

  〔16〕《汉书》卷28下,《地理志》。

  〔17〕《广东考古辑要·广东得名考》。

  〔18〕转引武堉干:《中国国际贸易史》第2章。

  〔19〕《清高宗实録》卷550,干隆二十二年十一月戊戌。

  〔20〕格林堡着、康成译:《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第55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作者:杞晨,中山大学历史系。)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