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在南宋时代,就曾出现过一位与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一起英勇抗元壮烈牺牲的人物,他就是王道夫。而有关王道夫的其人其事,史书里语焉不详。我是他的后裔二十二世孙,经多年的调查研究,现把初步的结果向大家作一报告,敬请批评指正。
王道夫,番禺(现广州市天河区车陂)人,字以行,号见雷。出生南宋理平二年(1235年),咸淳四年(1268年)进士,任连山尉。由于“有保民驱寇功”,得到度宗皇帝亲笔御旨嘉勉,并赐以金铸碗盘,自此王道夫的才略闻名朝野。〔1〕
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二月,元军攻陷京城临安,宋恭宗皇帝投降并被掳北上。但是,南宋军民的抗元斗争并没有结束。在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的领导下,悲壮激烈地继续展开。
当时,南宋大臣拥立赵昰为帝,护送前往南方继续抗元。元军兵分三路追击宋军,攻势凌厉,难以阻挡。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王道夫置个人和家族之安危于不顾,积极支持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的抗元斗争。与父(迪功郎、朝奉大夫)王三顾,长子(知县、文林郎)王应孙,次子(翰林学士)王寿孙等父子叔侄一行耗尽家财来招兵买马组织力量,奋起勤王,起兵响应文天祥的战斗,并与制置使凌震各将兵马互为犄角,抗击元兵,投身参与被认为是“中国军事史所仅见,即在世界战争史上亦罕有”〔2〕前后达三年之久的广州城的四次争夺战。特别是元军在景炎二年(1277年)11月,第三次进攻广州城,守城的将领为状元张镇孙,奋力扺御,但终不敌,被元兵攻陷(另有一说为投降献城)。元兵攻入后,大肆屠杀,实行夷城,使城池尽毁。面对元军的烧杀抢掠毁城灭族,激起南宋军民无比悲痛和愤怒。此时文天祥收复了惠州,王道夫乘此声势,组织军民浴血奋战,几经激烈艰苦的战斗,终于在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再次收复广州城。为此得到端宗下诏嘉奬:“敬于事上,忠于谋国,缅惟纯诚,深用咨叹”。〔3〕同年四月,王道夫临危受命,被加封为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在六月广州被提升为翔龙府。
在南宋王朝大量的城池失守,宋将士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的恶劣形势下,王道夫深知广州城的重要,假如失陷,则等于打开门户,元兵即可全力围攻南宋的行宫所在地——崖山。于是,王道夫与军民一道坚守阵地,保卫广州城达九个多月。十月,元蒙古、汉军数道并进,元将张弘范率战船由海道袭击漳州、潮州、惠州;元将李恒率骑兵由梅岭从陆路袭击广州,十一月到达清远。面对敌人强大的快速部队来侵犯,王道夫与军民英勇扺抗,宁死不屈,为保卫城池,同元军展开血战。但因兵力悬殊,宋军终于不敌,于景炎三年(1278年)闰十一月,元军第四次攻入广州城。王道夫百折不挠,不畏强敌,继续组织军民抗击元军。在十二月,王道夫再度反攻,并与元将李恒再战,力战数天,宋军伤亡殆尽,广州再次为元军所占领。(文天祥曾作诗高度评价了广州战役之事)〔4〕王道夫兵败退走广东新会崖山,与陆秀夫、张世杰一道继续抗战。当时,文天祥在广东海丰的五坡岭不幸被俘。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元将张弘范带领元兵由潮阳乘战船追击至新会崖山,在崖山之南海面与集结于崖门水道的宋军相遇对峙。不久,元将李恒也率军从广州来会合,占领崖山之北。一场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海战之一的新会崖门海战,拉开了序幕。宋太傅派遣文英率领步兵参加战斗,王道夫则率领渔民的蛋船迎击,同元将李恒相遇,经过激烈的惨战,王道夫身负重伤而败退。
二月初六,元军一南一北对崖山夹攻,由旦至暮攻打不停,宋军虽然南北受敌,仍殊死迎战,但终因敌军太强大,宋将士都疲惫不堪,不能再战,各军大溃败。陆秀夫见大势已去,盛装朝服,负帝昺投海而死。王道夫历经奋战,伤痕累累,无力再战,亦知大势已去,事已不可为,宁死不降元,亦随之蹈海,以躯殉国,终年仅四十五岁。
王道夫牺牲后,尸首难寻,其部下及亲人只好秘密将其衣冠葬于番禺茭塘司员岗南岸山(现属番禺南村镇员岗村)。其妻一品夫人颜氏(传说为皇帝之侄女)死后也葬在其附近的员岗金瓯寺右的金橘子园内(现属番禺南村镇陈边村)。
其长子应孙兵败后,“痛君之亡国,哀父殉节”,非常悲愤,誓不降元,后饮恨而卒。在现天河区柯木塱,还保留有他与夫人的合葬墓,在其先后刻印的三块墓铭上,记载着这段悲痛的历史。
其次子寿孙隐居于番禺玉堂村(现属番禺沙头镇南双玉村)。有关的文物有待勘查。
其孙龙溪,在祖父和父亲为国殉职后,他“守先公忠国之训,不仕于元”,并秘密组织民兵准备反元,事泄后,举家隐居于家乡番禺县鹿步司永泰乡(现车陂)。回家乡后,他为家乡的建设为村民的福祉尽心尽力,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和爱戴,把流经该村中心的河流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龙溪河,将该村原名永泰村改名为龙溪村。〔5〕在300多年后的1684年(清·康熙25年)才改为车陂村。
在现天河区火炉山、柯木塱、韭菜岭等地都有王道夫子孙的墓群,经专家的鉴定都是明朝的墓,很有历史研究价值。现正申请文物保护。
在元朝至正年间(1340年),王龙溪为纪念先祖王道夫而在家乡建了家庙,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其后人将家庙扩建,命名为“尚书王公祠”。该祠堂位于现车陂街十五社内。在祠堂的附近居住着大量的王道夫的后世子孙。
注 释:
〔1〕明·王佐:《广州人物传》
〔2〕袁钟仁:《岭南文化》
〔3〕明·郭棐:《粤大记》
〔4〕文天祥:《集杜·至广州第七十七》
〔5〕《车陂村志》
(作者:王洁燊,广州市东山酒家。)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